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声乐教学中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13 14:32: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教学和歌唱风格培养是两个主要的方向,且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歌唱风格是音乐歌唱者歌唱技巧的有效表现,而在歌唱中融入一些歌唱技巧,也有助于歌唱者形成较为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在当前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歌唱风格 、歌唱技巧的培养与教学,以此使学生歌唱风格更显个性化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常见的歌唱风格进行分类,然后探讨声乐教学中歌唱风格个性化培养应当坚持的原则,声乐教学应坚持辩证统 一 原则 、模仿与个性化创造原则 、民族性与地域性原则等,最后基于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声乐教学中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策略,主要应从歌唱基础呼吸训练 、歌唱换声意识训练 、歌唱表演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风格,个性化,歌唱技巧,培养策略

  歌唱风格是演唱者基于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然 后应用独特的形式来进行演唱所形成的一种风格形 式,不同的演唱者,通常所形成的歌唱风格也存在着 巨大的差异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虽 然人们可以更便利地获取信息, 但是受整体网络环 境的影响,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造成影响,而 对于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讲, 这种情况较容易使 得他们在声乐歌唱的过程中,片面追求时尚和流行, 以至于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歌唱风格, 不仅阻碍了 学生自身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 展 。基于此现象,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对 学生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 充分认识当前声乐艺 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根据当前声乐艺术 教学的现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在教学 中对学生基础歌唱技巧 、歌唱换声意识等展开训练 和引导, 让学生声乐歌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 高,从而达到学生歌唱风格个性化培养的目的,让学 生能够在声乐艺术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凸显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

 
  一、歌唱风格分类

  歌唱风格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来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微观上来讲,每个人的歌唱风格都是不同的,其受到呼吸 、发声 、语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再加上个人对声乐的理解差异, 使得他们最终形成的歌唱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宏观上来讲,由于歌唱者的歌唱技巧运用 、嗓音表现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对歌唱风格做出具体分类 。如:通过不同歌唱技巧运用所形成的歌唱风格可分为美声唱法风格 、民族唱法风格 、流行唱法风格等类型;通过不同类型的嗓音(男女高音 、男女中音 、男女低音)歌唱,又可将歌唱风格分为抒情性歌唱风格 、戏剧性歌唱风格 、花腔类歌唱风格 、复合型歌唱风格等类型 。基于宏观角度来考虑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如:嗓音方面的优势 、歌唱技巧运用方面的优势,然后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优势不断放大, 弥补自身在某些方面 存在的不足, 以此才能让学生的歌唱风格更加明显 和独特,形成只属于自身的个性化特色,这样对学生 长远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二、声乐教学中歌唱风格个性化培养坚持原则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 的歌唱风格,应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 、教学技 巧, 为实现针对性培养, 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 展,同时也应促进传统声乐艺术的良性发展,高校声 乐 教 学 在 进 行 培 养 教 学 时 主 要 应 坚 持 辩 证 统 一 原 则 、模仿与个性化创造原则 、民族性与地域性原则, 下面对相关原则做具体分析 。

  ( 一 )坚持辩证统一原则

  所谓辩证统一, 主要指的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 作之间的变化和统一 。歌唱风格不仅仅是歌唱者的 情感融入和歌唱技巧表现, 还受到了歌词风格和作 曲形式的影响, 需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结合和 统一,才能表现出更为个性化的歌唱风格 。例如:著 名咏叹调《复仇的火焰》,便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专 门针对霍费尔戏剧性花腔风格和擅于演唱高难度技 巧的嗓音而创作的歌曲, 这使得霍费尔的个性化歌 唱风格在歌曲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

  虽然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和学 生并不具备根据学生的嗓音 、技巧掌握度等去创作 对应歌曲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 为原则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尽可能达到一度创作和 二度创作之间的辩证统一 。如:声乐教师可以针对学 生的歌唱表现, 分析学生的嗓音特色和技巧掌握应 用程度等,然后结合现有的一些音乐作品,从中挑出 更适合学生歌唱的歌曲类型, 让学生能够在歌唱练 习中进入良好的表演状态, 从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 自 己较为个性化的歌唱风格 。善于发现学生歌唱中 的特色,引导学生逐步找准自身歌唱风格定位,这是 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的教学内容 。

  (二)坚持模仿与个性化创造原则

  对于声乐艺术来讲, 模仿是最为基础的声音训 练方式,属于初期声乐学习必须经历的环节,通过对 歌唱风格 、歌唱技巧等进行模仿, 在对各种歌唱风 格 、歌唱技巧有较高的熟悉度之后,再从中总结出适 合自身的歌唱技巧和歌唱风格,这样才能体现出“个 性化”的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实质上,学生 歌唱个性化风格的培养, 并不是教师能够直接表述 和传授的内容,需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去体会和感悟,从而达到对应的效果。

  教师基于模仿与个性化创造原则在进行声乐教 学时,应在传授学生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 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对歌曲歌唱做出适当的创新, 不要拘泥于歌曲本身设定的唱法限制之中, 也不要 过于推崇某歌唱家的个人歌唱风格 。教师应当在声 乐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风格特点, 并引导 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点,鼓励其在歌唱中做出创新, 以此实现在模仿中培养个性化的歌唱风格 。但在此 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 应让学生理性认识歌唱风格 创新,歌唱风格创新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学生在 张扬自身个性的过程中, 还应当保证歌唱风格的艺 术性,需以审美作为前提,这也是声乐艺术的根本 。

  (三)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原则

  声乐艺术受到语言形式 、地域差异 、经济发展等 因素的影响, 使得其表现出来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 异,音乐歌唱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地域性特点, 这实质上是区域音乐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而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风格进行培养时,应 对民族性 、地域性特点予以充分的重视,尤其在当前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 坚持音乐艺术的民族 性 、地域性特点,将更有助于体现歌唱风格的实际价 值,紧握民族之“根”、地域之“魂”,是自身歌唱风格 不被时代环境所同化和替代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 当前音乐艺术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的重大责任 。 因此,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 当客观认识和看待本民族音乐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 中坚持民族性 、地域性原则,在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 品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创作背景 、 曲调结构等, 还应当让学生透过歌曲看待其民族性 和地域性特点,了解其中包含的民风和民俗,体会其 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的审 美特点,选择更为科学的角度来进行歌唱表演,这样 才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歌唱风格的形成 。如:在高校 声乐学院中, 通常有来自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学 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民族音乐 、地 区音乐的特点, 并将其中具有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入 自己的演唱风格中,既促进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形成, 同时又促进地区民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声乐教学中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策略

  学生的个性化歌唱风格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为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关 键还需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且坚持辩证统一原则 、模仿与个性化创造原则 、民族性与地域性 原则 。从具体来看,主要应当从歌唱基础呼吸训练 、 歌唱换声意识训练 、歌唱表演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提 升学生歌唱的综合素质, 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化歌 唱风格的目的 。下面从这些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

 
  ( 一 )加强歌唱呼吸训练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常常会提到“打开歌唱” “吸着唱”等较为专业的教学术语,其实质上表达的 便是一种歌唱呼吸的状态, 要求学生在歌唱的过程 中,既要保持“呼”的动作,同时也要保持吸气时的扩 张状态 。这是声乐教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 每位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基本歌唱技巧 。在实际的歌 唱中“呼”与“吸”并不是越大越好,关键在于掌握二 者之间的平衡,以形成对歌唱的持续性支持,而这也 是学生歌唱中较难掌握的内容, 需要学生通过不同 音 乐反 复 练 习 、反 复 体 会,才 能 更 好 地 把握“ 呼 ”与 “吸”之间的平衡。

  教师在对学生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中, 应引 导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这种歌唱的呼吸状态,如:让学 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观察自身换气时是否存在较大的 喘息声,如果表现出喘息声过大,则意味着在歌唱中 吸气时通路存在着障碍, 这种带有阻力的吸气状态 应用到实际歌唱当中, 将难以形成对歌唱的持久支 持,较容易影响到歌唱声音的发出,进而影响到学生 个性化歌唱风格的塑造和形成 。为此,教师应具有针 对 性地 选 择 歌曲 类 型 来 对 学 生 这 方 面 状 态 做 出 训 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口鼻进行换气,在换气过程 中掌握“呼”与“吸”的技巧。

  但教师在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教学中, 应明确 训练过程中的注意点, 不是让学生将自身注意力过 于集中在呼吸肌肉的动觉运动上, 而是让学生在歌 唱中去体会这种状态,自身把握“呼吸”的调节,从而 将这种呼吸技巧有效运用到歌唱艺术表达之中,促 进自身歌唱风格的形成 。而如果在训练的过程中,学 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感受呼吸肌肉运动上,反 而容易让自身变得紧张,影响到对歌唱呼吸的调节 。 理论上的训练指导仅仅只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其中 的一些技巧, 关键还需学生在练习中自行体会和调 节,从而真正把握“呼吸”的节奏,从而在歌唱艺术中 发挥出更为显著性的作用 。

  (二)加强歌唱高位置训练

  在音乐歌唱中,保持高位置歌唱能够带给听众更 加饱满、圆润的声音,所产生音色将显得更加具有光泽和穿透力,这对学生个性化的歌唱风格培养有着较大的帮助 。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加强歌唱高位置训练, 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换声意识, 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类歌曲类型。

  从声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拥有真声 、假声两种歌唱机能, 由于在歌唱时二者产生振动方式存在不同, 因此产生出来的声音效果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真声通常与我们实际说话时的状态相近,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在进行声乐歌唱时,真声更多应用在低声区和中声区之中; 假声则主要是一种声带拉紧之后产生的边缘振动声音, 所发出音质与真声有着较大的区别,显得更加的缥缈 。混声则主要指的是假声与真声之间的混合应用, 此时所发出的音质能够集合二者之长,对歌唱者音域拓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当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进入到高音 区位置时,如仍旧使用自己的真声去完成歌唱, 较容易使得高音状态不受控制,从而给人一种“喊出来”的感受,使得歌唱失去音质上的美感,影响到整体歌唱的效果 。而如果学生具备换声意识, 能够根据自身声音特点把握各音区(低音区 、中音区 、高音区)真假声各自占比,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让歌唱声音更具有个性化特征, 这对塑造学生的个性化歌唱风格有着显著效果。

  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如图 1 所示的音谱,让学生对之进行练习,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声音延长与断开两种感觉的有效切换 。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呼吸”状态,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歌唱动觉。

  歌唱高位置训练,培养学生换声意识,重点还需教师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差异, 然后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案,达到因材施教的 目的,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和掌握 。例如:在音阶上行中,学生通常会自行根据节奏将声音立起来,然后去完成高音部分的歌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点, 可不必再在此过程中为学生加入换声区划分的概念, 以避免该概念引入后,反而对学生造成声音表现上的障碍,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

  (三)强化歌唱表演训练

  学生的个性化歌唱风格并不仅仅体现在声音 、 歌唱技巧上面, 还与其歌唱中的每个动作都有着较 大的关系 。歌唱过程中所做的每个手势,不仅仅是抬 或降胳膊那么简单, 需要学生在歌唱中把握音乐作 品的风格, 对之做出合适的设计, 保持手势动作大 小 、运动速度等与歌曲的风格相匹配,这样才能在歌 唱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在歌唱中形成自 己的风格 。在歌唱过程中加入手势动作,其目的在于 促进歌唱者内心情感的表达, 同时呼吸和眼神也应 该紧跟这种表演的状态,与手势动作进行协调配合, 从而形成对听众的引导, 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中 的情感变化 。例如: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可通过眼神 上的空间变化来展现歌曲中的不同场景, 以提升歌 唱表演的立体感,当歌曲场景中表现的是远景 、虚景 时,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向远处跳望的眼神动作,以 形成对歌曲场景的配合 。

  由此可见,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应当 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表演训练, 深入分析学生的个体 性差异,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 、不同节奏的歌曲,并 引导其完成各类歌曲演唱中的动作设计, 使学生在 演唱歌曲时能够自然地完成设计动作, 从而形成自 己个性化的歌唱风格。但在具体的动作设计过程中, 应考虑到歌曲风格的变化特性,演唱不同类型歌曲, 应配以不同的肢体动作元素 。如:学生在古典歌曲方 面表现出较大的天赋, 可引导其练习中国戏曲中的 肢体动作:兰花指 、双手舞水袖等动作(女生);学生 在民族歌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天赋, 可引导其发掘 民族舞蹈中的动作元素, 然后配合到此类歌曲演唱 之中,提升民族感。

  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肢体动作上的表演只是 为了促进声乐艺术展现, 更为主要的还在于歌唱上 面,因此在歌唱中设计的肢体动作应当尽可能简单, 避免过于复杂反而影响到整体的艺术感 。 同时在表 演设计中, 还需要根据音乐作品的乐句和段落来展 开,助推情感表达的升华,使音乐歌唱能够真实表露 出情感 。歌曲表演动作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训练,教师 可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指引学生完成动作方面的设计, 但关键点还在学生的感悟上面,教师可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利用摄像设备拍下学生歌唱表演的过程,然 后让学生自行观看整体效果,并针对其中不合适 、不 协调的动作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之做出改进 。 同时, 通过此种方式也有助于学生进行高位置训练 、呼吸 训练,从而在训练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歌唱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个性化的歌唱风格是一种音乐综合 素养较高的体现, 同时也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应着 重培养的目标 。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个性化的 歌唱风格培养是困难的, 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大 量的训练,有针对性地从音乐歌唱技巧 、音乐歌唱表 演动作等方面着手进行引导教育, 同时坚持辩证统 一原则 、模仿与个性化创造原则 、民族性与地域性原 则,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不断练习 中找到属于自身的歌唱风格,并形成个性化特色,从 而逐渐塑造出具备个性特色的歌唱风格。

  参考文献 :

  [1]袁文 .学生多元演唱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院校声乐教学—— 评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0 (03):141.

  [2]杨沁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实践—— 评《新媒体理 论与技术》[J].新闻与写作,2020(03):116.

  [3]王明江 , 陈颖 .音乐教育与声乐教学研究—— 评《声乐教学艺 术与方法创新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20(Z1):151.

  [4]成莹 .浅谈声乐技巧与声乐作品之关系—— 评《声乐教学与作 品演唱》[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2):111.

  [5]张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林产工业,2020(02):121.

  [6]迂志勇.高校声乐教学方法与艺术指导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新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9(18):85.

  [7]吴沁柯.互联网时代下的声乐表演混合式教学探究——评《高校 声乐教学的歌唱技法与历史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146.

  [8]刘畅 .新时代声乐教学的创新方法探析—— 评《声乐教学艺术 与方法创新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7):144.

  [9]王岩 .论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以“生理学系统 声乐教法”为例[J].高教探索,2019(07):88-91.

  [10]肖璇 .从唱歌课到声乐课—— 20 世纪初中国高 等 院 校 声 乐 学科的建立[J]. 中国音乐,2018(06):162-166.

  [11]线颖莹,金顺爱.声乐表演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践研究—— 评《声乐表演基础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8(20):86.

  [1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 声乐教学笔记[J]. 中国音乐,2010(01):231-233+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75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