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贝里尼是 19 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大师 。他创作的歌曲旋律线条优美 、情感细腻,歌词与钢琴伴奏融为 一 体的同时又不缺抒情性与歌唱性的表达 。其作为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深刻的“教与学”双重意义 。本文以贝里尼的《小咏叹调三首》为例,简要论述了歌曲的旋律 、歌词特点及教学重难点,并从音乐教育专业视域出发,总结它们在音乐教育专业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融入适当的教学法和教学策略,为学生植入音乐教育职前技能培训的思想理念和将来走向音乐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关键词:小咏叹调三首,演唱技巧,钢琴伴奏,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贝 里 尼 出 生 于 意 大 利 西 西 里 岛 的 一 个 音 乐 家 庭,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特点, 他的歌剧作品更是风靡 19 世纪的欧洲 。贝里尼作为 浪漫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小咏叹调三首》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音乐界众多学者 都对其展开了研究分析。
一、贝里尼艺术歌曲的特点分析
贝里尼的艺术歌曲基本上以爱情故事为主,但 他表达的不是爱情的青涩与甜美, 而是略带忧伤和 惆怅 。他创作的《热切的希望》《痛苦的费雷》《游移的 月亮》 三首小咏叹调是艺术歌曲作品中脍炙人口的 经典教材 。通过对贝里尼艺术歌曲的分析,掌握演唱 中的重难点以及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 能够培养学 生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从中也受 到美的熏陶。
( 一 )贝里尼艺术歌曲的旋律
贝里尼的艺术歌曲侧重旋律的运用与情感的抒 发,曲 目中经常使用长线条的大乐句,旋律流畅 、柔 美,且富有戏剧性。通过研究后发现,在贝里尼的很多乐曲中都能见到如“拱桥”般的旋律线条,而与之相对的钢琴伴奏织体多采用分解和弦, 人声和钢琴两个声部同时进行,让整个歌曲富有层次感与戏剧性 。另一方面,在主题乐句开始时,旋律基本是弱起,他的作品很多都使用了“主题旋律预示”的创作手法 。在贝里尼的艺术歌曲作品中, 前段的旋律线条通常较为平缓连贯,在歌曲副歌部分情感达到高潮,最后“拱桥”般的旋律线条逐渐变弱,从而回归到主题旋律,充满诗意 。虽然旋律简单,但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贝里尼艺术歌曲的歌词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主要以主调音 乐为主,歌词与旋律是艺术歌曲的核心部分 。贝里尼的创作也深受当时音乐思潮的影响,歌曲风格极具戏剧性,歌词的创作也主要表达的是对特定事物的美好愿望,个人主观情感明显,相较于抒情典雅的音乐旋律,贝里尼的歌词与意大利语言本身的韵律相得益彰,节拍重音与语言重音相互吻合,在《热切的希望》《痛苦的费雷》《游移的月亮》三首艺术歌曲中,贝里尼将歌词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首艺术歌曲的歌词 都象征着一个爱情故事,他将歌词中的事物拟人化, 并借助这些具象事物的写作手法, 表达自己的悲欢 离合,赋予歌词诗意性,进而表现出贝里尼艺术歌曲 作品独特的魅力。
他将歌词作为作品的载体,从歌词中获得灵感, 让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既生动又形象 。其次,钢琴 与人声的完美结合,使艺术歌曲更有韵味 。在音乐方 面, 歌词的韵律从起到落均符合旋律的由轻到重的 走向,准确而又不失美感,他在旋律中给予了歌者充 足的情绪酝酿时间,并适当留白,以便让歌手更好地 演绎作品 。
二、《小咏叹调三首》在教学中的重难点
贝里尼艺术歌曲对声乐技巧要求较高, 既需要 声音保持高位置, 也需要保持声音线条的连贯性和 流动性,在钢琴伴奏上需要对音色 、音量有良好的控 制力 。在教学中,需将歌曲中的气口 、速度 、情感 、演 唱(奏)方式 、歌曲情绪等细节处理详细,并教授给演 唱者和钢琴伴奏者,使双方配合更加紧密,从而使学 生认识到贝里尼艺术歌曲更深层的含义 。要做到以 上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 解读,才能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老师的作用。
( 一 )《热切的期望》实例分析
这首歌曲是 一 首带再现的单 二部曲 式,6/8 拍, 整首乐曲旋律较为柔美,音乐风格与小夜曲相似 。在 课堂中, 作为老师要明确要求钢琴伴奏者在前奏部 分的跳音一定要断开, 利用小跳的演奏方式营造出 轻盈纯净的音乐旋律, 表达出曲调热情活跃的音乐 性 。在《热切的期望》中,伴奏部分跳音较多,在弹奏 跳音时,音乐的时值需把握准确,避免整个旋律的音 乐性被干扰 。在音乐进行到展开部分时,旋律的节奏 突然加快,而跳音的力度变得很弱,与之前的音乐材 料形成鲜明对比 。在音乐进行到最后钢琴的独奏部 分时, 伴奏音量和钢琴技巧需要体现出演奏者的艺 术修养和情感处理 。歌曲的尾声部分也要与前奏中 的相同音乐素材形成首尾呼应 。最后,结束在降 A 大 调的主音上,形成收拢性结尾 。在《热切的期望》中, 演唱者主要跟随钢琴伴奏的旋律线条, 形成由静态 到动态 、再从动态变为静态的音乐情绪流动,这需要 演唱者把握住情绪的酝酿和细微变化, 从而表现出 男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紧张激动与无奈的心理 。
(二)《痛苦的费蕾》实例分析
3/4 拍的《痛苦的费蕾》与《热切的期望》相同,也 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全曲旋律起伏不大 。指 导教师要提醒钢琴伴奏注意演奏的情绪,演奏时需要表现出作品中的大线条(拱桥)。 在弹奏到歌曲的间 奏部分时,歌曲中的调性及和弦色彩发生改变,由原 来的 f 小调转为 A 大调,为了突出音乐调性色彩的变 化,对听众听觉形成强烈的冲击和对比,可以将变化 音稍作强调,在间奏部分结束时可以轻踩踏板,从而 烘托大调的色彩感。歌曲进行到尾声时要注意和弦的 整体性,因此钢琴伴奏要注意大拇指的力度控制,用 指腹贴着键盘,有意识地让手掌带着大拇指落下 。
《痛苦的费蕾》歌词中透露出了浓浓的悲伤 。为 了让演唱者提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 指导教师最 好提前准备一些名家演唱视频让学生观看, 从而让 学生找到演唱灵感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教师需要提 醒学生, 这首作品谱面上的所有延长记号都需要表 现出来。
在《痛苦的费蕾》中有几处波音记号的地方,指 导教师要提醒学生避免运用罗西尼或莫扎特等古典 主义时期的处理方式 。在这首作品中,弹奏的方式与 速度不需要太多的炫技, 浪漫主义时期加花的唱法 对比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更倾向于旋律性 。当音乐进 行到尾声时,钢琴伴奏的音量可以完全释放出来,弹 出贝里尼艺术歌曲的细腻情感,做出音乐的韵味 。演 唱者也需注意演唱时声线的均衡 、稳定,气息要随着 大句子增强 、减弱,表达失去爱人的忧伤与内心的沉 痛心情 。
(三)《游移的月亮》实例分析
歌曲为 4/4 拍的分节歌,旋律起伏较小,演唱者 和钢琴伴奏者在力度方面是一致的, 即逐渐往前推 进至高潮 。较长的旋律线条中不失美感,例如歌曲前 奏部分, 前四小节都是左手的分解和弦搭配右手的 主题旋律,织体简单,以抒情为主,在教学中要求钢 琴伴奏要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并且装饰音的时 值要逐渐变为和旋律音一样 。为了衬托出演唱者的 声音,钢琴伴奏的重心在右手,而不是左手的分解和 弦 。在演唱中注意旋律线条的起伏,大乐句中一定要 弱起,最后的结束音随着旋律渐弱 。需要注意的是, 歌曲结束的时候不是越来越慢,而是越来越弱,提醒 演唱者注意歌词的断句 。 比如当唱到歌词中第二句 开头时的休止符时, 需要强调音乐的留白, 空出时 间,与前句形成对比,这样更能表达诗词的抒情性 。 整首作品旋律素材非常相似,节奏型也只有四种,却 给人一种舒缓 、宁静的感觉,这也体现出贝里尼在那 不勒斯学习期间对于乐曲旋律的看重与其中穿插的 张力,它能够完美诠释诗词,典雅细腻,感伤又富有 诗意,自然流淌的旋律如流水般清新淡雅。
总体来说,钢琴伴奏者要考虑到大乐 句的整体流动感和连贯性,而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小节线上 。对 于乐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朦胧的月光,在 皎洁的月光下诉说自己的爱意, 学生将自己联想的 情景带入,乐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小咏叹调三首》的共性与个性
贝里尼艺术歌曲有许多写作手法,每首作品都有 其自己的音乐特点,这与贝里尼的歌剧作品一样有着 丰富的艺术情感表达和戏剧性的音乐风格演绎。
( 一 )在旋律与结构上的对比分析
《游移的月亮》作为贝里尼学生时期创作的作品, 采用分节歌的形式,让歌曲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美 感与文学性。《热切的期望》与《痛苦的费蕾》两首作 品都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旋律也有相似的特点, 两首的旋律速度相较于《游移的月亮》(如歌的行板) 起伏较慢,而《痛苦地费蕾》中旋律更加深沉,气息也 较为悠长。
在《游移的月亮》与《痛苦的费蕾》中都使用到了 主旋律预示的手法, 主旋律贯穿了全曲的基调 。在 《游移的月亮》中,从开头的主旋律预示到展开部分, 右手的旋律基本完全相同,旋律清晰 、平缓,并且采 用二度进行的写作手法,织体简单 。在《痛苦的费蕾》 中,以较长的线条烘托出歌曲中的情感,典雅细腻, 但在作品前奏部分, 左右手不断使用不协和音程进 行对比,让旋律的推进更加紧凑,大三度音程转为减 三度音程,更能突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配合歌词 更显曲 目的悲情性, 不协和音程的进行也更让演唱 者对情感的表达做到了层层推进,在主旋律进入时, 整首歌曲的情感走向变得明朗, 充分表达了悲剧般 的人物形象塑造 。
而在《热切的期望》中,全曲短小而精致 。与前两 首不同的是, 其在前奏左右手部分同时进行旋律的 演奏,音程搭配较为紧凑,上行和下行音阶在此曲中 大量运用。此曲主要表达的是爱情中的紧张和激动, 旋律随着歌词的变化达到高潮 。作品前奏的后半部 分在全曲中也有两处相同的音乐材料, 分别出现在 间奏部分和结尾部分,这三段音乐材料中,音乐的调 性也出现相同的改变, 由 f 小调转变为 A 大调并且 在最后主音回到了 A 大调上, 第一部分听觉效果较 为紧张, 但在和声效果转化为大调时, 音乐变得明 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三处相同音乐材料 的呼应下,更彰显了作品的完整统一。
(二)在音乐术语标注上的对比分析
《热切的希望》《痛苦的费雷》《游移的月亮》三首 小咏叹调中能看到很多关于音乐术语与速度上的标 注,每 首 作 品 的 开 头 都 有 弱 音 标 记,提 示 演 奏 者 与钢琴伴奏者进入音乐情境,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烘托主题旋律, 也暗示钢琴伴奏在作品进行中的辅助人声的作用。作品中,许多“拱桥”般的连音线,即从弱起逐渐到达强音的一种推进, 在到达高潮之后向下渐弱,形成“拱桥”一般的形状,这在《游移的月亮》中极为明显,在类似“拱桥”般的连音线标记中,贝里尼通常会标注渐强或渐弱的音乐术语来引导音乐的走向。
在《热切的期望》与《游移的月亮》的展开部分能 够看到许多渐强渐弱的记号, 这些标记的意义都是 在提示演唱者重复同样的歌词时, 应注意力度的变 化, 而一般渐强或渐弱的标记都出现在第二句反复 处,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痛苦的费蕾》与《游 移的月亮》有着相同的重音标记记号,但它们的作用 却相差很大,《游移的月亮》为 4/4 拍的作品,重音记 号却标注在弱音节拍上, 这使得这首作品在听觉效 果上有着强弱的对比,在原有的速度“如歌的行板” 中音乐更加紧凑,歌曲旋律走向更加明显 。而《痛苦 的费蕾》是 3/4 拍的作品,重音记号虽然在弱拍上,却 标注在小节中的高音位置,突出旋律中的高潮部分, 旋律也遵循了人声的发声规律, 突出人物内心痛苦 的自哺 。三首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作品进行到最后部 分时,曲谱上都出现了自由延长记号或休止符,它们 所表达的意义都是音乐意境的延续和渐渐退去,最 后走向完满结尾 。
四、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施
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 音乐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 还应该更加关注在课程中融入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独立学习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美育的教学理念, 更加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对 学 生 终 身 学 习 能 力 的 培 养 和 人 格 塑 造 以 及 正 确“三观”的建立。
( 一 )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实施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要 求的“新艺科”教育教学储备人才 。在《游移的月亮》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同伴式学习”这 一 教学 策略 。让相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这首作品,教师要 在课前布置与作品相关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们共同 完成,然后在课堂上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这种教学策 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 习的意识 。
在教学《痛苦的弟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旁观者,引导 、促进 、推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兴趣,教师只在学生发生任务偏差的时候,才给予纠正和引导, 大量的学习任务交由学生自己 来完成,最后教师给予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
在《热切的期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为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 因为社交媒体和网络信息 技术的进步, 各种作品教学和名家名曲欣赏的视频 唾手可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学,并进行网络视频 模仿 、跟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作品讨论 、纠错 和练习, 课后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改善性的练习和 学习反思,让整个学习过程形成闭环,这样更有利于 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更有利于学生 形成职前教学能力培养的意识, 从而为今后走上教 学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实施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 生学以致用,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充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灵 感,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多种多样的教学 方式活跃课堂教学 。同时,这样做也可以针对不同学 习风格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达到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
(二)丰富音乐情感,促进美育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在教 学中 自觉渗透美育的思想理念 。例如, 在教导学生 《小咏叹调三首》时,可以与中国的艺术歌曲作品进 行比较,如《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早期中国 艺术歌曲作品,以及《山之高》《暮云灰》等创作于现 代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等进行对比探讨,分 析他们的体裁与诗词韵律 、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其 他艺术形式的相关性 。
贝里尼在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 旋律与歌词相互依存,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动静相 宜 。而中国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层次分明, 意犹未尽, 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儒家道 德思想精髓 。这样看来,教学给予学生不同的听觉材 料, 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和多元的音乐素材 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感悟和反思 。 此外, 教师还可以对浪漫主义时期各国不同的音乐 家 、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扩展学生的眼界,形成 对 “浪漫主义” 这一 特定时期的总体印象和时代标 记,它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增加了学生的艺 术修养 。
“要给学生 一 杯水,教师要有 一 桶水”这 一 教育 界的名言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培养未来音乐教育专业的栋梁,自身不仅需要具备扎实 、深厚的音乐专 业素养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而且还需要对音乐教育 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充分认知, 这样才能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教学 、演唱和分析, 完成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建构, 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 将来走上教学岗位时做到“以美育人”。
五、结语
通过对贝里尼三首小咏叹调的歌曲背景 、旋律 、 节奏 、演唱方法等分析后看到,贝里尼的艺术歌曲作 品旋律灵动而大气,内容跌宕起伏,将个人情感表达 得淋漓尽致,对其后许多作品的创作颇具影响力 。对 这三首作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不同时代的作 品在演绎时的情感表达和表演方式。对于音乐教育专 业的学生来说, 经典作品学习有着更进一步的含义。 即将教学方式朝着多元化 、现代化方向发展,增加 自 身的知识储备量,开阔音乐视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丰富音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满 足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 同时也有助于在新时代下 对贝里尼艺术歌曲作品进行新理解和新诠释。
参考文献 :
[1]刘婷婷 .贝利尼艺术歌曲《游移的月亮》《悲哀的费莉的雕像》 《炽热的愿望》的分析与演唱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
[2]薛敏 .浅析贝里尼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演唱风格—— 以《游 移的月亮》为例[J].音乐创作,2016(07):166-168.
[3]徐 晨 .论 贝 利 尼 艺 术 歌 曲 的 悲 情 性 [D]. 上 海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 2014 年 .
[4]赵静 . 贝利尼艺术歌曲《温雅女神》音乐特色研究及演唱要领 分析[J].音乐创作,2016(04):158-160.
[5]何微 . 贝里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 , 2017 年 .
[6]倪春雷 .简议贝利尼艺术歌曲旋律美的构成要素—— 以《热切 的期望》和《痛苦的费蕾》为例[J].歌唱艺术,2019(11):41-46.
[7]杜媛,毛亚庆 .从专门课程到综合变革: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策略的模式变迁[J].全球教育展望,2019(05):39-53.
[8]孙懿坤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2 (01):75-78.
[9]左璜,黄甫全 . 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 育研究,2010(04):53-59.
[10]龙秒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高师声乐混合式教 学 模 式[J]. 四 川 戏剧,2022(03):131-133.
[11]李润生 ,赵燕 .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河 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4):67-69.
[12]高时良 . 中国古代教育史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