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8 11:44: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诗词,是 一 种经 由作曲家添谱配乐,又融诗词意境 、曲调韵味为 一 体的音乐体裁形式 。作为声乐艺术学习者,演唱古诗词艺术 作品也是学习的重点,它既是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完美结合,又是诗词之意与音乐之美的情感纽带,在中华 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学艺术长河里久传未竭,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考究价值 。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声乐演唱

  中国的文学诗词发展到现在有很久的历史,诗 词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诗词有 歌词短小而精悍的特点,讲究词的押韵,且节奏感 强,是中华文化文学方面非常值得探究的体裁 。就 当代的音乐写作来看,古典诗词激发了当代很多作 曲家的创作灵感,我国对古诗词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主要以谷建芬、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 。本文首先对 古诗词艺术歌曲 、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概括, 再对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于两位老师 对这首作品的演唱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作品概述

  ( 一 )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 史 。其属性风格独特、优雅,歌词优美、诗体完备、结 构设置规整,可与器乐搭配进行演唱 。艺术歌曲最 先在欧洲兴起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 奥地利的作曲家舒伯特写了几百首艺术歌曲作品, 确立了这种题材, 也获得了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 。 这种题材涉及诗词 、音乐 、歌唱等多种形式,用声乐 来表达诗词所突出的情感 。 由于 一 些艺术歌曲的传唱度很高,所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学习 并且创作这种题材的音乐,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 国的一些先进的作曲家和音乐家通过参考西方著 名音乐家的一些优秀作品而创作出的带有中国特 色的乐曲,即将中国古代著名诗词作歌词创作出的 具有中国味道的艺术歌曲。这种创作一方面继承了 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另一方面也结合了最先进的 音乐创作方法,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与 发展 。它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七步诗》创作背景

  1.《七步诗》曲作者介绍

  《七步诗》的曲作者是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 。 谷建芬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后跟随父母一起去 日 本生活,最后又回到中国 。从小谷老师就很喜欢音 乐,她的一生从未离开过音乐 。谷老师毕业之后一 直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并且在歌舞团任职 。她 写的许多歌曲在当代都成了经典之作,如:《滚动的 长江东方》《天空的历史》等 。谷老师的创作在中国 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对 于中国当代的流行音乐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歌者,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作 出了重大贡献 。谷老师当时作为一位退休教师,其 创作的古代诗歌作曲还成了儿童的“新校歌”,七步 诗就是其中之一。

  2.《七步诗》词作者介绍

  在黄初元年,曹丕称魏文帝,因其之前曾与曹 植有过争封太子的经历, 所以一直对曹植很忌惮, 有意除掉曹植,但又不想落下一个杀弟的骂名 。 因 曹植喜欢作诗,他就命人把曹植带到大殿,要求他 在七步之内作诗,并且定下了严格的规则:诗歌的 主题应该是兄弟之爱,但整首诗不能包含“兄弟”这 个词 。最后曹植在悲愤中作出了传世之作 《七步 诗》,这首诗的创作使其免于一死 。在这首诗中,他 将豆萁与豆子比喻成自己和曹丕,用豆萁煮豆子来 形容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表达出强烈的不满 。鲜 明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残酷和 诗人自身的挣扎 。

  二、《七步诗》的艺术特征

  ( 一 )歌词的语言特色

  《七步诗》在我国诗词题材中属于五言律诗,五 言律诗以二 一 二或者二二一 节律为划分依据,《七 步诗》是以二一二节律作词的诗词 。歌词是:“煮豆 烧豆子,豆在壶里哭,本来是同根,相煎的时候为什 么这么急。”该词主要表达的是豆秆在锅下烧,豆子 在锅里哭的场景 。豆子和豆萁是同根生长的,豆萁 怎么能如此急切地折磨豆子呢? 这首诗比较直白, 语言简洁,含义清晰,不需更多的阐释,只需在个别 词语上稍微疏导一下即可,诗人在仅仅七步的时间 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诗影响颇 深,经常出现在反对兄弟争斗和自相残杀的场景之 中,成了一个流行词汇,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根据古代诗歌的演唱特 点在歌曲的结尾加上了一句歌词,也称为“衬词”。 衬词主要用来表现歌曲的感情,在歌词已经演唱结 束后但是感情还没有结束时加入 一 个衬词就能更 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而且这样音乐的情绪和意境 也会在音乐的整体结构中贯穿始终。谷老师在其歌 曲的结 尾使用 了“依”这 个衬词,很好 地把曹 植 在创作时的沮丧和悲伤表现了出来 。

  (二)旋律的音乐特色

  1.曲式结构特点

  一首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一方面要有意味深长的歌词 、和谐的旋律和明确的主题,另 一 方面还需要根据歌词的含义来为它创作适合的结构 。古诗艺术歌曲《七步诗》的形式结构是一种带扩展的两段形式, 即呈示段为前面 8 个小节, 对比段为 9至 16 小节和几个小节延伸段 。呈示段和对比段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不同的音乐表现, 有明显的反差 。呈示乐段 A 为 1~8 小节,它的旋律平和,主要是二度和三度音程进行, 并主要使用同一个音进行,音域多为中高音区而且节奏规整,以四八分和二分节奏为主 。旋律上变化不突出,缓慢的节奏进行和音区的逐渐下行。

  2.伴奏织体形式

  一 首经典的古诗词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有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 。声乐演唱要依靠钢琴伴奏的配合,钢琴伴奏会让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激发出演唱欲望,此外,钢琴伴奏过程还可以给演唱者做出旋律和音高的提示。《七步诗》这首作品一共有两段和一段尾声,两段歌词是一样的,但是其旋律和伴奏织体在前后两段有明显的不同,形成了对比,其表达的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 。第一段的伴奏织体多采用的是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的琶音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一种抒情带有淡淡忧伤的感觉,体现出作词者当时写词时的伤感,情绪表现比较平稳 。第二段的伴奏织体相比第一段织体更加丰富,一开始是以双音和弦慢慢表达,后面是以低音加柱式为主,并且对于琶音也进行了七度的加厚,节奏密集,旋律上也更加丰富 。通过快速的八分音符的上行与和弦加厚的音响感,一下子把歌曲的情感提到了高潮,将作词者当时的无奈和悲痛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四小节的尾声在伴奏织体上也逐渐回到平稳,以分解和弦为主,使得情感逐渐回落直到结束,还给人留下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七步诗》的演唱分析

  ( 一 )《七步诗》情感与咬字的处理分析

  1.《七步诗》咬字归韵

  中国从古至今在歌唱理念中就以语言为歌唱 最重要的部分,歌唱的基础是语言,语言的基础是 咬字,歌声是咬字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歌曲演唱的 咬字,不只关系到演唱的歌词是否清晰,更直接体 现了演唱者自身唱歌发声的科学性,“字正腔圆”从 古至今都是对演唱来进行评价的一个最基础的标 准 。而所谓的“字正腔圆”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 咬字规范,咬字规范了,声音的腔体就圆润了,发声 就更科学了。“字正”就是咬字吐字的规范,它的标 准是韵母清晰 、声母准确、语调正确 。咬字归韵主要 有三个部分,“字头”“字腹”“字尾”, 字头是指一个 字的声母,字腹是字的韵母,字尾是指一个字的韵 母 。想要唱好每一个字,在咬字归韵的过程中必须 要做到干净利落 。

  《七步诗》的咬字归韵以“一七”辙和“中东”辙 为主 。如“萁”和“泣”就是属于“一七”辙,“生”这个 字就属于“中东”辙 。在这首作品的演唱咬字中,两 段歌词分别有不同的咬字方式 。在第一段演唱中, 歌词的咬字应轻轻地咬,字头字腹轻轻带过,最后 咬在字尾上,略带一些哼唱的感觉 。在第二段的演 唱中,情感的不同表达对咬字也有不同的要求 。演 唱第 一 句的“煮”时,要注意字头“zh”要短促有力, 一触即发 。字腹为韵母,延长韵母“u”,字腹是整个 字音腔演唱的地方,也是最好听的,也最能体现歌 唱中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字尾要准确地归韵到 “u”上,收音时舌尖轻抵下牙。第二个“豆”字为长音 拖腔,“o”母音演唱时应做到“闭口音开口唱”,在古 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咬字技 法,即缓收慢发,用来加强对诗歌的吟诵感 。在第二 句的演唱中也应该按照第一句的咬字感觉去演唱。

  第三句“本是同根生”这句也是全曲的最高潮, 情绪突出最强烈的一句 。该句的演唱为一字一音的 形式,字少音少,并且逐渐升高,所以在咬字时要注 意字头的准确清晰。“本是同根生”演唱时,“本”字, 字头“b”短 促有力,深深地 向 下 叹 气,在 延 长 韵 母 “en”时,保持口腔状态的整体一致性,并加强横膈 膜对气息的控制。“根”字为全曲的最高音也是突出情绪高潮的地方 。咬字时应该快速地从“g”归韵至 “en”,演唱时快速归韵至“en”母音,进入歌唱的通 道,“生”字则在“en”的共鸣位置上演唱,逐渐使得 情绪回落,使字与字之间连接流畅自然 。最后在衬 词“依”上结束。

  2.《七步诗》情感把握

  这首歌以借物抒情的情绪来抒发作者情感,表 达作者面对权势的逼迫以及骨肉相残场景时的无 奈,但迫于现实只好认命,哀叹人生如戏—— 本是 同根生,为什么要为了权力而兄弟相残呢? 所以在 演唱时,情绪是由一开始的无奈转向对亲情的哀叹 的情感走向 。演唱者应该多进行了解,对于古典诗 歌的文学方面要进行着重的分析,探索古诗的诗歌 艺术 。在作品的旋律上,创作作品的人要深入了解 这类古诗所表达的音乐感情和含义,找到古代诗歌 音乐创作的规律性和技术性, 把握古诗的意境,将 所创作的古典诗词的感情含义与现代流行音乐进 行适当的结合 。在《七步诗》中,作品的前半部分用 较为简单的旋律突出了作品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 在曲调的选用上,每句话都以低调呈现,旋律低沉, 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诗人忧郁的情绪 。艺术歌曲创 作应将古诗作为歌曲的内涵,将当前流行的旋律作 为形式,使两者合二为一,相互交融。诗 、调、声的结 合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节奏感和文化内涵 。

  在古诗创作中,由于诗歌本身创作的时代不相 同,所以其自身表现的情感也大相径庭,这就对创 作者有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对歌词含义进行 准确把握,还要对当时的时代特征有一个深入的了 解。在七步诗中,兄弟之间如豆子和豆秸秆一样,是 一起成长的,但是豆杆子里的豆子却被跟它一起生 长的豆秸秆所煮,就如同曹丕为豆秸,曹植是豆子, 本是亲兄弟,一方却要将另一方残害 。这首诗生动 地反映了曹丕和曹植兄弟自相残杀的残酷事实 。这 首诗的内容直白,在讲出道理的情况下也表现出了 一定的抗议意图,其最后两行意思是:你我是兄弟, 我们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 这充分表达了曹植悲痛 的心情 。

  (二)《七步诗》两个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

  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刘欢在电视剧《三国演 义》中曾演唱过该歌曲,其对这首作品的演唱运用 了通俗唱法,腔体上的开合较小,主要运用 口咽腔 的共鸣 。其对这首歌曲的咬字比较轻盈,演唱时比 较具有口语性,如同带旋律的诉说 。刘欢老师在演 唱这首作品时发声位置比较靠前,主要集中在唇齿 上,这使得其声音轻盈流动 。在情感的运用方面,刘 欢老师的演唱大多突出了歌曲的悲惨和作者的无 奈之情,用一种诉说的感觉去演唱,表达出了歌曲 的悲伤之情。

  陈思里在深圳声乐季也对该歌曲进行过演唱, 陈思里老师属于轻抒情男高音,音色偏亮,他主要 运用的是民族唱法,这种唱法的腔体打开相对通俗 唱法来说更大一些, 主要运用胸腔和咽腔的共鸣, 音色明亮,高音穿透力强,符合中国传统唱法中“字 正腔圆”的标准 。从他对歌曲的咬字方面进行分析, 其咬字在整个歌唱中都做到了归韵,并且力求做到 声音的圆润 、流畅,母音转换得当 。例如:演唱“豆” 主要归到“O”母音上,还有“生”要归到“eng”上 。在 歌唱的位置上,民族演唱通常提倡吸唱,通俗地说 法就是“软腭抬起来”。软腭在上口盖的后半部分软 软的那一块,在唱的时候,陈老师的音色明亮 、穿透 力很强,声音有一个支点,位置相对往后,与流行的 歌唱方法相比,这种唱歌更倾向于软腭和咽腔的控 制让歌唱的位置接近脸,歌声更接近“面罩共鸣”。 在情感的把握上,陈思里在开口的时候用了“虚”一 点的音色,很好地把握住了歌曲的意境。“煮豆”二 字一出,就已经扣住这首歌的脉络,奠定了歌曲“悲 伤”的氛围。

  这两位老师的演唱处理各有千秋 。刘欢老师对 整首作品的演唱处理柔中带情,曲随情而走;陈思 里老师对这首作品的处理分为两个层次, 从弱到 强,从柔到刚,将整首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景都通 过演唱演绎了出来。研究两位老师的演唱处理方式 对我们的声乐学习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

\
 

  四、结语

  通过对《七步诗》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 与演唱上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韵味 、咬字 、行腔 、情感 、表演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词句结构上相对规整,讲究押韵与叠韵的声律,且大多具有深远的意境,给人以章法凝练 、短小精致且引人入胜之感 。作曲家在为古诗词进行旋律编配时,应利用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根据诗词的声调和音韵,吸取诗词中的传统音乐要素,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富有古典韵味与民族色彩 。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要深入地了解它的文化意蕴 、语言特色,分析它的情感意境, 感受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的美妙体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不断摸索 、探究,逐字逐句地去打磨,努力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蕴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22(06):73-74.

  [2]吴雪莹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艺术的互通性研究[J].戏剧之家,2022(03):64-65.

  [3]郑伯英 .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J].戏剧之家,2022(03):109-110.

  [4]孔鞠,朱艳彬.“韵”背景下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2(02):150-152.

  [5]曹春雪.依字行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实践[J].大观(论坛),2021(11):167-168.

  [6]张年华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对策探究[J].戏剧之家,2021(30):105-106.

  [7]高雅欣,张悦心.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留白”意境美[J].戏剧之家,2021(30):79-80.

  [8]沈洋.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韵律”与“技巧”[J].艺术大观,2021(30):16-18.

  [9]王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与特征[J]. 当代音乐,2021(10):137-139.

  [10]陈靳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J].参花(下),2021(08):145-146.

  [11]于天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21 年.

  [12]张雯靖.意蕴美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运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2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