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晚期莫扎特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第二乐章以柔美清新的音乐语言将莫扎特的心声娓娓道来 。本文通过对莫扎特《d 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 、力度 、触健 、音色 、踏板使用等音乐要素进行剖析,并结合笔者对这首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曲家个性经历等方面的分析与把握,更加深入地走进莫扎特的音乐世界之中,力求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准确的情感表现 。
关键词: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演奏诠释,情感表现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世界音乐史 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生于奥地利一个贫困家庭 的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童年时期就已享誉 全欧,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惊叹全世界的神童”。 在其短暂的音乐生涯中, 其创作的音乐作品近 600 余部,音乐体裁涉猎十分广泛 。在 17 世纪中期,其 与启蒙主义运动“自由 、平等 、理性 、人权 、博爱 、共 和”的思想一拍即合,于 1781 年作出了与贵族彻底 决裂的决定,实现了成为 自 由音乐家的愿望,并在 1781 年至 1791 年远离故土定居维也纳的十年里, 开启了他最辉煌的音乐生涯 。莫扎特虽与海顿 、贝 多芬等伟大音乐家同处于一个时代,但其创作的音 乐在音乐风格上却与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 其创作的钢琴作品, 当我们在静静地聆听其作品 时,仿佛可以从和声 、织体 、旋律等音乐语言中听到 他诉说着对人生的追求 、对人性的渴望和对社会的愤慨 。可以说,他的钢琴音乐渗透着自身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倾注了其内心的美好,优美 、恬静 、纯洁 、净化人心 。柴可夫斯基就曾在评价莫扎特的旋律时这样写道:“这个阳光灿烂的天才,他的旋律即使记忆起来,也使我流泪 。①”
一、莫扎特《d 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
莫扎特生于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等伟人辈出的古典主义时期, 他的音乐不仅受其热爱自由 、追求美好 、颂扬正义 、追求平等的个性特征与启蒙主义运动“自由 、平等 、理性 、人权 、博爱 、共和”的思想的影响,其所处的生活环境 、感情经历也是影响其音乐创作较大的因素之一 。我们在演奏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作品时, 应该对其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表现 。
莫扎特创作《d 小调钢琴协奏曲》时,已经是其创作生涯的晚期了,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他把自 己对人生的经历 、追求与感悟全部倾注到了音乐的 创作之中,并逐渐在其晚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表现 出了一种此前少有的悲剧性色彩,其通过音乐诉说 了 自己怀才不遇 、磕磕绊绊的人生经历 。其晚期钢 琴音乐中出现的悲剧性色彩在《d 小调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中并不明显, 该曲全曲呈现的是一股欢 快 、明朗 、优雅 、积极向上的浪漫气息,就像莫扎特 内心深处的美好 一样,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也依 旧怀揣着生活的希望。
演奏这首作品前,在我们对作者的生活经历以 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最重要的就 是要把握好作者的个性特征在该作品中的体现。首 先,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十分重视乐队与独奏 的均衡问题,他认为两者应该居于平等的地位。《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章无论是主奏部分还是协奏 部分,在曲式结构上分配得都十分均匀,正是因为 这十分均衡的结构分配,才使得主奏与协奏之间的 衔接是那么的自然、合理。其次,莫扎特的钢琴音乐 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歌剧创作的影响,旋律 更具有歌唱性, 似通过钢琴来刻画 自 己的人生 一 般,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像在说话一样,把旋律 的呼吸感体现出来 。最后,莫扎特晚期的钢琴音乐 创作,戏剧化的冲突更加明显,如《d 小调钢琴协奏 曲》第二章无论是主部 、插部都是多主题的,或者是 主题变化的,因此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注意突出对比 音乐才能更具戏剧性。
可以说,莫扎特晚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集中体 现了他炉火纯青的作曲技巧,渗透了他对生命的感 悟,折射出了他丰满的精神世界。
二 、莫扎特《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情感 表现与演奏诠释
莫扎特创作的《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 降 B 调,复三部曲式,是莫扎特的第二十号协奏曲 作品 。其创作于 1785 年,又名为《浪漫曲》,顾名思 义,全曲在音乐内容上主部和再现部平缓 、恬静的音乐情绪与插部热情 、激烈的华彩段落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力度 、速度 、节奏等这些表达感情张力的元 素所造成的强弱幅度的变化,似懵懂的少男少女情 窦初开,由刚开始的诉说恋爱,到再也抑制不住感 情冲动,准备一起面对世俗的不公般 一 样,洋溢着 自身的主观情感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莫扎特最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之一 。
( 一 )力度与触健
把握好莫扎特钢琴作品的“美”,最关键的因素 就是力度的控制与触键技术的掌握。莫扎特《d 小调 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部 、插部 、再现部强弱力度 对比十分明显,主部旋律富于歌唱性,速度平缓,织 体变化不大, 织体节奏以四分音符和二八为主,整 体给予听众一种如沐春风 、清新欢快的音乐感受 。 而插部在旋律 、节奏 、织体等音乐表现手法上变化 较大,可以说是全曲的华彩段落,在音响效果上给 予观众一种不断向上的力量感,对演奏者的演奏技 巧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和演奏过程 中,在触健上要十分注意。
莫扎特《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部(1~83) 是一个 ABA 的结构形式 。A 段的第一 主题(1~8)由 一个 4 加 4 结构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织体较 为简单,以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虽 力度上做了弱的要求,但在触健上要将旋律声部的 歌唱性表现出来 。右手在第一拍下键时,下键要灵 活使用手腕,把力量和力度控制集中在指尖,并且 要顺着指尖的力量演奏下一个音,这样演奏出来的 音色会较为连贯,具有颗粒性,不会显得较为呆板 或者黏腻。在处理第 3 小节和第 7 小节的八分音符 加八分休止的旋律时,下键动作幅度要小,触键快 速,因为这里是下行,在力度上要减弱,整体要呈现 给听众一种诉说的听觉效果。第八小节在装饰音的 处理上,装饰音下键不要太快,因为是八度,为了避 免触键僵硬,在触键时要配合手臂下键,带着手指 的力量往五指指尖上落下去。而左手部分旋律音型基本上相同,以两小节为一句,要注意将中音区的旋律感演奏出来,并且将根音的力度稳定住,这样 再配合右手主旋律, 就形成了主部第一 主题浪漫 、 优雅的主题音乐氛围 。稍作停歇后,作者结合了第 一 主题的材料,写了一个对比乐段(17~24),该乐段 也是 4 加 4 的乐句结构, 但与第一 主题不同的是, 后者在音乐材料上做了对比,前四小节(17~20)与 第一 主题(1~4 小节)的音乐材料完成不同,而是使 用了四分附点加三连音的新材料,并且连续使用了 四个小节,三连音的动机出现虽然给予了音乐新的 活力,推动着音乐的进行 。但为了体现出两段在音 乐性上的对比,在演奏上,演奏者要注意将新出现 的三连音节奏型与每小节第一 个音在下键时的指 尖力量做衔接,这需要演奏者在每一个呼吸的位置 带上手臂的力量,保证每小节第一个音与三连音可 以保持一个力量来演奏 。而在和声的使用上,以属 功能为主,使用了降 B 调的属和弦 、重属和弦,在听 觉上给予听众一种过渡的音乐感受,但为了使旋律 具有歌唱性, 每小节在力度的对比上要有所不同, 前四小节(17~20)在力度上要表现出类似于中国民 族音乐作品“起承转合”的强弱关系,使旋律既有歌 唱性,又有属功能的过渡感。后四小节(21~24)与第 一 主题基本一 致,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乐段形 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关系,而这种呼应关系,在协 奏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协奏部分基本上是重复着主 奏部分的内容,使得主题材料在不断地重复,极大 地加深了听众对主题材料的听觉印象,体现了莫扎 特精湛的作曲技术和缜密的构思。
主部的第一 主题以十分柔和的方式开场,并在 四小节后,在装饰音轻松活泼的带动下再现四个小 节,这一不同寻常的开场方式,更像是一首歌曲的 开头,给听者以非常柔美 、优雅 、富有表情的印象, 仿佛一位孩童在倾诉其快乐的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使得整个主题部分洋溢着一种优雅清新的氛围 。
主部中 B 段(40~67)在材料上相较于 A 段来说, 是由全新的材料发展而成的,旋律较为抒情,歌唱 性更强, 织体结构的编排上作者很有自己的想法,整个 B 段在旋律和织体上基本以单音和二分音符 、四分音符以及四分柱式和弦为主 。 因此,演奏者演奏时,想要将旋律演奏得有较强的音乐性而不显得呆板单调的话,在演奏上就要十分注意连音线的处理,右手在演奏旋律时,要用呼吸把每个乐句连接起来,每演奏完 一个乐句时,松键后要注意起键需手腕微微提起,快速地落到下一个音 。并且在演奏这一部分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首先,装饰音下键要灵活轻巧,特别是第 44 小节,装饰音在两条连音线之间时, 一定不能和前面的音符粘在一起,呼吸要体现出来 。其次,要注意整体上的触健速度不宜过快, 在同一个音或者节奏型先后出现时,要体现出强弱对比, 如第 44 小节最后一个音与第 45小节第一音 、第 58 小节和 62 小节的 f2 等,两个音先后演奏时,重拍上的音要稍稍凸显出来;而同 一个节奏型重复出现时, 在下键上也要有稍微的对比, 如第 63 小节至 66 小节重复出现二八节奏型,在演奏时,触健要运用手腕,把力量带到五指上,并且在第二次重复时,力度要稍稍加强,形成对比,使得音乐动力性十足 。最后,把笔者上文归纳的需要注意的二点练习好后,最关键的就是在演奏上要控制好力度的使用,B 段整体上是活泼 、欢乐的情绪,而在演奏上要把力度的对比体现出来,除开要按谱面上强弱力度上演奏外,在谱面没有标识力度的一些节奏型上,也要注意强弱的对比,尤其突出的是B 段的中段部分(53~62),整段在情绪上需呈现 一个逐渐递增的状态,力度的对比更加明显,第 53 小节与第 56 小节十六分装饰加二分音符的节奏对比要体现得很明显,才能推动音乐的进行;第 59 小节至第 61 小节,在节奏上较为紧凑,下键时要注意运用手腕把重音落在 3 指演奏的旋律音上,体现出旋律音的重要性 。B 部协奏部分,旋律织体基本上从头至尾保持着同一个节奏型,在演奏时,要注意下键时强拍和弱拍强弱关系的体现,和声主要以降 B调主和弦的根音和属音为主,演奏八度时力度要稍强。在主奏与协奏整体演奏时,主奏出现空拍的时候,协奏要在空拍处把整个旋律和力度拖起来,使得音 乐更加饱满、均衡 。
主部 B 段与 A 段在节奏上的变化和在主题思 想上的对比并不是很强烈,但 B 段的进行比优美柔 和的 A 段显得更加轻松和活跃一些,A 段如娓娓道 来般柔美,B 段则是在柔美的基础上, 在音乐情绪 方面表现得更加天真烂漫一些,B 段音乐在中间部 分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像莫扎特的咏叹调般,整个 主部部分依旧呈现出了一种优美而不失庄重 、有力 而不失沉静的主题 。
莫扎特《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插部(83~ 107)是一个 AA’的结构,整个插部在旋律 、织体 、速 度 、节奏等音乐表现元素方面与主部对比强烈,是 这首作品中最能体现演奏者演奏技术的一个华彩 段落 。整个插部在演奏时,左右手的旋律衔接要非 常迅速,且主旋律并不能固定在哪个声部,而是要 在上下声部间交替出现,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要十 分注意旋律声部的体现 。A 段(83~91)的主题材料 (83~84)整体是由一个四分音符加两个十六音符以 及交替上行的旋律音型不断反复组成的,左手的旋 律织体基本上以四分音符单音和八度音为主,右手 以快速的十六音符半音化上行和三度上行为主,因 此,演奏者在触键时,右手演奏柱式和弦时,要主动 抓键,把力量送下去,而在演奏快速跑动的十六分 音符的节奏时,下键要注意力度的均匀,同时最关 键的是要放松手腕,避免手指僵硬。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在跑动中穿插了十六分三连音节奏型,演奏者 要注意在三连音的节奏力度要均匀 。插部的 A’段 (92~107), 反向进行的同时扩充了主部的主题材 料,三连音的节奏型在该段使用得较为频繁,不仅 加强了两段之间的联系, 也使得音乐更具动力性 。 插部的协奏部分,伴奏音型基本上以单音和柱式和 弦为主,连音线较多,因此在演奏时旋律感要表现 出来,将高声部和中声部的旋律音凸显出来显得尤 为重要,如第 88 小节至 90 小节协奏部分,高声部 的旋律音要稍稍凸显出来 。
第 一 连接部(108~118)的构思非常精妙,前三 个小节(108~110)通过三次变化重复强调了插部的 主题材料,紧接着使用插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节 奏快速下行接四个十六 、八分三连音 、二八的旋律 来预示着矛盾冲突的解决,为完美地过渡到再现部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该连接部的技巧性丝毫不低于 插部的难度,前三小节在下键时,左右手的力度要 逐渐加强,至第 111 小节达到情绪最高点,而紧接 着在演奏十六分三连音的节奏时, 触健要注意呼 吸, 在每个连音线的第 一 个音要突出旋律音的力 度,因此触健时要往下行方向带手腕,把力量落在 3 指上,并且要放松手臂,防止手腕僵硬而影响跑动 的流畅性 。紧接着六小节,右手部分连续使用了四 个十六 、八分三连音和二八的节奏型,在演奏时,下 键要清晰,因此手指要求要主动下键与松键,并快 速地准备到下一个音上,这样在演奏跨度很大的节 奏型时,音色更具颗粒性 。该六小节在演奏时也要 十分注意节奏的把控, 演奏者要在逐渐变慢节奏 中,同时注意触键方式的变化,下键要慢处理,把导 和弦所带来的过渡感体现出来 。第二连接部(142~ 149)位于再现部(119~141)与尾声(150~162)之间, 主奏者要注意在演奏四个十六琶音进行时,手掌要 保持放松 、张开的状态,触键要快,同时通过运用手 臂的力量把每个音联系在一起 。右手部分在演奏旋 律时,要注意呼吸,每小节演奏完要快速地松开手 指并提落至下一个音上, 尤其在演奏第 144 至 146 的半音化旋律进行时,触键需非常干净,在音与音 的衔接部分,手指指尖在主动下键的同时也要主动 松键,动作要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使得半音化旋律 的演奏更具有颗粒性。左手部分织体以八度的二分 音符为主,在持续低音部分可使用“浅触键”的弹奏 方式,手指主动抓键,但下键不能过快,这样把力量 送到指尖上的同时,可以把力量集中于一个均匀浅 浅的层面上,加以缩短触键高度,减小击键噪声,以 获得清晰干净的音响效果 。协奏部分演奏者要注意力度的控制, 每小节保持强弱弱弱的力度模式,与主奏部分形成呼应,避免在音响效果上给予听众一 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插部和连接部没有继承主部柔美清新的音乐 风格,而是在转换处以 f(强)的力度宣告着整首作 品高潮的到来,并给予了演奏者广阔的技术发挥空 间,半音化的音型 、琶音的快速跑动以及频繁的转 调,似冲破束缚的猛兽般,力量感十足,也侧面反映 出了作者内心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音乐给人 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声部分作者综合了主部 、插部出现的一些具 有代表性的音乐材料, 音乐整体情绪依旧是乐观 、 欢快的,虽然整体上力度偏弱,结束感比较强烈。为 保持音乐情绪,尾声的中间部分(154~162),演奏者 在演奏时要十分注意休止符的时值处理,主奏者在 触键后要快速的松指, 虽然织体旋律较为简单,但 下键要保持干净利落, 最后四小节要以弱奏结尾, 在力度逐渐减弱的气氛中结束整曲, 就像徐志摩 《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 片云彩”的氛围一样,使听众 在脑海中联想,与全曲浪漫的主题交相呼应,
(二)踏板与音色
在《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演奏中,踏 板的运用十分关键, 每一部分踏板使用方法均不 同, 不同的踏板使用会给予听众不同的音色体验 。 作品起初并没有直接标明踏板的使用,现在演奏的 版本踏板的使用方法也各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该首作品部分段落如果不使用踏板,就无法保证和 声的清晰度与音乐的流畅性 。笔者经过自己的演奏 实践,对《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踏板进行 了如下分析:主部 、再现部以及两个连接部分是需 要使用到延音踏板的 。主部的音乐是柔和优美的, 在演奏时, 弹奏的力度要适中, 避免音量过大,因 此,踏板踩下的深度要适中,使得制音器与琴弦之间的距离缩短,以更好地衬托出主题部分娓娓道来的音色。
插部是节奏变化较多且音乐流动性极强 、情绪较为强烈的华彩段落,那么在使用踏板时,也要注意踏板的使用时机,插部和两个连接部,需注意在追求饱满集中的音响色彩的同时,避免音色过于浑浊, 延音踏板的使用要随着和弦节奏的转换而转换,延音踏板在每次换气时,松开后必须立马踩下,动作需无缝连接,一 气呵成,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是饱满而又充满颗粒性的。
三、结语
莫扎特《d 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是莫扎特晚期的经典之作,是莫扎特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之一 。作品中均衡的音乐结构 、歌唱性的旋律音调 、主奏与协奏的交相呼应 、戏剧性强烈的华彩乐段以及动力性十足的连接, 使音乐呈现出欢快 、明朗 、优雅 、阳光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就如同莫扎特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一般,在“抒情中归于宁静,唯美中透出安详”。 作为演奏者,唯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 、风格特点有着正确的认识,以及在触键与音色的处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练习,才能正确地在表演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情感表现。
参考文献:
[1]叶松荣 .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2]刘玉玉.莫扎特 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演奏诠释[D].保定:河北大学,2021 年.
[3]杨郁 . 品味莫扎特《降 B 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用音乐达到永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96-97.
[4]王柯,杨顺君.浅谈钢琴演奏中的技巧—— 以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为例[J].黄河之声,2012(08):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