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7 10:34: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体裁中有极大的体现,有活力的、纯洁的、欢快的氛围是莫扎特创作奏鸣曲的代名词。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与他创作时的经历、年龄息息相关。对比同时期的作曲家,莫扎特极早地展现了他创作的惊人天赋,也使得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成为古典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所以在演奏中如何将这种音乐风格进行还原,成为当今演奏者的一大难点。本文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4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分析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等,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进行剖析。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K.284;音乐风格

  一、莫扎特生平简介及其钢琴奏鸣曲作品简析

  作为一名演奏者,要想全面了解一首作品,需要从创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出发,因此在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4第一乐章前,需要针对莫扎特的生平与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进行剖析,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莫扎特创作。

  (一)莫扎特的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创作几乎包含了所有领域,同时莫扎特的创作也极大地推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发展,他对维也纳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他与同期的作曲家海顿等人的作品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莫扎特于音乐上的造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父亲,也正是他的父亲给予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教育,3岁起他就在音乐方面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可以说莫扎特从出生起就饱经父亲的音乐熏陶。

  莫扎特是公认的、罕见于世的音乐神童,从1762年起,莫扎特的父亲带领着他与他的姐姐开启了遍布欧洲大陆的演出,所经历之处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对这个小天才赞赏有加。在1772年,这种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出画上句号,莫扎特选择回到萨尔茨堡,并成为宫廷乐队中的一员,后因大主教管束严厉,莫扎特对此产生极大的不满,在1781年,莫扎特果断地结束雇佣关系,只身前往维也纳定居,开启了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在短暂的35年里,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600余首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并且对于多种艺术体裁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征的音乐作品。即便是生活与创作的道路多么艰难,他创作的作品始终将他心底里的纯真与乐观态度展现出来,给人以积极的力量,这些作品对于音乐人来说,不仅仅是音乐学习之路上的材料与参考,更是最为珍贵的财富。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概括

  莫扎特是一位音乐天才。他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在器乐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于贝多芬来讲,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虽在戏剧性上有所欠缺,但却是运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创作的最精致、优美的音乐。莫扎特运用自身的音乐才能,进一步将奏鸣曲创作推向顶端。

  莫扎特的一生中共创作了19首钢琴奏鸣曲,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彰显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从作品的旋律性来说,非常优美动人;乐句更倾向于方整性的结构,调性、和声为基础,并且采用明确的终止式,奏鸣曲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18世纪中叶以后教会音乐的淡出,通奏低音逐渐废除,主调音乐风格走向成熟;在音乐创作方面,作品的理性因素增强,多采用无标题、纯音乐的形式创作。除了上述关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以外,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历程可以用三个时期来划分,其作品本身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息息相关。

  1.早期奏鸣曲

  该时期莫扎特一共创作了六首作品(K.279-K.284),这六首作品有“家乡奏鸣曲”之称,莫扎特在早期创作的奏鸣曲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并且多数是由三个乐章构成,作品的风格与他创作年龄和父亲对他的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其中K.279这首作品极具探索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因为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首次运用了奏鸣曲体裁,从作品中能感觉到一些巴洛克音乐风格,作品中的装饰音运用,能感觉到是对海顿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的继承,但即便有这些因素,莫扎特也将自己音乐创作的个性融入其中,使得旋律性增强,更多体现了积极、乐观精神。

  2.中期奏鸣曲

  中期奏鸣曲一共包含七首奏鸣曲,创作地点位于曼海姆和巴黎。谈起莫扎特,就不得不说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他在歌剧创作领域有非常多的作品,也正是这个原因,为莫扎特创作钢琴奏鸣曲带来灵感与启发,进而使莫扎特的音乐从语言与情绪的表达方面更为激动、强烈,创新性与戏剧性得以进一步提升。例如K.310这首作品,作品中低声部出现了主题元素,从而表现出带有悲剧的情绪色彩。这一时期奏鸣曲采用的曲式结构也非常多样化,例如K.331这首作品,变奏曲为第一乐章、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为第二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原则为第三乐章,从音乐材料上讲,从第一至第三乐章,整个作品的关联性深有体现,这种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的创作中也是罕见的。谈起中期奏鸣曲,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当属K.333,这首作品篇幅上有了明显变化,作品篇幅较早期奏鸣曲相较更为庞大,此外,该作品中的大段华彩在最后一个乐章再现部之前出现,极富有戏剧性、创新性,在音乐上给听众制造了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充分体现了莫扎特对于音乐的审美独特性和个性,这种创作方法,使得中期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又有了崭新的音乐语言。

  3.晚期奏鸣曲

  晚期奏鸣曲一共包含了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都是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所创作的,这时的莫扎特由于自己人生丰富的经历,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有了很大感触,从而自己的思想与内心情感也丰富起来,这也意味着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变,更多注重于自己内心的情感独白。最具有代表性的晚期奏鸣曲是K.570,这首作品创作于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同时这也是莫扎特最困难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这时的莫扎特疾病缠身、借钱度日、生活苦不堪言,但即便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依然能从这首K.570作品中感受到莫扎特心底里那一丝纯真与平静。此外,莫扎特在晚期创作的作品K.475带有少许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呈示部中的两个主题从情感上与力度上都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听众带来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同时给予了展开部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想要了解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要从外到内、由浅至深地剖析整首作品,无论演奏哪一首作品,都应当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入手,然后再去了解整首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奏时应注意的问题。音乐风格仅仅是一个概括性的称谓,精确到每一位作曲家的时候,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那么这种风格也就会作为作曲家思想感情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当今众多演奏者需要呈现给听众的音乐反映,这种音乐反映需要将对音乐的理解与演奏时的技巧相结合,从而还原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一)演奏中“选谱”“读谱”的重要性

  音乐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演奏者则为叙述者,乐谱则是演奏者所讲述故事内容的重要依据。选谱看似是一项简单、浅显的工作,但是对于专业的演奏者来说,选谱的过程相当重要。只有科学正确选谱读谱,才能够帮助演奏者捕获信息,赋予音乐作品更深的内涵与意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曲谱在市面中有很多版本,那么在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原版曲谱,原版曲谱具有比较强的科学正规性,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去演奏一首作品。

  正确的读谱是保证钢琴顺利演奏的基础。乐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它包含了众多的音乐演奏信息,能够指导演奏者开展演奏。同时,深入理解乐谱,有利于帮助演奏者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认真分析每一篇谱子,深入挖掘其中的信息与规律,这对于理解作曲家原意和展开良好的二次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弹奏作品之前,读谱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关注谱面上有没有小标题与注释,可以根据小标题和注释等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其次,读谱不仅仅是把音符认出,还要认真研究不同演奏方式的音符和谱面上标注的所有表情记号,表情记号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快速地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初衷,将整个作品都尽可能读透。读谱的关键更在于养成一个好的读谱习惯,就比如说在接触到一篇新的文章,默读时的大脑内部是有声音的,这种习惯要运用到读谱中,通过对谱面信息的解读,大概了解作品面貌。

  (二)演奏中“触键”的重要性

  如果仅仅从音符的复杂程度来说,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是较为简单的,但恰恰是面对这种简洁的音符,如何演奏出悦耳的旋律具有非常大的难度;所以在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需要对触键的力度有更好的把控。针对不同的乐句,其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演奏者需要根据自身对于曲子内容的理解,灵活控制指尖触键的速度、力度,以及触键的角度。例如在演奏时,如若指尖的力量过重或者触键速度过快,会导致整首作品演奏出来非常生硬、不灵动,缺少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有活力的特点;相反,指尖的力量过轻或者是触键速度过慢则会导致作品的音乐性、流动性不足;对此,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快板乐章时要充分调动手指的积极性,要掌握轻快、颗粒性、敏捷的特点,着重、反复练习指尖力量。演奏慢板乐章时更要单独练习每个乐句,要探究自己演奏时手指触键的不同深度所产生的不同音色,并且要保证触键力度的均匀性,从而保证乐曲的旋律性得以最好的展现。

  (三)旋律“歌唱性”的重要性

  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最大的特性就是旋律线条流畅和音乐内容丰富,他擅长运用主调和声织体作为主导位置来表达自己纯真的、丰富的内心情感,如何将莫扎特简单小巧的音符演奏出极具歌唱性的作品是演奏者要认真探究的;要想让自己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有歌唱性,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莫扎特创作时所写的每一个大连线、小连线、表情记号,以及力度记号等。在演奏时不能仅仅只是把谱面内容弹下来,更要研究每一个乐句是如何走向、如何呼吸的,这就犹如人在说话一样,人在说话的时候是会有一定节奏性的,通常是说完一句话才会有小呼吸,不可能是断断续续的,也不可能是每说一个字就要呼吸一次,将这个例子运用到演奏上,就是大家所谈到的音乐线条感;演奏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耳朵和嘴巴,耳朵要听自己弹出来的是不是好听,是不是符合莫扎特所表达的情感;嘴巴要唱,唱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时怎么也弹不出一个好听的乐句或者一个乐段时,用嘴巴唱一遍能赋予一个全新的音乐感觉。

  (四)踏板“方式”的重要性

  对于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用与不用踏板的争议非常之大,这种争议的原因如下,在当时的年代,钢琴的音色与现如今的钢琴音色截然不同,那时的钢琴呈现的音色是清脆的,而且非常干净透亮,对于现在来说,想要利用钢琴如此清澈透亮的音色去诠释作品,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踏板的作用。如今在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踏板的运用对于作品的呈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演奏者必须学会正确科学地运用踏板,尤其是对于踏板时力度力量的把控。例如在演奏中,要特别控制踩踏板时的力量,要特别注意踏板的使用对于音色的影响,如果踏板踩得深,会导致声音非常混乱,造成声部重叠,这对一首作品的整体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此外,踏板何时运用也是有规律的,尽可能避免在快速跑动段落加入大量的踏板,也尽可能避免在不协和音列、音程与和弦中加入踏板,因为在这些时候,踏板的加入不但不会起到优化声音效果的作用,反而会对乐曲的音效和整体呈现造成一定的干扰。总体来说,无论用还是不用踏板,演奏者都要时刻保持清醒。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应当是干净的、纯洁的、活泼的,要利用踏板更好地烘托情感,使音乐情绪提高,使乐句线条感与歌唱性增强,这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使用踏板的真正目的。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4第一乐章解析

  (一)创作背景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4创作于1774—1775年间,是属于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其中一首;当时的莫扎特在宫廷担任乐师,这首作品是为男爵邓尼茨而创作,所以这首作品从当今的哪个版本的谱子中都可看到《Durnitz》的标题,作品整体表现了欢快氛围,音乐节奏较快,很遗憾的是这位男爵并未向莫扎特支付酬劳。

  (二)曲式结构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4》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D大调,4/4拍,快板,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

  呈示部,主部主题1~8小节,连接部9~21小节,副部主题I22~37小节,副部主题II38~50小节,结束部51小节。

  展开部,第一阶段52~59小节,第二阶段60~71小节。

  再现部,主部主题72~79小节,连接部80~92小节,副部主题I93~109小节,副部主题II110~126小节,结束部127小节。

  (三)曲式分析与演奏释要

  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

  主部:主题由琶音的主和弦开始,休息一拍后向下六度大跳,后级进下行并反复一次进行到主音,构成主题的核心动机。主部由两个乐句构成,整个主部旋律轻快活泼,夹杂着戏剧性的冲突,第一个乐句(1~4小节)旋律动静结合,最后出现了八度旋律的同时进行,在演奏时,这里要注意跳音的方式,轻巧、活泼,指尖的力量要集中,要有颗粒性。第二个乐句(5~8小节)以开始的六音组为模进动机,力度由p-f-p-f,依次向上三度模进两次,这里演奏时要把强弱对比展现到极致,此外着重突出高声部的高音,层次感要明显。模进了两次后接入大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起到了连接作用,演奏时,十六分音符力度要均匀,并提高手指的积极性。如谱例1: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探究论文

  连接部:连接部由一部分新材料构成,低声部主音持续,同样运用了模进手法,这里演奏时应当注意高声部旋律的歌唱性和音乐线条,以及每个句尾音的触键要深,可少加入一些踏板烘托情感。紧接着进入模糊调性阶段,旋律移到了低声部,由八度音程构成,高声部则是大量的分解和弦,这里演奏时低声部的八度要饱满结实,充满肯定性。从第17小节开始,连续主持续音大量出现,为副部做好了调性前的主准备。如谱例2: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探究论文

  副部:副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调性转到了主调的属方向调,一阶段旋律中弥漫着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想将其肢解,但副部主题旋律线条仍流畅自然地呈现出来,旋律的骨架节奏为前八后十六一直延续到一阶段的结束。二阶段虽仍是以大量分解和弦为主,但主旋律在高低声部反复横跳,先是级进上行,紧接着迂回下行。整个副部的演奏方式要有急有缓,触键的位置要着重把握。

  结束部:回顾了主部戏谑的节奏性格,最后接入两拍柱式和弦形成反差。

  展开部:由两个阶段构成,调性游离在A大调之上,承接副部调性,这里调性频繁游离,因此并不用分析其和声功能。I阶段旋律先出现在低声部,紧接着高声部旋律与之相互呼应,旋律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音群中稍纵即逝。II阶段旋律都在高声部上,以两小节为单位向下二度模进两次,类似三连音的分解和弦与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高低声部交错进行,之后又将三连音音程扩大,同时低声部结合三度音程叠置的旋律,末尾大量十六分音符形成过渡。演奏者在演奏展开部的时候,要合理控制好左右手的配合与衔接,特别是一阶段中的跳音,颗粒性更为重要。

  再现部:为呈示部的变化重复,调性回归主调D大调之上形成调性再现,副部材料有所扩充,旋律和声基本保持不变。

  四、结语

  曾有人评价,“莫扎特即音乐”,莫扎特具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作品充满着个人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莫扎特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体裁,每首音乐都值得演奏者去学习和借鉴。莫扎特这位音乐天才,用他的一生带给人们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他的创作也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高峰。演奏者在演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时,无论是哪一种体裁,都应当把握住作品的整体音乐风格,并且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演奏技巧,将不同作品中独特的韵味和音乐感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彭鹏.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与变奏曲概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9(04):28-30.

  [2]于莉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解析[J].当代音乐,2015(01):67-69.

  [3]周桐羽.谈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风格和演奏技巧[J].艺术评鉴,2021(10):74-76.

  [4]王惠娟.探究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与演奏技巧教学[J].中国民族博览,2021(20):173-175.

  [5]李永.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及其演奏[J].歌海,2008(05):68-69.

  [6]周思靓.中国钢琴奏鸣曲演奏的民族化[J].黄河之声,2022(17).

  [7]郭颖茜.论优美和崇高在贝多芬音乐中的表现——以钢琴奏鸣曲《田园》第一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22(02):26-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8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