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艺术歌曲《蜂鸟》是法国作曲家埃尔内丝特·肖松的经典曲 目 。这首作品也同样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非常重要并且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虽然与同时代的福雷 、柏辽兹 、杜帕克等作曲家相比,埃尔内丝特·肖松的创作并不算是为很多人熟知,然而从作品本身来说 ,这首艺术歌曲的旋律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有着相当 高的研究价值与学习价值 。本文以这首埃尔内丝特·肖松的经典名曲《蜂鸟》为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埃尔内丝特·肖松以及法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其次介绍本曲的结构与内涵 。最后对于本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通过对本曲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了解如何去准确地诠释作品,从而在今后演绎这首作品时能够总结出系统的方法,达到专业的提升 。
关键词:歌剧选段,背景,演唱技巧,情感表现
艺术歌曲《蜂鸟》出自作曲家埃尔内丝特·肖松 的声乐套曲《七首旋律》,其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时期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 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 目前从网络及图书馆搜索以及阅读到的相关资料上 来看,关注拉威尔 、福雷等法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 的文献资料的人较多,而对于埃尔内丝特·肖松的声 乐套曲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是非常少的, 对于艺术歌 曲《蜂鸟》的研究则更是稀少 。 因此笔者决定将埃尔 内丝特·肖松的这首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本次 研究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选题,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 法国作曲家埃尔内丝特·肖松,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关 注其作品, 在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也开阔艺术 欣赏的角度 。与此同时,也让埃尔内丝特·肖松的作 品《蜂鸟》的艺术魅力为大众所熟知。
一、简介作曲家肖松与法国艺术歌曲产生的背景
( 一 )作曲家埃尔内丝特·肖松简介
埃尔内丝特·肖松 1855 年出生于法国一个普通 的家庭 。他从少年时期就与当地的一些作曲家和风 琴师在一起进行演奏, 从而对于作曲和演奏技法进行了学习和磨炼 。在此后,埃尔内丝特·肖松曾担任哈勒礼拜堂风琴师,从此之后埃尔内丝特·肖松便开始一边进行演出一边自己创作。1879 年埃尔内丝特·肖松担任了保鲁斯歌剧院的首席提琴师,创作了《音诗》等非常受欢迎的作品,而后由于父亲的离世,他积累了大量忧郁而悲伤的情绪 。两年后埃尔内丝特·肖松远赴英国深造,在他的创作顶峰时期,他与众多的印象派诗人交往甚密, 他的创作中期也受到了德彪西的影响,作品之中充斥着印象主义的气息 。在表现形式上更是相当灵活和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埃尔内丝特·肖松的创作为歌剧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新思维,引领了新的潮流 。他的作品传唱至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以及卓著的口碑。
1890 年之后,埃尔内丝特·肖松逐步受到了屠格涅夫作品的影响,围绕着“爱与胜利”的主题构思创作了声乐套曲《七首旋律》。此外,他也创作了包括钢琴 、小提琴以及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在歌剧方面他也有所涉及,例如歌剧作品《亚瑟王》等 。1896 年,正值法国晚期浪漫主义鼎盛时期,埃尔内丝特·肖松创作构思了后世著名的小提琴作品——《音诗》,这首作品 可以说是埃尔内丝特·肖松所创作的器乐曲之中最 负盛名的一首作品, 该作品结合了管乐协奏与小提 琴单乐章独奏 。除此之外,埃尔内丝特·肖松也创作 了诸多的室内乐作品, 例如:《丁香花的季节》《爱琴 海之诗》等。
(二)法国艺术歌曲的形成背景
法国艺术歌曲起源于 18 世纪在法国出现的“浪 漫曲”,这一 时期的“浪漫曲”受巴洛克艺术及文艺复 兴时期音乐艺术的影响很深 。18 世纪初法国的音乐 作品形式华丽 、奔放 、富于表现力,内容上主要是描 写了爱情故事,而“浪漫曲”的题材和形式往往选用 较为短小的诗歌 。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上的激荡和 碰撞造就了法国浪漫主义的诞生, 使这种艺术形式 的 诞 生 和 兴 起 从 最 初 的 独 唱 发 展 为 后 期 的 乐 器 演 奏, 其发展也为 日后的声乐艺术起到了相当大的推 动作用,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如 1784 年马尔蒂尼的 艺术歌曲《爱情的喜悦》,法国艺术歌曲的快速形成 与发展也源自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艺术歌曲的喜 爱 。在同一 时期,马蒂尔·伯兰格把作曲家舒伯特的 六首经典艺术歌曲作品翻译为法语并引入国内,使 得艺术歌曲形式很快地发展并得以流传, 也因此推 动了法国艺术歌曲突飞猛进的传播速度 。而后期法 国艺术歌曲的发音特点 、旋律变化 、美妙诗句也无一 不呈现出了法语音乐的独特民族色彩。
二、《蜂鸟》的艺术特征与曲式结构分析
( 一 )《蜂鸟》的艺术特征分析
艺 术 歌 曲《蜂 鸟》创 作 于 1880 年,是 埃 尔 内 丝 特·肖松的早期艺术歌曲作品之一,歌词的内容是以 莱孔特·德·利斯特的十四行诗作为蓝本进行改编而 成的, 配合轻柔的曲调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独特的 诗意和情怀 。创作者通过这首《蜂鸟》,将爱与死亡的 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的旋律部分悠扬而 婉转,伴奏织体富有变化性和灵动性,在钢琴开始的 引子部分, 通过音乐叙事来营造了绿色蜂鸟在树林 之间自 由穿梭翱翔的画面感, 通过音乐的余韵体现 了自然之美,使人难以忘怀,是见到树木枝繁叶茂的 景象而唱起的赞歌。
艺术歌曲《蜂鸟》的音乐结构与诗歌紧密地相结 合,体现出了精确的诗歌意象以及规则性 。通过生动 的音乐以及和声进行将创作者对于爱的深沉情感加 以体现,最后又回到了对于个体死亡的思考之上,一 方面揭示了作曲家埃尔内丝特·肖松对于人类命运的爱与同情,另一方面,在作品的创作之中肖松也特 别青睐和弦关系的“离调”,虽然这首作品的旋律更多 采用了半音关系,但是却是以大调来进行呈现的 。这 种创作的手法让这首作品的艺术氛围加入了一定的 神秘感, 在情感上又萦绕了忧伤以及婉约两种状态, 随着旋律的切换能够更好地贴合爱情所传递的主题。
(二)《蜂鸟》的曲式结构分析
艺术歌曲《蜂鸟》的篇幅比较短小,它的曲式结 构为典型三段式结构,调性是降 D,以 A 部分的 5~ 14 小节,来引出 B 部分的发展段落。其中 1~4 小节是引 子,A 部分是 (5~ 14)小节 、B 部分 是 (21~28)小 节 、C 部分是(33~40)小节。第 15~20、29~32 小节是连接 A 部分、B 部分、C 部分的间奏。这首曲子从这一连接部 分开始节奏完成了转折,节奏为 5/4 拍,进入 B 部分 后,节奏变得舒缓的同时,旋律也比之前的 A 部分更 加优美,C 部分赋予了本曲抒情的艺术特征。
《蜂鸟》的 A 部分从整体的结构上来说是一个较 为平稳的宣叙调 。A 部分这里的音符时值大都是比 较短的,所以在速度和节奏上都较为紧凑,在 A 部分 中出现大量的音都在中音区进行重复和流动 。这里 的钢琴伴奏运用了简练的柱式和弦,A 部分不包括前 奏, 在这一部分里多次出现了主和弦以及属和弦的 互相交替,在整体的情感上表现得较为细腻和抒情, 音符的密度更加松散, 突出了语言的丰富性以及对 于故事的叙述,而伴奏织体则更加稳定,也由此发展 为非对称平行关系乐段。
进入到本曲的 B 部分之后, 本曲进入了高潮部 分,为了突出曲子本身所存在的对比性,随之而来的 较为舒缓的旋律线条开始拉长,出现了舒缓的伴奏, 在表达上也是以细腻为主, 节奏变得舒缓的同时旋 律也比之前的 A 部分更加优美 。B 部分这里属于本 曲的主干,所以音乐的起伏较之 A 部分而言更大,音 域也更宽, 伴奏由之前 A 部分的柱式和弦转变为更 为流畅的分解和弦, 由此也增加了音乐整体的紧密 性 。C 部分开始,在伴奏织体上看,以下行级进为主, 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 一 个重要的共性,同 时也保持了本曲的整体平衡性, 从音乐的整体上来 说增添了一定的氛围感, 也让歌曲体现出淡淡的忧 伤的情感主题 。
三、《蜂鸟》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分析
( 一 )演唱技巧分析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 演唱技巧对于歌曲的整 体呈现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达成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准 、节奏 、装饰音 、速度等条件之后,演唱 者就应该着重对演唱技巧进行精心地打磨, 要想将 演唱要点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 就必须先将腔体的 打开 、气息的运用 、咬字吐字等各种问题相对透彻 、 有针对性地研究清楚, 才能够较好地完成一首声乐 作品 。在《蜂鸟》这首艺术歌曲中,虽然音域多在中音 区,但是我们演唱者必须将其控制得非常细腻,所以 对于演唱技巧进行深入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蜂鸟》这首作品中音区的长音很多,这也 就要求演唱者要在演唱时对于气息有着很强的把控 能力 。例如 A 部分的第一句歌词“绿色的科利布里, 科利内斯之王”,演唱之前应该在前奏之后提前进行 呼吸,这里在演唱时首先要做到把气息放下,在小腹 稳住气息的同时将两肋充分打开 。注意呼吸的过程 中一定要做到缓吸缓呼, 气息的运用上注重语气把 控,演唱者的呼吸如果太急促的话,很容易让气息变 得很浅并且导致气息的上浮, 而气息如果上浮的话 会直接影响到声音的松弛度和音色 。而本曲的第二 句的后半句音域相对来说比较高, 所以需要更强的 气息进行支撑,在此过程中气息一定不能上浮,演唱 者最好能够像叹气一样将这一句歌词 “说出来”。 A 部分的第三个乐句开始,歌词字节的频率开始上升, 这一句需要的情感状态是较为激动的, 由于语速的 加快,所以发声时我们要力求字头短促清晰,字腹要 圆润且具有连贯性。
这里涉及咬字的连贯性的问题, 因为这一句歌 词与上一句是有着承接关系的 。在法语的咬字中,我 们一定要强调咬字打开的纵向性, 尤其是元音与辅 音之间的转换以及开口音和闭口音之间的转换 。例 如这一句中的“dans son”“tis-se”等词,元音“a”与“e” 的打开程度既要大,又要积极,与汉语的发音习惯区 别开来 。A 部分由于比较平缓,所以结构较为紧凑, 如果咬字吐字打开的程度不够积极的话, 演唱的准 确度和清晰度便会不够,语句也会变得过于拖沓,从 而影响作品的流畅度与完成度。
间奏结束后音乐进入到 B 部分,B 部分的 音乐 相比较而言更加富有动态。B 部分的起始音是两个二 分音符连接所组成的长音, 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 注意给气不要太强,要将气息缓缓地输送出来 。在句 尾的时候演唱者不能因为自己的气够用就无限去延 长, 我们还是应该根据谱子上所给出的休止符标记 来演唱,较强的力度更加难以掌握,这需要演唱者对 于气息有相当强的掌握能力。从 B 部分的第二个乐句开始,音乐的力度要适当地做出变化,演唱者也要根据表情记号来对其进行调整 。在力度减弱的第 28 小节,演唱者要注意力度是不断减弱的,所以需要演唱者横膈膜以下的小腹处气息逐步放松并进行支撑,吸气不要过猛,力度记号陡然变为“p”,所以需要演唱者更多地运用气声去加以铺陈, 不能出现气息上浮的状态, 打开鼻咽腔的同时将最后的音乐处理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
众所周知, 汉语与法语在发音层面是存在着较 大差异的,因此,在咬字和吐字方面,B 部分的第一个 乐句和第二个乐句的歌词是完全一样的, 元音和辅 音 、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导致咬字的打开程度以 及方式也往往不同, 之后的很多乐句也都是以这一 句作为主要的歌词, 所以在咬字方面的要求也都是 一样的 。作为演唱者要善于针对开口音和闭口音的 区别对咬字进行调整 。首先,B 部分的歌词开口音比 较多,而法语的元音规则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尤其是 “o”这个元音在咬字时很容易就会发生“撑”“压喉” 等现象 。与此同时在唱到辅音时腔体的打开要更大 , 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强调声音点的重要性, 咬字 时要保持嘴唇放松, 演唱中必须将声音放置在 “面 罩”的声音点上,切忌将内耳听到的声音作为标准 , 盲目追求音量 。有些同学为了追求较为像音频、视频 里的声音会故意让声音向后,这是完全错误的,不仅 会让声音沉闷失去音色, 而且长时间这样演唱的话 还容易造成声带的损伤 。
除此之外,进入 C 部分时,虽然在力度上是比较弱的,但是演唱者的气息不能断,要注重演唱的连贯性 。这部分的音域已经到了高音 F,而且其辅音又是爆破音, 所以在演唱中很容易咬得不够准确, 出现“提喉”“撑喉”等问题 。所以说这里既要配合气息的深沉,又要积极地进行咬字,腔体的打开程度要更加积极,同时也要为后面铺垫做好准备,而辅音“b”到元音“e”包括 之后的“ai”中的“me”到“m”“e”的 辅 音到元音的转换都要迅速 。之后的乐句以渐强的力度“mf”进入,我们在演唱时需要充分调动腔体的积 极性, 在最后的乐句是一个高音 E 的延长音, 这里的“me”都是以开口音作为元音的,所以 一定要充分打开,将声音点放在嘴唇的前面进行咬字 。
(二)情感表现分析
情感表达是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歌唱的主要目的是在感情上打动人心 。如果在演唱中不能很好地将情感传递出来,那么这样既会影响演出的效果,也会让演唱者的声音大打折扣 。充分理解作品的情 感内涵并且加以表现, 是每一个歌者都应该提前做 好的“功课”,正所谓“声情并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 能让演唱不空洞, 要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而调整演 唱的状态,从而完成一次出色的表演。《蜂鸟》这首曲 子描述的是主角对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由于 是主角受到蜂鸟的生命力打动而抒发情感的过程, 所以演唱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一个饱满的情绪,能 让听众在体验歌声的同时沉浸到演唱状态之中。
《蜂鸟》A 部分整体的旋律较为平缓,所以演唱的 时候需要抒情、自然 。着重要注意的是在演唱前一定 要将法语歌词读熟 、读准,在此基础上注意语言的语 感与重音 。例如第一句歌词在演唱的时候就必须注 意要让节奏与语言上的重音保持高度一致, 将语言 与旋律完美贴合 。演唱第一部分时要充分理解歌词 的意思, 演唱时以一个较为温润的音色去展现情感 状态,不能因为音量的控制而受影响 。第一部分的第 三个乐句由于字节的增加,词与词尤其是带有连字符 的歌词一定要保证其连贯性, 避免出现声音的滞重, 影响情感的表达 。除此之外,A 部分这里的演唱一定 要将力度的对比性唱出来,音色上要坚定而沉稳,尤 其是越来越低沉的旋律,气息就要越来越沉稳。
《蜂鸟》的 B 部分是高潮部分,这里的旋律开始 发生起伏 。间奏进行的时候演唱者的情绪就要随着 音乐的动态来进行变化。B 部分的第一句歌词的力度 是“f”,所以演唱者要用较强的音色展示出来,而弱起 之后力度马上在第三小节予以收敛, 所以演唱者的 情感一定要投入其中并迅速将其转化,由强变弱,但 是气息上不能受到影响, 还是要让气息做到轻柔舒 缓 。这里的“f”力度的位置最高音“Vers”音高在高音 F,演唱时 一 定要将声音完全放出来,让情感集中在 这一点爆发出来,这样才能向观众传递出情感来 。第 二个乐句结束之后音乐进入了下一个循环, 演唱者 要善于使用音色和情绪来诠释故事情节 。第三个乐 句开始以后我们要将之前的情感表达与之后的情感 表达区分开来, 因为这首声乐作品作为法国浪漫主 义时期肖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曲目, 最重要的特点 就是要展现出细腻的情感 。之后的第三个乐句又进 入了本曲的第二个高潮, 演唱者应该熟练配合演唱 技巧将情感由外而内地进行收缩,让音色从明亮逐渐转为柔和,在这个乐句上吸气不要太快,演唱速度要 更加平缓 。用叹气的方式把歌词进行体现,最后以一 个比较弱的音色去完成整首曲子的演唱,力求情感细 腻,以情带声,从而以这种状态完成情感的升华 。
随后 C 部分力度又在“p”与“mf”之间出现了变 化,这里在演唱的时候既要配合上情绪的转换,又要 考虑到音高的变化,C 部分的旋律较为平缓, 如果不 能在力度的处理上将情感内涵表达出来, 那么表演 就会显得比较平庸,缺乏亮点。C 部分的第一、二乐句 相应的力度记号是“p”,所以说这里是情感积蓄的一 个过程 。而第三 、四乐句的力度标记是“mf”,所以在 演唱的时候我们的腔体打开要更加的充分, 这样才 能使力度加大,避免过度用嗓 。
四、结语
从法国作曲家埃尔内丝特·肖松的创作历程之 中可以发现, 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之中这位作曲家承 袭了法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乐结合的艺术特色, 与此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诗歌来为曲调进行作词, 借助当 时人 们 日 常 生 活 之 中 对 动 物 的 描 写 来 延 展 作 品 内 容,从而表达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于这位 法国作曲家《七首旋律》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 《蜂鸟》 进行了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分析, 希望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笔者能够在研究作品方 面更加细致,更好地把握艺术歌曲的内在情感脉络, 并能够从背景和音乐结构等方面细致了解作品,在 演唱上注重各种作品的细节要素, 在情感上能够更 加专注于体会,从体会之中探索声乐表演的状态,从 而在专业上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
[1]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25-126.
[2]李晋玮,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 1998:116.
[3][美]唐纳德·杰·格劳特,[美]克劳德·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206.
[4]戴定澄 .西方“新艺术风格”与 15 世纪上半叶多声音乐的理论 与实践(中)[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02):46-58.
[5]罗爱武 .情感交融的人神对话—— 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俗 音乐的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年 .
[6]田晓宝 .西方古典合唱音乐的萌发与奠基—— 宗教圣咏与世 俗歌谣的和谐咏唱[J].音乐创作,2006(06):73-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