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声乐作品是歌词为古诗词,而且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歌曲,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古诗词声乐作品是必学曲 目 。本文从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概念和分类 、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古诗词声 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作品,教学
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是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 成部分 。近年来, 中国古诗词声乐艺术备受人们重 视 。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古诗词声乐作品是 必学曲目 。在许多学校的研究生学位音乐会中,古诗 词声乐作品的演唱频率较高, 几乎成为学位音乐会 必唱曲目。从近些年国内重大声乐比赛来看,古诗词 声乐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国家级金钟奖声乐 大赛从第 9 届比赛开始, 古诗词歌曲在民族组半决 赛中是必唱曲目 。在赛事安排和评分细则中明确要 求:半决赛演唱三首曲 目,第一首要求从古曲或为古 诗词谱曲的创作歌曲中 自选 1 首 。近些年在国内以 中国古诗词歌曲为主题的音乐会在各地成功举办 。 以方琼为代表的“长相知—— 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 在上海 、北京 、沈阳等地成功举办,其演唱充分展现 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令观众久久沉醉 其中、流连忘返。还有吴碧霞的“梦系红楼”1987 年版 电视剧《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在北京 、成都、南京 、广 州等地多次举办, 其演唱曲目是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红楼梦》中的古典诗词所谱写的歌曲,音乐会在原电视剧音乐的基础上艺术再创造,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 用充满东方神韵的音乐将红楼梦境中“满怀惆怅,无限感慨”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几年作曲家们创作了一批古诗词声乐作品, 以其典雅的古风韵味倍受歌者喜爱, 并被歌唱家们传唱开来 。如赵季平作曲的《幽兰操》《关雎》、刘青作曲的《越人歌》、李砚的《凤求凰》《青玉案·元夕》等等,这些 新 创作 的 古 诗 词 声 乐 作 品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声 乐 曲库,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多年来古诗词歌曲受到声乐教育家们的重视, 他们为古诗词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且非常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古诗词歌曲, 出版了相关著作, 如孙玄龄 、刘东升编《中国古代歌曲》;杨曙光编著《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戴滨编著《中国经典古诗词歌曲集》;王迪 、修良 、张淑珍 、王苏芬编著《中国古代歌曲七十首》;陈剑波编著《中国古诗词歌曲精编》 等 。这些古诗词歌曲集是非常优秀的声乐教材,其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歌曲,有些还 配有范唱,甚至有些编者对歌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
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概念及分类
( 一 )概念
广义上来说,古诗词声乐作品就是歌词为古诗词 的歌曲 。本文所论述的古诗词声乐作品是指具有较 高艺术价值的古诗词歌曲, 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古诗 词声乐作品不包括古诗词儿歌和古诗词流行歌曲。
(二)分类
古诗词歌曲以音乐创作方式为标准, 可以将其 划分为“古人词古人曲”“填词配调,依曲填词”“旧词 谱新曲”这几大类别①。
1.“古人词古人曲”
自古以来, 中国就有诗乐合一 、以诗入乐的传 统,“诗”与“歌”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古时候的诗歌 流传下来的主要是诗词部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我 们无法还原诗歌在古时候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形态, 而且其曲谱大部分已经失传, 保留至今的只是诗词 的文字部分 。所幸的是有些古代曲谱得以留存下来, 如 宋 代 乾 道 年 间 赵 彦 肃 进 士 所 传 的 《 风 雅 十 二 诗 谱》,这是现今所存年代最早的雅乐歌曲;南宋词曲 音乐家姜夔的 14 首自度曲收集于 《白石道人歌曲》 中;《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是清朝一部戏曲音乐曲 谱集,由清代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而成;《碎金词谱》 是清代谢元淮按照《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体例为唐 宋词谱写的歌曲集;还有《纳书楹曲谱》《太鼓传宗· 弦索时调新谱》都为古代歌曲的传谱 。另外还有一些 专门收录琴歌的谱集,如明刊本《浙音释字琴谱》《太 古遗音》《新刊发明琴谱》《重修真传琴谱》等 。以上所 列出谱集中的歌曲都属于 “古人词古人曲” 这类歌 曲,歌词和曲谱都由古代人所作 。一些作曲家为古代 歌曲配上钢琴伴奏,例如琴歌《阳关三叠》,姜夔的 自 度曲《杏花天影》,道情《渔翁》等,这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经久不衰的佳作。“古人词古人 曲”这类古诗词歌曲也被称为古曲,值得一提的是中 国音乐学院王苏芬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古曲研究 、演 唱 、教学及传承工作,她是古曲第二代传承者傅雪漪 先生的弟子,是公认的古典诗词歌曲专家,为古曲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突出贡献 。
2.“填词配调,依曲填词”
这类古诗词歌曲包括两类, 第 一 就是 “填词配 调”,是指因曲谱失传而为中国古代歌诗之文辞配以 本调之外的其他曲谱 。在配调时有可能对所选曲调 做适当调整与改动 。②如古曲《满江红》是 1925 年杨 荫浏先生根据元代萨都剌词 《满江红·金陵怀古》一 歌的曲谱(作曲者已无考)配以岳飞的《满江红》词而 成 。第二类“依曲填词”是指根据固定的曲调配上新 词的歌曲, 这种创作歌曲的方式历史悠久, 据曹植 《鞞舞歌序》记载,在曹操时代,“依前曲作新歌”已成 为乐府诗创作风气 。 隋唐时期的“曲子”是依曲填词 而成的民间歌曲 。如《杨柳枝》是隋代著名的曲子,唐 代白居易用它填词 8 首, 其中有词道:“古歌旧曲君 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③徐景新改编的艺术歌曲 《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依曲填词”的古诗词歌曲, 其曲调源于琵琶曲《夕阳箫鼓》,歌词源于唐代诗人 张若虚的诗 。
3.“旧词谱新曲”
这一类古诗词歌曲是指由现当代作曲家为古诗 词 谱 曲 而 成 的 歌 曲,如 青 主 的《 大 江 东 去》,黄 自 的 《点绛唇·赋登楼》,黎英海的《枫桥夜泊》,刘文金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赵季平的《关雎》等等 。 这类作品大多采取西方的作曲技法,其伴奏精致,和 声丰富,音乐与诗词完美结合,充分呈现出古诗词的 韵律美和意境美 。如黎英海创作的艺术歌曲《枫桥夜 泊》, 作曲家广泛吸收现代音乐的调性思维方式,并 与中国五声性调式的发展手法结合起来, 创作出既 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又有时代新意的佳作④ 。歌曲钢琴伴奏部分呈现出的钟声 、点点渔火 、流水声贯穿 于整首歌曲之中,伴奏与歌声旋律并重互补,伴奏音 乐在烘托气氛 、塑造形象 、描绘意境方面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旧词谱新曲”这类作品既具有欧洲艺 术歌曲的特点,又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 。作曲家们 在创作时遵循了中国民族风格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 合的艺术歌曲原则 。这类古诗词歌曲是很重要的声 乐曲目,其中许多作品广泛运用于声乐教学中。
二、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古 诗 词 声 乐 作 品 在 声 乐 教 学 中 具 有 独 特 的 意 义,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歌词是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 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歌曲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现当代作曲家为古诗 词谱曲而创作的大部分声乐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 乐特色 。古诗词声乐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体现 了古人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其中包括爱国忧民的情 怀 、乐观豁达的胸怀 、重情重义的情怀等人生态度 。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 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
( 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是中华民族一 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思想上 、内容上 、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古诗词以凝 练精妙的语言写景 、状物 、抒情 、言志,其音韵曼妙, 意境深远 。 自古以来,诗与歌是一个整体,诗是以吟 唱的方式表达的 。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宝贵的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浩翰江河中的一缕清泉 。学 习古诗词声乐作品顺应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复兴 中华文明的时代步伐, 可激励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 化自信,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一首 古诗词歌曲,首先要了解这首古诗词的相关背景,包 括诗(词)人的生平 、诗词的创作背景 、诗词的意思等 相关内容,然后要学习诵读诗词,要知道每一个字的 正确读音,特别是通假字 、多音字等 。通过诵读诗词 可以感受并熟悉诗词韵律, 将诗词的韵律融入歌唱 中,通过不断学习古诗词歌曲,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 提高 。笔者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古诗词声 乐作品的教学必不可少, 学生通过学习这类作品不仅仅提高了声乐技巧, 同时在文学方面也有一些收获,通过学习声乐培养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修养。
(二)体现了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 一 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 。中国古诗词写景状物 、抒情言志,体现了古人的高尚品德情操和气节风骨, 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在古诗词的浸润下,我们会获得精神的滋养,美的熏陶,提升对人生的认知 。通过歌唱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在歌声中与古人产生心灵对话, 使歌者更深刻地感悟古诗词的意境 、思想和内涵,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 。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表达爱国情感的诗词, 表现了古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用歌唱的形式将这类诗词表现出来更具感染力, 学生在学唱这类歌曲时会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在学唱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应尚能谱曲的《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爱国诗篇,它产生于秦地,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歌曲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古曲《满江红》是一首千古传唱的爱国诗篇, 抒发了作者满腔忠义的豪情及重整山河的决心,充满勇敢战斗的激情 。古曲《杏花天影》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统治者无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为金兵所占,宋室被迫南迁,偏安江南一 隅 。 已过而立之年的姜夔路过金陵,回想昔日繁华秀美的江南,如今只剩残垣断壁,满目苍凉,心中悲痛难掩 。姜夔只有把满腔的爱国情怀化成悲情冷清的音乐, 表达烟波日暮何处是家的情怀 。
学习古诗词歌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 之心,以及重情重义的品质 。例如《伐檀》(《诗经·魏 风》诗 王嘉实曲)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社会不公现 象的深刻思索和反抗, 反对不劳而获, 赞扬自食其 力,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之情 。琴曲《阳关三叠》 (唐 王维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不舍,抒发了 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别董大》(唐 高适诗 赵季 平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 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歌曲《长相知》(汉乐府民歌 石夫曲)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游子吟》(唐 孟 郊 诗 龙 伟 华 曲 )《分 骨 肉》( 清 曹 雪 芹 诗 王 立 平 曲)流露出亲情催人泪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 日 夜游记梦》(宋 苏轼词 敖昌群曲)表现了苏轼对已故 妻子的深切怀念。
古诗词中有不少作品体现了古人淡泊名利 、清 雅脱俗的高尚情操, 演唱这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 艺术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 如赵季平作曲的 《幽兰操》 歌词源自韩愈的 《猜兰 操》,诗歌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幽兰 一 样,不以无人而 不芳,也要像荞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一个人 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别人的不理解, 用达观平和的心 态去面对风雨人生, 在不公的遭遇中体现君子的高 尚操守 。此类歌曲还有《水调歌头》(宋 苏轼词 周家 声曲);《大江东去》(宋 苏轼词 青主曲);古曲《渔翁》 (清 郑變词)等,作品充分体现了洒脱豪迈 、乐观豁 达、清幽脱俗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建立中国式审美
学习古诗词声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国传 统音乐审美,中国的古诗词都是韵文,作曲家在为古 诗词谱曲时会顾及诗词本身的韵律, 而且许多古诗 词声乐作品具有戏曲音乐风格特点, 因此古诗词歌 曲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演唱这类声乐作品不 仅要体现诗词的韵律,同时要表现歌曲中的唱腔 、节 奏、强弱、装饰 、风格等内容,要唱出“韵味”。“韵味” 就是语言的美(文体 、词意 、声韵 、感情语气 、语调)与 旋律的美(唱腔 、节奏 、强弱 、顿挫 、断连 、收放 、吞吐 、 滑擞、吟猱 、装饰 、风格,其中还包括唱与伴奏的相辅 相成),经过“凝神结想,神与物游”的形象思维(即意 境的美),和既洗练又缜密,既冲淡又含蓄的艺术手 段相结合之后的成果⑤ 。从傅雪漪先生对“韵味”的解 释来看,“韵味” 所涵盖的内容无不体现中国式审美 和中国传统音乐风格 。以古诗词歌曲《长相知》为例, 这首歌曲是作曲家石夫根据汉乐府民歌《上邪》的词 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音乐采用了五声调式中的 羽调式,而且具有昆曲音乐风格特点,其中的装饰音 和颤音体现了音韵美 。想要演唱出其中的韵味就必须表现其中的戏曲音乐风格特点, 掌握其唱腔等特 点,使 语 言 和 旋 律 完 美 结 合,其 唱 腔 婉 转 、细 腻 、绵 延,唱腔与角色紧密结合,在浅唱低吟中倾诉衷肠, 令人荡气回肠,呈现出歌曲的意境美 。先人们所创作 的古诗词是一笔丰富的诗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诗 歌将汉语诗歌的节奏美 、韵律美发挥到极致,因此在 演唱古诗词歌曲时要尽量遵循和表现诗词的节奏美 和韵律美 。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多学习和演唱古诗 词声乐作品,学生的演唱会越来越有韵味,同时可以 让 中 国 式 审 美 潜 移 默 化 地 在 学 生 的 头 脑 中 建 立 起 来,这样歌曲的风格就容易表现了。
三、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将古诗词声乐作品纳入声乐教学中, 不仅可以 丰富声乐教学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 训练声乐技巧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一 )训练歌唱技能
绝大部分古诗词声乐作品的速度是慢速或者中速, 这样的作品对于训练歌唱气息和声音稳定很有 帮助 。再则古诗词声乐作品的音域一般不是很广,演 唱这些作品对于训练中声区, 打好声乐基础很有帮 助 。以姜夔的自度曲《杏花天影》为例,该曲速度为中 板,而且以一字一音为多,这首歌曲的音域是 d1-f2. 以中声区为主,音域适中 。因此这首《杏花天影》是训 练声音极好的教材,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使中声 区的声音得到训练, 而且对歌唱气息的支持和对声 音的控制都很有帮助 。古诗词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 品是训练声乐基础的极好教材,如赵季平作曲的《佳 节思亲》、何占豪作曲的《别亦难》、陈田鹤作曲的《春 归何处》、黎英海作曲的《春晓》等。
(二)提升演唱气质
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在音量上不需要太强, 要用声适度 。演唱时的表演不宜张扬 、夸张,应当含 蓄委婉 、典雅精致 、富含意境,演唱这些作品可以让 学生更多地感受歌曲的意境和内涵, 使演唱更富有 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赵季平作曲的 《关雎》《幽兰 操》,歌曲风格典雅,学生学唱这类作品时要从诵读 诗词入手,把握诗词的韵律,理解诗词涵义,体会诗词的意境,演唱时切勿追求音量,而要在音量上适当 控制,追求沉稳 、优雅的演唱风格 。演唱《关雎》时要 塑造窃窕淑女的形象,演唱时需要内敛一点,用歌声 来描绘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演唱《幽兰操》时 要塑造君子的形象, 用歌声来描绘君子清雅脱俗的 特征,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和演唱古 诗词声乐作品,歌者的演唱气质会得到提升,久而久 之歌者的演唱会变得更稳重、更从容、更富有内涵 。
长期的声乐教学成果也证明, 通过中国古典诗 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控纵自 如的气息能力,打下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建立正确的 声音概念,培养了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艺术气质 以及对声音的艺术鉴赏能力 ……⑥可见,古诗词声乐 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当今坚持文 化自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势下,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古诗词声乐作品的重要性,在 实践中不断学习古诗词声乐作品。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是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学曲目,是声乐音 乐会重要曲目, 是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规定曲目类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体现立德树人;建立中国式审美的理论意义 。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声乐学习中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雯睿.古曲之韵,韵从何来? [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 年.
[2]邓珺芳 .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年 .
[3]李曼霞 .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实践与流变初探[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4 年 .
[4]吴启慧 . 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年 .
[5]程 远 . 中 国 古 诗 词 歌 曲 演 唱 中 的 文 化 特 质 探 究[J].音 乐 探 索 ,2013(02).
[6]赵少英 . 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7]杨曙光著 .声乐艺术探幽—— 杨曙光声乐演唱研究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
[8]于会泳著 .腔词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9]管谨义主编 . 中国古代歌曲选·戏曲 、曲艺唱腔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