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路德维希·冯 ·贝 多芬(1770 年 — 1827 年,以下简称贝 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人,他被后人誉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等 。本文所针对的《悲怆奏鸣曲》(以下简称“悲怆”)是贝多芬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通过音乐学分析方法,从主题动机发展 、音乐文本分析以及创作思想三个方面对“悲怆”进行多维视角分析 。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 其贡献 主要在交响曲和奏鸣曲两个方面。他的《32 首钢琴奏 鸣曲》被誉为钢琴界的“新约全书”,贝多芬将钢琴奏 鸣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本文所针对的“悲怆” 正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成功典范。
“悲怆”创作 于 1798 年到 1799 年,是一首献 给 卡尔·冯·里希诺夫斯基亲王的作品 。据史料记载,卡 尔·冯·里希诺夫斯基亲王曾给贝多芬丰厚的报酬, 捐赠给他许多乐器,贝多芬还曾在亲王府演奏乐曲, 这位亲王可以说是贝多芬的伯乐 、雇主或是朋友,但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二人关系疏远 。在菲利普·唐斯 《古典音乐 —— 海顿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一 书 中,将贝多芬风格划分成三种风格时期,这部作品处 于第一风格时期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贝多芬 早期的创作个性,以及他与前辈们的关系,这部作品 在某些方面与海顿的风格很相似,例如书中提到:当 结构分裂时,在关键位置上,允许一个貌似引子的段 落重新出现 。海顿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创作 。
“悲怆”的部分动机来源于《f 小调奏鸣曲》,其中的音乐技巧和音乐动机被贝多芬拿来在“悲怆”中发展利用,他不仅注重内容,而且格外注重宏伟与简练相结合的形式 。安·鲁宾斯坦认为:这部作品只有开始处的和弦具有悲怆性, 其他的地方更多的是戏剧性;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这部作品悲哀 、沉重;而罗曼·罗兰则认为: 这部作品具有戏剧性和舞台性,他透过这部作品看到了贝多芬内心的想法 。他在著作《贝多芬传》中提到:“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隐退。 ”在《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 书中高度肯定了罗曼·罗兰的想法。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音乐天才, 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在影响着后人, 多位作家和作曲家对他有超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贝多芬在世人心中的重要性 。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值得每一位当代学者学习 。
一、《悲怆钢琴奏鸣曲》中主题动机的发展
在第一乐章中, 开头引子柱式和弦在整个乐曲中不过出现三次,却都是以引入的方式出现,从第 11小节开始的上升式旋律音阶为第一 主题,这便是“悲怆”主题,该主题在第一乐章有 8 次呈现,第 一 次是乐曲开头处,初次呈现该主题时,代表了贝多芬疾病 初发,他非常苦恼,对生活失去希望,正像他在“海利 根施塔特遗嘱” 里抱怨的那样:“音乐家失去耳朵是 何等的痛苦”。 乐谱跳音显示出贝多芬虽然痛苦,但 是依旧具有不屈服的精神 。第二次出现该主题是第 35 小节, 这个地方有明显转调, 第三次出现是在第 94 小节,这次出现与以往不同,音程式的音型变成单 音,跳音和上升似的旋律没有改变,最后到第 121 小 节主部主题再次回来,展开部开门见山,但是这次的 上升式旋律并不像主部主题一气呵成, 而是向下迂 回几个音,但总体趋势还是向上的,经过分析后不难 看出这也是由主部主题变化而来, 贝多芬的典型特 征是用很短小的主题动机进行大规模发展, 以此体 现他的创作特征 。第五次出现是在第 137 小节,第六 次出现是在第 171 小节, 第七次出现是在第 195 小 节,最后一 次出现是在乐曲结束部分,第 285 小节, 对主部的回应,尾声中依然对该主题有所呈现 。贝多 芬的这几次呈现“悲怆”主题仿佛是在提出问题,在 乐曲中间部分出现是在体现贝多芬纠结、迷茫的心绪, 带着疑问走向副部, 最后在再现部出现仿佛贝多芬 找到了答案,也包含着对寻找答案这个过程的回忆。
第二乐章是对“悲怆”的缓解,虽然悲怆主题没 有在第二乐章出现, 但是从贝多芬整体构思中可以 看出,贝多芬陷入了沉思的痛觉之中,这一部分更多 的是慢慢地回忆, 贝多芬早期作品还是遵守了古典 奏鸣曲的范式,秉持着“快— 慢 — 快”的速度进行,这 一乐章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在前一乐章中的 纠结 、疑问仿佛在这一刻都消失了, 剩下的只有轻 松 、安静,贝多芬在这时好似思想得到解放,心灵得 到救赎。
第三乐章类似是对悲怆主题的“逃逸”,或是一 种“悲怆”情绪之后的“释怀”。 大部分音阶旋律都是 向下进行的,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在第三乐章中,乐曲表达对悲怆一词的情感,更像是 一种摆脱 、一种快乐, 但是在结尾依旧出现沉重和 弦 。第三乐章总体是快乐的,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 。 该乐章音调庄严,情绪激昂,形成了贝多芬独特的艺 术风格。
通过对三个乐章的主题动机进行分析, 可以看 出贝多芬的创作技巧高超, 就像阿萨耶夫在评论该 乐曲时说:“第一乐章火一般热情的高潮, 第二乐章 崇高 、安逸的心境, 第三乐章充满幻想 、敏感的思 绪。 ”这就体现出了“悲怆”一词的含义,感悟到了生 命的力量,所谓“悲”包含的情感有很多,这不仅是体 现贝多芬的思想情感, 所以我们对他的早期创作特 征也应进行进一步考究。
二、《悲怆钢琴奏鸣曲》音乐文本分析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c 小调,4/4 拍, 开头的引 子并没有直接进入乐曲速度,而是呈现出长达 10 小 节的慢板,这与前七首奏鸣曲的结构是不相同的 。开 头长音符后接一连串附点音的形式在法国序曲里出 现过,附点音符的出现显得该作品更庄严 、庄重 。在 演奏时, 有些演奏家会特意把短音符弹得时间更短 一些,演奏成复附点样式,这样做的目的是显得更庄 重 。还有一种演奏情况,演奏家会在乐曲开头两次附 点的前进之后进行个性化加速, 其目的是增加戏剧 性动力 。从第 5 小节开始,演奏家会表现出非常犹豫 的心境,内心温柔且深沉 。第 5 小节开始的附点音符 就不会演奏成复附点音时值, 因为前后要做鲜明对 比, 这就体现出贝多芬内心的丰富情感, 心理的纠 结 、矛盾 、斗争的情感同时涌现出来 。引子最后由一 串下行音阶引出主部主题。
呈示部中主部右手强有力的进场, 左手弱且有 支撑,感情与引子完全不同,仿佛进入全新的世界, 该 作 品 的 技 术 技 巧 已 经 超 出 了 当 时 该 有 的 演 奏 技 巧,音乐的句子基本是向上走的,连音线较多,这体 现出贝多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主部在结束时,右手用 了大量的全音符,有一种释放的感觉,但低声部类似 震音似的伴奏音型并没有改变,这仿佛是在运气,期 待展开部的到来,造成了左右手的强烈对比 。
展开部 g 小调开始, 这一部分有特点的地方是 力度记号,强记号紧跟一个弱记号,在演奏这一部分 时,演奏家会以弱音为主,渲染展开部气氛时,营造 一种想控制但又控制不住的情绪和力度, 在纠结的 过程中前进,演奏需要突出第一拍的强音,造成戏剧 性动力 。有四小节作为展开部的一个小引入,其作用与开头引子所要表达的戏剧性效果是一样的, 后面 连接真正的展开部。
展开部把呈示部中的内容和材料拿过来进行扩充, 比如展开部开头第 187 小节处与呈示部中的第 11 小节的材料相类似 。随后在呈示部中左手的八度 伴奏音型在展开部中跑到了右手, 而左手则是重要 的下行两音连线,这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句法结构, 虽然有连音线标注, 但是在听觉上的感受应该是第 一个音较为深沉,第二个音较为轻浮。
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 尾声时的八度齐 奏把第一乐章推向最后的高潮,乐曲在辉煌中结束 。 在结束时,出现很多休止符,这是贝多芬一个强大的 “武器”,要尊重每一个休止符,这是烘托戏剧性的关 键所在。
极富歌唱性的第二乐章通常是大众最喜欢的一 个乐章,该乐章为回旋曲式,降 A 大调 2/4 拍,这首 优美的旋律经常在电影配乐里出现, 回旋曲式的回 旋性给人一种似曾相识、游离的感觉。但是贝多芬并 没有在乐谱中明确标出该乐章为回旋曲式, 也有学 者认为,该乐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回旋曲式,因为 每次主部重复时都会有一些变化, 尤其是最后一 次 出现时,出现三连音节奏型,该材料来自插部 C,主部 再现时带有其他材料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该曲 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回旋曲式 。该乐章有特点的 是乐曲不仅有优美的主旋律,其内部有三个声部,也 就是多声部写法, 乐曲的高音声部与最低音声部基 本上呈反向进行,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和声进行时不 会出现平行现象,避免平行五 、八度,贝多芬这样设 计体现出他创作技巧的高超 。到第二乐句和声更加 厚重,出现四个声部,增强戏剧感。
在 B 段时,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左手的伴奏织 体从旋律单音变成了柱式和弦。在 C 段时,中间声部 变成三连音,整体音域偏上 。这一部分流动性更强, 有一种往前推进的感觉,如果说,主部反向进行的旋 律模式是在同时歌唱, 那么 C 段的左右手旋律则是 对唱,是一种一问一答式的旋律进行 。最后结束在不 强烈的柱式和弦上,仿佛意犹未尽的感觉。
热烈欢快的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c 小调,2/2 拍,谱面有明确的表情术语。c 小调天生就带有悲壮色彩的情绪,并且音乐旋律呈向下运行的趋势,在第三乐章的旋律安排中, 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开始向浪漫主义时期靠拢 。在欢快的速度中,也能体会出他失望、纠结的情绪 。例如在乐曲的第 17 小节,在一个很高并且很强的音上结束, 听者会以为是在胜利中结束,但贝多芬在第 18 小节立马给出一个低音柱式和弦,反差极大,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感 。乐曲到了第44 小节变成了类似合唱的音调, 像是与前面旋律分开,这像是贝多芬在诉说,贝多芬用音乐的方式在与世人交流 。第 79 小节开始是一个新的段落,完全是对位式的手法,类似于宗教歌曲,内部包含左右手对换的因素 。当主部主题最后一次呈现时,弱起的三个音没有了,并且第一个 E 变成了柱式和弦,在乐曲最后,出现了 6 个突强记号,这显然是在宣泄气氛,增强戏剧性动力,最后在强烈的下行音阶中收尾 。
三、《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分析
结合贝多芬的创作思想, 从社会史角度出发看待贝多芬的创作 。在演奏过程中,大多数演奏家演奏第一乐章的引子非常庄重大气,具有英雄气概,悲壮的情感体现得并不明显, 引子的速度和力度像是在诉说痛苦与悲伤,但很快,进入呈示部之后这种感觉立马消失了 。第二乐章的情感是暗淡忧伤的,回旋曲式的感觉像是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来回荡漾 。第三乐章是热情欢快的,丝毫没有体现悲壮的情感 。贝多芬曾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 …… 隐忍! ”从贝多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他就已经初显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在创作这部作品的那几年间,他的病情初显,虽然遭遇痛苦,但从贝多芬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努力进行抗争,这种抗争精神不单单体现在“悲怆”中,在他的交响曲中也有所呈现 。从三个乐章的速度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情绪变化,在第一乐章中,速度较快,情绪激烈,体现出贝多芬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到了第二乐章速度较慢,显得 格外安静 、沉思,他在思考人生,到了第三乐章,速度 依然是较快的,下行音阶成了主题材料,显示出贝多 芬理想般的生活被现实打破,不得不面对现实。类似 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克里姆辽夫的著作《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 书中,对“悲怆”的分析非常细致,这本著作并没有像 其他著作那样以小节为单位进行曲式分析, 而是从 动机材料以及旋律情感方面入手 。贝多芬把奏鸣曲 的戏剧性质局限于这三个乐章中, 不仅在内容上优 质,而且把宏伟与简练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不 同人对该作品的看法; 兰兹认为这部作品弹多了会 产生厌恶,认为第三乐章的回旋曲性质太幼稚;安· 鲁宾斯坦认为悲怆情感只适合引子, 其他部分充满 戏剧性,作者特意列举了鲁宾斯坦的《音乐和它的代 表人物》说明悲怆并没有悲的含义,悲只存在了第一 乐章的引子和第二乐章中;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 中提到,他的母亲在弹奏“悲怆”时所联想到的悲哀 、 沉重等等 。对于标题的理解,罗曼·罗兰指出,“悲怆” 的标题来自作曲家的构思,而不是随便加上的分量, 贝多芬对标题性内容所写的歪曲理论表示不满,正 因如此,他在此后的创作避免自己加上标题 。
作为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品,“悲怆” 完全体现 了他的早期思想和创作风格 。贝多芬本人给他题名 为《大型悲怆奏鸣曲》,在贝多芬所有的奏鸣曲中,只 有“悲怆”和“告别”是由贝多芬自己题名的,在创作 这部作品时,他已经系统学习了作曲,并且怀着想成 名的愿望,贝多芬不满足当下生活现状,初来乍到, 不得不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又处在疾病初发时 期,他很茫然,对生活不满,但依然充满希冀,“悲怆” 就在这种环境下诞生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 “悲怆”的悲与中文含义的“悲”并不是一样的含义, 它更多的是表达该曲除了具有对命运的倾诉, 还有 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支撑,才使 该曲有了哀而不伤的平衡感 。该曲适度表达了情绪 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最后乐曲在明亮的音色 、不断高 涨的音乐情绪中结束全曲,象征着凯旋,这种“悲”更 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好似在歌颂 、在反对封建 、在崇尚自由的情感表达。
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的人, 他在奏鸣曲方面 的造诣完全体现在他的《32 首钢琴奏鸣曲》上,对于 “悲怆”这部作品而言,虽然只创作了三个乐章,但是 在这部作品当中进行了结构创新, 他放弃了原有的 四个乐章的奏鸣曲结构,省略了小步舞曲乐章,变成 了三个乐章,在速度方面也做了调整,第一乐章引子 变为缓慢进行, 第二和第三乐章都使用的是回旋性 质的曲式结构,各乐章的规模也相对扩大,有学者在 文章中这样评价:“他把这座建筑原来的小拱门和圆 顶去掉,变成一个宏伟的罗马大教堂,否则,他的思 想规模必定会把这种形式破坏。”频繁的调性转换在 此之前也是很少出现的,尤其是大小调的转换,使得 戏剧感更加强烈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提到: “贝多芬对奏鸣曲的第一件改革,便是推翻它刻板的 规条,给以范围扩大的自由与伸缩,使它施展雄辩的 机能。 ”
器乐曲始终是纯音乐,标题只是附加品而已,大 多数学者在分析过程中被标题所限制, 应该跳出所 规定的范围去分析音乐, 更重要的是从听觉和感觉 上进行分析,音乐本身是比较感性的语言,所以,如 果想透彻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 需要结合贝多芬当 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进行分析,而不应只考 虑标题的设定 。另外,该曲目的标题翻译成中文叫做 “悲怆”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在德文中,该词包含很多 情感,类似热情,或者比热情再含蓄 一 些的情感,并 不是中文含义中的悲伤,因为这一词包含很多情感, 也有悲伤的成分在里面,但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悲伤, 所以对标题的把握非常重要, 能直接影响到分析者 对作品的认知和情感把握。
四、结语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 他在 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自 21 世纪 以来,我国对其研究已经走向了新的台阶,不断涌现 出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观点。“悲怆”是贝多芬极为 重要的早期钢琴作品,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说是贝多芬早期思想的全部体现,也正是通过这部作 品我们了 解到 贝 多 芬 的 性 格 与 思 想 。
通过对音乐文本的解读探索贝多芬早 期的创作思想,不应该孤立地分析曲式 。贝多芬《悲 怆奏鸣曲》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在一定程 度上留给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 关键在于要把握贝 多芬在创作时的思想和技术, 一方面对贝多芬的生 平和创作思想进行研究, 从人文角度出发对贝多芬 的创作理念进行探析; 另一方面对音乐本体进行分 析,从作品形式到作品内容,再到音乐情感,全方位 把握音乐 。
对于该作品的分析, 可以使大家了解到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魅力, 他的创作不仅有个人的独 特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也总结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的 范式,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也影响着后来的作曲家 创作 。所以,对《悲怆奏鸣曲》的分析可以体会到贝多 芬的创作特点 。21 世纪是追求个性 、寻求突破的时 代,而对于“悲怆”的研究能探寻出学术界对于曲目本身的种种观点, 其研究成果也呈多元化现象,“悲怆”的研究,也正朝着更全面、更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法]罗曼·罗兰,傅雷译 .贝多芬传[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美]菲利普·唐斯著 ,孙国忠 ,沈旋 ,伍维曦译 .古典音乐—— 海顿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3][苏]克里姆辽夫著 , 丁逢辰译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上 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4]郑 兴 三 . 贝 多 芬 钢 琴 奏 鸣 曲 研 究 [M].厦 门 :厦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1994.
[5]范乃信 .贝多芬密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6]姚恒璐 .莱蒂对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所作的主题 — 动机分析[J].音乐探索,1996(04):28-32.
[7]刘彦玲 .情感的涌动与性格的统一:从昆体良的修辞概念诠释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性格与情感[J].音乐文化研究,2021(02):146-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