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入《基础声乐》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8 11:46: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一种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声乐》应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显然,在《基础声乐》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 、乐谱分析法 、音乐演唱分析法和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主要从古诗词艺术歌曲和《基础声乐》的联系、“三位一体”的教学 目 标 、古诗词艺术歌曲和课程思政育人点的切入思路 、采取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具体实施计划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基础声乐,课程思政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和《基础声乐》的联系

  《基础声乐》是高校为音乐学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 。它对音 乐学专业“弹唱跳编教”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支撑作 用,是音乐表演的主修方向课和学位课程,也是全国 声乐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在人才培 养体系中,对培养具备舞台演唱水平 、系统的专业理 论知识和较高艺术审美素质等方面的专业音乐人才 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基础声乐》该课程是合唱、视 唱练耳 、基本乐理 、曲式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前置课 程, 同时为和声课和歌曲写作等后续课程的学习起 到充分的保障作用 。

  《基础声乐》 课的教学曲目主要 由中外 艺术歌 曲 、中外民歌 、中外歌剧选曲和创作类歌曲组成,而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艺术歌曲分为中国艺术歌曲和外国艺术歌曲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艺术歌曲”是指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体裁和演唱风格,它是以创作的专业性 、伴奏与声乐的并重性 、内容的文学性 、风格的优雅性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 、深刻寓意和高雅格调的艺术形式,是经过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与交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体裁和演唱风格 。古诗词艺术歌曲,即以中国的古诗词为歌词所创作的艺术歌曲, 包含了文学知识和音乐知识,是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歌曲体裁 。

  如今,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风靡全国各高校,而且掀起了 一 股新热潮,它是《基础声乐》课在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和挖掘思政素材的重要路径。

\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基础声乐》课的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只注重技术 、教学曲目单一,如今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课程育人和舞台实践 、内容更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铸魂育人 、 润物无声的把知识点和育人点结合, 使学生的专业 能力和思想教育得到有机统一 。 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是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的。

  ( 一 )育人目标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树立学生的 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 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协作 能力,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教育引导学生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

  (二)知识目标

  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 促进学生理解诗 词意境,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较准确地把握艺术歌 曲的演唱能力;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能较准 确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具备分析 、处理 中小型声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小型艺术歌曲的能力; 使学 生具备“声 、表 、形”舞台表演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 备在中小学和少儿音乐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相关音乐 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

  三 、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课程思政育人点的切入 思路

  ( 一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通过诵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 理解诗词意 境,引导学生完整 、准确地表达艺术歌曲,增强学生 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如对每首歌的创作背景进 行剖析,在诵读中感受韵律,体会中华文化的语言之 美 。通过增加一定比例的文史知识学习,丰富语言, 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由王龙作曲的《锦瑟》 在曲中三次运用典故 《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 泣珠》,非常经典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歌词,提 升文化素养;如由王灼作词 、黄自作曲的《点绛唇·赋 登楼》歌词在“余春 、留春 、问春 、不放春”等词曲结合 上处理得非常细腻独特,表达了作者对无限春光的留

  恋与感怀,也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心和爱国之情 。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胸襟,争当有使命感 、责 任感的好青年,以达到育人效果。

  (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

  通过演唱不同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树立学 生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 。如教《枫桥夜泊》这首作 品时,对声音色彩(浓淡 、轻重 、动静 、远近 、刚柔)进 行研究,使学生产生共鸣 、共情,从而达到情感认同, 不仅增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还有利于增强 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再如《鬲溪梅令》的歌词凝练 又清雅,在作曲方面,带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 还保留了戏曲 、曲艺等传统的吐字方式和情感细致 的特点。《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代君王用它来 教化普天下的臣民,端正夫妇的伦理关系,用它在乡 间合乐歌唱来教育百姓, 用它在诸侯宴会上合乐歌 唱教育臣子 。教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 化产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重温中国历史,了解传统 音乐,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协作能力

  通过深入古诗词意境,注重演唱布局,提升学生 的艺术审美和协作能力 。如《枫桥夜泊》这首作品里 形 象 、色 彩 、音 响 交 织 融 会,以 及 在 交 织 融 会 中 远 近 、明暗 、位置 、层次的巧妙和谐,这种意境之美,犹 如山水泼墨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 。再如《花 非 花》白 居 易 的 诗 给 人 一 种 朦 胧 感,给 人 一 种 诗 中 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交融的画面感,黄自的音调恰 好表现出这种意境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声 乐 作 品,为 了 表 现 它 的 思 想 境 界 和 内 涵,大 多 会 采 用钢琴或者民族乐器来伴奏,在排练和演绎中需要 学生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 提前预习此类作品,查找相关资料 。上小组课的学 生 可 进 行 分 组 讨 论 作 品 歌词,理 解 创 作 背 景,对 音 乐整体的布局进行深入分析, 提高学生团结协作 、 互帮互助的精神, 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审美及 思政教育。

  (四)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演绎, 不仅能帮 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还能增强学生的艺术 实践能力 。德育是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的育人抓手 和途径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求学生从历史、社 会和伦理等角度进行学习和研读, 激发学生的家国 情怀, 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和伦 理道德问题,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德育 目标 。如《长相知》这首作品字句中饱含对爱情的至 死不渝, 但不是简单的缠绵缱绻; 声调具有军乐战 歌、悲壮、慷慨、激烈的色彩。个人之情爱饱含民族大 爱,激发将士英勇杀敌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 。该作品 把爱情与生命 、天地万物相比兴,在女性温婉的外表 下,凸显出坚贞勇敢的爱情。《基础声乐》教育蕴含丰 富的德育内容 、古诗词艺术歌曲,表现出高尚的道德 理念《基础声乐》本身是一门实践艺术课程,实践离 不开舞台 。在教学中,每学期教师可以安排每位学生 至少两次的舞台实践活动,当然,古诗词艺术歌曲需 要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舞台实 践能力,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

  (五)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树立正 确的艺术观

  通过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 深挖作品中的中国 特色美 。例如《长相知》曲调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教 学 中 提 示 学生 这 种 曲 调 源 于 我 国 的 戏 曲 和 曲 艺 艺 术。声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它以人声独特的 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人的声音表现力是异常 宽广 、丰富的,它 犹 如 绘 画 中 用 笔 的 轻 、重 、疏 、密,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趣和境界 。例如古人把古诗词 分 为 四 言 、五 言 、六 言 、七 言 等,演 唱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要“知 律 ”,教 学 中 需 提 示 学 生,在不 破 坏 歌 唱 旋 律完整性与连贯性的前提下, 将文辞的句子尽可能 地还原,更好地继承中华美与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 的艺术观。

\

 
  四、主要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

  ( 一 )小组课教学

  音乐学专业以小组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拟采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协作 、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例如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上小组课时,可布置相同的作品,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 、演唱体会和处理作品的方法,这样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 目 的 。还可采用画龙点睛式手法,如课中涉及词与乐的关系 、韵味与意境等内容时,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点睛。

  (二)个别课教学

  音乐表演专业主要以个别课为主要教学形式,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因人施教,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能力 、学习兴趣 、需求,量身定制教学曲目, 也可根据教学内容中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不同,采用元素嵌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讲诗词美 、旋律美及意境美时,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认同教育。

  (三)分层教学

  音 乐 学 和 音 乐 表 演 都 可 采 用 分 层 形 式 进 行 教学 。教师根据 学 生 的 歌 唱 能 力 和 音 乐 素 养 进 行 分组,也 可 按 照 曲 目的 类 型 分 组,还 可 根 据 学 生 的 考试分数分组 。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差异,分类建组,针对差异,分类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阶段考查,分类考核,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还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例如,互相分享诗人的传奇故事 、代表作品等。

  (四)开放式教学

  把学生集中到一个大教室 、大厅中或者音乐厅,不按能力年级分组, 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空间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线上网络资源,使学生进行线上视频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例如给学生分享网络上的名师教堂 、歌唱家讲座和声乐竞赛类视频音频的观看和 收听等 。还可通过集体观摩的方式,使舞台上和舞台 下的学生产生共鸣 、共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 能力 。

  (五)导生制教学

  教师上课时可以先选择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进行教学, 如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选择专业能力较 强的学生为“导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艺术实践,让 大学生进社区 、养老院 、孤儿院等场所参加义务演 出, 可让高年级中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低年级 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还可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 穿古装参与古诗词的人物角色演绎指导 。通过这样 的方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团结互助 的精神,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五、实施计划

  为了把声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育人有机结 合,实现《基础声乐》课程教学新模式 。在保留原教 学计划的基础上,会补充一定比例的思政育人点,在 教学中加以实施 。将不同程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融 入教学中, 通过具体的知识点, 潜移默化地融入思 政 。 以下四个阶段分两学期完成, 每个阶段的具体 实施过程不同, 根据学生专业能力选择二至三首古 诗词艺术歌曲融入课程思政 。第一学期完成第 一 、 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第二学期完成第三 、四阶段教学 目标。

  ( 一 )第一 阶段收集整理古诗词艺术歌曲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 把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分 类,并编成曲目库 。如先秦时代的歌曲有《关雎》《山 鬼》《鹿鸣》等;汉代歌曲有《长相知》《苏武牧羊》《胡 笳十八拍》等;唐宋时期有《春晓》《静夜思》《登鹤雀 楼》 等 。如果按照韵和声来划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 曲,分为:古韵古声(如胡笳十八拍 、长相思 、阳关三 叠、鬲溪梅令)、古韵新声(枫桥夜泊 、春晓 、关雎别亦 难等)、新韵新生(教我如何不想她 、玫瑰三愿,春思曲,蝶恋花等);学生通过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能较准确把握和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 从而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第二阶段挖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育人点

  提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者简介 、词章赏析 、词 意解释 、主题诠释和演唱提示等,凝练出与育人点相 同的思政教育内容 。如《青玉案·元夕》《点绛唇·赋登 楼》《苏武牧羊》是体现爱国主义的歌曲;如《别亦难》 《阳关三叠》是表现离别之情的歌曲,在没有电话和 网络的年代,这样的离别或许是诀别,所以送行有无 穷的伤感;如《关雎》《凤求凰》《长相知》是赞美爱情 的歌曲 。结合不同曲目类型的思政育人点,开展思政 教育。

  (三)第三阶段创新本课程教学新模式

  采用分层式和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融入 古诗词艺术歌曲思政元素, 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学 习方式 。如古诗词的规范诵读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资 源进行拓展学习 。再如每学期的考前走台,让学生集 体在考点进行模拟考试, 以达到较好的艺术表现效 果 。通过集体观摩和教师示范,不仅让学生在舞台上 有深切的体会,还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

  (四)第四阶段举办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创 新成果汇报音乐会

  依据前三个阶段的实施效果, 采用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例如开展教 师教学汇报音乐会或者班级音乐会等, 音乐会曲目 可根据以上教学阶段的曲目进行选择, 节目演出形 式主要是独唱、二重唱、小合唱、歌伴舞等。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重新演绎中国古诗词艺术 歌曲, 不仅有利于巩固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 优化 《基础声乐》课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还能 提升学生多元化的演唱理念和思想觉悟 。通过思政 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完成了读史 、鉴 今 、明理 、思贤,诠释文化自信中民族文化的精神内 涵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说不出的美妙,以音乐滋养灵魂,用美意浸润心灵 。此项课程教学改革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加深背 后的深厚底蕴,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 。

  参考文献 :

  [1]郝建红著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与研究[M].延吉:延边大 学出版社,2018.

  [2]杨曙光编著 .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M].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18.

  [3]黄璐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 院,2020 年 .

  [4]龚一 鸣 .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5):77-84.

  [5]徐彩云 .“课程思政”融入到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艺术评鉴,2021(22):126-128.

  [6]冯继 .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下的声乐教学[J]. 当代音乐,2020(11).

  [7]黄静玮 .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0 年 .

  [8]曹 晓 慧 .把 思 政 元 素 融 入 古 诗 词 教 学 [J]. 山 东 教 育 ,2021(50):59-59.

  [9]魏丹 .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的实践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0):86.

  [10]张亚朋 .“歌曲遴选”与声乐课程思政建构策略研究[J].艺 术评鉴,2022(02):129-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4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