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音乐艺术学科的课程思政,应以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为课程资源,通过确立资源价值 、发掘资源精髓 、开拓资源利用途径 、完善资源利用保障体系等创新实践,使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更好地服务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树德立人、培根铸魂的育人 目 标 。
关键词:民间音乐,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资源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 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努力开 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如何按照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要求,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 规律, 在方兴未艾的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改革实 践中, 创新并形成课程思政特色, 取得课程思政成 效,是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长期而重要的命题 。具体到 高校艺术专业音乐学科的课程思政, 应以高校所在 区域的传统文化为资源依托, 发掘地方民间音乐文 化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资源作用, 使高校音乐学科 课程思政更好地服务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达到树 德立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本文以音乐学科教育 为主的教学创新实践为例, 以甘肃省境内及广袤西 北大地上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为背景,就 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中的资 源利用问题,提出一些理论探索和路径思考见解。
一、确立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课程思政资源意义
发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学科教学中 的课程思政资源效应,培植并彰显其资源特色,要深 刻认识到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工作目标,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守护人民精神家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当代大学生按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 、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国价值,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 、价值标准 、审美风范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参与感 、获得感和认同感,成为引领和形成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社会风尚的新生代力量 。要按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蕴藏的核心思想理念(哲学层面)、中华传统美德(行为方式)、中华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等价值内涵,全面梳理和熟稳把握地方民间音乐的文化精髓,遵循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的中华文化保护传承方针,秉持客观 、科学 、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教学相适应, 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结合艺术学科教育,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持续推进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研究阐发 、推广普及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传播交流,实现民间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资源利用和实践成果。
二、认识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课程思政资源价值
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是在高校各类课程 教学中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潜移默化地推进思 政教育, 使各类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授总体实现树德 立人 、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在面向“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发掘包括以红色音乐文化为 标志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艺精神和艺术 思想,探讨其理论体系 、艺术机理 、历史成因,这契合 高校课程思政主题,富有多层面的价值意义。
( 一 )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富有培养当代追梦人的 课程思政资源价值
课程思政理念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要求, 是高校全程全员全课育人理念 、方式的创新之 举 。将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融入专业的课程思 政,要从艺术学科社会人文价值的发掘 、判断 、认识 为途径,以立德育人为核心目标,追求对学生优良德 行和健康情操的培育养成 。产生于当代的红色音乐 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音乐文化, 是中华民族实现 奋斗目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强起来壮阔历史的生 动写照 。以地方民间音乐、红色音乐作为课程思政资 源,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初心”教育,有利于激 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为 不忘初心担当大任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者,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
(二)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富有全面立德树人的课 程思政资源价值
实现地方民间音乐文化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 需要将民间音乐文化的文艺意识形态教育与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发 挥音乐文化教育伦理价值 。地方民间音乐作为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 沉淀着中华民族千 百年形成的传统思想美德和人文智慧, 将其作为艺 术学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世界 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以德施教引导青年学 生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民族观 、 历史观 、文化观, 自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新型人才。
(三)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富有课程思政的资源应 用价值
从应用价值来说,以民间音乐 、红色音乐文化为 载体,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可以丰富高校课程思 政内容,拓展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民间音乐与红色音乐文化,有利于 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引导学 生深入挖掘民间音乐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使学生 自发地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促使学生 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 从深厚的近现代 民族音乐历史长河中汲取崇高的民族信念和坚韧的 奋斗精神,把美育与德育科学渗透于课程思政中,实 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素质教育协同推进与互补 效应。
三、发掘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课程思政资源特色
我国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是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淀着中华 民族最深沉的思想智慧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 省,幅员辽阔,地貌各异,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千百 年积淀在陇原大地上丰富厚重 、风格迥异 、属性独特 的民族民间音乐遗产, 是各高校音乐艺术学科改革 课程思政工作 、创新课程思政形式 、丰富课程思政内 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 一 )甘肃红色音乐是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的 政治资源
在全面迈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这 一时期, 甘肃高校音乐艺术学科的课程思政应大量 融入对甘肃红色音乐的学习教育, 引导当代青年学 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 投入民族复兴大业根植信心和力量 。在到处镌刻着 中国革命红色印记的陇原大地上, 以陕甘宁革命根 据地革命歌曲为标志的红色音乐文化凝结着彪炳千 秋的中国革命红色精神, 是甘肃红色文化宝库中一 笔丰厚遗产 。最具标志性的《绣金匾》《军民大生产》 等革命歌曲产生于陇东革命根据地, 庆阳新正县木 匠汪庭有创唱《绣金匾》、张寒晖在庆阳创作歌曲《军 民大生产》等红色音乐故事,西路军沃血鏖战祁连山 下 、两当兵变 、抢夺腊子 口 、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会宁 县等甘肃红色记忆, 是历史留给甘肃弥足珍贵的红 色精神财富 。以陇东地区诞生的革命歌曲为主体,和 类同的其他红色音乐(如戏曲 、舞蹈音乐,器乐等)为 补充,系统开展甘肃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研究,重塑甘 肃红色音乐的现实意义, 研究甘肃红色音乐的传承 脉络 、历史特征 、艺术特色 、传承现状 、创新途径 、理 论体系,是创新甘肃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内容,培 养学生政治自觉、理想信念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
(二)敦煌文化是甘肃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的 独特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文化是甘肃高校音乐学科课 程思政的特色资源。敦煌文化是一部古老的中国哲学 史,大量壁画以中华审美观描绘古代印度民间故事传 说,折射出佛教文化同中华传统儒 、道思想的融合发 展轨迹,闪烁着文化融通 、民心相通的时代光芒,有 利于培养青年一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大国担当 精神。敦煌石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文物遗存。敦 煌石窟始建于北朝时期,历经十朝,长达千余年,与 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像的发展、成熟相联系 。敦煌莫高 窟共有 492 个洞窟, 敦煌壁画中表现音乐题材的洞 窟多达 240 个, 约占整体数量的一半; 其中有乐伎 3346 身,绘有各种类型的乐队达 490 组,吹 、拉 、弹 、 打等乐器 44 种,共 4330 件,其丰富的音乐壁画是古 代音乐与佛教艺术结合的产物, 形象记录了每个阶 段的音乐发展, 反映了我国中古时期音乐史 、乐器 史 、佛教音乐文化史,是敦煌学的一个分支,称之为 敦煌石窟音乐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留存的古乐曲谱 等音乐资料,记录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面貌, 是研究中国音乐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 在学习研究敦煌文化遗产的同时, 可以将甘肃省内 先后成功创演的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交响 诗《慈悲颂》等敦煌题材经典舞台艺术作品纳入专业 欣赏课程,可以构建厚实 、优质且独具地方特色的课 程思政内容体系,这些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提 升审美能力、培育创新创造精神的鲜活教材。
(三)“花儿”音乐是甘肃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 的奇特资源
甘肃作为“花儿”的主要发源和流传地,省内多 个民族群众普遍喜爱并传唱“花儿”。“花儿”作为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以至世界非遗保护中 都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教育部先后认定西北民 族大学等西北“花儿”传承基地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花儿”歌词多以表现爱情 为主, 也是全方位反映各族群众生产生活 、思想感 情 、民族风情 、人文历史的百科全书,双字尾“花儿” 唱词有着独树一 帜的诗词格律特色。“花儿”腔调式 样 繁 多,高 腔 花 儿 高 亢 清 利,直 入 云 端;仓 音 ( 中 低 声)“花儿”苍劲深沉,演唱直抒胸臆 。甘肃省的“花 儿”传承创新成就举世瞩 目,积累了歌剧《向阳川》、 花儿剧《花海雪冤》等多部舞台艺术佳作 。将“花儿” 音乐作为甘肃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的优质特色资 源,是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加深学生音乐学养和真 、 善 、美人格修养,增强民族归属感的鲜活教材,高度 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四)戏曲音乐是甘肃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的厚重资源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古文化的发祥地之 一,产生及流传全境的戏曲 、曲艺音乐也是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 。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普查认定,甘肃省存有活态地方剧种 13 个,其中眉户 、京剧 、豫剧属于外来剧 种,本 土 剧 种 包 括 秦 腔 、胧 剧 、曲 子 戏 、民 勤 曲 子戏、胧南影子腔 、玉垒花灯戏 、灵台灯盏头剧 、胧南高山戏 、半台戏、“南木特”藏戏等多达 10 个,有各类地方戏曲演出团体 700 多个 。享誉全国的胧剧开山之作《枫洛池》,曾于 1959 年 8 月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进京汇报演出并一炮走红,在京为全国政协 、国家部委、中央党校等演出长达一个月 。甘肃地方戏曲音乐分板腔体和曲牌联缀体两种,唱腔形式多样,快板、慢板、散板等转换机理精密,艺术价值很高 。加之存量丰富 、风格迥异的民歌及曲艺 、舞蹈 、器乐等民间音乐,可想而知,胧原大地各族群众千百年来创造沉淀的智慧结晶是课程思政视野下知识传授 、价值塑造、立德树人的厚重资源。
四、拓宽高校课程思政民间音乐资源的利用途径
以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 要以对学生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为切入点,开发民间艺术的美育功能,潜移默化以学科育德, 创新和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导向,以政治认同 、国家意识 、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其一,发挥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思政资源作用,应创新课程设置,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现知识传授 、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高校音乐艺术学科中的声乐、器乐专业课程设置应按照各专业教学大纲规划的课程标准, 在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中, 增补一定比例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课程内容,并从补充课程的性质 、任务 、结构 、授课实数 、教学进度 、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要求标准,采取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之中, 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贯穿于课堂教育主渠道 。具体而言,可在高校音乐艺术学科低年级的声乐 、器乐专业,增设取材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声乐 、器乐 、视唱练耳等初级课程内容 。在音乐艺术学科高年级学习阶段, 增设基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作品赏析 、改编作曲 、理论研究等课程内容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体制下的学院派声、器乐培养人才一般以欧洲西洋音乐体系为专业课程模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 、速度 、技巧等传授较为淡化, 致使学生对地域民间音乐所知较少, 所以非常有必 要在高校音乐学科中强化课程思政思维, 发挥教师 的主观能动作用,采用显性隐性结合的教学方式,将 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 、能力培养三者紧 密结合,融会贯通。
其二,发挥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学科课 程思政资源作用,在于拓展音乐学科的实践教学 。高 校艺术学科的器乐 、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惯常采用课 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相结合模式, 这也是强化课程思 政的有效路径 。艺术专科学生的舞台实践活动,在展 示和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水平的同时, 能使学生 真实感悟运用专业技能愉悦观众 、以文化人 、服务大 众 、回报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在亲历参与中充分感 受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在魅力, 树立传承信 心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在近几年的扬琴专业教 学中,主动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在举办学生“扬 琴重奏音乐会”、学生个人“扬琴毕业音乐会”中,选 入一定比例的用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改编的 曲 目, 引导学生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学习与研 习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认知能 力和传承精神 。近些年,民族器乐教研室成立的室内 乐的重奏组合,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演奏了大量敦 煌音乐文化元素的创作作品,比如《敦煌新语》《迷沙 醉》《行云莫高》《云阙天涯》等,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 的演奏和理解而丰富个体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贯彻于教学, 将这些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合理传达给 学生,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加深对中国历 史文化及地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是我 们民族器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
其三,组织学生投身地方民间音乐搜集整理等田 野作业活动中 。大学生参与地方民间音乐遗产的调 查记录 、典籍整理 、理论研究 、非遗保护等工作,能让 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主动参加民间乐社的民歌 、戏 曲演唱和伴奏等研习交流活动, 实地感受民间音乐 产生流播的生态环境, 感受民间音乐艺术的烟火气 息,体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发现民族民间音 乐的魅力, 感悟蕴含在民间音乐文化里的民众智慧 与人文精神,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和科学精神,投身创新性传承 、创造性转化民间音乐艺术的实际工作中, 赋予民间音乐艺术以崭新形态 与时代气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其四,完善民间音乐文化课程思政资源利用的保 障体系 。改革创新高校音乐艺术学科的课程思政,实 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深刻转化, 是关乎高校 音乐学科管理体系 、教学体系 、学科体系 、教材体系 等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一是要建立完善课程目标、 内容 、结构 、模式等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学科的知识 技能传授和对学生政治认同 、国家意识 、文化自信 、 人格养成等思政教育导向的有机融合; 二是创立完 善显性知识技能传授与隐性育德手段的有机结合, 发挥学生科学思考 、创新实践 、全面发展的主观能动 性,实现知识传授 、价值塑造 、努力培养的育人目标; 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课程资料汇集, 改进数 字教学手段,构建实践交流载体等设施条件;四是完 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推进课 程思政改革的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相关部门协同工 作,把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工作转化落到实处。
五、结语
用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赋能地方高校音乐学 科课程思政,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让学 生从地方民间音乐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并通 过参与对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 、传承保护 、 推广交流,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树 立用科学思维 、现代意识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中 华传统文化的信念, 有利于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素质 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国热情,从育人的本质要求和国 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 创造性推进思政课程向 课程思政的改革转化,不断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内涵, 创新课程思政方式,开拓时代精神鲜明 、社会成效凸 显的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央视 网,2016-12-08.
[2]中办 , 国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的意 见[DB/OL].新华网,2017-01-25.
[3]李伟 .从“书斋”到“田野”:民族器乐教育的转向[J].铜陵学院 学报 2014(03):97-99.
[4]张勇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J]. 民族音乐 , 202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