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民间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07 14:37: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的主要发扬地和传承载体,因此,目前我国的音乐课主要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做好民间音乐的教学工作。本文 笔者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当下如何在 音乐教学方面促进民间音乐的传承和运用,从 而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壮大。

  关键词: 民间音乐 ; 传承 ; 音乐教学 ; 应用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诞生了 很多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民间音乐就是极具特 色的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广袤地域和悠久历 史,让我国能够拥有大量的地方民间音乐, 根据 地域的划分,可以分为壮族的山歌,凤阳的民 歌,以及绛州的鼓乐等,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藏和财 富,对研究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自从我国在上世纪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战 略之后, 大量的外来文化“入侵”, 导致本土 的很多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 打压。就拿本文要讲的民间音乐来说,很多的 民间乐器都在外来的“新鲜”乐器的影响下, 处境日渐式微,比如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 朝凤》中的民间乐器唢呐的衰落。虽然我国历 史悠久,在民间音乐领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 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我国 民众对应传统文化的观念产生了变化,同时大 量的新型音乐方式的出现,也让传统民间音乐 的生存和传承空间受到了挤压。本文的目标就 在于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和价值,并 在此基础上,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事业 提出相关的有效措施,从而让现代的学生可以 更加喜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

  其实民间音乐是近代才提出的概念,是为 了和非民间音乐做区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上是一个分量很重的名词。都说时间可以检验 一切,而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诞生 和发展至今就显得尤为不易,也体现了我国民 族民间音乐强大的生命力。民族民间音乐是对 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呈现,其中蕴涵的风格和 特色都无不体现出当地的民族文化。很多的民 族民间音乐都拥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和 地域特征,甚至是历史特征,这是研究我国丰 富文化资源的宝库。现在我国的要重视对传统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并且要在具体的教学中 加以实践,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对学生进行文化和传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修养,从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

  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当下在各所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中都加了了民间音乐的教学课程,这让民间音乐的有了重新散发活力的机会。但是这些教学课程也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

  第一点,很多的对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都仅仅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对民间音乐没有更深入的解读,这样的音乐教学课程很难将民族民间音乐的真正魅力完美地展现出来,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相当不利。

  第二点, 在音乐课程的设计上, 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占比较少,在对众多音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只能占据较少的课程,而主要教授的音乐内容是西方音乐,在这样以西方音乐为主流的音乐教学模式中,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变成了音乐的“点缀”。

  第三点,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时长上也非常短,难以保障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的教学时长和课程数量,学生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对复杂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吸收,导致了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第四点,我国各所音乐院校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守旧,很多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都将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框架的完整性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对各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并没有深入地进行系统介绍,学生也没有机会去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充分的学习。

  第五点,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往往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当下我国的音乐教师都没有具备丰富的系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知识,这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无法结合教学设计进行多样化的高效教学模式,只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手段和单调的教学设计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理论的介绍,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受到老师教学思维和水平的影响,学生同民族民间音乐的沟通渠道被缩窄了,这阻碍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第六点,我国教育部门和政府对民族民间音乐在地方的教学支持不足,虽然有很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明确并没有完善的体制平台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课堂教学上也没有良好的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资源,这让学生无法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三、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每个民族民间音乐上都存在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民俗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这让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差异较大,也让民族民间音乐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外部特征上,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人类文化中艺术的一部分,这种艺术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民族民间音乐的也同样如此,在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民间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和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这种联系:一方面,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其诞生的年代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民俗甚至是宗教信仰等;另一方面,社会的背景因素也可以对民间音乐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来说明,我国的很多民族民间音乐都很大程度地体现出了我国的很多优秀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民族民间音乐本身就属于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也就是说,只有有了民族民间音乐,我国的民俗文化才是完整的。像是在我国传统的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婚丧嫁娶、祭祀活动等都离不开民间音乐。

  (二) 民族民间音乐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冲刷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是被证明有价值的可以永存的艺术精品。好的音乐作品不是枯燥的,其需要有美的形式以及美的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就说过,音乐是需要“尽善尽美”的。很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创造和发展都遵循这这一理念,在数不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人间的真善美被完美地诠释出来了。不仅如此,由于民间音乐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而我国的地域辽阔,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地理特征,这也就让我国的拥有了很多不同音乐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在青藏高原上,我们有嘹亮的歌声;在江南水乡,我们有温婉的小调;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还有热情奔放的歌曲。民族民间音乐很好地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三)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念

  我国拥有 56 个民族, 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因而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像是蒙古族的热情奔放,显示民族的清新淡雅,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念。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本质上,民族文化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核心和精髓,在学生欣赏民族民 间音乐时,可以对音乐的艺术和民族的文化产生新的理解和 感悟,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价值,提升其审美和 鉴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

  (四)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 承和弘扬的一部分,在我国中小学中引入对民族民间音乐的 教学,可以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音乐本质上 是文化的载体,我国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先祖们智慧的 结晶,其中充满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对民族民 间音乐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会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 信心和认同感,才能让学生更愿意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 乐。

  四、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的途径

  (一)提升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

  很多的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都不甚了解,甚至还有 些偏见的观点,这也就让的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 不够重视。而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会让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 的态度在无形之间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加强教师对民族 民间音乐的认知,加大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师中的宣传力 度,才能让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认 识,从而提升音乐教师对民间音乐的重视程度,这一步是推 进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只有教师加强对民间音乐的教学, 才能让现在音乐课程的主导力量从西方音乐转变为我国优秀 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 力量。

  (二)积极将民族民间音乐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音乐素材,教师 很难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很难 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因此应当大量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的 素材,尤其是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并将这些素材引入到教学课本上, 推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在教 学的过程中, 学校也应该邀请一些民间音乐的艺人来学校进行 民族民间音乐的展示, 通过教师、学生和艺人三方面的交流, 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也让民间音乐在当 下更具有活力。停留在课本上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必然没有直 观上进行民间音乐的欣赏来的直接。同时, 学校还应该举办一 些民间采风的活动, 让学生亲自下乡收集相关民族民间音乐, 并且加以再创作, 在这样的音乐实践中, 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实 很多的地区都会开展一些相关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活动和演 出, 但是影响力不足。学校就可以安排社团或者班级参加这些 活动, 让教师带着学生去近距离地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深化 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

  (三)完善音乐教学的体系,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

  除了要对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改变之外,还应该完善音乐 教学的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会 让教学的过程更加轻松。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继 承和发扬传统民间音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立完善的音乐教 学体系的过程中, 要树立起正确的音乐理念, 将音乐的重心转 移到本土民间音乐上来, 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开辟新的 道路, 改变当下音乐西方化的现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可 以提升民间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所占有的比例, 只有教育的时间 变多了, 才能让音乐本土化不至于成为空话。同时, 在进行民 间音乐的教学上, 也应该将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难度的民族民 间音乐进行划分, 甚至是同一个民族民间音乐都要进行教学过 程的设计, 形成教学的完整体系, 在循序渐进中渐渐让学生融 入到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来,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民族民间音 乐的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教 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对学生的教学方面有了更多的形 式和方法。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 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 可以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激 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很难体现出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 因为仅靠着教材的内容无法 对如繁星般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面介绍, 而运用网络的便捷 性, 老师可以很容易进行民间音乐相关资源的收集, 并且在课堂上教师也能够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 直观展示。除此之外, 教师还能够通过多媒体设备营造教学氛 围。比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关资料和图片以及视频的收 集,并且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方式, 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运用本土的民间音乐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 也能让民间音乐的传播更加深入, 因此学校要重视对校园文化 的建设工作。每所都有着校园广播,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民间音 乐主题的音乐节目的形式来进行民间音乐的分享。当然, 学校在进行民间音乐的分享之前, 也要对本土的民间音乐进行挖掘 和筛选, 让优秀的民间音乐不断地丰富校园生活, 促进特色校 园文化的建设。在行动上, 可以和有关部门展开合作, 推进民 族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可以外聘一些优秀 的民间音乐家作为学校的辅导老师, 在校园的音乐活动中为学 生进行指导。

  (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教师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上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 用, 因此学校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让教师可以满 足当下建设本土音乐课程的需要。同时学校也应当积极扩展教 师队伍, 进行本土音乐人才的培养。并且在进挖掘教师的潜力 的基础上, 还应当要求教师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研 究, 加强对民间音乐资源的收集、制作和整理工作, 进而不断 提升音乐教师对民间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增强民族民间音乐的 影响力,从而让人们知道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 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 富。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学生不可推卸的责 任和义务。要不断推进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 的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同时, 继 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也是促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重要力量。

\

  参考文献:

  [1] 孟史娜 . 河北民间音乐在高职艺术院校音乐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 [J]. 黄河之声 ,2019(07):77.

  [2] 王博 . 陇东民间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研究 [J]. 艺术科技 ,2018.31(08):93.

  [3] 王琼 . 山西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J]. 艺术品鉴 ,2018(11):13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2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