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1 11:43: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在创作题材和体裁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中国小提琴作品在历史演进中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越发突出,并在演奏技法上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 。掌握与灵活运用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可充分表现出民族风格作品的精神内涵 。本文主要对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进行阐述,希望对小提琴艺术的现代化及民族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

  中国小提琴作品借鉴了欧洲传统的小提琴技 术 体系,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化的小提琴技法 。要想深 入把握民族风格的演奏法, 还需在节奏及音腔 处理 等艺术构成要素的研究上下功夫 。加强实践经验 总 结与积累, 让民族音乐在小提琴艺术发展中 实现有 效的传承,放大中国小提琴作品的艺术特性,促进我 国的音乐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

\

 
  一、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特征

  ( 一 )多样性的创作题材

  其一,从创作题材入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 间 音 乐 资 源 丰 富,加 上 不 同 历 史 时 期 的 社 会 发 展 背 景 不 同,也 为 中 国 小 提 琴 作 品 的 创 作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艺 术 灵 感 及 素 材,促 使 作 品 题 材 的 深 刻 性 及 多 样 性等特点越发突出 。主要分类如下:1.抒发作曲 家思想情感的作品 。如《谷》和《土韵》及《西藏音诗》 等作品, 整合了作曲家对宗教和历史及社会与 人生 等方面的深层感悟 、深刻思考 。作曲家将作品创作当 作是情感的宣泄口, 也是作曲家内心体验的充 分反 映。2.取材于民歌的作品 。此类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 作主题旋律,主要以民间音调素材和民歌原型为主,如司徒华城基于蒙古族民歌为素材 改编的 《草 原新 牧 民》、基 于 土 家 族 民 歌 为 素 材 改 编 的《闹 元 宵》;马 思聪基于绥远小调民歌曲调《叫大娘》为素材改编的 《 塞 外 舞 曲》主 题 作 品;陆 培 基 于 蒙 古 民 歌《 嘎 达 梅 林》与 新 疆 民 歌《送 我 一 枝 玫 瑰 花》的 主 题 旋 律 进 行 改编的《两首中国探戈》。3.以赞美新生活为题材的作 品 。如《瑞丽江边》和《红河山歌》等赞美祖国自然风 光 为 题 材 的 作 品;如《月 夜 歌》和《丰 收 渔 歌》等 描 绘 生活新气象和歌颂社会新生活的作品 。4.传承红色文 化的作品 。包括《壮锦献给毛主席》和《恩情》及《满怀 深情望北京》等作品,是对军队和领袖及共产党的歌 颂,表 达 群 众 对 毛 主 席 和 共 产 党 的 爱 戴;包 括《我 们 是青年突击队》和《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及《哈尼心向 北京城》 等基于革命歌曲或当代歌曲进行改编的作 品。5.基于传统文化的作品 。包括基于舞剧和戏剧及 地 方 戏 曲 创 作 的 改 编 作 品,如 基 于《智 取 威 虎 山》京 剧 创 作 的《迎 来 春 色 换 人 间》改 编 曲;基 于 湘 北 花 鼓 调创作的《夏夜》和基于《红色娘子军》舞剧音乐创作 的《快 乐 的 女 战 士》改 编 曲 等,此 类 作 品 的 群 众 基 数 大,音乐形式及艺术魅力等方面,契合基层群众的审美情趣及精神追求;包括从民族乐器演奏法或民族器乐 曲中获得启发, 对其模仿和移植及改编的小提 琴作 品,如《良宵》和《翻身情》及《十面埋伏》等作品,主要 通过改编民族器乐曲 、模仿传统乐器的音色及民族 音乐的音腔等手段, 进一步突出小提琴的民族 化特 点 。包括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的作品,如 以 屈 原《 山 鬼》为 创 作 灵 感 的《 山 之 女》;以 屈 原《 离 骚》诗句为创作灵感的《路》等。

  其二,从作品分类入手分析,分类如下:1.在音乐 语言及传统民族音乐的关联方面, 分为非民族化 和 民族化的作品 。非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在音乐语言 上,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几乎无关联 。2.从作品与民 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联系方式入手分析, 分成以下几 类:第 一 类 是《二 泉 映 月》等 改 编 运 用 或 直 接 引 用 传 统器乐曲的作品 。第二类是《庆丰收》和《梁祝》等以 民族器乐曲调和曲艺及民歌与戏曲为主要创作素材 来源的乐曲 。第三类是《游击队歌》和《洪湖赤卫队随 想曲》 等民族音乐丰富突出的影视音乐及歌曲 为主 要创作素材的乐曲 。第四类是《戏韵》等音乐语言新 颖,并在创作理念上深挖传统音乐文化的作品 。

  (二)民族化的创作技法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藏音诗》等中国小提琴作品 的创作技法相对单调,主要以西方传统曲式结构 、和 声与中国民歌音调素材的整合为主 。新中国成立 后 的 《庆丰收》 等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技法 更加丰 富,深受民歌音调和戏曲节奏及器乐的启发,作曲家 在创作上,传承民族音调特性的同时,创编原材料的 节奏及和声功能等, 促使表现社会生活等现象 的音 乐画面感更强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多声织体与交响 乐队和协奏曲等欧洲音乐表现形式, 与古筝和 板腔 及戏曲音乐音调 、 民间故事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的 整合越发深入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协奏 曲, 作曲家灵活运用西方传统奏鸣曲式结构演绎 中 国动人传统文化的故事剧情, 借鉴越剧唱腔进行乐 曲主题的改编, 并利用越剧的嚣板和京剧的导 板等 音乐形式,模仿琵琶和古筝等器乐的滑音等演奏法, 演绎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改革开放后,作曲家在运 用民族音调素材手法的基础上, 借助人工调式 和节 奏数列及十二音序列等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 深 层 次地解读民族音乐韵味, 赋予作品浓厚的民 族气质 及鲜明的时代感。

  (三)多元化的体裁形式

  小提琴作品从早期的小型独奏曲形式,逐步向齐 奏 曲 及 协 奏 曲 等 多 样 化 的 体 裁 形 式 过 渡,如 齐 奏 曲《山 丹 丹 开 花 红 艳 艳》和 陈 钢 、何 占 豪 的 小 提 琴 协 奏 曲《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赵 季 平 的《 第 一 小 提 琴 协 奏 曲》等 。 随着当代作曲技法运用的成熟自如,各种风 格及体裁的中型和大型作品数量不断增多, 海 外华 人作曲家的作品也是重要的分支, 如周龙 的 《太平 鼓》等 。而各类重奏作品、改编作品也逐渐增多,如丁 芷 诺 改 编 的 弦 乐 四 重 奏《情 深 意 长》,根 据 管 弦 乐 或 小提琴独奏曲改编的弦乐四重奏 《苗岭的早晨》《瑶 族 舞 曲》,盛 宗 亮 根 据 民 歌 谱 写 的《小 提 琴 大 提 琴 钢 琴三重奏》等 。为中国小提琴的艺术发展积累了丰富 的经典作品。

  二、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分析

  ( 一 )滑音

  作为民族拉弦乐器的常见左手技巧, 滑音是指 体现音与音之间线性运动的重要技巧 。灵活运 用滑 音的演奏技巧, 可促使乐曲的情感与韵味及风格 的 表现更加细致和到位, 但前提是充分把控技术技巧 中手指滑动的速度和距离及力度等要求 。在滑 音演 奏技巧的训练中, 还需充分把控各作品中的滑音 风 格及种类 。首先,在乐音形态上加强训练 。手指滑动 的方向方面,涉及往返滑音和回转音及上下滑音等 。 手指滑动的距离方面,涉及大滑音大三度及以上 、小 滑音小三度以内等 。手指滑动的速度方面,包括慢滑 和中滑及快滑 。除此之外,也涉及到颤弓联合颤音的 滑音 。在音乐处理及音腔形态分析中,需充分把控与 参照这些元素 。头、腹、尾阶段的不同滑音的过程,也 涉及到乐音腔体的变化 。滑音过程的形态变化 形式 丰富,包括全头全尾或虎头蛇尾及藏头露尾等,需根 据滑音处理的标准及要求, 在右手运弓中力 度和音 色及音量等方面, 在左手揉弦的频率和幅度等 方面 的变化需加强对手的控制 。发挥左右手演奏技法 的 优势协同效应,灵活组合各元素,促使各音乐意境和 风格中的滑音得以到位呈现 。其次,从演奏实践入手 分析。把位分布方面涉及换把或同把位的滑音 。手指 运动方面分为异指或同指的滑音 。滑音滑动的 音程 距离方面, 又分为手指带动或手臂带动及手腕带 动 等 。要想达到理想的音效,还需加强对演奏动作的控 制,将演奏动作 、良好乐感及技术要点的联动效应发 挥到位 。欧洲音乐体系中音与音之间处于一种点 和 点的“直线性”状态,对于小提琴演奏技法的练习,更 侧重训练垂直于琴弦方向的落指动作, 左手的按 指 动作垂直于琴弦上方,要求动作干净利落并富有力量 感及弹性 。在中国音乐体系中,用“腔”连接各音之间 的两个点,使其处于一种“曲线性”状态,所以在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技法练习中, 应设置系统性的 滑音 训练体系 。但在训练中,需注重音乐风格表现和手指 滑动动作等演奏技法训练的协同进行 。尤其是 对于 中国小提琴作品技法结构的演奏, 需补充种类丰 富 的滑音演奏技术结构, 充分展现出作品中的 滑音部 分,确保手指滑动动作和音腔表现到位 。

  (二)装饰音

  装饰音在音乐作品中广泛存在, 西方 小提琴音 乐装饰音的表现范围较广, 包括回音与波音和 颤音 等 。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装饰音可灵活运用,与固 定运用的欧洲古典音乐不同, 时常处于一种即 兴发 挥的状态,如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指花装饰”,促使音 乐的地域风格更加浓厚 。尤其是创作或演奏民 族化 的小提琴作品, 装饰音的风格及形态与西方音乐 作 品存在明显的差异 。装饰音的类型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一是复倚音 。 中西方小提琴作品的倚音不同,中 国音乐的创作及演奏, 常在本音前运用双倚音或多 倚音, 单个倚音的复倚音应用相对较少 。复倚音 在 《渔舟唱晚》的开头处和《喜相逢》的结尾处等民族化 的小提琴作品中常见 。复倚音的演奏难度较大,需充 分把控指序排列和节奏等技术难点, 要求手指 的指 根 关 节 动 作 灵 活 且 轻 盈,达 到“指 花 装 饰 ”的 胡 琴 演 奏效果。二是波音与短颤音 。波音与短颤音通常位于 《送春肥》和《庆丰收》等作品的弱位或弱拍 。三是后 倚 音 和 后 颤 音,通 常 位 于 骨 干 音 的 后 半 部 分,如《关 山月》 第 22 小节出现的后颤音,《红军哥哥回来 了》 第 55 小节出现的后倚音。

\

 
  (三)节奏

  西 方 音 乐 善 于 利 用 逻 辑 性 和 严 谨 性 的 节 奏,中 国音乐善于利用弹性节奏,借助伸缩性的速度要求, 呈现出乐曲抑扬顿挫的旋律 。 需要演奏者根据情 绪 及旋律的变化等,合理掌控节奏要素的张弛变化 。如 《二 泉 映 月》的 小 提 琴 改 编 曲,音 乐 动 静 结 合 的 形 象 和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得益于变奏体的曲式结构及 附点节奏和弱拍起句 。要求演奏者对乐曲进行再度 创作,避免按照谱面时值形式化的演奏,深入了解音 乐情绪的变化,根据情绪的发展合理调控节奏伸缩, 与旋律等艺术构成要素, 共同展现出音乐的 韵味和 内涵 。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是需要充分把握散板乐段速度等演奏要求。中国传统 音 乐 常 利 用“板 ”强 拍 与“眼 ”弱 拍 的 节 奏 组 织 形 式, 涉及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及流水板与散板等基本板 式 。散板是指打散原板的节拍,摆脱板的束缚,节奏 的自由度更强 。

  演奏效果受多种艺术构成要素的控 制及协同 影 响,包括音乐的旋律与情绪及节奏等,在演奏中需贯 彻落实优势互补的节奏弹性处理原则, 合理控 制音 乐节奏的迟速缓急和音乐情绪的张弛有度及旋 律的 律动起伏,轻松自如地完成音乐表达,这也是作曲家 需注意的 。在创作和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不能为 了追求个性的强拍重音和繁琐的韵律音效而 破坏节 奏平衡,需根据音乐的情绪和主题及形象去把控,如 乐曲《火天堂》运用的 9/8 和 14/8 及 16/8 等灵活多样 的节奏型, 将遇难者在火灾中挣扎及渴望生命的 音 乐画面充分体现出来 。复杂多变的音乐节奏,促使乐 曲的动感更强,更利于塑造音乐形象 。

  节奏为乐曲演奏赋予了灵魂, 演奏中 国小提琴 作品时,需根据乐曲节奏的速度 、力度和旋律的连续 性要求等,合理控制交替出现的“板”和“眼”。演奏速 度的处理方式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中间紧两头松 。 利用这种节奏控制方式划分整个音乐的乐曲形 象及 表现, 开头部分的节奏舒缓, 逐步向紧凑节 奏型过 渡,向高潮部分推进,再恢复舒缓向结尾过渡 。乐曲 演奏的节奏强, 更利于将观众带入到演奏者 营造的 情感氛围中;二是支点音式 。在演奏中利用该种速度 处理方式强调某个音, 将整个乐谱中的某个和 弦组 成部分当作重音部分, 让乐曲恢弘壮丽的气势感 具 有更强烈的冲击力。

  (四)特殊律制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民族音乐的地域 性特点突出, 也衍生了极具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特殊音 乐节 奏或特性的声音 。现代乐器常用的律制包括十二 平 均律和五音相生律及纯律等,需根据中国小提琴演奏 的需求合理选用,如纯律适用于双音及和弦演奏或乐 队演奏中;五音相生律适用于多变旋律风格的音乐演 奏;十二平均律适用于小提琴与钢琴等固定音高的乐 器和谐合奏。

  (五)民族乐器

  在小提琴音乐的创作及演奏中, 作曲 家通常会 借鉴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 以此放大作品的音 乐表 现 力,如 下 所 示:一 是 民 族 打 击 乐 器 演 奏 法 的 借 鉴 。 如 借 鉴 京 剧 打 击 乐 中 的“急 急 风 ”节 奏 创 编 的《西 皮 散 板 与 赋 格·工 上 尺》中 散 板 至 赋 格 段 的 乐 句,烘 托 出了急行军及打斗场面的音效 。如借鉴东北鼓 打击 乐 创 编 的《太 平 鼓》曲 目,利 用 钢 琴 和 小 提 琴 模 仿 打 击乐器的音效,为乐曲赋予浓厚的鼓韵色彩 。二是吹 管乐器演奏法的借鉴 。如借鉴唢呐演奏技法创 编的 《庆丰收》,营造了丰收庆祝的音乐画面。如模仿吹树叶与口笛的音效,主题部分用双泛音变奏的《幻想曲》乐 曲 。如利用跳弓等弓法及复滑音等滑音技巧,模拟笛 子的花舌和双吐及单吐等技巧的《喜相逢》。 三是 弹 拨乐器演奏法的借鉴 。右手拨奏模拟弹拨乐器,利用 拍重音与切分节奏呈现热瓦甫及冬不拉新疆乐器节 奏风格的《新疆之春》。 利用人工泛音模拟古琴高 音 区音效的《广陵散》。四是拉弦乐器演奏法的借鉴。将 板胡的演奏手法与小提琴的回滑音和回旋音及上下 滑音演奏法结合,赋予《送春肥》浓厚的民族风味 。利 用小提琴纯八度和纯五度的和声及低音区与小三度 颤音,模拟马头琴音效的《那达慕盛会》。

  三、完整呈现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艺术特征的方法

  ( 一 )把握创新性

  在 演 奏 基 于 古 曲 进 行 创 编 的 中 国 小 提 琴 作 品 时,利用小提琴各种演奏技法模拟演奏原有歌曲,借 助小提琴独特的音色, 促使古曲的表达方式更加 新 颖独特 。如中国古典乐曲《梅花三弄》,原曲使用古筝 或古琴进行演奏,有音色深沉和音域宽广等特点,音 乐的悠然之感扑面而来 。利用小提琴进行演奏,会赋 予乐曲更多的律动感和新颖感, 与传统器乐演 奏的 音乐气质明显不同, 尤其是在结尾处巧妙创新的 运 用小提琴颤音演奏法,促使乐曲的明亮感突出,更利 于带动听众的情绪和情感共鸣 。演奏者在再度创作 的过程中, 需在继承传统演奏技巧的同时进行大 胆 创新,寻求新的演奏方式,促使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 表现力及时代性更加丰富, 积极顺应现代音乐 作品 夸张的艺术特征。

  (二)把握意境感

  在演 奏 中 国 小 提 琴 作 品 时,需 注 重 旋 律 线 性 美 和 抑 扬 顿 挫 情 绪 变 化 及 自 由 音 乐 节 奏 的 掌 握,打 破 固 有 旋 律 的 束 缚,让 观 众 在 欣 赏 中 能 够 发 现 音 乐 的 艺术美,从而产生无限美好的想象 。中国小提琴作品 通 常 具 有 极 强 的 画 面 感,或 质 朴 幽 远,或 热 烈 欢 快, 或宁静祥和,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如杨善乐的《夏 夜》,清 脆 的 颤 音 如 啾 啾 虫 鸣,俏 皮 的 滑 音 如 儿 童 的 嬉戏 。黎国荃根据古筝古曲改编的《渔舟唱晚》等,描 写了傍晚时分,霞光满天的江上美景和丰收渔船的喜 人景象 。连续不断的琶音如粼粼的波光,重复轻盈的 节奏如流动的江水, 快速的经过句如活泼的鱼 儿一 般跳跃 。灵巧的琶音,灵活的装饰和灵动的节奏结合 起来,用时而悠长,时而活泼俏皮的旋律表现出富有 画面感的景象 。又如在《庆丰收》这首作品中,根据作 曲家张靖平本人的叙述,开头的和弦正如一个人打开 屋门,看见了漫山遍野的麦浪的惊喜 。同样是张靖平教授的作品,《慢诉》 则用悠长缓慢的旋律, 表达了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景象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 的深切怀念之情 。张靖平教授在另一首作品《马头琴 之 歌》里,运 用 了 低 音 琴 弦 和 慢 速 频 繁 的 滑 音,模 仿 了 马 头 琴 深 沉 悠 扬 的 音 色,表 现 出“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之美 。这些贴近中国人生活 的优美意境, 是中国小提琴曲中最能够引起中 国人 共鸣的元素之一 。

  (三)强调民族性

  能够使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艺术特 质放大的 因 素较多, 包括作品的民族文化艺术氛围和艺 术形式 等,加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色彩多有不同,促使中国 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特性更加丰富 。在小提琴音 乐 作品融入民族音乐创新的演奏方式及多样的艺术 风 格,或创意性地改编民族戏曲中的音乐曲调,使其成 为新颖独特的小提琴作品主题 。也可以将民族 音乐 风 格 作 品 的 特 色 曲 调 融 入 到 新 的 小 提 琴 音 乐 作 品 中 。如基于苗族音乐进行改编的中国小提琴作品,作 品的民俗氛围和民族气质浓厚, 结合自由编曲 节奏 和滑音等演奏技法的演绎, 可放大苗族飞歌独有 的 艺术魅力 。又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 作曲家运用了越剧的音调来表达江南水乡女 子 祝英台的温婉动人, 也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 古筝的 “扫弦” 等技法来表现激烈的冲突和强烈的情绪,极 大地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作 曲家在向着西方高难度和高质量小提琴演奏 技术靠 近的同时,在作品的立意及意境等方面,保留和传播 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四、结语

  音乐艺术紧跟时代潮流向前发展, 将 小提琴的 演奏技法与本土的音乐特色有机整合, 创作及 演奏 契合时代特点和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中国 小提 琴作品,是新时期音乐家的历史责任 。中国小提琴作 品的类型和演奏技法丰富, 分析中国小提琴作 品的 艺术特质及演奏技术难度要点, 能够为更多优秀 音 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带来启示, 彰显中国优 秀文化 和西方乐器及技法结合的独特魅力 。

  参考文献:

  [1]侯 潜 草 . 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 法 探 究 [J]. 艺 术 评 鉴 ,2021 (09):65-67.

  [2]奚临临 . 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演奏技法研究[J].艺 术 教 育 , 2019(11):70-71.

  [3]陆 斌 . 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演奏技法研究 [J]. 北 方 音 乐 , 2018(20):65-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3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