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堂乐歌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音乐开始走向世界,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学堂乐歌不仅为中国思想解放民族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更为中国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为中国音乐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我们要充分吸收学堂乐歌的优点,改良其缺点,以学堂乐歌推动现代音乐教育改革。
关键词:学堂乐歌,现代音乐教育,影响,作用
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学科都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音乐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类教学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音乐是德智体美劳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民族认同感。音乐教育不仅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战略手段,更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那么,怎样的音乐才能够担起教育国民,培养民众审美情操的任务呢?笔者以为,中国现代音乐,经历了从一百年前“走向西方”到一百年后想要“走出西方”的过程中,中国音乐界一直在撕裂与流动中奔涌向前。如今,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局面下,中国音乐的主流一直在西方体系的标准规则内部寻求突破,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立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21年12月14日,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吸纳优秀的音乐文化用于教育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
我们急需寻求兼具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的优秀音乐作品便能够肩负起这一使命。笔者以为,为了发掘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将学堂乐歌应用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我们的问题意识便从这里开始,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开端,探寻学堂乐歌的诞生背景,了解并知悉学堂乐歌的特点以及它对音乐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发掘学堂乐歌对当今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堂乐歌诞生背景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学堂乐歌便是诞生于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寄托着中国先贤振兴中华的希望,以教育救国,以音乐光复我们的华夏民族。
(一)学堂的出现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早已债台高筑,面对已经日薄西山的民族,国家开始向西方学习,而学堂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据学者考证:“1862年开设同文馆,最初设英文、法文、俄文、日文、德文等,1867年后又增开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招收学员只限于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任课老师多为外国人,后来师资、书籍、规章制度逐步完善。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866年马尾船政局开设船政学堂。”虽然这些学堂只是一种具有探索性质的机构,但是这些学堂的诞生为中国建立起完善的基础教育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所谓的学堂不仅是爱国青年的摇篮,更是学堂乐歌的发源地。
(二)学堂乐歌的诞生
学堂诞生之后,作为分科教育的乐歌也逐渐出现,学堂首先开设军事以及工业医学类相关的课程,随后乐歌便出现在传教士的学堂之中,许多教堂设置有琴课以及合唱课程,有论者指出:“1881年张之洞在山西所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聘请日本教习开办音乐课。1891年,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已经将音乐列入西学课程范围。1898年,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墊中设置了琴科”。音乐课程的设置给了人们领略艺术,提高文化素养以及领略民族精神搭建了崭新的平台。1898年5月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说:“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在国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之下,国家将目光以及精力投入到建设学堂培养人才上。随后,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则标志着学校教育走向制度化的轨道。“学堂乐歌”一词出自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虽然在这一章程中,学堂乐歌的课时设置相对较短,但是其作为当今音乐教育的萌芽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学堂乐歌的普及
“学堂乐歌”成为一门科目后,许多学校纷纷开始推行,有论者指出:“如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所办的爱国女学中正式设立唱歌课;1903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开设声乐、琴科、弦乐、音乐史等课程;1903年,沈心工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南京、浙江等地的中小学堂中开设音乐课,等等。”“学堂乐歌”逐渐在各大学校占据一席之地,等到1912年,当时的各大中小学也开始将学堂乐歌作为一门课程。1912年至1927年是“学堂乐歌”高速发展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初期,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号,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而音乐与美术则是美育的直接体现而“学堂乐歌”则是其实现手段。最初学堂乐歌的推广是以富国强军,振兴中华为目的,自蔡元培之后,1912年至1927年,“学堂乐歌”便作为美育手段走入课堂,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学堂乐歌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因此,学堂乐歌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便是救亡图存,以音乐救国,以学堂乐歌改造国民,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因此便承载着人们保家卫国的殷切期望。等到新文化运动过后,学堂乐歌不仅包含了救亡图存的意味,还蕴蓄着教育国民,推广新文化,反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内核。因此,他它们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细节,具有极强的可推广性以及革命性与审美性,能够很好地帮助新文化的推广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学堂乐歌是一种音乐与诗歌一体的复合艺术,它依赖引进的乐谱填词,以中华民族的语言融合西洋伴奏,通常,一个学堂乐歌的曲调可能有许多歌词,更进一步来说,为了方便普及,学堂乐歌更是采用了单音的歌唱形式以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多和弦模式。从歌词的角度来说,更是为了方便普及,采用了言音一致的原则进行创作。这种基础的乐歌适合刚入门的学生学习,因此,由以上方式创作的歌曲便极其易于传播,成为当时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三、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
1.作为音乐教育基础的学堂乐歌
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学堂乐歌的诞生之路充满了坎坷,笔者以为,自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就处于停滞的状态,据考证,当时的音乐教学主要来源于传教士的唱诗班,直到学堂乐歌成为音乐学科教育的核心为止,我们的音乐教学并不存在任何教材。学堂乐歌所采用的歌集大多来自当时的回到祖国的留学生,其中,沈心工所编写的歌集《心工唱歌集》等作品便成为当时学堂乐歌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由于缺乏乐理的教材,以李叔同为首的知识分子也开始着手引介西方的乐理知识,曾志忞更是编撰了一本详细讲解西方乐理的教材:《乐曲教科书》。诚然,这一时期,我们的音乐教材大多还是以西方的曲调为主进行自主填词,但是其基础性与可操作性却是前所未有的。
学堂乐歌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音乐教育的成长,自1891年康有为创立万木草堂并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我国的音乐教育便在此处起步,随后《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进一步将我们的音乐课程纳入教育制度的轨道,此时虽然政策得以颁布,但是师资力量却是良莠不齐,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有些甚至还是半路出家,在这个教师水平未必高于学生的年代,学堂乐歌的出现就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方便于音乐的学习,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共同提升师生双方的音乐水平。更进一步说,学堂乐歌的作者,也就是李叔同、沈心工等人,在回国之后到各大学堂讲学举办了诸如“音乐讲习会”“夏季音乐讲习会”等诸多公益性质的培训会议,培养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当时的师资队伍。曾志忞更是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音乐教学论》,文章意图表明要建设健全的音乐教学体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将是必不可少的,而学堂乐歌不仅在形式上推动了音乐教育的成长,还间接提高了当时的教师教学水平。
学堂乐歌的创作除了为当时的音乐教材编写以及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直接的帮助,还通过影响音乐创作间接影响了如今教学的开展,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古典音乐不同于以大小调为主的西方音乐体系,我国主要以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为主。因此,大小调的模式是可以成体系推理的,拥有极强的逻辑性与工整性,大小调的模式力求制造惊异的审美感受也不同于东方音乐。东方音乐强调一种妙悟中庸的灵性,中国的语言作为音乐的延伸则继承了这一灵性中国的歌词展现出了这种姿态,当西方惊异的大小调审美原则配合上东方中庸的歌词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形式便得以浮现,它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更能为我们乐曲创作的教学提供思路。
学堂乐歌为创作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对我国合唱音乐的建设也同样功不可没,据考证,合唱音乐源于西方中世纪,中国并不存在合唱体系,学堂乐歌的创作使得中国首次具备了合唱的音乐形式,虽然说是基础的齐唱,但是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学堂乐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人甚至开始推进复调音乐的创作,而复调音乐则是合唱艺术的灵魂,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
2.改良社会风气传播新文化的学堂乐歌
正如前文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样,学堂乐歌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它寄托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保卫祖国,复兴华夏的殷切期望。学堂乐歌在五四时期也最为繁荣,充当着传递新思想,改良社会风气,推广白话文的重任。
首先,学堂乐歌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学堂乐歌源自于西方是以教导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学会合唱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的音乐以及文化教育讲究师承,学生的知识一般来源于师门的传授或者私墊的形式,是一种封建贵族阶级垄断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相较于蕴含着封建贵族阶级意味的教育模式,以学堂为场地以教导学生演唱乐歌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其次,学堂乐歌虽然借用了西方的曲调,但是其所填之词却几乎全由国人创作,比如梁启超于1904年创作的《爱国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爱国歌》寄托了梁启超对祖国的热爱与殷切期盼,表征出改良过国民性的重要内涵,一国之国民,一国之青年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这个国家才有希望。《雪中行军》《黄河》等学堂乐歌更是寄托了词作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景,诸如此类,团结国民,弘扬爱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歌曲还有许多,以上便列举最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以说明问题。
当然,学堂乐歌除了教导青年要热爱祖国,团结起来抵御外敌之外,还应当帮助青年解放思想,清末民初是封建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激烈冲突的时刻,这时,地主阶级封建思想仍然植根于大多数人的心中,为了建立起“男女平等”“民主自由”“谦恭礼让”的良好社会功德,学堂乐歌便成为了相当优质的载体,《勉女权》《缠足苦》等歌曲便诞生于此。
学堂乐歌除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民的社会公德发挥改良的作用以外,还帮助传播新文化以及科学知识。维新变法时期,学堂乐歌反映出维新变法的思想内核,这一阶段的有识之士希望以学堂乐歌开启民智,沈心工等音乐家引入西洋音乐创作学堂乐歌力求带领人们学习科学知识,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授知识的学堂乐歌当属《数术》,《数术》这首歌更是以口语直接教导大众数学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地理》《铁路》等教导大众地理文化知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堂乐歌同样扮演着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媒介。
最后,学堂乐歌更是直接推动了美育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提出美育思想的便有李叔同、蔡元培等人。有论者指出:“沈心工是最早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教材的音乐家,他的儿童歌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很有教育意义,能够提升学生的修养;而李叔同认为音乐教育思想应该“以学生为本”,即先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然后才是艺术上的学习,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些提出美育思想的学者大都能在他们的实际的创作之中贯彻他们的美育思想,这为现代中国音乐教学贯彻美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消极影响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便急需吸取西方列强的技术以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综合国力,这一拿来主义式的理念诚然有其价值,但是,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思想便产生了偏转。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出八事,陈独秀等人对打倒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一种激进的思想动摇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学堂乐歌在这时已经逐渐变质,全盘西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更加西化通俗的唱词更是直接放逐了原有的平衡感,从东方音乐和谐美与西方音乐激昂美的有机统一转化为激进通俗化的西方中心主义学堂音乐,这种激进的学堂音乐却不同于西方的命运悲剧感,带给观众以及学生的只有廉价感与通俗感。
中国本土的音乐受到这种变质后对学堂乐歌的挤压逐渐走向“失语”。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呼唤着文化艺术领域的更新,我们已然产生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同危机。面对传统音乐传承等重大问题,中国音乐界力求寻找解决办法。但是,晚期的学堂乐歌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除了白话文的审美水平因为新文化运动而降格,笔者以为,晚期的学堂乐歌仍然缺乏曲调上的独创性是更为致命的问题,我们除了对歌词创新之外还必须要有曲调创新,但是这一代音乐工作者并未在曲调之上作出很好地调和,甚至连编曲都并未见出多大的创新。白话文与音乐调式审美意蕴的双重降格导致了学堂乐歌注定无法长存,它的影响也仅限于音乐的启蒙教育,浅层的审美价值显然不能适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
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呼唤着一种深度,我们不能依赖这种浅显的审美形态来建构我们自身的话语,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能够立足于世界,具有民族性的音乐。但是,学堂乐歌教学手段与音乐本身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西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潜意识,这种文化潜意识使得人们不愿意去接触我国传统的音乐,这种教学方式成长起来的音乐工作者天然地与传统脱节,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隔膜使得人们不愿意再将思想与精力投入中国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当中,更别提建构所谓的“中国乐派”。最后,其教育目的也与当今的文化存在着断裂感,当今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带给人们相较于学堂乐歌更为丰富的刺激,“学堂乐歌”救亡图存的音乐主题并不能适应我们当前音乐发展的轨道,当前主流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建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方针呼唤一种有深度的,紧跟时代潮流主题的诞生,枪炮与钢铁,白话与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已经不能让当今的青年产生共鸣,这便是作品本身思想上的脱节。
四、结语
爱国知识分子们为了创作学堂乐歌,坚持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耕作,融汇了中国传统白话文以及西洋音乐。在中国民族文化语境和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对经典的西洋音乐文本进行创作,它对我们当今音乐教育带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学堂乐歌试图钩沉一种传统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力图唤醒新一代年青人的爱国心于审美观念。通过研究后不难发现,中国白话文与音乐一样,汉语本身也有声音,也能传达音乐性,这是中国白话文的独特魅力。因此,学堂乐歌不仅可以补充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研究这一领域的部分缺失,还能够激活当代学堂乐歌的创作热情,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实民族文化自信心。有论者指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也在提升心智、优化思想、人格养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柏平.“学堂乐歌”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05).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齐柏平.“学堂乐歌”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05).
[4]王承凤.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及相关的美育思考[J].当代音乐,2021(02).
[5]彭译萱.阐述中国20世纪文艺主潮——以学堂乐歌为例[J].名作欣赏,2020(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