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大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教学与训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06 10:23:12 文章来源: 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提琴演奏对指法的灵活性及把位的正确性有极高的要求,且决定着是否能够再现乐谱中的节奏和音符。对于大提琴演奏的指法和把位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左手来完成。所以,左手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大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教学与训练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左手技巧,教学,训练
 
  音乐是艺术的“灵魂”所在,其主要是通过发音体向外发出极其动听、美妙的音乐以感染受众,美妙的声音是演奏家长期致力于寻求的目标。对大提琴演奏而言,发出“明亮、清晰、饱满”的声音,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从演奏形式角度来看,左手技巧(主要包括音准、节奏、速度、和弦以及揉弦等)非常复杂,难度相对较大,若左手技巧掌握不到位,就无法演奏出高质量的作品。因此,强化大提琴左手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40多年来,国内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多元化、艺术多样化趋势明显,这为大提琴演奏艺术的稳定发展创建了优良的外部环境。1978年以后,大提琴演奏艺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无论是大提琴作品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出现了巨变;大提琴演奏开始注重理性和情感两大因素,作品档次和内涵显著提高,推动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进入到发展的新时代。例如:《国荡》就是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知名作品,该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不但具备极强的亲和力,同时还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除此以外,《夜曲》《山歌》《远籁》等均是该阶段的著名音乐作品,能够这么说,1978年以后大提琴演奏艺术达到了全新的发展高度。相较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大提琴作品具备十分显著的创新性,不管是演奏技巧,还是创新技法,均具备极其明显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

\
 
 
  二、大提琴演奏的左手技巧
 
  (一)按弦
 
  左手对大提琴演奏效果有决定性影响,不仅对手指的弹性及灵活性有极高的要求,而且还需有相应的力度以“征服”比较粗的琴弦,因此在训练过程中维持较好的手型显得十分重要。在左手按弦时,应将大拇指放于琴颈后方,其他4根手指的指关节呈弯曲状,指尖下垂自然按于琴弦上,左手的手心呈窝状,中指和大拇指相对(采用大把位时,拇指需要跟随2指一起上下,此时1指是斜的,其他手指都是正的),掌心就如同是手中握有网球般的感觉,虎口像大写的C字。并且,肘关节平推,确保手背、手腕与手肘处在同一直线上。如果采用的是拇指把位(大部分情形下拇指把位主要用于四把位以上,特殊情形下一到四把位也可使用),左手所有手指均应放于指板上。大拇指按于琴弦上,其他4根手指需要以大拇指为中心,在所有手指与大拇指间构建相应的音。在左手按弦训练过程中,应重视如下几点问题:第一,手指之间应注意重心的转移,肘关节自然挂着,大拇指不能顶,换把操作会更加轻松,利用差异化的手指压力能够变换各类音色,以及提高演奏的灵活性,如此便能够确保所有音符都可以清楚地演奏出来。第二,左手应始终维持松弛状态,手指按弦仍应确保结实性,可采取打指训练(所有手指在按弦接触指板时会发出“哒哒”声)的形式来展开练习,大幅提高手指的弹性。第三,在落指时,仅需利用手指自身的重量便可,大力敲打指板并非是最佳的训练模式,可基于现实的音乐展现力调整按弦力度;除此以外,手要如同订书机那般精准地按在指板上,通过耳朵听仔细分辨自己是否已经找准位置。
 
  (二)换把
 
  换把是大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关键构成部分。换把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大提琴的音域,在较长的指板中,演奏者准确的进行把位移动,为听众创造良好的音乐体验,尤其是在演奏浪漫主义旋律时,合理利用换把技巧将会使音乐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准确的换把操作过程为:在左手维持手型正确的前提下,某摁弦手指在放松状态下由下到上,或者是由上到下移动到全新的位置。然而,异常换把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也时有出现。在左手技巧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换把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抽搐式换把;第二,换把连贯性较差;第三,换把过程中有重音发出。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对乐句的歌唱性及连贯性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准确的换把操作应以手臂带动手指、手腕及胳膊肘,构成完整的动作系统。在换把时,如果只是纯粹的移动手指,而大拇指保持不动,我们将其称作“够”,这种操作自然是不正确的。在换把操作时,应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通过听觉及大脑辨别那个按照音乐内在律动所应达到的点,就像是弧线从某点放松过渡至另个点那样。如此,大提琴演奏的换把过程则会显得十分完美及顺畅。
 
  综上,大提琴演奏的左手换把技巧可概括为两种:第一,通过未使用的手指完成换把(即异指换把);第二,通过刚使用的手指完成换把(即同指换把)。此外,还应注意高把位拇指换把所产生的状况。正常情况下,以大拇指摁弦,学生们通常都难以适应,特别是对于刚学习大提琴的学生来说,在用大拇指摁弦时会感到很痛,同时相较于其他手指来说灵活性比较低,并且,在刚进行拇指把位训练时,手指立起来的难度较大,往往会发生弯曲问题,这些都是大提琴演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其主要解决方式为:以大拇指摁弦,其他4根手指向内弯曲至掌心处,以握拳手型展开演奏练习。但是,在中高级学习时期,按照音乐作品的具体要求,利用艺术性及戏剧性的换把技巧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反映为大跨度的换把以及带有滑音的换把,上述两类换把方式需进行专业训练,最为关键的是换把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种准备不仅是听觉层面的,更是动作层面的。
 
  (三)揉弦
 
  所谓“揉弦”,主要是让指尖放在琴弦上进行从上到下均匀的滚动。揉弦是左手最为常用的演奏技巧。在揉弦训练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指尖位置的滚动动作,同样需重视手臂所有关节的协调及放松,主要包含手腕、肘关节、手指关节、掌关节等部位,能够说揉弦是左手的整体运动。揉弦是极具节奏性的,主要包括频率与幅度;其中,频率主要是提高音乐的紧张度,而幅度主要是强化音乐的歌唱性。在左手揉弦训练时,首先可利用节拍器开展慢节奏练习,确保频率及幅度的均匀性,同时产生相应的肌肉记忆。其次,还可经由同音换指,训练所有手指揉弦的频率及幅度,确保所有手指在揉弦声音方面保持高度统一。
 
  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揉弦是必不可少的音乐展现技巧。揉弦的幅度及频率与所呈现作品的内容及节奏有极其密切的关联。如果音乐形象变快、变强,演奏者则需合理增加揉弦频率,对应的揉弦振幅同样会变小,从而使得音乐紧张度有所提高;如果音乐形象变缓、变弱,演奏者则需合理增加揉弦幅度,对应的揉弦频率则会下降,进而使得音乐的歌唱性及连贯性有所加强。揉弦同样是注重个性的演奏技巧,其无法经过单纯地训练来把握,演奏者应在现实演奏中,根据音乐表现的具体要求,多次琢磨、深入分析、敢于尝试,才可提高揉弦的质量。
 
  三、大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教学与训练的常见问题
 
  (一)左手拇指的位置和手型是否正确
 
  首先,在低位时,左手拇指要保持在琴颈部后方,在中指和食指间构成圆形,拇指关节向外稍微弯曲。拇指必须要保持放松状态,否则就会导致拇指向内凹陷,这样的手型是不准确的。拇指即使处于琴颈处,也需要时常做出调整,应按照其他手指所处的位置进行调整,此处应注意拇指始终处在中指的左侧,这时,拇指仍是向外弯曲的。其次,在低位时,拇指与琴颈部相接触的地方,应当是拇指左侧靠指尖的部位,如此拇指在上下平移时就不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但是,如果拇指与琴颈是正面接触的,则会受到极大的阻力。由于拇指的肌肉相对厚实,这便在无形中增大了拇指移动过程中的阻力,同样会提高换把操作的难度。如果拇指是正面与琴颈相接触,则会导致手腕及其他4根手指微微倾向于琴弦的位置,会造成手腕向下陷,如此就会造成手型的不准确,演奏的流畅性较差。最后,在把位时,拇指手型应是关节弯曲向外,拇指大力摁在弦上,如此有助于确保音准,同样可以提高演奏的流畅性。
 
  (二)手指触弦方法是否合适
 
  手指触弦,主要是抬起手指的指根关节活动所形成的,在所有音符演奏以前,应尽量抬高指根关节,如此,指尖在接触琴弦时才会显得更加有力。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只需抬起手指中心即可,而所有发力点的中心同样是抬起指根关节,将力量传递到琴弦上,并非是指尖位置的用力,如此源自于指根关节处的力量,便会使得手指在接触琴弦的时候,能够发出有力度、有弹性、敏锐的声音,同时还会让手指每个部位的动作均会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所以,在手指接触琴弦时,抬起指根关节是极其必要的,这也是完全准确的触弦方式;并且,所有手指的指根关节抬起动作均应保持独立性,此类独立性应开展专业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最慢的速度开始,而后渐渐加快速度。在指根关节抬起练习中,应高度重视小指(第4指)的练习,因为小指与其他手指相比显得比较软弱、短小。所以,极易用指尖来代替指关节应完成的动作,如果指根关节处的动作被指尖所代替,那么小臂、手腕和手指将会更加僵硬,这将会严重阻碍左手技巧的训练,导致无法演奏出完整的乐曲,只要遇到用小指演奏的音,就会发生问题,让人们感到非常遗憾。所以,在指根关节抬起动作训练过程中,应重视对小指的训练,需注意不得让小指过度动作,以免出现疲劳问题。

\
 
 
  (三)左手用力方法是否准确
 
  在左手技巧教学和训练中,用力方法同样是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其对于大提琴演奏技术加强等各个方面都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左手技巧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养成优良的习惯。用力方法对刚学习大提琴的人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和训练中,可经由正确的手型实现该目标。所以,左手手型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并不是呆板的教学,而是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手型与用力相互辅助的作用。
 
  在确保手型准确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左手的用力方法。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左手用力方法应当是通过感觉4根手指与琴弦的接触点而用力,保持手型不变,将手指悬挂于琴指板上方,利用手臂自身的重量便可以较好的按住把弦。这时,大拇指在琴上处于十分放松的状态。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学生在训练时出于对方便性考虑,左手用力时就如同钳子那样,指头与拇指同步用力。这种形式看上去十分方便,手型也正确,指头按弦更加踏实,似乎能够满足教师的要求,但是长此以往,在练琴后就会感到拇指虎口位置处非常疼痛,导致技巧训练难以继续,此时再想要进行调整是十分困难的。在刚开始进行左手技巧训练时,就需明确保留指的重要性。所谓“保留指”,主要指的是在左手指头按弦时如非必要离开指板则应始终维持按弦状态。如此,能够减少从抬指到重新打指过程的力量消耗。对于高水平的大提琴演奏来说,一首乐曲的演奏通常会花费半小时甚至是更加久的时间,这便需演奏者有足够的精力支持,所以要在很多细微处减少非必要的力量消耗,如此才可以确保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有充足的体力支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左手技巧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左手技巧进行教学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提琴左手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应当从按弦、换把、揉弦三个技巧方面着手,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在左手技巧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还应对左手拇指的位置和手型是否正确、手指触弦方法是否合适、左手用力方法是否准确等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合理规避以上问题,以确保教学训练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沛,侯光智.大提琴左手揉弦与人体经络——以海顿《D大调协奏曲》和德沃夏克《寂静的森林》为例[J].当代音乐,2019(09):167-171.
 
  [2]王宁辉.初学者在大提琴演奏中常见的几种左手技术问题分析[J].艺术科技,2018(12):271.
 
  [3]娜木拉.大提琴教学琐谈之八——左手拇指把位训练[J].小演奏家,2009(08):36.
 
  [4]李娇娜.论科学练习大提琴左手演奏技巧解决情感表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9):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26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