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行教育改革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借鉴他国前沿教育理念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铃木教学法中不乏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基于对铃木教学法的研究发现,首先其宗旨是用爱浇灌培育学生,这恰恰迎合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中“思政”建设和“美育”建设的基本要求。教育本就应当充满“爱”,立德树人,给予学生正能量,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教育的成果因而能够更好地回馈教育本身,让其得以传承。其次铃木教学法强调从听觉入手启蒙引导学生,学生从而有极其敏感的音乐表现力。然而,国内钢琴演奏教学往往忽略对听觉的关注以及听在音乐表现中的应用,这恰恰也是一些中国钢琴演奏参赛者在国际比赛中公认薄弱的方面,这严格来说归咎于钢琴教育工作者对听觉引导和训练的忽视。笔者曾为铃木钢琴教学法美国区域资格认证教师,多年来深受铃木钢琴教学法启发,并且近年来一直关注国内音乐专业师范生的钢琴教育改革,特此分享有关铃木钢琴教学法应用于国内钢琴教育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铃木;钢琴;教育
一、在钢琴教学中开展“爱”的教育
铃木钢琴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先生一直强调铃木教学法的宗旨是用爱浇灌培育学生,“爱”是铃木教学法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爱”的教育,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形成优良品格,进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应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爱”的教育恰恰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是美育建设的根基。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很棒
铃木先生曾说:“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任何学生都可以被培养成为有高度、有才能的人。”①他认为“爱”的教育是要相信并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坚信只要用心培养,每个学生都可以很棒。②学生们来自不同的环境,水平良莠不齐,并且未来会再进入不同的环境,发展程度也各有不同,但一视同仁地悉心引导每个学生是铃木教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有的学生学习一首曲子需要三天时间,有的学生一会儿工夫就掌握了整首曲子的全部要领,即便如此,只要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学生就一定会学有所得,有所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时刻保有敏锐的洞察力,就一定可以找准问题所在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无疑需要教师的爱心和耐心,而这恰恰是今天我国教育改革中所需要的,在教书育人中以爱为根基——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为学生提供充满正能量的环境
铃木先生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常常鼓励学生,使其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逐渐形成主动性。然而,国内许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以批判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交流,极易打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畏惧表达自己的想法,势必又会影响他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例如,对学生一次课堂表演的否定性评价可能致使其内心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否定自我。当然,为学生提供充满正能量的环境绝不意味着过度赞扬,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应当真实,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③例如,学生的某次表演如果并不完美,很正常,并不代表它是一次失败的演奏,因为也许他在许多演奏细节上已经付出大量的努力且表现出色,只是某些地方存在不足。教师可以侧重于称赞学生已经做得不错的方面,对其尚未完善的方面多给与鼓励,而不是全盘否定。教师运用“爱”的教育还着眼于细节,若观察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恐惧或不自信,此时鼓励可以帮他摆脱心理困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并且,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还应当基于其对鼓励的反应和敏感度,这也是因材施教的表现之一。
(三)鼓励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很多家长曾询问铃木先生:是否可以培养自己的小孩走音乐专业道路,努力使其成为一名演奏家。铃木先生认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比未来成为演奏家重要得多。④教育不应为培育精英而存在,教育应当是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产生成就感和能动性,使学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并且富有爱心和耐心,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今国内钢琴教育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钢琴或者其他乐器的学习,其中不少家长有意培养孩子走音乐专业道路。身处这种大环境,教师应深刻领悟铃木教学法的精髓,以“爱”的教育为本,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着眼于细节,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严谨治学的态度,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协助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所在以及人生方向。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某种高度或层次,甚至逼迫学生走音乐专业道路。
二、在钢琴教学中关注听觉引导
铃木先生通过母语理论的原理引申出听觉在乐器教学启蒙中的关键作用。听觉引导的关键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启蒙阶段,它实际上是教师需要长期关注的教学工作。由于国内钢琴教育发展起步整体较晚,导致国内许多钢琴教师和学生只关注手指动作,忽略了声音在练习和演奏中的重要性,许多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都没有在弹琴中去“听”的习惯,而这也是铃木钢琴教学法可以在国内钢琴教育中被借鉴的优秀之处。
(一)听觉母语理论
铃木先生在20世纪中期曾公开发表了母语理论的概念,所谓母语理论就是小孩在婴幼儿时期之所以可以学会叫“妈妈”,是因为妈妈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反复引导孩子叫“妈妈”,通过无数次的“叫妈妈”这样的听觉引导,孩子在不完全理解含义的情况下就能很自然地学会“妈妈”的发音。同样,各国“妈妈”的发音千差万别,但只要妈妈不断引导,孩子总是能比较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学会这个词的发音。⑤铃木先生运用同一道理于音乐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在读谱之前靠听觉学习,学生先反复听教师弹奏的声音再模仿弹奏,与此同时在不断重复的冲程中训练自己的耳朵做更多的工作,尝试模仿教师弹奏的强弱、音色以及节奏。
但是也有负面的声音,不断有钢琴教育者提出铃木钢琴教学法稍显极端,早期在铃木钢琴教学法指导下,有些学生学习钢琴演奏几年后才开始读谱,有些学生甚至靠听觉训练学完完整的七册教材后才练习读谱,导致其因太晚学习读谱而后期读谱能力偏弱。因此,美国一些钢琴教育者在保留听觉启蒙的基础上改良铃木教学法,使学生在接受大量听觉引导的同时尽早学习视谱,有些学生在练习钢琴演奏几个月后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读谱,从而既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又有出色的读谱能力。比如,一套专业的铃木钢琴教学法教材有七册,现今越来越多遵循铃木钢琴教学法的教师选择在第二册或者第一册中后期开始引导学生慢慢练习读谱。当然,他们依旧侧重于用完全的听觉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完成钢琴启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待学生掌握了“听”的技能后,逐渐引入识谱弹奏的学习。
(二)声音训练
铃木先生曾说:“如果你有着很美妙的音色,那你一定也有美丽的心灵。”⑥铃木先生坚信通过持续的声音训练,学生可以渐渐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音色,而不只停留在机械化的手指触键运动。铃木教学法提出,从触键下去的第一个音开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听辨自己的音色,反复寻找和模仿教师弹奏的声音。
很遗憾,我国目前的钢琴演奏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从教学生学琴伊始就过多地关注手型、手指、动作、理论,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听下键声音、音色这个部分。在铃木钢琴教学法教材最初的小曲子《小星星》里,一句最简单的乐句在铃木教学法的课堂中可能会被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以训练学生的听觉,模仿能力或者说是音乐处理。因此学生们早早学会控制力度,控制乐句始末不加重音,控制声音的音色,控制触键连断程度,等等。待到学生学琴一段时间后,也对音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学生将自然而然地在自主练习时逐步添加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就形成了学生自己独特的声音。
(三)在音乐中永远关注“听”
虽然我国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并没有受过系统的铃木钢琴教学法的训练,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在传统训练中吸收铃木教学法中关注听觉的理念,增加听觉训练,因为无论是触键、乐句,还是踏板,都离不开“听”。例如,许多学生演奏时有踏板使用过多或者不通透的问题,演奏一首肖邦的作品可能因为踏板过多导致音乐的和声听起来混乱不堪。这就要归咎于听觉训练的缺乏,在使用踏板时,学生没有养成关注和声变化和音色变化的习惯,因而只是机械地、下意识地按照书上的标记换踏板。再如,许多学生对声音的强弱变化不够敏感,这也是从开始接触钢琴演奏就缺少听觉引导的结果。
如何弥补早期钢琴学习中听觉训练的缺失?教师需要尽早在后期课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声音强弱变化,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自主学习,学生自身付出相应的努力,一段时间后对力度变化的敏感度就会提升。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永远在关注声音、关注音乐、关注表达、关注内心,而不是只关注手指技巧。
三、在钢琴教学中循序渐进
铃木先生认为学习器乐应不断反复加以巩固,且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铃木先生总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反复强调:“Small steps,lots of repetitions.”⑦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教师的教学计划应当循序渐进,学生的演奏能力也是在不断练习中循序渐进地提升。
(一)完善教学中的复习计划
在铃木钢琴教学法中,每节钢琴课教师的教学计划通常清晰明确,每节课都有一个复习的版块,然后才是学习新知识的版块和预习的版块,尤其是在教材前两册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叠加式的方式推进。例如,这一周上课我们复习前三条,学习了新作业第四条,那么下一周上课可以复习前四条,学习第五条作业,再下一周可以从第二条开始复习到第五条,然后学习第六条,以此类推。总的来说,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完成新作业的前温故复习已完成的曲目,确保学生不是一周只在完成当周的作业,而是坚持不懈地尝试积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也可以借鉴铃木教学法中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时常复习一下过去弹过的作品,这样做有利于他们的曲目积累,避免只局限于当下学习的一两首曲目。众所周知,更多的背谱曲目积累在专业学习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帮助。
(二)为学生制订练习计划
在美国,铃木钢琴教学法训练出来的学生每一册教材结课后都要举办一场小型钢琴独奏音乐会,来演奏这一册书上全部的作品。也就是说完成七册书的学习后,学生至少要举办七场完整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并且被要求在个人音乐会上全部背谱演奏。每场结课音乐会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更是帮助学生积累曲目,锻炼学生的背谱、演奏能力。即使是最基础的第一册教材,每首曲目虽然都还很简单短小,但是全部19首作品演奏下来也要20多分钟。教材的最终册(第七册)的毕业独奏音乐会完整演奏下来更是长达50分钟。这要求学生们在学习新曲目的同时总是常常回过头复习一下已经完成的作品,巩固基础,稳扎稳打,也让他们得以拥有越来越多的曲目积累。也许正是因为长期接受背谱演奏训练,铃木钢琴教学法训练出来的学生普遍有极强的背谱演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这一理念在我国钢琴教育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许多学生虽学习钢琴却缺少演出锻炼的机会,只是偶尔比赛考级时才能上台,缺乏实际演奏经验,不免容易紧张,面对学校的演出活动却羞于登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行云流水的演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借鉴铃木钢琴教学法的音乐会理念,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演奏计划,例如,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小型独奏音乐会,或者每月定期参与一些小型的演出。只有多方面完善了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结语
无论是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理念还是当今我国不断推进优化的艺术教育改革,都在引导、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将音乐教育做得更好,更符合国情。当今社会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美育,国内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钢琴学习。国内钢琴教育也在蓬勃发展之中,近年来我国优秀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渐渐在古典乐坛崭露头角。铃木钢琴教学法有着优秀得值得钢琴教育工作者借鉴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又符合我国当下钢琴教育的国情,若更多的钢琴教育工作者能够汲取其精粹,相信会为未来我国的钢琴教育教学拥有更美好的前景添砖加瓦。
注释:
①梅瑞洋,贾彦燃.浅谈铃木教学法和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共性与差异[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52-53.
②Every Child Can(Boulder,CO:Suzuki 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2003).
③同上.
④孙艳辉.从铃木教学法谈儿童情商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9(09):28+30.
⑤Shin'ichi Suzuki,Kyoko Iriye Selden,and Lili Sleden,Nurtured by Love(Van Nuys,CA:Alfred Pub Co,2012).
⑥Every Child Can(Boulder,CO:Suzuki 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2003).
⑦同上.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