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黎锦晖儿童歌舞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16:55: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黎锦晖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歌舞创始人,  他创作的儿童歌舞作品不胜枚举,  影响遍及海内外。自上世纪 20 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兴起后,他受此影响,先后创作了 30 余部新型儿童歌舞曲以及歌舞剧,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一改过往学堂歌舞的成人化倾向,在国内大受欢迎。他还创办了中
国近代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致力于开展学堂儿童歌舞教育。黎锦晖的这些艺术活动,让中国音乐舞蹈教育开始由业余走向专业化,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还对当今的审美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黎锦晖 ; 儿童歌舞 ; 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 审美教育 ; 影响

        黎锦晖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歌舞创始人,其创作的儿童歌舞作品不胜枚举,影响遍及海内外。他认为歌舞这种活泼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孩子的教育极为有益,  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美的语言和动作,  还能帮助孩子养成遵纪守序的好习惯。于是,他产生了运用美育的方式教育下一代的念头。他先后花 10 年时间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三蝴蝶》等 12 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寒衣曲》、《春深了》、《小鹦哥》、《吹泡泡》等 24 部儿童歌舞曲。这些作品,  大都与当时的时代紧密结合,因而深受师生欢迎,被众多中、小学采用为教材,并很快风行全国。据王克芬老师书中记载, 黎锦晖于 1927 年开设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当时仅录取了 30 多名学生,  虽然不及预期,但他并未气馁,  毅然按照自己当初的想法把学校办了起来。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舞蹈训练,当时的学生上下午各有两节歌舞课和文化课,除此之外,每天早晚进行一次舞蹈训练,他希望用这种新颖快速的教学方式为中国培养出适
合自己的歌舞表演人才。可以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和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在近代中国音乐舞蹈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他的成果与业绩进行一番梳理后,  让我们进一步审视这些艺术活动的历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一、黎锦晖儿童歌舞的历史价值

        “五四”时期是一个永远值得中国儿童文艺怀念的时代,几乎全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都关注过这个时期的儿童文艺。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作品在这一时期从上海发源,蔓延全国,甚至波及世界。据王克芬老师回忆,    “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她还在重庆云阳县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就 开设了‘唱游课’,即把音乐、舞蹈、游戏融为 一体,当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说明黎锦晖 的儿童歌舞普及之广泛。

         他创造的儿童歌舞不仅具有高度形象化的舞 蹈动作,还蕴含着积极乐观的教育思想,因此很 快就风行全国。比如 1921 年由他创作的歌舞剧 《麻雀与小孩》,由其女黎明晖主演,全剧利用 边歌边舞这种对唱形式,  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活泼 顽皮的小孩和漫天飞舞的麻雀,   旨在通过这一作 品教育儿童养成善良诚实的品德,  具有很好的教 育意义。

         吕艺生老师在《舞蹈教育学》中,将舞蹈教 育制度分为“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和“早期专 业型舞蹈教育制度”。我们今天认为,黎锦晖的 学堂歌舞是中国近代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普及型 舞蹈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将专业的舞蹈训练融入 到学生们日常普通的教育之中,  对于培养普通学 生的舞蹈才艺,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 水平,以及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开发都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而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艺术学校,  即类似于早期 专业型舞蹈教育,  是以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为主要 目标的教育制度。在这个学校中,学生们需要学 习发音、唱歌、舞蹈等课程,每天除了基本的理 论课,即歌舞课和文化课之外,还要在早晚进行 舞蹈基础训练。这使得学生们边学习边演出以增 加表演的经验,很快便能成为出色的演员。这与 今天全国各地的中等艺术学校如出一辙。也许, 今天的艺校延续借鉴了当时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的 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也是这一时期美育思 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他关于《葡萄仙子》内 容简介中的一段话,明确指出其创作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美育。

        他本人指出,这是一出关于“自然”的歌舞 剧,该剧将葡萄仙子作为主体,再把雨露等用人 格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设计的用意是想表明 风雪雨露和太阳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而鸟兽 虫类等的存活又离不开植物,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互相扶持。全剧用歌词编成,既可以练习歌舞, 又可以陶冶性情,发扬美育。

        曾有专家学者这样评价黎锦晖的 儿童歌舞 剧:    “他创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美育 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总是以孩童为主人公,并 由儿童表演和歌唱。在表演形式上,比如语言、 舞蹈、曲调等,尽量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此启发儿童的幻想、丰富儿童的 认知、培养儿童的美感,在寓教于乐之 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黎锦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 他的儿童歌舞作品及他所创办的舞校, 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在 少年儿童、学校美育中非常流行,在社 会上也是广受欢迎。由于这些作品的频 繁演出,加之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 校对歌舞艺术的推广,因此也对舞蹈艺 术起到了非常有力的宣传与推动作用。 此外,他所创办的舞校和明月歌舞剧社 培养出来了不少艺术人才。其中最有代 表的两个名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 经他改名为周旋;另一个是聂守信,后 来改名为聂耳。

二、黎锦晖儿童歌舞的当代启示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作品不仅在过去 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即便放在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对从事美 育教学的教师、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启 示意义。我国 90 年代以来,  上海、北京 等地学校中先后恢复排演了一些黎锦晖 的儿童歌舞作品,并受到当今儿童与家 长的普遍好评。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 80 年代中期,  教 育部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意义。因为教 育中如果缺少美的教育,注定是缺失与 失败的。因此,  在 1986 年国务院政府的 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美育”列为国家的教 育方针之一。回溯艺术教育的历史,我 们可以毫无夸张地说,黎锦晖创作的歌 舞作品仍然没有过时,并且依旧为今天 的孩子们所喜欢。看到这样的现实,我 们应该扪心自问:黎锦晖当时的创作理 念和办学思想,是否仍然值得我们今天 的艺术工作者继续学习?毫无疑问,他 在儿童歌舞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效仿。尤其是在 儿童歌舞创作有着成人化趋势的今天, 他儿童歌舞的童心童趣、舞蹈编创的美 育意义等,都值得今天的儿童歌舞创作 者研究学习。

        综上所述,黎锦晖创作的歌舞剧虽 然已过去将近 100 年,但在今天已然获得 了新的生机,并将通过新的演绎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值得一提的是, 自上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作 品就开始被重新排演搬上舞台。2005 年 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连 续组织策划了十余部黎锦晖创作的歌舞剧, 并在 2006 年将重新排演的作品搬上 电视屏幕。从这次项目可以看出国家对 美育教育的重视,希望通过对老一辈艺 术家经典作品的再现,让有意义的儿童 歌舞作品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以培养挖 掘儿童在表演方面的天赋与潜力。该演 出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一些家长说, 黎锦晖儿童歌舞所唱的歌谣,很多是伴 随着他们长大的,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通过这次排演,老师和家长们感触都很 大,看到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孩子的 时间观念变强了、孩子会关心人了…… 当提起孩子们的这些变化时,家长和老 师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的变 化,认识的提高,以及对自身的领悟, 在孩子们今后成长的道路上都会产生巨 大的影响。

       尽管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曾经 像一股旋风般在当时的学校中盛行多达 20 余年,留给今人更多的是值得学习的 历史价值。这给当今的我们带来了启示, 即: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要紧跟时代 的步伐, 题材要符合社会现实;  舞蹈无论 是作为学校美育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专业的歌舞学校或歌舞团体的创作对象, 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永远是社会弘扬的 主流。

       在此引用舞蹈学专家郑慧慧的观  点,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在中国近现代  舞蹈复兴中起到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一  是继承发展了古代乐舞传统,弘扬了民  间艺术;二是开启了学校音乐舞蹈教育  形式;三是影响了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  中国现代歌舞艺术的创作。  [1] 历史是不  会说谎的,它会随着时间的考验客观公  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和事。具有“五四” 时代思想火花的黎氏儿童歌舞作品,以  “爱”为核心,  以“美”为追求,  极富童  心童趣的思想内容,创作了一个个优美  的童话世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以寓教于乐为主要特征,翻开那个时代  儿童歌舞创作的历史篇章,为现代儿童  歌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  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是具有开拓性和广  泛性的,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  审美教育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郑慧慧 , 张铭 . 中国近现代的舞蹈 复兴 [J]. 舞蹈 ,2021(02):32-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1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