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黎锦晖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第 一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和歌舞剧,他在“教育救 国”“美育救国”思潮中,以儿童歌舞音乐为载体,改革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着力发挥“国民教育”和“美育”作 用,在儿童教育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品 自 问世以来,家喻户晓风行全国,其传播和影响范围遍及海内外 。本 文主要以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为着眼点,通过“学科融合”的全面发展、“爱与美”的美学思想,“寓教于乐”的教育 方式,阐发黎锦晖培养国民“真、善、美”的教育宗旨 。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全面发展,爱与美,寓教于乐
黎锦晖是“五四时期”实践美育主张的先觉人士之一, 开创了中国儿童歌舞剧之先河 。他 主张“宣传乐 艺 、辅助 新运”“平民音乐 ”“学国语最好从唱 歌入手”“文学与音乐 同 步发展”,推崇“美的教育 、爱的 教育”,这也是 黎锦晖创 作儿童音乐的主要思想 。1922— 1927 年,黎锦晖先后创作 了“24 首儿童歌舞表演乐曲和 11 部儿童歌舞剧”。作品以 “知”“美”“情”为线索,将音乐 、舞蹈 、诗歌巧妙地通过游戏 方式进行 表 演,又进 一 步在作品中融入故事剧情,将“歌 、 舞 、剧”进行 融合,且 由儿童自己进行 表 演,形成儿童歌舞剧 。这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 、情节简单 、充满 童趣 、旋律优美动听 、舞姿生动活泼,符合 少年儿童天真烂漫 、活泼好动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儿童的情感想象力 、 创造力和审美意识,赢得 了大家的 喜爱 。与此同 时,作 品 出版后迅速风行全国,在校园音乐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时 至今日一些作品旋律仍然被广为传唱 。值得思考的是,在 当时信息和传媒较为滞后的情况下, 他的作品为何能被国民接受且广泛传播?
一、“学科融合”的全面发展观
民国初年,黎锦晖开始乐歌教学时,就主张把学校歌 曲划分年级,并倡导“修身 、爱国 、益智 、畅怀四类配教材”。 修身 、爱国具有思想性,即品德教育;益智即智力培养;畅 怀具有娱乐性,充满童真童趣 。这为黎锦晖音乐创作的题 材选取奠定了重要 思想基础,他 将 道德 、智能 、体 能 和 审 美融汇于儿童歌 舞剧中,是“德智体美劳”融合 教育 的 典 范,充分体现出美的教育和爱的教育 。
( 一 )民族性与文学性
民族性和文学性是相互关联的,民族性是文学性的基 础,文学性是民族性的表现。“旧曲填词”成功保留了传统 音乐 的韵味,同 时也注入新的音乐元素,这 种 融合 文学性 的音乐形 式不仅增强了儿童歌 舞剧的音乐 表 现 力, 也为 后来的儿童音乐创作 提供了重要启示 。这 种方式不仅 有 民族性,还有文学性,其 独特性 深深吸引着观众,不 仅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提 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 文化内涵,成为音 乐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
黎锦晖将外地民歌 、小调化繁为简,根据不同的情感 、 意境和 主题 等自由 发挥和创作, 将主题 加工升华改编成 新的儿童歌曲 。歌曲重新填词,用创造性的表达方 式,更 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黎锦晖常常运用传统的中国诗词, 以及运 用文学 手法,将歌曲的歌词写得生动有趣,易 于理 解,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具文学 价值。《麻雀与小 孩》就运 用了中国地方 民歌的旋律进行“旧曲填词”创作, 从而形成了一首新的作品 。该作品充满童趣,通过描绘麻 雀和 小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天真无 邪 、纯真可爱的情 感 。 在《麻雀与小孩》中,第一场《飞飞曲》是根据 17、18 世纪英 国的民间流行乐村舞音乐进行填词;第 二场《引诱曲》是 根据湖南民歌《嗤嗤令》进行填词;第 三场《悲伤曲》是根 据“北大音研”长白山组搜集的《长白山曲》进行填词;第 四场《忏悔》是根据东北古曲《苏武牧羊》进行填词;第 五 场《团圆》是根据京剧《探亲家》曲牌《银绞丝》进行填词 。 这些曲调的运 用极具地方 特点和 民族风格, 深受广大人 民群众喜爱 。
除了艺术性和 文学性外, 儿童歌舞剧的文本还对演 员和 舞台舞美提 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 。卷头语中往往会 提 及学 科知识 、学 习 计划 、学 习 功效等,剧 目也会 标明 剧 情的发生时间 、发生地点 、空间环境等;还有分工合作 、人 物角色 、形象特征 、歌舞动作及内心活动的要求,同时 还 包 括 灯 光 、场 景 、布 景 、音 效 、气 氛 效 果 等 方 面 的 细 节 处 理 。这些细节和要求不仅为演员提供了表演依据,而且为 观众提供了欣赏剧目 的指南 。黎锦晖对细节的关 注和 追 求, 使得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在艺术领域中具有独特的 地位和价值 。
(二)故事性与戏剧性
故事性和 戏剧性是黎锦辉儿童歌舞剧的两个重要特征。故事性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情节、人物形象、背景等方面的要素,而戏剧性则是指作品所 具有的冲突 、紧张 、情 感 等方面的要素 。在儿童歌舞剧中,黎锦辉结合儿童身心发 展规律,巧妙设计故事背景 、人物情节和 人物形象,通 过 简明扼要的故事情节呈现儿童歌舞剧的戏剧性(冲突 、紧 张 、情感),用音乐讲故事,用故事烘托音乐,用音 乐 塑 造 角色,使音乐具有较强戏剧性和表现力 。儿童歌舞剧线索 明晰 、情节生动 、结 构单纯,又有故事性,使得儿童感受并 体验到故事性和 戏剧性,从而能 够更好地表达作品,让作 品真正走进孩童内心,令他们产生共鸣并乐于接受 。
黎锦晖的《小小画家》一剧中运 用了六种不同的音乐 风格来表现六个人物,这种设计确实非常独特。“小画家” 是一个年 轻有为的画家, 他的音乐风格充 满了青春和 活 力,带有一些轻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邻女友”则是一 个温柔 、善良的女孩,她的音乐风格则更加柔和 、抒情,充 满浪漫和 温馨的感觉 。“母亲”是一个传统 、保 守女性,她 的音乐风格则更加庄重 、严肃,具备传统音乐的元素和 节 奏。“三位墊师”的音乐风格则各不相同,他们分别代表着 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音乐风格也因此各具特色 。黎锦 晖在音乐设计上的这种创新性和个性表达使得 《小小画 家》这部剧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 。
《麻雀与小孩》以一个顽皮的小男孩 、一 只老麻雀和一 只小麻雀为核心人物 。小男孩代表着天真无邪 、充满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的少年 时期, 而小麻雀和 老麻雀则分别代 表了 自然界中的生命和 生命的成长过程 。整个故事通过 小男孩与麻雀的互动,表现了人与 自然和谐共 生的主题, 传达了保护生态环境 、珍惜生命的信息 。
在故事情节上,小男孩与老麻雀 一起探险,发现了小 麻雀被困在网上的情景,试图救出小麻雀,但发现无 法 把 它从网上拉下来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帮助小麻雀从网上 解脱出来 。整个过程中,小男孩和老麻雀的合作和默契令 人印象深刻, 充 分体现了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友好关 系,展现出 自然界的奇妙和 生命的力量,老麻雀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引导小男孩解困, 小麻雀则展现 出顽 强的 生命力,展示了生命的 坚韧和尊严 。通 过 细腻描绘, 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和吸引人, 也让人们对 自然界的 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麻雀与 小孩》是 中 国 儿 童歌 舞剧发展史上的 经典之作, 该剧通 过人 与 自然和谐 共生的 主题,传达 了保护生态 环境 、珍惜生命的 哲思,也 是人们了解生命和自然的一种良好方式 。
《小羊救母》是 一部讲述两只小羊与 老狼斗智斗勇故 事的作品 。小羊代表着勇敢、机智和智慧,而老狼则代表着 狡猾、凶残和力量。故事中的小羊面对老狼的威胁,并没有 惊慌失措,而是想出一 系列计策来对抗老狼。它们跳跃、躲 藏、设计陷阱等,最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摆脱了 老狼的追捕,拯救母亲。整个过程中,小羊的机智和勇敢令 人印象深刻《小羊救母》通过细腻描绘和生动故事,向孩子 们传递了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 、智慧和团结的道理 。
黎锦晖的儿童歌 舞剧在 戏剧结构上与 一般戏剧基本 一 致,在 内 容 、形 式和表 演等 方面却有着鲜明的 特点,符 合儿童的 心理和兴趣,对 于培养儿童的 兴趣爱好 、促进儿 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 意 义 。黎锦晖的创作 才华和独特的 音乐 风格吸引着广大观众, 同 时也展现 出一定的 审美价 值,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 。
(三)合作性与动手性
合 作 性 和动手性 是 黎锦晖 儿 童 歌 舞 剧 的 两 大 特 点 。 剧中需要儿童互相配合 、协作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演出 。在 排练 和演出过 程 中,儿童需要 相 互 倾听 、相 互 协调 、相 互 帮助,通 过 合 作 完成 任务,全面提升儿童能力,且 帮助 儿 童营造学校内和谐的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剧 中需要 儿童完成 各种 表 演任务,如:舞蹈 、演唱 、演奏 、舞 台调度 、设计服装 、舞台布景装饰 、演出等 。在排练和演出 过 程 中 让 儿 童 动 心 、动 手 、动 脑,儿 童 需 要 不 断 练 习 、改进 、提高自己的 表 演技能,在 反复实 践中 培养他们的 动手能力和舞台表 现力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儿童在 舞台上 表 现 出色,而且 能挖掘儿童的潜力,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 精神和责任感, 促使他们在 以后的 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 立 。儿童歌舞剧中合作性和动手性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团 队合作,儿童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 动手能力,而 动手能 力的 提高又有助于团队合作顺利进行, 有利于儿童开心 生活 、健康成 长,以及综合 素养的 全面提升 。这 种 教育方 式既符合儿童的 兴趣和特点,又具有实 用性 和可操作性, 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黎锦晖通过儿童歌舞剧探索了多种学科融合的方式, 注重在保留音乐 舞蹈的基础上发挥民族民间音乐 和文学 性作用,锻炼儿童的基本能力,如:语言 、演唱 、动作 、姿态 等 。同时,他还重视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儿童在布景 、化 妆 、设计 、手工 、图画 、卫生乃至思维等 多方面能力 。这 种 学科融合 的方式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 同 时通 过美的 陶 冶,全面培养儿童优秀品质和良好能力 。黎锦晖的儿童歌 舞剧从“广泛上演”到“流行五十年”的传唱接受,展现出他 对儿童成 长的关注和期望, 也是他对 儿童美好未来的 憧 憬和祝愿 。
二、“爱”与“美”的美学思想
黎锦晖通过儿童歌舞剧全面提升儿童的音乐 文化 素 养 、传授知识 、陶冶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通 过欣赏作 品 和 参与 活动感受到美的力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 情感 和道德品 质 。这些品 质对 于儿童的个人成 长和人 际 交往都有着积极影响 。黎锦辉通过“剧”传递“爱”与“美”, 并通过“乐”不断完善 。
( 一 )以爱互助,以爱育心
爱是人类社会中 最基本的 价值观, 是 人 类文明进 步的源泉 。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态度和行动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众多场景都凸显了“爱”的主题 。
《麻雀与小孩》不仅是一个 温 馨 感 人 的 故 事,更 是 一 个对人性 、爱心和 宽容的赞美 。在麻雀与小孩的故事中, 人们看到了少年对小麻雀的同情和救助, 看到了母子之 间深厚的亲情,也看到了麻雀对少年的感激之情 。在故事 的高潮部 分,麻雀母子重逢的温馨场景更让人感动不已 。 《麻雀与小孩》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引发了观 众 对人性和人情的深刻思考和探讨,通过这个故事,不仅看 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爱心,而且看到了麻雀对救助者的宽容 和理解,而这种宽容和理解正是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 。观 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了善良 、诚实和知错就改 的优秀品质, 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和 价 值,受到启发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践行这些优秀品质 。
《葡萄仙子》剧中以爱心和互助为准则,葡萄仙子们相 互关心 、帮助,共同成长 。这种和谐的氛围,向孩子们传递 了要遵守自然规律 、爱护自然的价值观和保 护 自然的重 要性 。作品中强调了“爱”的力量,表达了生动的形象和深 入浅出的道 理, 向孩子们传递了重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 理, 让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充 分感受到友爱互助的重要 性,同时也学 会 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感受人与人之间 的 亲密和关爱,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
《月明之夜》通过月明之夜的美丽景色,让儿童感受到 一种宁静 、祥和 的氛围 。它以“爱”为主线,通过“神仙”与 “凡人”的关系来歌颂“人间之爱”。感受用爱去关心 、理解、 包容和 帮助他人的美好,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友情 和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小羊救母》《最后的胜利》《小利达之死》《神仙妹妹》 《蝴蝶姑娘》《寒衣曲》等剧目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传递以爱 互助 、以爱育心 、以爱育人的主张 。通过儿童歌舞剧构建 以爱互助的环境,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 系,彼此 尊重和 支持;通过互相帮助,解决儿童歌舞剧演出和 生活的困难,培养社交能力和人际关 系; 通过爱的教 育来培养人们的 道德品质和 思想观念, 重视他们情感的交流和 心灵的成 长,更在以爱育心的教 育环境中,让儿童充 分感受到被关 注和 尊重,进而激发他们的学 习 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美 的陶冶,全面培养儿童优秀品质和 良好能力,帮助他们成 长成才和社会进步 。
(二)美的行为,美的人格
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的卷头语中强调了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的人之本性,并阐述了“美的教 育”的重要性 。 他认为,“品性美”是“内在和外在的融合”,是一种内在美 的表现,需要用美的艺术形式来呈现,通过潜移默化的方 式进行感化,进行“美”的教 育,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具有心 灵美 、行为美 、语言美 、仪表美的人 。黎锦晖通过儿童歌舞 剧表达着他对于“人之于美 、美之于人”的认识,他认为“美 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 至于美之外的任何成见不须 理会 。能懂得此道理的人,必定有美的心 、美的情 、美的知 识 、美的人格,才是一个真正 美的人! ”他的音乐作品和 儿童歌舞剧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来呈现, 通过潜移默化的 方式进行感化,使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感受美,成长为语 言美 、行为美 、仪表美 、心灵美的人 。
黎锦晖坚持并践行对“美”的追求,许多唱演过他歌舞 剧的人几十年后仍然难以忘怀 。通过优美的旋律和 生动 的歌词,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 神奇,提 高了文学 修养,学 到了许多自然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了许 多启示,比如做人要正 直善良 、结 伴要团结 友爱等,接 受 了各种“美”的品德教 育 。黎锦晖的教 育思想通过儿童歌 舞剧为载体,用潜移默化的方 式影响人们的心灵深处,并 在道德 、情操 、品格等方 面产生变化,感受到美的力量,从 而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 艺术修养 。让孩子通过喜闻乐见 的方 式感受中外艺术作品, 关 注儿童歌舞剧的表面形式和 表现手法, 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所 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价值,真正感受到儿童歌 舞剧的美妙之处,并从中 获得启 发 和 思 考,促 进 个 人 成 长 和 发 展,推 动 社 会 和 谐 、友 善 、 美好 。
黎锦晖儿童歌 舞剧的 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无数人 的 心灵,成 为永恒经典,这也深刻验证和肯定了黎锦晖思想 的先进性 。曾经受到黎锦晖审美教育影响的“少年儿童”, 高度评 价儿童歌 舞剧对他们人 生的 积极意 义 。这 在今天 仍然能够给人们带来启示和思考。“美”和“爱”是人类的 追求和向往,是永恒不 变的 教育主题 。随着时代进 步,人 们对 艺术和教育的 认识也在 不 断深化,通 过“美”和“爱” 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爱的 能力,从而促进个人 成长和发展,推动社会和谐 、友善 、美好 。
三、“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作 为人类和民族的 未来,少年儿童的 思想 、情感 和体 验应该得 到更多的关注和表 达, 他们的成 长和发展对 于 国 家和民族的 未来有着重要影响 。黎锦晖在儿童艺术教 育领域独树一 帜,将音乐 、诗歌 、舞蹈和游戏融为 一体,深 受少年儿童和家长喜爱,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他的儿童歌 舞剧设计巧妙地将 游戏化元素融入其 中, 剧本的 整体结 构和内容情节既适合演出,又可作为音乐教材推广 。黎锦 晖的 教育观念具有先进性,适用于当今时代,他 为 近现代 儿童歌舞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 一 )寓教于乐的方式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与黎 锦晖先生将音乐 、诗歌 、舞蹈和游戏融为 一体的儿童歌 舞 剧创作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 在 游戏中 学习,在 学习中 快乐 游戏,将 教育融入艺术,以 儿童艺术实 践为 主体,以儿童表 演为 中 心,释放本性 激发想象。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儿童的天性和心理需求,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 快乐 中成 长,为 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儿童爱玩游戏是自然的 、自发的 、自 由的,儿歌和游戏 可以 满足儿童好动 、好模仿 的 特点, 有利于他们身心健 康 。对儿童而 言,游戏与 艺术的 界限较为模糊,可以 引导 儿童在 游戏中 获得 快乐,在 艺术实 践中 获得 快乐,这 种 快 乐 的 获得对其人 生而 言更加深刻 、持久,会产生积极的后 续影响 。
(二)童谣体的风格
作为儿童歌舞剧的创作者,黎锦晖深知他的受众是广 大儿童,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从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和视 角出发,运用儿童年龄段的 童谣体语言,采用他们喜欢的 游戏和艺术表 达方式,结合 童话 、神话或寓言故事等题材 来源或背景,引导儿童的 观察力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达 到 教育儿童的 最终目标 。这 种 艺术表 达方式符合儿童在 成 长阶段的期待和需求, 有助于孩子们更加细致地感 受 生活 、更加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世界 。
《小兔子乖乖》选自《神仙妹妹》第三场《老虎叫门》,创 作于 1920 年,最初是以歌谣的形式在小学生中教唱 。1922 年,在《小朋友》特刊“凉风”中以“歌曲”形式配合同期刊登 的 《神仙妹妹》 剧本一起发表, 歌词编进小学国语课本 。 1928 年,黎锦晖重编歌 舞剧本《神仙妹妹》,此歌 在《小朋 友》中 连载完成,由中华书局正式推出单行本 。歌 曲以其 简单易懂 、旋律欢快 、歌词易懂而 深受广大儿童和成人 的 喜爱,成为中国儿童音乐文化的经典之一 。
谱例 1:老虎叫门(引诱曲)
这首 童谣是老虎哄骗小孩 、小 羊 、小 鸽 子 (后 改 为 小 兔子)唱的歌,旋律简单易 学,节奏明快 、歌词幽默有趣 , 故事情节完整,富有游戏性和 趣味性,深受孩子们喜爱 。 采用 3/4 的节拍模仿小孩说话 时“气短”而又“滔滔不绝” 的神情;用叠词“乖乖”和“开 开 ”惟妙惟肖模仿了大人对 小孩子说话 时常用的语气, 老虎被赋予虚伪而为迷惑小 动物别有用心的角色感。“不开,不开,不开,不能 开 ”,采 用“乐化句”式 的手法,表现出小动物急迫 、坚决 、果断的 语气和 神态,这样 的描绘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 戏剧性, 孩子们也能 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和 表达作品, 且从中吸取 教训 。
黎锦晖的童谣曲调充 满民族特色 、歌词充 满趣味性, 以儿童歌舞剧为载体将教 育融入娱乐中, 向孩子们传递 美好的童话世界和朴实的道 理,儿童易 唱易 学,也便于传 播和接受,符合儿童的审美和个性需求,使孩子们快乐成 长 。这种理念在当时的进步文化运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成为当时文化运 动的重要特点之一 。其“童谣体风格” 是创作新的内容形式,为儿童教 育提供了新途径,也提 高 了大众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
四、结语
黎锦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他对儿童歌舞剧 创作和 实践 不仅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单纯追求,更是 他 深藏心中的一种远大理想“改造国民性”的理想,这种 理 想体现在他“自觉 的审美文化建设”实践 之中 。黎锦晖儿 童歌舞剧音乐成为一种教 育工具, 重塑国民文化涵养和 精神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 够理解音乐深层次意 义,而且能 够通过音乐的实践 塑造思维和行为,最大化地实现音乐的教 育功能,推动音乐普及化进程,凸显出鲜明的教育实用主义特点 。这种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育人目标与现在提 倡的 “五育 并举”全面发展及“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他以 儿童歌舞剧为媒介,融汇多学科,在实践 中锻炼儿童的动 手能 力,用儿童乐于接 受的方 式 在“爱”和“美”的作品中 进行“知识”“品德”和“审美”的沁润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 美 学 教 育 思 想 在 今 天 看 来 仍 然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和 现 实 意 义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需要学习黎锦晖先生以美育为 载体, 培养孩子社会 责任感和 道德责任感的教 育价值观 念,以及全面培养人的能力和 品格的教 育视野;理解黎先 生在“快乐游戏”中,培养儿童“真 、善 、美”品质的国民教育 旨归,从中汲取优秀的思想观念和 方 式 方 法,与时 俱 进, 不断探索艺术实践 与国民教 育的良性互动方 式, 使得艺 术与教 育更加贴近人民 、贴近时代,推动当代儿童教 育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 。
参考文献:
[1]卢莉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当代的接 受研究[D].成都 :四川师 范大学,2012 年 .
[2]明言 . 唯美主义 、启蒙主义 、平民主义的融会 贯通—— 为纪念 黎锦晖先 生诞辰 110 周年 而作[J]. 中央音乐学 院学 报,2001(02): 70-77.
[3]褚灏 .“爱”和“美”的教 育—— 黎锦晖的音乐教 育思想[J]. 中国 音乐学,2006(03):99-104.
[4]汪 静 一 . 春 蜂 乐 会 儿 童 歌 舞 剧 研 究 [D]. 长 沙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 2021 年 .
[5]李岩 .“美育”之兴起 、确立及景观[J].黄钟-武汉音乐学 院学 报 , 2007(01):210-216.
[6]夏艳洲 .“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 践 [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3(01):60-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