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漳州东山剪瓷雕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7 13:47: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东山剪瓷雕技艺是闽南乡村地 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但随着市场需求变更和城市化的推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瓷雕技艺也面临着后 继无人、低需求化、创新力度不足等尴尬局面, 本文对东山剪瓷雕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 深入探讨,并为剪瓷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出 可实施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剪瓷雕 ; 传承 ; 文化遗产

一、东山剪瓷雕现状分析

      剪瓷雕是一门仅存于我国闽、粤、台三地 乡村地区的以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 角的装饰艺术 [1] 。是承载当地信仰和文化审美 的民间技艺。

      东山地区的剪瓷雕艺术以东山关帝庙、宫 前村天后宫最具有代表性。作物非物质文化遗 产,东山地区传统剪瓷雕的传承人只有孙丽强 一位。因此东山地区传统剪瓷雕的传承问题十 分棘手。

二、东山剪瓷雕的发展困境分析

      剪瓷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庙宇宫观等古建 筑的兴盛,而随着城市化推进和现代生活需求 的变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瓷雕技艺并 没有逃脱追求便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桎梏, 其发展和传承状况并不乐观。

(一)传承人群少,传承效率低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进行活态传 承的主要因素。从事剪瓷雕行业不仅需要有艺 术沉淀也需要很大的技巧性,并且剪瓷雕在用 料和工艺方面都十分考究,故培养周期长,在 追求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愿意承继的人越来越 少。

      关于剪瓷雕工艺的相关文献记载阙如,技 艺的掌握主要是依靠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学 徒需要练习出坯、成坯、造型、绘画、选料、 修剪、粘贴等多种基本功 [2] ,基本功学习扎实 以后,只有在师父的允许下才能上手制作,从业要求很高。传统技艺的活态发展,需要更多 年轻血液的加入,传统东山剪瓷雕的制作是一 项多在户外作业的体力活。这种苦差事对当下 的年轻人可以说是毫无吸引力。不仅如此,目 前,东山剪瓷雕技艺的传承更多见于家庭和宗 族之间。这种传承关系十分脆弱。一旦老一辈传 承人离开,其下一代不愿继续从事这门手艺, 这项技艺就会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如何推动剪瓷雕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依旧是个问题。

\

(二)工业化冲击,市场需求少

1. 现代建筑形势变化

      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闽南地区便很少再建设传统性建筑了。以祠堂、宫观、寺庙等为主的传统建筑的需求量在不断缩减。而作为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装饰的剪瓷雕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减少,目前,东山地区仅会根据当地居民意见对已有的传统建筑进行定期修缮,因此从事剪瓷雕行业的艺人的工程量骤减,收入来源缩减,削弱了从业艺人热情。剪瓷雕行业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2. 工业产品冲击

      淋搪工艺的出现,给传统东山剪瓷雕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型的陶瓷工艺以其制作便捷,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剪瓷雕制作中。传统剪瓷雕从业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急剧压缩,而且为了快速获得经济收入更多的从业者也选择以淋搪构件替代传统碗料进行剪瓷雕制作,导致传统剪瓷雕工艺丧失在行业内的主流地位。淋搪的使用也大大缩减了人工成本,造成从业者极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剪瓷雕从业者选择转行,导致剪瓷雕行业行情十分低迷。

(三)传播途径窄,知名度低

      剪瓷雕在其产生之时就多用于庙宇、宫观、祠堂这种只有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才会有人流聚集的地方, 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联系不大, 因此不如德化白瓷、建盏这类传统名瓷形象深入人心。且剪瓷雕作为一种专门装饰屋顶厝角的建筑装饰工艺, 与人生活场景有较大的割裂, 亦比不上传统木雕、石雕这种可做家庭摆件的在地装饰。时过境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剪瓷雕艺术也在逐步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传播途径单一,波及人群面积有限,知名度低。也是剪瓷雕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创新动力不足

      剪瓷雕工艺制作时长较长, 制作工艺复杂,很多图案都具有固定的形式和形象,而且从事剪瓷雕行业的不同传承群体之间也很少进行技术上的沟通,不仅导致了多项工艺手法失传,而且也很难在装饰手法和图案上进行创新。这也是传统剪瓷雕艺术很难融入现代生活并进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关于剪瓷雕衍生的文创产品就目前来看具有形式单一,创作题材陈旧等缺点,并且由于其人力成本高、价格昂贵、体量大,重量重等特点也是很难被消费者接受。因此传 统剪瓷雕行业缺乏有保障的市场,也无 法依靠自身完成产业创新性升级。

三、东山剪瓷雕现代化发展的实现 路径

(一)多元主体参与保护

     当下社会分工明确,鼓励多元主体 参与剪瓷雕技艺的保护,可以有效保证 其传承和发展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1. 政府

      政府应依靠自身影响力,加大对剪 瓷雕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剪瓷雕知名 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剪瓷雕保护 事业。另外, 政府应出台相关福利政策, 建设鼓励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对剪 瓷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加大 资金支持。在推动剪瓷雕传承的同时亦 可建立完善的“反哺”机制,以剪瓷雕 的发展带动相关产品产业、旅游业等行 业的发展。

2. 地方高校

      人是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核心,以 传承人才的培养来促进剪瓷雕技术的创 新和行业的发展,是当下传承和发展剪 瓷雕技艺的重要保障。可积极开展与地 方高校合作,高校拥有人才资源和专业 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传 承人培养模式。不仅如此,与学校合作 还可以缩短传承人培养周期,降低传承 人培养成本,扩大剪瓷雕的受众人群, 提高剪瓷雕的影响力以及壮大剪瓷雕传 承人队伍。同时,也建立明确合理的考 核制度以保证传承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与现代生活进行创新融合

1. 与现代工业技术结合

       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之间产生之间 的创新性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剪瓷雕 工艺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氶需注意的是,剪瓷雕的制作水平不能随着与现代工业的结合而降低。因此,艺人也应与生产构件的厂家积极沟通,给予厂家技术上的指导,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工艺也能符合审美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技术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手工制作方式现代工业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传统剪瓷雕使用的碗料大小有限,工业技术的介入,能够制作出大小各异的瓷片,满足不同体量的剪瓷雕的制作 [3]。再比如,传统剪瓷雕长时间置于户外,经历风吹日晒后,容易褪色一些精致的细节也难以维持,通过与现代技术结合,可以保持上色周期、延长使用寿命。

2. 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剪瓷雕作为“屋脊上的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 因此,要拉近剪瓷雕与人们生活的距离就必须让剪瓷雕艺术从“屋顶上下来”真正“走入百姓家”。将生活元素融入传统剪瓷雕技艺中并进行创新创作,发展剪瓷雕文创产业,从减小剪瓷雕文创产品体量,创新传统人物形象入手。如运用剪瓷雕技艺制造 Q 版传统人物手办。形式创新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在不降低制作水准的情况下力求设计简约并融入趣味性元素。

(三)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东山剪瓷雕 IP

      实施剪瓷雕产品 IP 化, 是提高剪瓷雕认同度的有效途径。提取传统东山剪瓷雕元素, 发掘剪瓷雕内涵, 使传统剪瓷雕产品故事化和概念化,促进剪瓷雕产品从单纯的立体形态转向立体化、平面化以及虚拟化等多种视觉形态。来强化剪瓷雕的品牌力,再结合设计使其变得时尚化与国际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仍要以保护和传承剪瓷雕技艺为首要任务,剪瓷雕 IP 化的同时绝不能过度商业化。

(四)多渠道宣传,提高影响力

      在线下可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如结 合关帝文化旅游节等地方活动宣传剪瓷 雕,让其成为东山的文化符号 [4] 。并可 结合现代工业技术创新材料,打造体验 剪瓷雕制造的文旅项目。在线上亦可自 设门户平台,在微博及短视频平台发表 制作过程视频以及展示制作成果。通过 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传播。

结语

      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 内容,以手造物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形 式,这种活动形式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 和艺术信息,并且会根据地域的差异展 现出不同的特点。东山剪瓷雕艺术是闽 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其所蕴含的文化 内涵与民间信仰,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浓郁的当地特色,也展现着闽南地 区特有的智慧与技巧。在各种文化潮流 冲击的今天,我们仍能透过传统剪瓷雕 艺术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因此, 研究对于剪瓷雕这类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和传承,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基因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豫闽 .《闽台民间美术》[M]. 福 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09:46.
[2] 郑 建 棋 . 闽 南 剪 瓷 雕 艺 术 研 究——以漳 州东山剪瓷雕为例 [D]. 江 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5.
[3] 陈丽萍,郑建棋 . 工业文明下传 统工艺生存危机——以东山剪瓷雕为例 [J]. 中国陶瓷工业, 2020,27(04):53-58.
[4] 谢抒恬 . 福建东山剪瓷雕技艺传 承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兰州 教育学院学报,  2020,36(07):80-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7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