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丈夫的自杀, 安娜贝尔不得不设法应对这种局面, 这带来了第二个伦理选择。在明知丈夫设计陷害自己的情况下, 她选择以违心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她的选择折射出她的心路历程和伦理价值观。当得知丈夫身亡的消息时, 她非常震惊, 似乎不能接受丈夫自杀的事实, 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把自杀的地点选在教堂附近, “选择跟一些殉教者死在同一地点?为什么呢?” (Spark 57) 当她获知他跳窗自杀的具体时间点后就恍然大悟, 确定丈夫在设计陷害她, “他叫人来参加那个可怕的狂欢会。他想让她双手染血, 让她的公众形象染上血污[……]” (Spark58) 在打电话向秘书求助和勇敢面对媒体这两种想法之间, 她选择了后者, “她自己现在必须变成老虎” (Spark 58) 。此后的各种表现充分显示了她坚强的性格特征:在遭受重大打击后, 她迅速恢复过来。为了避免公众形象受到损害, 她到医院见到丈夫遗体后, 毅然决定在家举办记者招待会, 并且在真实和谎言之间选择了后者。首先, 她没有向媒体透露自己已经猜到丈夫自杀的真正原因, 而是说, “我现在非常困惑。[……]我不相信他会自杀, 永远不相信” (Spark 72) 。安娜贝尔在新闻会上的选择暂时解决了她的形象危机, 但是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她应对自如, 她的撒谎行为本身违背了伦理规则, 招致一连串不良后果。安娜贝尔原本以为凭借谎言可以解决一切, 可是她始料不及的是, 这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选择。英国斯帕克研究学者佩奇认为, 安娜贝尔的最终选择让她“通过反抗了总是试图利用她的男人的世界而实现了自我” (Page 67) 。这个选择关乎如何应对他们共同的朋友比利的敲诈勒索。从最开始不惜以重金收买比利以维护公众形象到最后她彻底抛弃了完美的假面具恢复了母亲的伦理身份和回归真正的自我, 可以看到安娜贝尔的伦理抉择彰显了正义的不可战胜。比利在安娜贝尔丈夫去世后告诉她, “我先到这里的。我拿到了能拿到的所有文件。[……]我拿到了他自杀前的所有信件” (Spark 76) 。安娜贝尔非常了解比利, 猜到他会利用这些信件来要挟她。她看到信件之前又说, “比利, 如果你就想要钱, 我身上没有。你得等等, 跟我律师处理这事。当然, 我们会付钱的” (Spark 80) 。这就是安娜贝尔最初的选择——用金钱满足比利的私欲, 保证丈夫的信件内容不会泄露, 这样就可以继续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无原则的纵容, 间接导致了比利的贪欲无限膨胀, 不断开口敲诈。尽管他把所有信件原件交给安娜贝尔, 他还继续利用复印件敲诈她的律师。安娜贝尔可以如同律师建议的, 最后一次满足比利, 付给封口费, 并与他签下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防止他继续敲诈。但是, 她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她在法庭上公开从比利那里买来的信件, 指出丈夫的险恶用心。她有力地打击了比利, 粉碎了他的阴谋, 也昭示着正义的胜利。小说接近尾声时, 她毅然离开法庭, 抱着儿子直奔机场, 踏上新的旅程。毫无疑问, 她的揭露真相和不辞而别即将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表面看来, 她将因此失去世俗名利、公众形象和演员的伦理身份, 她先前为维护公众形象的一切努力也将前功尽弃。实际上, 她展示了真实的自我, 从此摆脱了一切羁绊, 获得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她获得的回报。就此而言, 西苏的如下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小说中的“美德没有得到回报” (Cixous 208) 。安娜贝尔的选择类似乔伊斯小说中的顿悟:“顿悟变成了现代诗歌和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标准形式, 描写了对普通物体或场景的突然间的揭示” (Abrams81) 。此种伦理顿悟是她理性意志回归的最充分体现, 因为她的舍弃表明她为儿子守护了母亲这个家庭伦理身份, 同时象征着她对以比利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抗争, 彰显了不妥协的态度, 在一定意义上恢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因此, 有论者认为斯帕克借助这部小说“讲述了真正的伦理道德意义上成长” (Kemp 120) 。显然, 对安娜贝尔而言, 这是精神上的真正成长。
无可否认的是, “抽象的伦理价值体系还无法深入内心, 润物无声。一旦它有了文学的形象思维的血肉, 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陆建德20) 。英国女作家斯帕克正是借助小说《公众形象》, 以主人公安娜贝尔公众形象的建构、发展和消亡为伦理主线, 通过展示受制于外在公众形象的演员安娜贝尔的身份危机、伦理两难与伦理选择之路带给人类丰富的伦理思考和道德启迪, 达到了文学的根本目的, “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 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 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17) 。尽管斯帕克力图以客观化的非个性化叙事方式呈现了一个公众人物的婚外情事件, 她自始至终并没有作出任何明确的道德评判, 然而, 从整个的叙事进程, 尤其是从安娜贝尔最终的伦理选择中可以窥见作家的道德观:人类要勇于面对善恶之争, 在自由与约束发生冲突时, 必须以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为基础, 进而权衡利弊、大胆取舍。作为斯帕克得意之作的《公众形象》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伦理道德的典范之作, 它雄辩地说明:一个作家不管创作什么类型的作品都不应忽略伦理问题, 诚如聂珍钊教授在访谈中所说的, “道德教诲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qtd.in Ross 9) 。《公众形象》对广大读者, 尤其是青年读者具有深刻的伦理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Abrams, 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Baker, William.“Fruitful Collaboration: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ese Academe.”TLS 31 (Jul.2015) :14-15.
[3]Byatt, A.S.“Empty Shell.”NS 14 (Jun.1968) :807-08.Cixous, Helene.“Grimacing Catholicism:Muriel Spark’s Macabre Farce and Muriel Spark’s Latest Novel:The Public Image.”Trans.Christine Irizzary.Theorizing Muriel Spark.Ed.Martin Mc Quillan.NewYork:Palgrave, 2002.204-09.
[4]戴鸿斌:《英国女作家斯帕克的小说叙事理论初探》, 《外语教学》4 (2013) :90-93。
[5][Dai Hongbin.“A Tentative Probe into Muriel Spark’s Narrative Theory in Fictio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014) :90-93.]
[6]Fremantle, Anne.“In Its Brief, Spare Way, It Packs a Wallop.”Sunday Herald Traveler 1 (Dec.1968) :4.
[7]Kemp, Peter.Muriel Spark.London:Elek Books Limited, 1974.
[8]Kermode, Frank.“Antimartyr.”Listener 13 (Jun.1968) :778-79.
[9]Kuusela, Oskari.Key Terms in Eth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7.
[10]陆建德:《文学中的伦理:可贵的细节》, 《文学评论》2 (2014) :18-20。
[11][Lu Jiande.“Ethics in Literature:Valuable Details.”Literature Review 2 (2014) :18-20.]
[1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外国文学研究》 (1) 2010:12-22。
[13][Nie Zhenzhao.“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Its Fundaments and Terms.”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1 (2010) :12-22.]
[14]--:《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15][---.A Guide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Beijing:Peking UP, 2014.]
[16]Page, Norman.Muriel Spark.London:Macmillan, 1990.
[17]Richmond, Velma Bourgeois.Muriel Spark.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4.
[18]Ross, Charles.“A Conceptual Map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An Interview with Nie Zhenzhao.”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7.1 (2015) :7-14.
[19]Spark, Muriel.The Public Image.London:Macmillan, 1968.
[20]Stannard, Martin.Muriel Spark:The Biography.New York:W.W.Norton&Co., 2010.
[21]Toynbee, Philip.“Twenty Years After.”The Observer Color Magazine 7 (Nov.19Whittaker, Ruth.The Faith and Fiction of Muriel Spark.New York:St.Martin’s (Nov.1971) :73-74.
[22]Whittaker, Ruth.The Faith and Fiction of Muriel Spark.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82.
《斯帕克《公众形象》中的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 》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4/2018072411331694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