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强调静谧、和谐, 肯定世俗制度的合理性, 一直是丹麦浪漫主义文学主流的立场, 反映了保守派对稳定和秩序的诉求。尤其是在法国二月革命和国内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三年战争的冲击下, 维持等级秩序成为丹麦保守派维护稳定, 打击自由派和改革派的重要手段。在文学领域, 经由海伯格的诗学理论, 维护等级界限被进一步强调并提升到重建丹麦民族的层面, 文学体裁形式的分级和规范成为实现这一目的主要文学策略。这一时期的丹麦文学, 对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讲究克制, “往往放过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 他们干脆将它们摒弃与文学之外, 要是不能用正规的文艺形式表现它们的话” (勃兰兑斯3—9) 。
安徒生反对海伯格的等级诗学, 以童话《演木偶戏的人》反驳海伯格的诗学理论和民族策略。故事中木偶戏表演者想成为真正的剧院经理, 导演由真正的人表演的戏剧。科技专科学校的学生利用电磁力帮助他将木偶变成了人。变成人后, 演员们提出了新的身份要求, 打破了木偶戏表演的秩序和规则, 挑战了木偶戏表演者的权威。木偶表演者不得不把演员们重新塞到盒子里, 变回木偶。这则童话隐含着安徒生的伦理思考:当科技为人提供了自由选择身份的可能性, 对旧的秩序——文学秩序和社会秩序——提出挑战时, 海伯格的等级诗学及其建构的秩序, 无法应对这一挑战, 而只能退回到旧的制度中, 充当文学和社会独裁者。《演木偶戏的人》暴露了海伯格的文学策略与民族构建策略之间的矛盾。海伯格所说的大众向人民的转变, 以个体身份的转变作为民族构建的基础, 然而, 他用以实现这一转变的文学体系却以维护等级界限为指向, 禁止变化和变化的可能。
因此, 安徒生的文学形式实验正是以跨越体裁等级界限的形式混合对抗海伯格对文学进行的“高雅”与“庸俗”、低级与高级的划分, 对抗以文学秩序重构社会等级的策略。安徒生提出科技时代的诗没有高低等级之分:新世纪的诗歌女神在父亲的血统上, 是人民的孩子, 具有健康的头脑和思想, 严肃的眼睛, 幽默的嘴唇;她的母亲是出生高贵, 是受过教育的移民的女儿。她的血液里有这两种血统。新世纪的诗歌女神将不把诗看成为贵族, 把散文看成为平民——这两种东西在音调、和谐和力量方面都是平等的 (Andersen, “Det nye Aarhundredes Musa”383) 。在科技时代, 诗人应该运用自己的才能, 将悲剧、喜剧、反讽和幽默注入他的创作中, 即要运用抒情文体的力量, 又要运用孩童般质朴的语言和自然科学的描述性语言进行创作。童话中的笨汉汉斯, 是科学时代新的文学的代表, 他跨越了文学形式和审美情趣上的阶层限制, 走上了文学的巅峰 (Andersen, “At være eller ikke være”244) 。
与海伯格不同, 安徒生期盼变化, 尤其是跨越阶层限制的社会流动。安徒生始终将民族的构建与个体身份的构建联系在一起, 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跨越空间、阶层和种族的流动。在流动中, 身份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和共建的结果, 而阶层固化则导致了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同与那些对科技忧心忡忡的浪漫主义者, 安徒生认为科技是现代社会的魔法, 它使跨越时空界限的移动和交流成为可能, 能够带来秩序和制度的变革, 使跨阶层的身份变化成为可能。在《曾祖父》中, 火车打破了地理界限, 暴露出旧的时间秩序的错误和固步自封的旧秩序的危害。科技赋予人们新的技术和手段, 结束了“火刑柱, 轮上酷刑和流血”的粗暴时代;虽然科学也制造出武器, 带来了战争与动荡, 但是它“可以把战争结束得更快”, 最终创造一个伟大而有力的时代 (《安徒生童话全集》1376) 。可见, 安徒生的创作转向及其与民族浪漫主义之间的分歧不仅仅是诗学理念的分歧, 更是在丹麦社会转型时期做出的不同选择。在安徒生看来, 无论是对文学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 科学都是促进变革的力量, 也应该被用来促进新的变革与发展。
19世纪是人类现代史上科学飞速发展的阶段, 安徒生的科学选择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人类如何利用科学的思考, 他探索科学之于文学发展和丹麦民族发展的作用, 一方面以科学促进文学想象和文学形式的创新, 一方面以文学创作宣传科学和技术的力量, 寻求以科学推动丹麦社会的变革。两百多年后的今天, 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 人类文明正在经历着“人如何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的科学选择阶段 (聂珍钊251) 。在新的科学时代, 如何以科技进一步促进文学的发展, 是我们面对的新问题。与此同时, 当我们赋予文学反思科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伦理责任时, 也应该思考如何将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新的, 更好的世界。安徒生在19世纪丹麦社会转型时期做出的科学选择为我们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叶君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年。
[2][Andersen, H.C..The Complete Fairytale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Trans.Ye Junjian.Beijing:China City Publishing House, 2009.]
[3]---.“Gudfaders Billedbog.”H.C.Andersen Samlede Værker, Eventyr og Historier III.Ed.Klaus P.Mortense.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166-89.
[4][---.“Godfather’s Picturebook.”H.C.Andersen Complete Works.Fairytale and Stories III.Ed.Klaus P.Mortense.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166-89.]
[5]---.“I Sverige.”H.C.Andersen Samlede Værker.Rejseskildringer II.Ed.Klaus P.Mortensen.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11-136.
[6][---.“In Sweden.”H.C.Andersen Complete Works.Travelogue II.Ed.Klaus P.Mortensen.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11-136.]
[7]---.“En Digiters Bazar.”H.C.Andersen samlede Værker.Rejseskildringer I.Ed.Klaus P.Mortensen.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211-582.
[8][---.“A Poet’s Bazaar.”H.C.Andersen Complete Works.Travelogue I.Ed.Klaus P.Mortensen.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211-582.]
[9]---.“Det Nye Aarhundredes Musa.”H.C.Andersen Samlede Værker, Eventyr og Historier II.Ed.Klaus P.Mortense.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382-390.
[10][---.“The Muse of the New Century.”H.C.Andersen Complete Works.Fairytale and Stories II.Ed.Klaus P.Mortensen.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382-90.]
[11]---.“At være eller ikke være.”H.C.Andersen, Samlede Vaerker, Romaner III.Ed.Klaus P.Mortense.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11-187.
[12][---.“To Be or Not to Be.”H.C.Andersen Complete Works, Novels III.Ed.Klaus P.Mortense.Denmark:Trykt hos Narayana Press, 2006.11-187.]
[1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的文学潮流》第二卷, 刘半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14][Brandes, Georg.Literature Mainstream in the 19th Century.Vol.2.Trans.Liu Bannong.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1.]
[15]Mylius, Johan de.“Our Time is the Time of the Fairy Tale:Hans Christian Andersen between Traditional Craft and Literary Modernism.”Marvels&Tales.2 (Oct.2006) :166-79.
[16]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
[17][Nie Zhengzhao.Introduction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Beijing:Peking UP, 2014.]
[18]Oxfeldt, Elizabeth.Nordic Orientalism, Paris and the Cosmopolitan Imagination 1800-1900.Copenhagen:Museum Tusculanum Press, 2005.
[19]---.Journeys from Scandinavia:Travelogues of Africa, Asia, and South America, 1840—2000.Minneapolis:U of Minnesota P, 2010.
[20]Zerlang, Martin.“Orientalism and Modernity:Tivoli in Copenhagen.”Nineteenth-Century Context 20 (1997) :81-110.
注释
1 See Jackie Wullschlager, Hans Christian Andersen: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 (New York:Penguin Books, 2001) 323.作者自译。本文中丹麦原文的翻译是作者在安徒生研究中心约翰·弗汉森 (Johs.N.Frandsen)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如未另作注解, 丹麦语原文翻译皆由本文作者完成。
2 “jeg er Videnskaben, ”sagde han, “min Verden, er storre, den stræber efter Sandhed”, 作者自译。原文中Videnskaben在丹麦语中是“科学”的意思。
3 作者自译, 参见“From a letter to Henriette Wulff, ”Andersen center:.
4 “I Poesiens Rige ere ikke Følelsen og Phantasien de eneste, der herske, de have en Broder, der er ligesaa mægtig, han kaldes Forstanden, han forkynder det evige Sande, og i dette ligger Storhed og Poesi!”参见Andersen, En Digiters Bazar 235。北欧学者奥克菲尔德 (Elizabeth Oxfeldt) 在安徒生游记的研究中, 将这一词译为英文“reason”, 参见Elisabeth Oxfeldt, Journeys from Scandinavia (Minnesota:U of Minnesota P, 2010) 9。在丹麦语中, Forstanden有多重含义, 安徒生多在“理性” (reason) 和“才能” (intelligence) 两个层面使用这个词语。从具体语境来看, 这句话出现在《诗人的集市》中“火车站”一篇的结尾处, 是安徒生第一次乘坐火车旅行后的感叹, 技术中蕴含的科学理性与浪漫主义诗学中的情感和想象 (Følelsen og Phantasien) 并置, 基于此, 本文将forstanden翻译成“理性”。
5 Vor tid, finder jeg, er den meest poetiske, man kan tænke sig;Forstanden sætter jo Blomst ved Blomst, og disse høre dog til Poesien;thi Sandheden er dogen Deel dens Treklang;jeg tænker herved just paa, hvad De engang skrev i mit Album:Fornuften i fornuften er det Sande, Fornuften i Villien er det Gode, Fornuften i Phantasien det Skjønne.在这里, “Treklang”是音乐术语, 指三连音, 分成三个部分的节拍。而forstanden指人的理性思考和感知的能力, 这一能力促使人探寻科学的真, 遵守道德的善, 并创造艺术的美, 这是构建诗的和谐之音的三要素。原文参见H.C.Andersen ogØrsted.
6 参见Fædrelander (Fatherland) September 1, 1843, no.1343.p10763。
7 参见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Verso, 1983) .
8 丹麦语中, publikum指大众、听众 (people, audience) , 海伯格用以指代未经组织的大众;folk有人民 (people) 和民族 (nation) 的含义。海伯格使用了这两层意思, 表示民族国家的成员。对海伯格文学体系与民族构建策略的论述, 参见Jon.Stewart, ed.The Heibergs and the Theater:Between Vaudeville, Romantic Comedy and National Drama (Copenhagen:Museum Tuscuanum Press, 2012) 。
《科学选择与安徒生对丹麦民族浪漫主义的反思》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4/2018072407401458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wenxuelunwen/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