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X”最初主要用于描述预先制作好的建筑材料。随着“预制菜”这一概念的产生、传播和语义分化,网络语言衍生出了“预制朋友圈”“预制孕照”“预制人”等新词,丰富了“预制X”的含义,并在不同语境下赋予了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一泛化过程揭示了“同构类推”型语言模因的演变,其形成机制主要依赖于隐喻。
关键词:预制,语言模因论,隐喻
“预制X”这一结构最初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主要指提前做好以备使用的建材,如“预制构件”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预制菜”应运而生,使得“预制”这一定语结构的使用范围扩展至餐饮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关于“预制X”的模因开始广泛流行,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预制X”也从一个中性词逐渐衍生出随语境变化的感情色彩。经全面检索与梳理过往文献发现,此前尚未有学者对该主题开展深入探究,“预制X”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模因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信息单位,它能够通过广泛意义上被称为“模仿”的过程实现复制。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语言模因指的是在语言中那些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语言是模因的载体[1]。何自然(2008年)将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类型分为重复和类推两种模式[2],“预制X”的演变现象与语言模因类推模式中的“同构类推”相吻合。同构类推包括修辞学上的parody(嘲弄式仿拟),主要是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而复制出一种具有新内容的结构变体。作为新的语用现象,“预制X”在自我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语义泛化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选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以及新浪微博等网络社群的相关语料,分析“预制X”在传播过程中的语义泛化,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其语义变化动因。
一、“预制X”的一般意义
“预制”一词在《汉语大词典》(第七版)的解释为“预先制定”[3];“预制构件”就是指在工厂中预先制成(如房屋的)全部或多数构件。通过考察CCL语料库,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16年之前,“预制X”的绝大多数用法都局限于建筑行业,如预制砖、预制板等。例如:
(1)……减少了预制板中的钢筋数量,所购建筑材料也比较差。(《人民日报》1999-01-27)
(2)他们的轻钢结构住宅预制构件达95%。(《新华社》2001-10-17)
在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中,工人往往需要事先准备好混凝土的配件材料,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即刻取用和组装。以混凝土为材料的“预制板”是较早的“预制X”结构词。在“预制X”结构中,“X”通常指代某种材料、部件或产品,如“预制水泥块”“预制构件”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满足我国高密度人口的饮食需求,预制食品在21世纪初出现。从CCL语料库考察到,最早出现的餐饮业使用“预制X”的情况在2016年。例如:
(3)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预制食品的消费前景广阔。(《人民日报》2016-05-08)
(4)“国际足联世界杯官方预制冰淇淋”……4大品类产品,也将贴上“世界杯”标签。(《人民日报》2018-01-19)
这个时候,“预制X”已经从建筑行业开始向食品行业转移,不过使用频率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预制菜”概念诞生之后,以其强大的概括性,涵盖了大多数在预制食品科技领域诞生的食品。这些预制食品不仅节省了烹饪时间,还保持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味,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预制菜”迅速走红,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并且在各种新闻出版物和互联网上频繁亮相,例如:
(5)目前,无论是商超还是餐厅,都能看到预制菜的身影。(辽视说天下2021-12-30)
(6)有数据显示,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人民日报》2022-2-09)
在这一时期,“预制X”虽然形成了一定的模因结构,但尚未衍生出其他含义,它的意义依旧是指“预先制成的物品”。得益于其便捷性以及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特点,它在广播电视和报刊媒体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预制X”的语义泛化
(一)“预制X”的语境拓展
语言各个层面的变异要素在语言中的传播,都是通过个人的运用在词汇中逐渐扩散开的[4]。当一个词语的适用范围从大众媒体扩散至人际关系网络时,其含义往往会因应不同的语境而发生变化。在人们了解并接受“预制菜”的概念之后,便有网民借“预制菜”一词作为喻体,表达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例如:
(7)感觉它们跟整容脸、预制菜一样,想表现特色,最后没有特色。(新浪微博2022-04-7)
(8)假唱跟预制菜有什么区别?(新浪微博2023-12-30)
同时,追星族们开始采用“预制菜”这一术语来描述追星活动中的一些现象。例如,他们将预先录制好的歌曲以及拍摄后与发布日期相隔较长时间的照片等,统称为“预制菜”。例如:
(9)好久没看到新鲜的陈牧驰了,每天吃预制菜吃得我好痛苦,什么时候有现炒的啊?(新浪微博2023-10-27)
(10)想看新图和新视频,不想再吃预制菜了。(新浪微博2023-12-31)
大众在传播“预制菜”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将对预制菜本身与自己在生活中接收到的延迟信息进行类比,挖掘出了“预制菜”与人类活动之间的隐喻模式。隐喻模式是指将一个概念或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对应结构上[5]。尹丕安(2005)提出,隐喻不单纯是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它能反映出语言与人类思维及认知关系[6]。隐喻的映现来自日常生活经验。追星族之所以最早感知到“预制菜”的隐喻模式,是因为在追星的过程中,他们习惯将官方发布的照片、视频、音乐等称为“菜”或“饭”,并将自己的追星行为比作“吃菜”或“吃饭”。在网民们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预制菜”一词便有了“提前创作完成,届时发布”的含义。例如:
(11)磕八百对cp,吃同一顿饭,我吃的是料理包还是预制菜啊?(新浪微博2024-8-19)
(12)突然期待预制菜了,画令狐茂同人图真的很考验画工!(小红书2024-11-6)
在网络社群中,通过撰写小说、绘制插图等手段对明星或知识产权进行的二次创作活动,通常被称为“做饭”“做菜”。当“预制菜”概念甫一出现,它便迅速融入了追星族“吃饭”的语义体系之中。
(二)“预制X”的模因构成
模因实际上指的是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7]。从他人那里习得的词汇或短语,在交流的过程中被复制并传递。在这个持续过程中,信息得以扩散,从而形成了模因。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语言有着高效、便捷、复制性强的特点,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各种能够仿写和框填的作品通过复制而得以传播。“预制菜”开始流行之后,“预制”+“非生命体”组合而成的定中结构短语“预制X”便应运而生。例如:
(13)有人说,预制朋友圈就像是提前写好的情书,等到心动的时刻,立即送出;也有人说预制朋友圈缺乏即时性,改变了“此时此刻”的意义。(新浪微博2024-10-29)
(14)最近各大影楼最火的预制孕照,你怎么看?(新浪微博2024-10-14)
“预制朋友圈”,指的是将朋友圈的图文内容事先制定好,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布;“预制孕照”,即在婚后尚未怀孕或刚刚怀孕之时,通过使用孕肚道具拍摄孕妇照,使得照片更加精致。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的变体如“预制作业”“预制圣诞节”等等,是由于“预制菜”在复制过程中替换中心语而形成的同构类推。这些围绕“预制X”所呈现出的各类现象,很有可能早在“预制X”这个特定词汇正式诞生并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就已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细微之处开始萌芽、产生了。只不过,彼时它们或许还只是以一种相对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存在着,并未引起人们广泛且深入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预制X”这样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汇被创造出来之后,它便不断地被复制、被引用,而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大众认知中的印象。随着人们在消费时对节约时间和精力的强烈需求,“预制X”逐渐流行起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语言传播与强化的过程中,“预制X”逐渐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似乎蜕变成为一种带有鲜明后现代消费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三)“预制人”:预制的语义泛化
对物品的形容发展为对生命体的形容,这是指称对象在范围上的扩大。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新义与旧义往往展现出通指与特指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语义泛化的逻辑基础。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留原有语义特征逐渐减少的状况下,持续衍生出新的运用形式,把更多对象归入自身的指称范畴[8]。当“预制人”的结构出现,“预制”的大部分意义脱落,并衍生出新的内涵,此时便产生了语义泛化的现象。例如:
(15)冻卵生出来的小孩算预制人吗?(新浪微博2024-09-24)
(16)秋招市场上大家都像流水线般的预制人。(新浪微博2024-10-28)
(17)远离预制人,他们会逼你上“轨道”。轨道上都是既定的程序,世俗的规矩。(新浪微博2024-10-21)
从对“预制人”的使用来看,“预制人”的意涵一开始指的是通过非传统受精方式如冻卵技术获得生命的人;之后逐渐转变为形容“从小被培养各种特长以备日后需要,但在人生道路上随波逐流,缺少个性”的人。可以看出,第一种是从“预制菜”的本义推演到个体身上的一种戏谑的演绎方法,通过拆解人的生育过程起到对“预制X”结构的调侃。而后一种语义,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进行追问。此时的“预制”不仅包含了“提前准备好”的本义,更派生出“千篇一律”“不生动”的新义。这部分新义并不是完全清晰的,而是有着模糊和异变效果的。以抽象的内涵来形容具体事物,说明“预制X”发展到语义泛化的第三阶段,具有语义含混的特征[9]。
由此可见,“预制X”是一种同类构推式的语言模因,“预制菜”是其模因母体,复制出“预制+物品”的基本变体,进而发展出“预制+人”的特殊变体,并发生了语义上的泛化。这种泛化现象,是由模因原型的含义及其语用功能共同驱动的。
三、“预制X”的产生机制:隐喻
隐喻就是用一类事物表达另一类事物的过程[10]。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被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中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借助已有的具体经验和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和把握那些相对抽象、陌生的事物[11]。模因的传播与变异,从本质上讲,正是这种隐喻思维在文化传播领域的生动表达。随着语言模因“预制X”的复制和传播,由“预制物品”到“预制人”的语义泛化过程发生了隐喻映现。
“预制菜”这一术语在诞生时,并未带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在当它指代其原始含义,即经过预加工的便捷菜品时,其感情色彩可能会因说话者的偏好而有所变化。以下例句分别体现了“预制菜”一词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隐含的正面、中性和负面含义:
(18)今晚龙哥掌厨,预制菜助你走向主厨之路,味道100分。(新浪微博2022-11-22)
(19)真快呀,弹指之间已经坐在家门口的预制菜小店里了,先随便对付一口,晚上好好做饭。(新浪微博2024-11-06)
(20)现在点外卖怕点到小车库不说,还要看是不是预制菜,真的3Q。(新浪微博2022-11-28)
在当今社会的消费语境中,公众对于预制菜这一新兴餐饮形式往往持有负面的看法。饮食,原本作为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口味偏好、食材搭配喜好以及烹饪方式的选择,而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使得餐食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的特点,这无疑导致人们在长期食用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厌倦之感。
正是基于公众对预制菜的这种普遍负面印象,“预制X”这一由预制菜概念衍生而来的概念变体,也自然而然地附带了贬义色彩。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通常呈现出一种追求新鲜和即时信息的倾向。对于那些既定的、缺乏时效性且已然过时的信息,人们往往会持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这种对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偏好,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向往。而“预制X”在社会语境中的逐渐普及,恰恰是通过一种隐喻的方式,委婉且巧妙地映射出了人们这种对于新鲜事物的向往之情。
当“菜”这一原本明确指代食物范畴的词汇,突破了其传统的语义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指代具体的食物,而是跨越到各类抽象概念时,便成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转换过程。在“预制X”所构建的类比情境之下,其消极含义进一步凸显,从而为以“预制X”为模板所衍生出的词汇赋予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感情色彩,使其在语义表达上带有了贬义的倾向。
四、结语
“预制X”这一语言模因的形成机制主要源于隐喻,“预制菜”作为模因的原始形态,在传播过程中衍生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的泛称,随后分化出了“预制+非生命体”的用法;而“预制人”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类推产生的“预制+生命体”结构。这一结构反映了都市生活中年轻人面对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所感到的倦怠,表达了对个性化生活的向往。“预制X”以幽默的隐喻手法,化解了字里行间所隐含的生存压力,因此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和演变。
参考文献:
[1][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4-64.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01).
[3]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第七版)[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4]杨采贤.汉语变异新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99.
[5][10]赵青青,熊佳娟,黄居仁.通感、隐喻与认知——通感现象在汉语中的系统性表现与语言学价值[J].中国语文,2019,(02):240-253+256.
[6]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12-14.
[8]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04):33-37.
[9]缪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修辞学习,2009,(01):82-89.
[11]潘震.情感传译的隐转喻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754-76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