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近年来,VR、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这一挑战为思想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新要求,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着力点。沉浸式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将虚拟技术融入课堂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有利于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打造沉浸式教育教学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沉浸式理念梳理了高校思政课堂的现实困境以及沉浸式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剖析了其在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主要从“新模式”“新场景”“新构想”“新融合”四个维度构建新型思政课堂,积极推进沉浸式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期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沉浸式理念,思政课堂,路径探析
一、引言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沉浸式体验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通过融合扩展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信息技术,促进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沉浸式课堂具有交互性与体验性,是情景教学的迭代、体验教学的延伸,是高校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重要抓手。把沉浸式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能够转换师生地位、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进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育人育才“润物无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时代发展的积极尝试,也是符合现阶段发展要求的良好探索。
二、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现实困境
沉浸式理念融入思政课堂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顺应教育发展需要,但当前高校教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使沉浸式理念难以融入思政课堂,无法发挥出沉浸式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效能。
(一)思想教育传统,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模式主要采用以老师教学、学生听授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新时代大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有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注力不强,育人效果差人强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效关乎其未来发展。但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往往采用标语宣传、讲座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一方式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育设计不足,缺乏实效性
当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听授的一种传统模式;二是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解决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不足。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个性化,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挂钩,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情景设计、情感话语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体验形式单一。课堂往往沿用传统模式,课上所选用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如上课提问、举手互动等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难以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无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缺乏一定的实效性。
(三)教学资源有限,体验感不强
第一,硬件设备跟不上。沉浸式课堂的构建需要高性能配置的支持,但高校往往缺乏相关硬件设备的支持。硬件设备配置不足是阻碍沉浸式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的直接原因,大大降低学生的沉浸感、参与感,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师队伍欠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与现实中教师缺乏相关的素养相互冲突。在沉浸式思政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沉浸式学习的引导极为重要,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促进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体验学习快乐。第三,缺乏专业人员。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电子化信息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处理能力的技术人员。但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文科专业出身,缺乏过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对虚拟技术融入思政课堂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沉浸式情形下的思政教育发展仍面临着技术设备无法自如转换、教学氛围无法带动学生积极性、教育内容不符合高质量课程教学要求等问题,亟待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以解决上述问题[1]。
三、沉浸式理念融入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
在新时代大数据的驱动下,高新技术逐步走入高校课堂。构建沉浸式高校思政模式为高校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爱国情感的塑造带来新的着力点。实现沉浸式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于提升模式创新性、增强教学互动性、促进教育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倒逼教师身份重构、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强化思政教学效果。
(一)提升模式创新性,倒逼教师身份重构
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运用,催生VR、AR等虚拟技术逐渐运用到高校课堂中,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创造教育教学新课堂[2],成为沉浸式理念走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着力点。第一,有利于打造教育新场域。高校将新技术融入课堂中,打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场域,让学生产生“身心合一”的学习体验与环境进行深层次的交互。第二,有利于推进思政教育新模式。沉浸式理念融入思政课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课堂设计,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创造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学习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有利于增强教师主动性。沉浸式理念将学生重构为教学关系的主体,由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授课为主转变为师生相互协作教学。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地位更平等,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增强教学互动性,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沉浸式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表现出交互性、具身性、多元性的特点。一方面,课堂充分引进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手势识别、头部追踪等,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思政课堂的互动性。沉浸式思政课堂能够实现多感官交互,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说等感官,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另一方面,沉浸式思政课堂打破学生与书本的空间距离,实现多维交互。沉浸式思政教育通过关注学生兴趣,打造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逐渐从愿意参与到享受参与再到主动参与,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
(三)促进教育真实性,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一方面,打造沉浸式社会实践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沉浸式教学模式开辟社会实践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成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3]。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蜕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并传播知识,不断对思想教育知识产生价值认同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打造沉浸式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场景。沉浸式体验推动高校教育模式从单模态交互向多模态交互转变,从虚实结合向虚实融合转变,提升学生代入感,减少与知识的距离感,潜移默化引领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沉浸式理念融入思政课堂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沉浸式理念融入思政课堂通过构建“新”模式、“新”场景、“新”构想、“新”融合的“四新”课堂,让思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让思政教育“入脑”更“入心”。
(一)情景演绎构筑沉浸式思政课“新”模式
实现“实景再现”、形式交互的“图式记忆”、观察体验的“构想反思”,创造性地实现“故”地重游的翻转思政课堂,[4]以沉浸式虚拟环境或以视频作品作为思政影视小剧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加强思政教育的深度。在课前,创设具有感染力、典型化的教学场景。沉浸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将教学活动置于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进而创造适应教学目标;将情景演绎与课堂讲授巧妙融合,把建国抗战历程中生动鲜活的故事情景搬到课堂中来。老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把蕴藏的情感实践化,学生在情景演绎中自在、交互、具身,与故事产生心流感应,沉浸其中,达到境身合一的沉浸式学习境界。在课中,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情景演绎自主性。老师由“主导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和情景的“提供者”,学生通过情景演绎、讲述论辩、沉浸思考的方式与历史对话,感知战争的残酷、抉择的艰难、胜利的不易,进而从中学习奋斗精神、激发责任担当。在课后,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沉浸式课堂交互性与体验式的特征,决定了教学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演绎过程中学生是否感受到了“沉浸”、演绎的感受如何,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行为。因此,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与育人育才的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二)VR技术应用沉浸式思政课“新”场景
利用VR技术,实现全息体验,拓宽理论与实践连接的平台,打破沉闷的教师单线输出思政知识的课堂局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VR技术应用打破时空限制。传统的思政课堂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造就了学生外出难、实践更难的问题。与之相反的是,VR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虚拟场景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实地体验,提升沉浸式课堂的获得感。老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设计者,结合VR技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更加具象化,真正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虚拟技术满足学生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新时代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VR+沉浸式课堂”教学嵌入不同新鲜的元素,沉浸式教学VR体验课程不止局限于课堂上,还外扩到实践教学中并上升到体验者的感官获得上,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利用VR技术针对思政课堂内容和学生兴趣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增强学生的具身性与交互性,使感知感受更为真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红色教育走进沉浸式思政课“新”构想
只有深入挖掘和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路径,才能找到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的结合点,完成红色经典向教学话语的转化。[5]利用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影像,将红色教育“数字化转换”,探索红色文化与科学紧密合作的新型探索渠道,打造全新思政课堂。首先,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红色文化中蕴藏着的诸多红色元素,如艰苦奋斗抗战精神、不惧困难井冈山精神、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这些都使红色经典能够得到充分的感知和传播,以此构筑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的斗争精神,是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其次,红色文化为沉浸式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型传承渠道。红色资源蕴藏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文化都需要新时代继承与发扬。红色教育走进沉浸式思政课堂,是对中国精神的实践探索,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由之路。最后,红色文化创新性走进沉浸式课堂是全媒体时代的客观要求。当今正处于数字信息化时代,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令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空前冲击,网络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和传承必须采用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形式。
(四)话剧表演演绎沉浸式思政课“新”融合
沉浸式表演,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年轻一代放下手机,以高校课堂为媒介,来了一场“双向奔赴”。在沉浸式表演中,学会在不知不觉接受思想教育,提高思想修养。第一,取材客观性,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课堂思政话剧具有严格的选材范围,一般多取自红色故事或者历史史实,内容讴歌革命英雄的奋斗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排演话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验历史的负责性,增强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将“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二,文化的传承性,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话剧作品中蕴含的爱国、奋斗、诚信的革命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载体,还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抓手。沉浸式课堂通过从视觉上的感官沉浸再到思想上的意识沉浸,切实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第三,形式的亲和性,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课堂话剧充分发挥“戏剧”融合性、体验性、实践性的特点,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与路径,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启智增慧、培根铸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结语
沉浸式理念是落实教育方针、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沉浸式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发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提高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它不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学习资源,促进了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还完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了教育“双主体”地位。因此,沉浸式教学是信息化时代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文静.沉浸式体验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58-60.
[2]杨镰鸣.“沉浸式”教学法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以“解放战争转折地”红色文化为例[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4):88-91+107.
[3]杜冠旭.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6):50-54.
[4]王丽,胡佳敏.高校“沉浸式教学”实践与创新探析——以“红色经典阅读与传播”课程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2,(06):70-78.
[5]卢海燕.沉浸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2,(03):12-1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