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进行了梳理,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内涵加以界定,对近两年《应用文 写作》课程思政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进而笔者 认为《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取得理想的课程思 政效果,真正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与各 门课程构建育人大格局,有待于群策群力尽快 为该课程思政育人提供更为系统性、全局性、 指导性的研究和贡献。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 课程思政 ; 路径
一、“课程思政”理念提出
(一)初步形成
早在 2004 年, 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率先开启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先 后提出“两纲教育”“学科德育”等理念,经 过 10 探索在 2014 年形成“课程思政”理念雏 形。
(二)正式提出
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召开。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 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 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 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 [1]
(三)全面推进
2020 年 6 月,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 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 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提 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 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课 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 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为课程思 政全面推进保驾护航。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内涵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 纲要》中对“课程思政”的界定,结合《应用 文写作》课程本身的内容与要求, 笔者认为《应 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写作教师“主力军”、写作课程建设“主战场”、写作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向学生传授应用文写作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价值引领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应用文写作课与高校思政课的同向同行,产生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最早研究出现在 2019 年 10 月份,至今不足两年,知网收录文章 20 多篇,现有研究一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数量少,二是偏重微观操作层面而忽视宏观系统研究,三是个别研究有亮点,对一线教学有借鉴意义。如傅平的《精选案例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一篇请战书为例》,文章着眼于该请战书本身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实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隐性育人效果,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再如郭朝红《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以“借条写作”为例》,巧设借条使用的情景,在用借条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融入诚信教育、信任教育,在推敲借条构成要素的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中如何设计一堂课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一线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程育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非常可贵。
四、《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思考
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不能仅凭个别教师“单打独斗”, 而是需要自上而下全面统筹, 因此,《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要取得理想效果,真正实现与思课程同向同行,与各门课程一起构建育人大格局,还应该有更多更优秀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有待于群策群力尽快为该课程的思政育人提供更为系统性、全局性、指导性的研究和贡献。可以从以下与课程相关的诸方面开展建设:
(一)研究制定《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标准
《应用文写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是通过日常文书、 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其它专 业文书中各文种的文体知识学习、案例 分析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处理日常生 活和职业生涯中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激 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具备未来 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看到目 前该课程标准中并未涉及价值观引领的 要求,而课程标准又是教材编写、大纲 制定、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课程实施环节中应具有先导地位。因 此, 《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思政改革应 从修订课程标准开始,依据全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 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在知识 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加入德育目标。 否则, 《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改革大 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行其是。
(二)编写《应用文写作》课程思 政教材
目前, 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并未 使用单一的一种教材,但不难想见这些 教材在编订时尚没有提出课程思政的理 念,可以说现有教材已经不能适应课程 思政的最新要求。然而, 教材是教师开展 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是学生系统、完 整的获得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 如果有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相关部门 应尽快组织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等 编写新的、高水平的应用文写作教材, 以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依托。或者 也可以通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先行组织 引导研究讨论,为编写《应用文写作》 课程思政教材开疆探路。
(三)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思 政素材资源库
教材编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他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和编写的过程,但是教学活动却要按时开展,一线教师 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时 间精力等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缺少高 水平《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材做依 托,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开展 课程思政很可能流于形式,或者形成知 识讲授、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两张皮” 的现象。所以,在教材不能到位的情况 下,如果能集思广益集全国应用文写作 教师之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强大渠道作 用,共建一个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资料 库,方便广大一线教师使用应该是一个 权宜之计,这个资料库也可作为教材编 写的重要素材来源。
(四)明确《应用文写作》课程思 政的思政元素
明确思政元素是一线教师在没有教 材可依托的情况下,个人研究和实际开 展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时能够独立完成 的工作。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人对应用 文写作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 了挖掘, 大家一致认为《应用文写作》课 程的知识体系本身具有“工具性”“人 文性”的双重特点,具有精神层面、行 动层面、成效层面的育人价值,教学内 容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 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古代文论知识、优 秀篇章等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包含 着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公 务文书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国家安全、法 律意识、规范意识、程序意识、标准意识 等,内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 德规范元素;事务文书与日常文书教学 中蕴含的职业操守、道德规范;篇章构 建过程中体现的认真态度、终身学习、 精益求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的工匠精神;教学中正、反 面案例的选取与讲解所隐含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理念。
(五)完善《应用文写作》课程思 政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这是考验一线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地 方,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思 政教育的两种形态,不同于后者旗帜鲜 明的显性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间 接隐性的思政教育,教师应在授课过程 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切记口号化、显性化、模式化。因此,任课教师需花 心思、巧安排,在备课中重视编写教案 和课件,力图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 写作知识讲解、写作技能训练过程,在 完成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教学目标的同 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实现德育目 标。如前文所述郭朝红的《应用文写作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以“借条写 作”为例》中所使用的情景教学法,傅 平的《精选案例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 教育中的应用——以一篇请战书为例》 中所使用的精选案例法,都是心思巧妙 的组织课堂的形式,值得借鉴。
(六)组织《应用文写作》课程教 师期末教学心得分享与交流
笔者认为这一点尤为重要。课程思 政作为一种理念指导教学时间尚短,应 用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也就一两 年的时间, 一切尚处于摸索阶段。组织期 末教学分享会即可以督促个人及时总结 反思,也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 同进步,不失为起步阶段一种很好的促 进《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N]. 人民日 报,2016 年 12 月 09 日 01 版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