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2-22 10:16: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整合高校思政资源,建立思政资源整合机制,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是非常关键的。文章从“大思政”教育观的孕育与诞生入手,将其作为背景,探讨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的构成,并基于“大思政”背景谈一谈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路径,旨在打造完善的、科学的思政资源整合机制,凝聚多元育人合力,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思政教育,强化学生思政素养。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资源,三全育人,思政素养
 
  思政教育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价值引领,伴随“大思政”理念蓬勃兴起,传统思政教学局限凸显,单打独斗、资源孤立模式难以契合新时代育人诉求[1]。“大思政”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要求高校突破思政课堂边界,广泛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开展资源整合,打造科学的思政资源整合机制,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一、“大思政”教育观的孕育与诞生
 
  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深刻地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出诸多举措旨在提升思政教育得实效性,通过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和实施思政教育,让诸多高校大学生形成了科学的“三观”,由此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储备和提供了大量的人才[2]。回溯历史能够发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均是在探索之中曲折前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因为域外的多元化思潮相继传入社会与校园,由此导致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遭遇了“滑铁卢”,而彼时思政教育模式的转变亦造成思政教育的效度呈现出下行态势,最终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由此让党和政府重申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权重,从而确保了高等教育再次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3]。
 
  在步入新世纪之后,党和政府给予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更高的关注度,国*院出台文件全党和全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确保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便让大学生思想建设工作得到深入的推进和发展。教育部亦结合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代特点,提出了“三全育人”这一高校思政教育全新指导思想,如此从宏观视角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性的阐述[4]。而从微观视角审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看出,“三全育人”指导思想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节点之中,以此实现对高校大学生全体的思政教育工作全方位覆盖,如此方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实现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深度认同和积极践行[5]。

\
 
  二、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的构成
 
  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涵盖了协调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考评机制。
 
  (一)协调机制
 
  在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中,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协调机制。要积极为学校范围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建立积极的协调机制,使各方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合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序而稳定地进行,形成合力。
 
  (二)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也是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一项重要机制,所谓共享,意即分享,在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利用领域中所讲的共享,更多主要是强调各相关资源主体在思政课教学资源使用权方面的共享[6]。
 
  高校思政资源共享机制旨在打破部门、学科界限,实现资源高效流通。校内层面,它连通马克*主义学院与各专业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可汲取思政课前沿理论,融入专业教学案例,思政教师也能借助专业实践素材,丰富授课内容;还涵盖图书馆、档案馆资源共享,珍贵文献、校史资料化身思政教育“活教材”。校外维度,校际合作能互派师资交流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与企事业单位、社区联动,共享红色基地、行业模范等实践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同时,搭建数字化平台是关键,整合网课、学术论文、时事资讯,方便师生随时取用,用共享激活思政教育“一池春水”[7]。
 
  (三)保障机制
 
  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工作的有效进行,还需要建立起必要的保障机制,而保障机制的构建[6],是高校思政资源整合坚实后盾。人员保障上,组建跨学科、跨部门团队,囊括思政专家、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协同开发与维护资源;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团队素养,使其契合整合需求。资金保障方面,高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源采集、平台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积极争取校外课题资金、企业赞助,缓解资金压力。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制定资源分类、入库、使用规范,明确版权归属;出台激励政策,奖励提供优质资源、创新整合方式的团队与个人,为思政资源整合筑牢制度“藩篱”,促其有序推进[8]。
 
  (四)考评机制
 
  建立起完善的考评机制,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工作有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客观、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6],是衡量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成效“标尺”。对资源整合主体,考核师资团队协作程度,观察是否依计划挖掘、融合资源;评估行政部门服务效能,考量其调配资源、解决问题的速度。针对资源使用效果,聚焦学生思政素养提升,借问卷、访谈考查知识掌握、价值观塑造成果;分析课堂活跃度、实践参与度变化。教学成果考评关注课程思政获奖、教研论文产出。还需引入外部评价,听取企业对毕业生思政表现反馈,吸纳家长、社会意见,多维度量化打分,依结果精准优化整合流程,驱动思政资源整合持续升级[9]。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路径
 
  在“大思政”背景下,要想有效地构建高校思政资源整合机制,我们应该注重对思想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整合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实现对育人模块的科学整合,打造全新的思政教育引领机制;依托各类专业课程资源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深化思政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维度;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效度。
 
  (一)注重对思想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整合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基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战略意图设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先行实现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创新,具体而言,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改变以往对思政教育工作所形成的偏差认识,即,将思政教育工作片面地认为是高校党委、团委、党支部、团支部和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而其他高校教职员工只需要完成教学以及行政管理工作即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之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当将思政教育工作作为自身工作内容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高校思政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全方位覆盖[10]。
 
  同时,高校管理者应当构建大思政观念,充分吸纳不同的社会资源进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之中,唯有如此,方才依托资源的整合协同,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度的切实提升。为此,高校管理层应当依托顶层设计的方式,出台思政教育工作资源整合政策,以此来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消弭各类社会资源在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当中的阻却性因素。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要素,以此来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其他专业教师亦应当积极依托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构建效度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作为掌握思政教育资源的社会主体(诸如红色文化基地、文史博物馆等),亦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担负的重任,并积极寻求同高校教育合作和联动的契机,以此实现对自身思政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11]。
 
  (二)实现对育人模块的科学整合,打造全新的思政教育引领机制
 
  从现今一个阶段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的承担主体来看,包括高校的党团组织、马克*主义学院以及思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基于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考量,高校管理者应当实现对育人模块的科学整合,以此来打造全新的高校思政教育引领机制,具体而言,在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层面,应当依托思政课堂教育、思政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模块实现立体化思政教育创设,每个模块都应当明确责任主体,如高校宣传部应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在其牵头组织下,向其他部门(诸如学工处、党支部、团支部以及马克*主义学院等)分配子模块任务,通过这些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分工协作,以此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前述任务模块当中,思政课堂应当彰显其主阵地作用,高校党委对其直接领导马克*主义学院给出教学指导意见,以此确保大学生在思政课堂当中能够将所习得的思政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三)依托各类专业课程资源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
 
  正如前文所分析和指出的那样,高校思政课堂从来不单是思政教师的工作范畴,而是高校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工作重心,为此,在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过程之中,除了应当确保思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主阵地,同时亦应当依托高校内设的各类专业课程打造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同时,高校教务处亦应当组织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思政教学交流,分析当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当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打造一批能够代表本校思政教育水平的“精品”课程,以此来为其他专业课程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的样本。此外,高校教务处亦应当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安排一些个性化思政课程,以便学生通过修习这类课程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诉求[12]。
 
  (四)深化思政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维度
 
  高校管理者应当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时代所诞生的各类新媒体技术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全新发展契机,并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以此作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度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除了需要责成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投身于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安排具备现代信息化意识的负责人负责此项工作的推进,同时亦应当在发掘校内思政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寻求同兄弟院校之间进行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和共享,如此不但丰富自身的信息资源储备,同时亦能够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之中实现同其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经验的借鉴和学习。
 
  (五)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效度
 
  高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趋同性,即,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确保高校的人文气息变得浓郁,如环境优美的人工湖、藏书万卷的图书馆、适合散步遐思的林荫道等,如此将会让身处其中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同时,在教风、学风的建设过程之中,高校应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诚信、友爱之风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校园BBS建设方面,应当责成校信息中心注重对舆情的及时预警和正确引导,避免出现舆情发酵等问题。此外,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当确保自身的言行举止能够为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示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校进行的师德师风教育对象不应当局限于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每一个行政教辅人员亦应当以此作为职业准则,其在日常履行行政事务时,无论面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礼貌应对,如若不然,极易导致学生在办理日常事务同行政教辅人员接触的过程之中,因其不当的言行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认识。通过前述方式,将会在高校之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风气,从而让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和风气的浸染之中实现高度的道德自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能够真正达成“三全育人”的目的,并且调动高校管理者和每一名教职员工真正投身于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从而扩大了高校思政教育者队伍体量,亦能够依托“大思政”理念的引导,让高校上下形成良好的风气,让每一名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性更为突出,从而确保大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之上,还是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之中,通过一线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的言传身教,得以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建立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行动准则,同时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凸显出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进而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适合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琳泓,吴蕙蕙.高校思政融合育人逻辑应然与建设路向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3):99-102.
 
  [2]王安全,王旭东.“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研究[J].时代报告,2024,(05):113-115.
 
  [3]李蒙琴.“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13):109-112.
 
  [4]莫少聪.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整合思路[J].世纪桥,2024,(06):68-70.
 
  [5]孟欣.“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与整合研究[J].品位·经典,2024,(04):153-155.
 
  [6]曾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6):166-169.
 
  [7]田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1):60-62.
 
  [8]杜新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与资源整合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109-110+113.
 
  [9]曾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6):166-169.
 
  [10]柳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品位·经典,2023,(13):136-139.
 
  [11]曾依依.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整合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7):81.
 
  [12]张扬,管淑波,王子鸣.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效能提升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7):9-1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2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