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坑舞麒麟是流传于深圳市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本文旨在对比大船坑舞麒麟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的传承与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传承情况,并探究“非遗在社区”背景下大船坑舞麒麟要如何在深圳这座新兴城市中更好地传承下去,从而为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承与创新提出新路径、新方法。
一、大船坑舞麒麟的表演形式
龙华区大浪街道大船坑舞麒麟是流传于深圳市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大船坑舞麒麟的表演时长约1小时,演出由三部分构成:首段为时长25分钟的麒麟舞蹈,随后是同样25分钟的武术表演,尾段则是10分钟的红包派发。麒麟舞蹈共包括八个环节,其中采青环节最为重要。两位表演者要分别操纵麒麟的头和尾,通过默契的配合,栩栩如生地表达麒麟的喜怒哀乐、醉态和拜师等情感与动作。其次是武术表演,先是拳术,表演者展示拳打四方、饿虎擒狼、龙头凤尾等套路,然后是棍桩、沙刃、长棍等11套单双人持械表演。在以上表演过程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鼓、铜锣、铜钹、唢呐,并以悠扬的“三齐头”曲牌作为伴奏音乐。
二、大船坑舞麒麟成为非遗前的传承情况
(一)民间习俗的依托
大船坑民俗风情以客家人习俗为主,春节期间“拜家门”舞麒麟是客家民间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每逢春节,麒麟队便要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参家门,也就是上门拜年。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以示欢迎,而且要给麒麟队一个红包,寓意着你送我吉祥,我送你钱财。由于舞麒麟还可以有额外的钱财收入,因此吸引了很多当地居民学习舞麒麟,加入麒麟队。在当时人们普遍不富裕的年代,这也为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族群传承的坚守
据传,谢姓人初到大船坑时,常受当地居民排斥和欺凌。为了团结族人免受他人欺凌,谢姓先辈通过舞麒麟来习武强身、防身自卫,并逐渐壮大族群。这一传统历经22代,世代相传,期间涌现出诸多杰出师傅,如谢祥万、谢国珠、谢子华等。第十一代传承人谢玉球,师承谢志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船坑舞麒麟成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年过六旬的谢玉球老师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接力棒”交到了第十二代传承人谢碧华老师的手上。大船坑舞麒麟正是在谢姓一族历代传承人的坚守与传承中,得以留存至今。
(三)麒麟文化的信仰
大船坑舞麒麟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也就是客家人移居深圳地区的初期,它是伴随着客家人迁徙、定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客家先民渴望和平与繁荣,相信麒麟的出现预示着盛世安康,因此他们对麒麟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认同。
三、成为非遗后的传承模式及特点
(一)政府介入的传承
长期以来,深圳被视为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了改变这一形象,2003年深圳明确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方针,并将其置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社会各界对深圳本土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不断增强,致力于深入挖掘和整理深圳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龙华区大浪街道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如大船坑舞麒麟、烙画等,并筹建了大浪麒麟博物馆,这是深圳首家以麒麟为主题的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专门整理了大船坑舞麒麟的发展历史沿革,还在馆内全面展示了与大船坑舞麒麟表演相关的各种道具。除此之外,大浪麒麟博物馆还承担着一项关键职责,即为麒麟舞队伍提供日常训练的场地。此外,当地政府还计划组织专家学者撰写麒麟文化的专著《大浪客家舞麒麟》,同时将9月9日定为社区麒麟节,以使这百年传统习俗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二)传承人身份的转变
大船坑舞麒麟最开始以家族传承为主,少数以师徒相传。尽管传承人可能并非同一姓,但他们都是客家人,长期沿袭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深圳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承人逐渐摒弃了这些传统观念。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来,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定义,指的是由政府官方认定,具备熟练掌握该项目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不仅需要满足更高的认定标准,还需要承担着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作为非遗传承人,在传承模式上必须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束缚,认识到非遗文化并非某一地方专属,而是属于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传承人谢玉球老师表示:“自己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实大船坑舞麒麟不仅是大船坑的,也是全深圳的,大家谁愿意学都可以,我都会教。”如今,大船坑舞麒麟从原本的家族传承变为一种带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传承,其传承群体也逐渐多元化。
四、大船坑舞麒麟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原生文化生态消失
文化生态这一概念指的是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这些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从而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续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态场域,即一个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综合的整体性场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大船坑舞麒麟是逢年过节必有的活动,是人们业余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然而,2004年,深圳已实现全面城市化,成为中国第一个无农村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使得原本依托于农村民俗节庆而存在的非遗文化,如今面临着生存空间急剧缩减的困境。在新兴文化的包围中,参与麒麟舞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几乎都不愿学习“老古董”“老掉牙”的传统民间麒麟舞。因此,曾经在农耕社会中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麒麟舞,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逐渐被新兴文化潮流所淹没,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市场竞争薄弱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外来文化对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严峻挑战。相较于简单易学、互动性和娱乐性强的抖音“短视频舞蹈”以及芭蕾舞、现代舞等多样化的舞种,具有客家特色的大船坑舞麒麟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导致其市场竞争力薄弱。“短视频舞蹈”内容短小精致、及时性强、互动性强且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而大船坑舞麒麟的表演(除去受赏红包环节)时间长达1小时,即便是最精彩的“采青”部分也近5分钟,难以满足当前快节奏的文化消费需求。此外,“短视频”的爆火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进一步削弱了当地人对大船坑舞麒麟的兴趣。因此,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燃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与消费循环。
(三)保存传播方式易逝
大船坑舞麒麟完整的表演分为舞麒麟和武术两部分,其传授方式历来以口传身授为主。表演配乐也是以现场演奏为主,有鼓、铜锣、铜钹、唢呐等,但据谢玉球老师介绍,大船坑舞麒麟的配乐并没有乐谱,都是演奏者亲身教授,并无系统、书面的文字记录。因此,如若演奏者没有徒弟沿袭衣钵,大船坑舞麒麟的配乐就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五、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重构社区麒麟文化生态
社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基础。为了重构大船坑舞麒麟的文化生态,必须将其重新融入本土社区中,使其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再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传承者肩负着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而社区中的广大民众则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大浪街道已在2012年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承人自主编撰麒麟文化校本教材,将麒麟礼俗、技艺等核心文化内容融入教学中,持续发挥麒麟文化的教育作用。此外,政府可以定期在社区举行麒麟文化知识宣传、麒麟舞表演等相关活动,以大船坑舞麒麟所在的区域为中心辐射至周边,并在春节期间重拾麒麟参家门的传统习俗,通过社区联结群体,从而唤醒地方年轻一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与产业结合提高竞争力
大船坑坐落于深圳市龙华区,该区不仅是深圳市的地理中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核心轴线。它紧邻六个区和一个市,成为连接内地与香港最为便捷的地区之一。龙华区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大船坑舞麒麟可以利用龙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企业资源,进行联合推广。如与数字化产业结合推出大船坑舞麒麟的数字体验馆,运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创建沉浸式展示馆,让观众身临其境;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推出大船坑舞麒麟的周边文创产品,并在设计中植入麒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突出麒麟文化底蕴,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与互联网产业打造龙华区非遗地图一览,将所在区域内的非遗文化相关联,详细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为想要了解龙华非遗文化的人提供便捷指引。将大船坑舞麒麟文化生态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拓宽大船坑舞麒麟的消费群体,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融合现代文化元素
现代文化的潮流无疑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构成了挑战,然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此,围绕麒麟色彩鲜艳的特点,大船坑舞麒麟可以结合现代时尚文化在服装行业进行有关于麒麟元素的服装品牌设计,使其既能够表现客家麒麟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潮流。或是将大船坑舞麒麟与工业美术相融合,邀请美术家在居民楼外墙绘画舞麒麟的各种神采,这样既能向外人展现麒麟的风姿,又能够体现客家文化中麒麟经过家门就会带来吉祥寓意的美好愿景,由此突出麒麟品牌特色,打造“麒麟村”。通过融合现代文化元素,大船坑舞麒麟可以被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5G技术的进步,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部门及相关传承人可以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大船坑舞麒麟的舞麒麟表演以及武术表演记录下来,并将其转化为视频,以此作为传习大船坑舞麒麟的学习资料;还可以借助专业电子音频技术,将大船坑舞麒麟的现场伴乐记录下来,编写成乐谱以便教学;还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向全世界传播大船坑舞麒麟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科技进步与数字化产业的兴起,为非遗传承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平台,为大船坑舞麒麟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支持。
大船坑舞麒麟作为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不仅被注入了客家人对社会繁荣、家业兴旺的憧憬和情怀,更是承载着客家人迁徙、定居、生存、发展的文化记忆,见证了客家人400多年来在深圳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历史变迁。要想使大船坑舞麒麟继续在深圳焕发活力,可以通过重构社区麒麟文化生态、与产业结合提高竞争力、融合现代文化要素、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等一系列举措,不断为大船坑舞麒麟的传承注入新动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