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前文物展示方式多局限于静态陈列辅以简短音频解说,难以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丰富故事,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吸引力,尤其是对秦律竹简的法律智慧、贵妃香囊的精致工艺、唐代壁画上的“涂鸦”艺术等独特文物,亟须通过生动翔实的叙述与活化再现,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其独特魅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顺应传播方式的变革,创新博物馆文物故事的讲述手法,让文物“活”起来,真正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沉浸式传播
沉浸式传播作为当代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前沿议题,其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的开创性研究。齐克森米哈里提出的“心流”理论,揭示了个体在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时所能达到的高度集中与愉悦状态,这一发现为沉浸式体验的研究奠定了基石。沉浸式体验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不仅深化了受众对信息的感知与理解,更通过多感官的协同作用与深度交互,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接收环境。具体而言,沉浸式体验在感官层面,通过高保真度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反馈,使受众仿佛置身于传播内容所营造的场景之中,实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对接。而在交互层面,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探索并影响传播过程的活跃主体。这种人与媒介、人与环境以及人机之间的深度互动,极大地丰富了传播的层次与维度,使传播效果得到了质的飞跃。曹钺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沉浸式传播环境中,个体不仅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存在,更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他们通过与媒介的紧密互动,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与实时反馈,从而构建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此外,曾一果等人的研究则聚焦于博物馆文物展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实践,揭示了这一融合如何促使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受众的观赏体验由传统的静态凝视转变为动态的、参与式的沉浸体验。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二、博物馆文物故事的沉浸式传播路径
(一)重塑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交流范式
在当代社会,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其传播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逐步回归到以人为主体的核心理念。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对观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尊重,也预示着博物馆文化传播新时代的到来。
第一,博物馆利用沉浸式技术构建共享场景,跨时空再现文物历史,结合多模态媒介,营造真实体验,立体展现中国形象。例如,河北博物院通过引入空中成像技术,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物观赏体验。该技术利用国际领先的交互空中成像,使文物影像悬浮于空中,观众通过简单的手势操作即可实现信息查询、立体模型展示及视频播放,细节之处尽显文物之美,让历史文物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活”了起来。“数字琳琅”则是河北博物院的另一大亮点,其三维文物虚拟互动展示系统通过全面生成、处理文物三维数据,实现文物的“图”“文”“声”“像”数字化展示。该系统不仅深度解读文物背景、工艺、历史与价值,还提供了720度虚拟交互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二,虚拟现实(VR)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精心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沉浸式世界,这一技术深度强化了用户的感官体验与空间感知能力。通过无缝融合增强现实(AR)与VR等前沿科技,它不仅打破了物理界限,更实现了用户身心的全面沉浸。在这一虚拟环境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与珍贵文物进行亲密互动,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悟。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维度,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径,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第三,沉浸式传播环境的营造,极大地拉近了人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激发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观众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索、感悟历史的参与者。他们通过近距离观察文物的细节、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与文物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例如,当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亲手触摸到越王勾践剑的锋利剑刃时,不仅能感受到其制作工艺的精湛和历史的厚重感,更能深刻理解到这把剑背后所承载的复国雪耻的壮志和勇气;而当他们看到唐代彩绘陶缩脖俑那生动的表情和姿态时,则会不由自主地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和感动。
(二)革新博物馆文物故事传播方式
在数字化与创意深度融合的当下,博物馆文物故事的传播途径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维度,也显著提升了公众对文物及背后文化价值的认知与兴趣。
第一,短视频平台的广泛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迅速成为博物馆文物故事传播的新阵地。故宫博物院等顶尖博物馆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入驻各大短视频平台,通过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短视频,将沉睡的文物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给广大网友。例如,“纪录片”系列通过高质量的制作,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观众在视觉享受中感受文化的厚重;《故宫邀你云看展》则利用VR技术,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身临其境地游览展览,感受文物之美。此外,各地博物馆也积极创新,通过创意短视频如文物版“阳光开朗大男孩”等,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有效拉近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第二,游戏的创新应用。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网民群体,博物馆可以尝试与游戏平台合作,将文物故事融入游戏之中,打造高度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的时空限制,还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玩家对文物故事的兴趣和探索欲。例如,“奇迹暖暖”与故宫博物院的跨界合作,将明清宫廷服饰元素融入游戏服饰设计中,让玩家在装扮角色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服饰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数字藏经洞”则通过模拟敦煌藏经洞的真实场景,让玩家化身为历史探索者,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和历史的厚重。这些游戏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也为博物馆文物故事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三,文化创意类节目。除了短视频和游戏,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舞台剧、情景剧、诗朗诵等多种文化创意类节目形式,将文物故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文化产品。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挖掘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例如,《王厝时代》大型文博系列纪录片,是由河北博物院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强强联合摄制的一部力作,于2022年6月盛大启播,通过河北卫视、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等多个权威平台向广大观众呈现。该纪录片共计15集,总时长约450分钟,至同年9月已全面上线,圆满收官。本纪录片以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战国中山国珍贵文物为独特切入点,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丰富的中山国历史史料研究,纪录片充分解读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展示了文物的物质形态,更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价值。通过精心编排,纪录片串起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层层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全面勾画出王厝时期中山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沧桑。纪录片秉持“以史鉴今”的宗旨,通过客观、翔实的分析与描述,将文物考古的最新成果、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以及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有机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它不仅带领公众品鉴国宝文物的精湛工艺与美学价值,更积极向公众普及和传播珍贵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知,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观赏性的文博佳作。
另外,《文物成语号ON云端》音频项目,独具匠心地将河北博物院的11件珍贵文物作为叙事线索,巧妙构思了“中山国小玉人”冀小乐这一虚拟角色,引领听众穿越古今,融合丰富的成语典故于文物故事之中。该项目通过生动有趣的语音故事形式,辅以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深度挖掘并传播了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与成语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众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成语,拓宽知识视野,实现寓教于乐、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三、沉浸式传播博物馆文物讲好故事的价值彰显
沉浸式传播在博物馆文物故事的讲述中,其价值体现尤为显著。它巧妙地将现代科技融入娱乐与学习之中,不仅激活了沉睡文物的生命力,更以动态、多维的方式展现了文物的丰满形象,使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为例,通过沉浸式体验,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运河之上,亲眼见证舟楫往来的繁荣景象,文物因此得以生动讲述其背后的故事。此外,VR技术的运用,如世博会上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将千年古都汴京的繁华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实现了从视觉到心灵的全面沉浸。这种技术赋能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文物故事的传播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观众对文物价值的深刻理解,从感官沉浸逐步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共鸣,实现了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讲好中国博物馆文物故事,亟须我们秉持创新思维,通过沉浸式传播手段,巧妙跨越时空的鸿沟,让沉睡的历史文物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应积极拥抱科技,运用VR、AR等前沿技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文物之美,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同时,讲述者需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活化历史场景,构建文物与公众之间深刻而紧密的情感纽带,从而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与广泛传播,共同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