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24 10:42: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保证教学曲目的科学合理以及和学情的高度契合。尤其对于刚开始接触音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在于如何保证学生气息的稳定性、对声音的控制力,以及如何使其在音乐演唱方面能形成较好的艺术品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风格优雅、语言精致、内涵深厚的特点,同时其声域不宽,演唱时不过度追求音量大小,偏重把握歌曲的风格。将其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训练曲目,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还可以使其形成较好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学习,能够解决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歌词咬字、音色塑造、风格把握等问题。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特征
 
  (一)歌词意境优美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以诗词入乐,使歌曲本身就具有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的意蕴和意境。春秋时期,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形式就已经在民间实现了普及,可见这种以诗词入乐的形式已有较长的历史。自那时起,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歌曲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风格丰富多样,可温婉柔情,可清新自然,也可豪放雄壮,成为当代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例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歌词就取自苏轼的词作,描写了长江波涛汹涌的雄壮景象,让人联想到英雄豪杰壮志未酬的时代之景,其从大处落笔,写出的意境十分高远、优美。
 
  (二)歌曲韵律和谐统一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非常关注如何表达节奏和韵律,以及如何通过歌词的押韵营造出音乐性氛围。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时十分强调平仄、押韵,因此在成作之后非常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韵律感,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尤其两宋时期,古典诗词成了艺坊音乐表演的重要载体。中国古典诗词所具有的文学性、音乐性等特征,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韵律谱写奠定了基础。作曲家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基于句法形式这一维度,灵活应用古典诗词的语气、韵脚、结构,并结合古典诗词本身具有的声调美进行曲子创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展现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例如,《声声慢》这首词的上阕句末使用的是四平韵,通过运用叠词和双声字使歌曲具有更强的音乐性。黄永熙对《声声慢》进行改编,将之创作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运用的是五声调式,使得整首歌曲韵律婉转起伏。随后黄永熙又通过曲式结构来进行情感表达,且在谱曲时更加注重旋律和词组吟诵发声特征的有机结合,并保证二者的一致性,使歌曲韵律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和高校音乐教学联系较为密切。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诗词和歌的融合,教师引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感受到古典诗词歌曲传递出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实现音乐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创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为一种综合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将其引入教学中可以使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政治及思想,了解其中的文化要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其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具有较为典型的音乐美,其对演唱者的韵律把握能力和乐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能像古人一样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吟诵,又要能对其中的节奏及韵律展开剖析,了解其正确的咬字行腔技巧。很多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运用戏曲腔调形式进行演唱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时需对学生进行戏曲腔调的专项训练,这会使学生的唱法技巧变得更丰富。除此之外,为展现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美感,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气息训练,保证学生在演唱时气息舒缓、平稳,音域跨度广。上述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技巧水平,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气息训练
 
  气为声之本,气是发声的动力和源泉。呼吸是否精巧将会对学生演唱时的吐字和咬字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唱时的情感传递、神态表现和音质美的塑造好坏。当前,很多学生在演唱时都会出现气息太过粗糙、阻滞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的气息运用不正确。学生或是气息太过浅显,导致声音无力,深度和力度有所不足,听起来较为虚浮、单薄;或是气息太过闷涩,听起来极其松散,不够通畅和集中。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曲目作为培养学生气息稳定性的载体,让学生在训练之后可以提升气息的平稳性、均匀性和弹性。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作为教学曲目。《我住长江头》是基于宋代李之仪的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所作,该歌曲旋律清晰,节奏流畅,句尾有上行腔和下行腔,听起来好似对词作的吟哦。教师用该曲目带领学生进行气息训练时,可以借助钢琴伴奏,将江水般的流动音型贯穿于整个曲目。《我住长江头》这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虽然词句和音乐紧密相连,线条较为清晰明确,乐句十分清楚,但是唱起来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想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表达出其中蕴含的含蓄情感,就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呼吸控制能力,确保演唱过程中声音平稳、柔和,能在演唱时保障呼吸的稳定性,以深远飘逸的轻声传递出歌曲的韵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乐句进行气息更换,丹田始终保持在反弹状态,腰部保持紧绷,通过揉、提、沉、歇等方法对气息进行调节,以气息控制音色,实现声音速度和力度的变换,同时还要保证气息的平稳性和连贯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春晓》《登鹳雀楼》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对学生进行气息训练。

\
 
  (二)利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音色塑造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或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够完善会出现音色审美误区,如高校音乐的教学仍然简单地局限于音色渐亮。而通过引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与现代歌曲不同,其情绪含蓄内敛,风格精致典雅,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在进行音色塑造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既和西方歌曲、艺术歌曲存在差异,又和我国民歌及歌剧有所不同。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要保证字正腔圆,能表达出其浓厚的艺术韵味,展现出词句表达出的情感,同时要注意音色的丰富性和对气息的控制。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学生要对喉咙肌肉、呼吸状态进行调整,通过提升呼吸肌肉群的韧性,确保喉咙空间的适中,让声音从极、卡、压的状态中释放。在塑造音色时,不可以太过做作,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保障声音的圆润性、通畅性和集中性,从而细腻地表达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韵味,让声音听起来刚柔、浓淡、显隐、抑扬并济。此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大多是借物或景抒情,为避免演唱风格千篇一律,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音色控制能力,在理解作品内容、形式、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对音色的合理运用表达出歌曲的不同韵味。举例来说,《阳关三叠》《长相知》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蕴含的情感主要是以愁绪为主,但是《阳关三叠》是表达感伤,《长相知》则是表达相思。在基于这两首歌曲实施音乐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音色表达方式,使学生的音色塑造能力得到提升。
 
  (三)利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歌词语言控制能力培养
 
  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咬字发音并不是指让学生简单地练习说话时的发音,而是指在演唱时,学生的语言运用既要符合基础的语言发音规律,又要契合歌曲的发音规律。很多学生由于无法有效协调喉咙、牙齿、舌头、嘴唇等发音器官的使用,导致演唱时歌词语言难以实现做型准、拼合准、声调准,从而造成吐字不够清晰,归韵不够准确等问题。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节奏较为舒展、缓慢,旋律多以念白式和一音一字式为主。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训练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来深入感受咬字的着力点和收音的技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歌词语言控制能力的目的。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见欢》这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来培养学生的歌词语言控制能力。这首歌曲的起音相对较弱,埋情较深,吐字虽缓慢,但是不滞,在演唱到“言”字时,需要做到准确收尾,不可以将“言”字咬成“牙”字或是“银”字,如此才可以准确表达出原作诗人孤寂的心情。又如,在唱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时,需要注意歌词演唱的抑扬顿挫,声音表达压迫富有层次,尤其在唱到“不”字时,需要关注咬字的力度,“不”字喷口而出,声音表达既要压抑,又要具有爆发力,如此才可以让人感受到歌词传递出来的悲痛、沉郁之情。
 
  (四)利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润腔技巧训练
 
  润腔主要是指在演唱时,对唱腔进行的烘托、丰富和补充,是一种演唱时的独特技法。润腔既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又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音乐艺术中有言“曲外设腔”“腔为情设”。润腔的作用在于对演唱者演唱时的曲调表达、情感缺陷进行弥补,对词和曲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从而更好地展现出歌词与歌曲的韵味和风格。润腔一般不会独立存在,其作用在于烘托,辅助实现曲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歌曲演唱中,润腔的常用技法主要有5种,分别是唱腔装饰润腔技法、声音造型润腔技法、节奏变换润腔技法、力度变换润腔技法和地方方言润腔技法。在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如何实现音调和声调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润腔技法的训练,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润腔种类,使其演唱表现力得到增强,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也有着一定价值。例如,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长相知》作为比较典型的具有昆曲风格的古典诗词歌曲,在演唱时需要对其戏曲韵味特征进行精准把握,保证声音的集中性,让声音既具有弹性又具有一定的含蓄性,不可以让表现得太过尖锐明亮,要通过细腻的唱腔表现出歌曲清澈、悠远的韵味,做到“重出轻收”。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滑腔、断腔、挑腔等润腔技巧,让唱腔的表现力变得更为丰富,从而演唱出歌曲的特色。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实现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和高校音乐教学技法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特征的基础上,强化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进一步研究,并基于教材编制、教法创新等多个维度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以此促进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扬。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9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