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是以一种多元、共生、并存的方式存在。在高校教学中,音乐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若在教学中将民族音乐文化与之融合,既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又能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因此,本文阐述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作用,然后分析了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音乐氛围,循规蹈矩,文化理念
有效保证,很多学校都开始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音乐是高校教学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而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占比很小,但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就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要让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得到伟大复兴。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了重要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然而,从目前高校音乐教学情况来看,整个教学走向了“崇洋媚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教学内容不仅流行化,且西方化现象也较为严重,这就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诸多阻碍。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该问题的严峻性,在充分了解形势的前提下,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多重视。
(一)民族音乐是情感的表达
在《毛诗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诗,是人情感意志的表现形式,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那么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若语言表达不尽,就用叹息声来延续它,叹息不尽,就用喉咙歌唱它,歌唱仍不满足,就手舞足蹈起来吧。”可见,民族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抒发心灵情感的载体,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在民族团结和交流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茉莉花》《阿里山的姑娘》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情感的融合,它既是维系民族的情感纽带,也是民族认同感的交汇点。
(二)民族音乐是文化的传承
我国各族人民的音乐既体现了浓郁的特色,又传承了文化民俗,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历史的“化石”。比如《纳西情歌》《三十里铺》等都展现了当地独一无二的文化图景,这些也都是当地生活背景下的真实写照,它极具民族风味,亦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民族音乐是技艺的传承
民族音乐在表达效果上与民族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让民族音乐拥有独特风味的因素有以下两种。其一是民族乐器,民族乐器制作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它有着繁多的门类、技术,比如苏州的箜篌、编钟等;其二是民族唱法,每个唱法都代表了一种音乐表达形式,他们都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比如昆曲中的唱腔,这些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确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关系
(一)用辩证观点看待高校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矛盾
高校音乐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给民族音乐带来较多的好处,比如让大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但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老师传递的音乐知识信息量太大,就会让同学们无法接受,使得他们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知识,这就很难达到高校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高校音乐中,主要以吸收外来音乐文化为主,然后将吸收到的音乐文化进行内化,从而形成属于高校自身的音乐文化,同学们会对两种文化产生矛盾,而对于一些思维较为敏捷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新颖一点的高校音乐文化,不愿深究民族音乐文化。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老师正确且及时的引导,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认清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所存在的关系,从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艰巨的
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时,其一,要以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老师只需扮演好辅助角色即可,这样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S但在教学计划制定中,不得过于追求统一的音乐文化,比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不能让同学们只看到民族音乐文化的表面,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隐藏在内部的音乐文化。
其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就是高校音乐教学,它既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成了各民族的精神食粮,它滋养了56个民族和所有的华夏儿女。但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当稳扎稳打的走好每一步,它的传承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除了高校进行普及外,还需要民间艺人做好传播工作,这样才能将民族音乐文化薪火相传下去。
(三)高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这一重任。民间文化组织稳定性不强,若只是依靠他们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机构,这些接班人也即将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为此,在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时,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正确的方式给同学们传递有效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乃至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既而主动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当成自己的人生小目标。
(四)高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和条件
高校音乐教学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从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把音乐当成是基础课程,且使用的教材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这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源,有了民族文化才会有世界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体现出属于我们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只有将二者完美融合,才能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贯通。
除此之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得到高校音乐教学这个硬性条件的支持,音乐教学又是师生学习的主要过程,而高校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念,才能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老师要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任外,大学生亦是如此。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能否对音乐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多样、趣味,且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若无法满足以上条件,那么他们就会降低对音乐的关注度,之后在音乐课堂上的参与度也会逐渐下降,这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把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其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音乐文化,并让他们沉浸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既而主动去探索民族音乐文化中所隐藏的奥秘,这对萌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意识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净化心灵
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历史伟人的先进事迹、作品作为教学重要载体,积极引导同学们去歌颂伟人的优秀品质,既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在多媒体运用中,还能将同学们带入历史长河,让他们能以参与者的身份去联想,使得他们的内心能够被音乐民族文化所净化,这既能增强他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又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三)增强文化自信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甄别不良文化和抵制能力,高校就要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到音乐教学中,比如用实践手法带领同学们去领略祖国不同区域的生活、饮食特色,让他们能对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既而在拥有民族精神的同时,生成文化自信,这对提升音乐和文化素养意义重大。
四、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素质水平高低对社会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高校教育除了要重视文化教育外,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目前来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说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推广民族音乐文化是可行的。
其次,在21世纪,高校教育方向发生了改变,整个教育开始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高校之所以会把这样的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主要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并希望通过音乐文化的熏陶来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最后,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减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压力,就要带领他们摆脱困境,这也是民族音乐文化能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从目前来看,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还是缺乏一定的特色,虽然部分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给同学们创设了许多关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培训课程,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到每个人的血液中,促使民族音乐教学成绩难以突显。此外,一些老师没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设备都不能正常使用。
其次,要想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师资力量是关键。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都缺乏双师型人才,整个民族音乐教学力量严重不足,虽然很多老师都是各大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生,他们所拥有的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论水平是我们毋庸置疑的,但却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领域方面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当今的社会文化呈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能更好的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但由于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受众太少,民族音乐文化很难被推广,加上课程资源的缺乏,促使民族音乐文化一直处在探索期,这就严重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五、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不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西方流行音乐文化更加快速地传入我国,而大学生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就改变了自己的审美癖好,既而开始加倍关注西方文化,导致属于我国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无人探寻。加上现在的流行音乐乐器更易获取,且演奏难度低,易上手,而民族音乐的演奏乐器在市场中不常见,要想学习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学生没有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根本原因。
(二)音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设置的并不合理,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占比是很小的,即便有些学校设置了民族音乐课程内容,但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寥寥无几,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把这些内容置入到教学计划中,这就让同学们失去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除此之外,大学生选择音乐课程考核模式是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不是唯一的选择,部分同学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面对考核的,比如流行、摇滚、朋克音乐等,他们会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而这就让民族音乐渐渐丧失了吸引力,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得不到良好传承。
(三)不重视民族音乐文化
现在高校的很多音乐老师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他们认为音乐教学就是单纯的给同学们传授音乐知识和听歌罢了,并没有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放在重要位置,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再次受限。此外,高校未能组建一支文化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且对民族音乐文化有颇深见解的师资队伍,既而音乐教学无法与民族音乐文化紧密结合,而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过于传统,这与现代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目标是相背离的。
六、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高校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外,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只有采取先进的融合方式,才能为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提供保障。从目前来看,传统民族音乐具有商、宫、徴、角等特点;包含了夏朝、西周等朝代;包含了外国、西域、中原等音乐,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文化就是历史文化的遗留,它见证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因此,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共同欣赏当前较为流行的民族音乐,例如:李娜的《走进西藏》、殷秀梅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刀郎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通过欣赏让同学们对民族音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对音乐特点和隐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营造浓郁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营造一个浓郁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是老师的职责,良好的氛围能让原本对民族音乐无感的同学在耳濡目染中转变自己的思想。例如:老师可以从教学环境着手,如每次课前提前来到教室,给同学们播放一些民族音乐,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各民族的文化作品,再在课上制造层次丰富的教学空间,使得课堂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与此同时,学校也可定期举办一些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舞蹈编创、歌唱与演奏比赛”等,不管在任何比赛中,都需要与民族音乐挂钩,这样才能让在校大学生有更多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大学生对民族历史、人文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还能在了解中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使得他们能在真切的民族音乐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只有在认可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下,才能主动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这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扩大影响力有莫大的帮助。
(三)优化课程结构,感受民族音乐精神
在如今的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难题,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音乐课程设置的不够合理,部分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没有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出发,所有的课程都过于形式化,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抵制情绪。因此,老师应当从自身和文化传承角度出发,优化音乐课程结构,去粗取精,将课程与潮流元素相结合,这样设置出来的课程既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又能引导同学们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民族音乐课程进行学习,既而更好的感受民族音乐精神。例如:70年代简广易创作了一首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这首曲子主要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它描绘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画面,其作品热烈、欢乐,且充满了内蒙民歌风味。老师展开该民族音乐课程时,可以与内蒙民歌主题变奏曲一同进行赏析,让同学们在体会不同音乐魅力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进而分享自己的感受。此外,老师也可借助课堂引导同学们对马头琴、胡琴等乐器知识进行学习,给他们讲解这些乐器的历史文化和演奏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还能将民族乐器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既而让他们拥有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四)打破常规,强化民族音乐理解
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践课程越来越少。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常规,尽量选择一些符合同学们实际情况且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并鼓励同学们试着去演奏,然后感受其声音和手感,从而强化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例如: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外,也可根据同学们的喜好成立民族音乐团,若他们的能力不足,老师就要选择西方音乐作品作为基础训练,待他们具备演奏能力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改编一些民族音乐剧,这样既能让他们的情感释放的更完美,又能创作出独具个人魅力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同学们更多的参与感,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更加顺利。
七、结语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我们了解到民族音乐是历史精髓,而现行的西方流行乐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就需要老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浓郁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优化课程结构,感受民族音乐精神、打破常规,强化民族音乐理解等。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朴永春.浅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8(16):175.
[2]石莹.高校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探讨[J].北方音乐,2020(02):170-171.
[3]叶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220.
[4]赵蕴洁.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音乐时空,2016(03):146-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