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源远流长,起源于田间地头,要谱写好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艺术新华章,就必须在教学、创作中厚植民间,重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并有效而合理的运用。文章从田野作业的角度切入,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创作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分析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上的意义;素材、题材、民族审美三方面探讨田野作业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上的价值,以此总结阐述田野作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田野作业,传承,发展
一、田野作业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田野”在此处有着“实地”的意思,英语“Fieldwork”,译为“实地研究”“实地采集”或“实地调查”等[1]。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田野作业”是通过工作者们离开书本,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长期的与想要研究探寻的文化族群,以感受为主从而获取舞蹈的创作思路,并且通过衣、食、住、行,语言,行为,思想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通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随访式:在被调查者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咨询的方式获取真实的信息。
(2)座谈法:通过采访在当地百姓中有着一定知名度的人物,或者走访当地的文化部门了解情况。
(3)参与法:要求进驻到当地,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观察,感悟民风民情。
(4)跟踪式:对想要调查的文化找到固定的调查点,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
(5)观察法:带着明确的目的以自己的感官感受去了解事物。
(6)记录法:以录音、身体、影像和文字记录事件。
二、田野作业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传承意义
(一)教材——强化和丰富动态元素
中国民间舞最早是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最原始的民间舞蹈便是我国民间生活艺术形的呈现。在古代,我国的“礼乐”中的“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原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它出现在普通百姓的农活或者是早期的祭祀庆典仪式中,以民间生活经历为主题,灵感皆来源于生活,根据当下随即发自内心的一种艺术形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独特地域性的艺术风格,具有自发性,随意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如何使民间艺人自发性地活动整理成有规律且科学地,从而走进课堂教学中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田野作业将民间艺术采集归纳汇总,经过专家们挖掘整理,最终形式科学地、系统地教材,进入高校课堂推广传播。
溯源历史的长河,我国56个民族有着多达一万八千余种的民族民间舞蹈。各界专家、学者为了挖掘民间传统艺术,奔赴全国各地,民间乡村,通过田野作业,归纳总结成果,提炼精华,通过系统化的梳理,最终形成文字、视频等形式,走进高校、院团、企业。然而,早期的田野作业,由于人员、时间、仪器等方面的限制,在田野作业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民间资源被忽略。以汉族民间舞—花鼓灯为例,淮河流域主要贯穿于苏皖豫三省,对于花鼓灯这种民间艺术,在苏皖豫三省的民间史料上都有记载上,只是民间对其称呼不同,表演形式大体相同,然而学术界对于花鼓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徽淮河流域,并已经形成了传播体系。另二省并没有过多研究,导致了花鼓灯资源不够充分。
因此,通过田野作业了解每个区域的民间舞蹈文化,走进民间,体验民俗,了解文化历史,地理特征,寻找民间舞同中存异,殊途同归的特性,从而丰富现有民间舞教材库,是探究历史艺术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径[2],也是教材编写的事实依据与基础,也是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根本。
(二)学生——深入和拓展文化底蕴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民间独特的文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文化里的一块瑰宝。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学生想要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就必须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和民族特色,通过田野作业对民族民间舞有新的认识,抛去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固定教学模式,深入民间,更近距离的了解民间舞蹈文化,准确的把握民族风格,通过对民间艺人原汁原味的舞蹈的学习,在举手投足间,对民族文化,舞蹈内涵产生新的认识与思考[3],增强学生的地方认同,从而提升文化自信。例如,安徽的学生,要向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就一定要溯源,去到它的发源地,怀远、蚌埠、淮南、颖上等地,回到这片土壤的根源,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充分认识到民间艺人为什么而舞,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安徽花鼓灯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地掌握其精髓,运用到自身的表演、创作中去。所以,尊重传承、走进民间,田野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多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堂,虽有着较为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全面的掌握基本元素,完成课堂组合,但或多或少存在被动学习因素,无法让学生直面感受到民族民间舞在民间的魅力,随之表演起来也会大打折扣。例如安徽花鼓灯的“平足步”是“大兰花”表演中最常见的步伐,没有经过田野作业的学生只能从老师那里接收到动作正确的做法,需要注意的要求。学习方法仅仅是模仿,对动作以及民族的认知存在着片面性。经过田野作业的学生看到民间艺人在土堆里表演的时候,会瞬间明白老师课堂上一直强调脚下要“平趟”着走的含义了,在民间土堆里表演,只有“平趟”着走才可以踢走脚前厚厚的泥土。这种视觉感官上的理解对于民间舞的学习效果来说,是事半功倍的。所以田野作业对于学生深入拓展文化底蕴,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三)教师——提升和构建教学方法
正因为舞蹈艺术的独特属性—言传身教,以模仿为主,所以教师在民间舞教学中,为了把握其风格的准确性,增强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备课地方改在民间,边走边看边总结,追根溯源,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为教学带来更多的技巧与方法,通过视频、交流、分享、示范的方式,组织课堂,使舞蹈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模仿复制,而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感悟民风。所以通过田野作业后的教案一定是合理、规范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接地气地、受众面最大的;教学内容一定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随之而来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大大提升,教师荣誉感与自信心也会得到充分的满足。
田野作业不仅能拓宽教师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师的创作储备量,只有对民间有着别样情怀的编导,才能编创能够深深走进人民心中的作品。比如:双人舞《老雁》,一个直击心灵的作品,以蒙古族舞蹈为题材,表现了大雁的形象,通过表现老雁的爱情品质,将主题升华到人对生命本体的青春追忆。其中蒙古族语汇虽然不多,但又能让观众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的豪放洒脱。他贴近生活,接近群众,是人民群众思想感情最直接的表达。也是民族民间舞当代性创作转换的一个作品。众所周知,作品的编导正是一位长期扎根在民间的艺术家、教育家。笔者认为,编导这种创造力与观察能力离不开对民间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使田野作业这种“慢热型”的方式方法慢慢被大家忽视,有的是对现有教材、网络视频的依赖;有的是田野作业仅仅停留在录、记、拍三部曲的层面,没有下文;有的民间团队逐渐走向“商业化”,使得有些田野作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收获欠佳。所以,笔者认为当下社会各界应大力加强民间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放慢脚步,深入田野,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田野作业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创新价值
(一)源于生活,以传统元素为素材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素材通常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日常,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创作背景,所以中国民间舞的创作是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的,原生态的属性使创作者必须深入民间、扎根乡野,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创作素材,寻找创作动机,触动创作灵感,最终用传统素材完成当代艺术转化。例如,舞蹈《徽娘》,以安徽花鼓灯为创作主体,提炼素材,舞蹈中大量的使用到了“拧”“倾”的动作。在民间,由于民间的俗语“好女不玩灯”,最初的“兰花”角色都是由男艺人扮演,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古时女子的“三寸金莲”,所以脚穿“衬子”表演,为了保证脚下重心的稳定,在表演中经常出现倾,拧、斜塔等身体形态,步伐上也多是“碎步”行进,同时,这一形象、动作被赋予人物形象后,便可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纠结与悲伤;演员舞台中后方台前快速移动,突然暂停的造型,就是非常明显的安徽花鼓灯里的“手搭凉棚”,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丈夫归家的期盼;舞蹈中的空间转换也有着十分明显的“溜得起,刹的住”的花鼓灯特点,既突出了动作的风格,又凸显了地域特色。再看,舞蹈中的道具是将花鼓灯的扇子改为柔软可变的丝巾,用丝巾的抛,拉,扯表达出舞者的情感变化,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与情感变化相结合。因此,作品从素材的提取、再创造,到道具的运用,这些都需要编导进入民间,就地取材,再根据人物形象再加以修饰,既保留了传统舞蹈的风格韵味,又根据当今审美进行创新性编创。以舞蹈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人民群众,为人民而舞,感受艺术源于生活的体验。
(二)回归当下,以现实题材为创作导向
走进民间,取其精华,最终走出田野,回归当下。我们所探寻舞蹈真正的意义,是为了丰富舞蹈语汇,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舞台表演、舞蹈创编中去。走进民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洗涤,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作品《转山》的创作基础就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编导王钶通过在西藏地区的田野作业后,将藏区对宗教信仰的强烈执着与生命的轮回通过朝拜者的身心历程创作出鲜活的故事搬到了舞台,在保持藏族风格纯度的基础上,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文化进行提炼加以创编。结合藏区独特的宗教信仰,当地的人们会通过朝拜,以虔诚的心祈求神明的庇佑与帮助,讲述藏族的民族民间舞蹈。通过田野作业,把握藏族民间舞的文化特点进行衍化,将藏族舞蹈的动律运用到作品当中[4],例如群舞部分大量运用到了藏族最基本的颤膝动律及体态,和民族经典的服饰,该地特有的格桑花,将这些与当下生命的轮回为创作题材,取其精华,保持原有的纯度的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体现了舞蹈的本质功能,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当地民族文化,舞蹈特点,更体现出了自然的壮观,民族的自信,更有着传播推广的社会作用。
田野作业为舞蹈创作所提供大量素材的案例,通过田野作业的研究与探寻,不仅能让我们学习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更能为创作,带来纯粹的舞蹈元素,将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是我们应当积极去探寻的。
(三)感悟民风,以民族审美为情感依托
五十六个民族,上万种舞蹈,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特征、民族审美。我们大致划分为山东、青海、安徽、新疆、延边、内蒙古、东北这八大地区,基本构建出民族民间舞的体系[5]。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所传入,或者受到外来的影响不同,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改革开放后,经过业界专家的挖掘整理,将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舞蹈又带回了大众的视野,让我们领略到了各地的民间艺术珍宝。
通过田野作业,“嘎光”这一古老的传统组合带进了我们的视野;云南的傣族由于地势原因经常穿梭于崎岖的山路间,又有着头顶重物从而运输,劳作的特点,这就导致了走要顺边走,来保持重心的稳定,通过田野作业,傣族舞蹈的“一边顺”出现了。所以感受民俗,以民族审美为情感寄托时,要做到“观山水气韵,知其舞蹈情韵”,带着问题去体验各个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产生的舞蹈风格的多样性,思考动作的来源与启发,理解与感悟舞蹈的目的,做到了解民族的审美与文化体会他们的情感诉求,要做到“知来路,识归途”,知道他们为什么而舞,从而做到“神形兼备”。舞蹈的表现从不是为了展示高超的技法,而是本着匠心精神去“研舞,编舞,传舞”,这样才能创造出既保留了民族的乡土气息,又能展现当今事态的优秀舞蹈作品。
所以探寻优秀的历史舞蹈文化最好的方式只有通过田野作业进行采风研究,进入乡野,深入民间,共同生活,参与劳作,采撷原真[6],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当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充分地了解到舞蹈的起源,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
四、结语
*近*总*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精辟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源远流长,发端于民间江湖,要谱写好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台艺术新华章,就必须在教学、创作中厚植民间。因此,重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有效合理地运用田野调查法,扎根民间,汲取养料,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才能有思想和艺术的和谐统一,从而重现中国民族民间舞台艺术的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刘晓真.舞蹈研究中的田野调查[J].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2013.
[2]赵铁春;王昕.与民共舞一“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意义[J].11-3982J.2014.
[3]仲睿.民族民间舞蹈与采风研究关系[A].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8.
[4]褚青青.汉族民间舞创作探析[J].戏剧之家,2017.
[5]潘薇佳.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忧思[J].《舞蹈》,2013.
[6]熊芳.浅谈民间舞蹈田野考察及发展[J]大众文艺.北京舞蹈学院,2010.19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