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音乐史》作为高校重要的音乐课程,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夯实具有显著意义。这门课程不仅从宏观角度开启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历史观、美学观,而且在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和驱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培根育魂。党的十*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新理念,这也为高校的《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语境,为《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也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音乐史》中课程思政教学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实现立德树人之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开展意义
我国自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体系建立以来,《中国音乐史》就是标配的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深度的整合。《中国音乐史》是一部记录民族音乐传承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中国多民族、多元化音乐文化融合的发展史,彰显出非常强大的课程思政价值。高校在课程思政的主框架下,进行了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开展,依托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脉络,通过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作品的解读,使学生在课程中体验中华音乐文化遗产的博大与珍贵,展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卓越魅力,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优秀传统音乐伟大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成就,体味中国音乐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蕴,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此激励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对于民族融合、多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思想交汇等内容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需要进一步的渗透和引导。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课堂构建,将常规化的历史沿袭性的碎片化教学内容,通过文化共荣、民族融合紧密地串联在一起,系紧了《中国音乐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纽带,凸显了《中国音乐史》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升华了学生对于音乐史学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于中国历代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对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属性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思政实施,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能力,还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想视野,使其看到更广阔的音乐思想天地,在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等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得到更为广博的音乐史论思想启蒙,进而形成多元文化观和跨文化思维能力,沉着应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更理性地进行音乐文化交流,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实施,要在传统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中国音乐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着力挖掘音乐发展史和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突出中国音乐史思想教育的内核价值,强化中国音乐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具体的课堂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措施研究,建立完善的实施策略,推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进程。
(一)借助全新发展理念,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新规划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立是促进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推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决策。在这样的理念和决策指导下,高校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育要建立起更加宏观的教学视野,从更长远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格局去规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推进《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进入到新的发展态势。在具体的规划上,着重做好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完善课程体系。在原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充实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人物、民族音乐融合与发展等课程内容,优化民族音乐史的课程脉络,增加对反映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系统分析课程,形成更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这样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让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建立起更强大的思政价值观念,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神圣使命感,进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为国家的音乐文化事业发展增砖添瓦。
第二,突出时代特色。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开展,是充满内涵性的思想教育历程,要将历朝历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与现代的主题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那些陈腐的、落后的、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内容摒弃掉,留下精髓部分。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托新时代教学的全新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指导精神,抓住时代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梳理和整改,寻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有效融合点,将时代精神的启迪有效地植入到现有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并逐步进行细化,完善各个相关环节,顺其自然地形成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推动教学体系的升级和变革。此外,中国音乐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教学水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规划课程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体验到时代文化的精神鼓舞。
第三,注重民族多元化思想渗透。结合中国音乐史中的多民族、中西方融合等多元化音乐文化课程,规划更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大纲的设置中,利用中国音乐史中历朝历代的史实,科学、巧妙地穿插进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民族音乐教学案例的思政潜力,将中国音乐发展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紧密融合,形成连贯性的课程教学内容,既能突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又能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建立。此外,在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同时,通过课程大纲的严谨规划,适当引入西方音乐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深入体会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凸显音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跨文化交流意识,塑造学生更宏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充分利用中国音乐史史实精华,打通价值引领通道
音乐是人类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也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进发的重要里程碑。一个人对音乐的爱好程度以及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他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珠帘”,将一个个中国音乐发展路程上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将一个个代表文明和主流价值观的艺术精华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中华民族艺术美学感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学生的艺术视域和精神内核,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新语境下,《中国音乐史》的思政价值会更加突出。在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海洋中,可以通过提炼中国音乐史史实精华,打通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道,实现史学理论传授与课程思政的完美契合。
第一,通过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学习,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一些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认知还停留在史学资料的范畴,认为学习中国音乐史就是了解一下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以及风格演变的公共课程。这种错误的学习观,不仅会影响学习学生中国音乐史的兴趣,还会造成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不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语境下,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自开课伊始,教师必须让学生开启心智,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为提升思政能力打下知识理论基础,细致地梳理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轨迹,在这些史实精华中,提炼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系统对音乐美的释读和中国音乐艺术的艺术展现方式,进而揭示出中华民族思想文明的演变流程,引领学生理清从古到今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关键线索,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到一代代中华音乐文化传承者的心路历程,挖掘出中国音乐发展史实中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使学生能汲取思政思想的源头活水,在诸多的思想内涵中剥脱出价值引领的思想脉络,使学生从中感悟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建立起与中华民族发展相联系的纵向思维,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通过中国音乐作品的学习,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西洋音乐、流行音乐为主导的大环境下,中国民族音乐的课程地位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这与传统文化复兴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路线有所背离。所以,《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中国音乐史潜藏的美学特质,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思考方式,在教学整体构建中,深层挖掘音乐史中的人物思想和作品内涵,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感悟与体验,使枯燥的音乐史学习多一些诗情画意,多一些切身体验,让学生时刻浸润在中国音乐史美学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出对中国音乐最深情的美学思考和向往,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通过与外国音乐史的对比教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借助周边课程,进行对比教学。从课程开展中抓住不同地区音乐史的发展特质,使学生建立起宏观的世界观,在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传承贡献力量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音乐史论知识,对国外音乐不同阶段的音乐历史、艺术风格等综合掌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的扎实,音乐思维更加的广袤,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也充满了前瞻性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强化课程思政课堂地位,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的教学开展最终还是要归于课堂教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语境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要随之调整和改革。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中国音乐史》的课程地位,在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等多个环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巩固现有的教学成果,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育人价值。
课内教学环节,教师要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针对性地部署教学流程。在高校优质的教学平台支撑下,开拓出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课堂的新风貌,将传统的教授式、说教式课堂转化成符合当代大学生心智的互动性课堂。如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法,情景模拟、互动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使中国音乐史课堂中呈现“听、说、演、思、悟”相结合的互动效果。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精心设计课件,将枯燥的史学文字转化成生动的视频和音频,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将课堂的氛围烘托得更加热烈,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激活学生的正向、反向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中国音乐发展史中所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的潜能,建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协同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思政能力,通过深化文艺理论文献研究,启发思考,带动实践等多种方式,巩固其思政教育效果。
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安排流动性的实践小组,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高校的封闭环境,去社会上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音乐舞台、音乐讨论会,走进更加丰富的民族音乐体验环境,与民间音乐传承人、演员、音乐家、史学专家、文化学者等进行直接性的对话,对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创作手法与国家、地域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民俗等因素的联系进行更深层的探讨,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性,使学生在深刻体验到民族音乐魅力和精神内涵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出更深厚的民族情怀。使学生将自身的音乐感悟和创新思维充分地表达出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知,使课程思政的思想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得到更深入贯彻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献计献策,全面深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高校《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思政要紧扣时代精神,用更具前瞻性的教育视野去布局和实施相关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把握时代思想的发展脉搏,在新时代中展现出课程思政的特色,凸显出《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潜力,展现出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意义,用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美学境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摒弃陈旧的课程思政教育观念,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己任,从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共促发展的角度营造课程思政的教学环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展现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出更优秀的中国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李欣倩.高校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任务与实践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2):67-75.
[2]廖洪刚,才旦卓玛.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基于西藏红色音乐的考察研究[J].高原文化研究,2024,2(01):10-17.
[3]綦天哲,朱杰.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中华多民族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综述[J].华夏传播研究,2024,(01):365-384.
[4]耿君.以民歌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与行[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2):31-35.
[5]赵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分析[J].秦智,2024,(02):63-65.
[6]景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甘南地区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中的实践调查和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1):25-2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