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28 11:32: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五四”题材美术创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非凡的地位,同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通过文献分析法,就“五四”美术创作题材艺术语言的审美特色问题进行研究,聚焦于艺术语言的精神性、历史性、主题性等方面,探讨这些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的转变下如何转化,以期为新时代“五四”题材美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撑。
 
  五*运动是一场具有开创性和推动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重要标志。五四运动之前,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在题材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革新和创新的时期,各种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之间逐步融合和碰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新的使命。“五四”题材美术创作应当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的审美特色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审美具有崇高的精神性、强烈的政治性、真实的历史性、鲜明的主题性等特色,这些审美特色都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崇高的精神性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以五*运动为节点,凸显五四精神和时代精神。美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式,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来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在美术作品中表现画家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主题和立意来传达精神力量,化抽象为形象,化具体为形象。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具有“本土化”的特点,画家立足于历史,依靠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滋养,作品均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2009年,由刘国辉、袁进军、盛天晔所绘的《五*运动》(国画)简单地再现五四时期的场面,更多的是表现个性解放、思想独立、有责任感、有理想的新青年一代敢于同现实抗争的“新”精神。国画的写意和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整个画面;笔墨浓淡表现远近大小,融合中西绘画手法,表现了只属于中国的独特精神。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不仅要表现当时真实的情节场景,更要在真实之上做到“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含义及思想价值要超越艺术家的主观看法,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感召,使欣赏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
 
  二、真实的历史性
 
  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的各类事物为基础,结合画家自身的所思所想,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实际又拥有内涵丰富的好作品。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是将历史复制,而是依据历史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实现典型化。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作品承担着历史责任。美术创作不仅仅需要表现历史的真实,还需要在深入生活中寻求与历史真实相结合的契机,使历史在现实中“活”起来,最大程度地展现历史,公众能够深入理解和主题相关的历史,作品相应的承担着历史责任。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五四浮雕》是这时期重要的一件美术作品。整幅作品采用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式三角构图,利用透视法原则安排人物位置。振臂高呼的青年、发传单的女青年、“废除卖国密约”旗帜等都是五*运动时期独有的历史特征。
 
  三、鲜明的主题性
 
  “五四”题材美术创作是一种再现性绘画,再现性绘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主题性绘画,“五四”题材的美术创作就是围绕“五四”为中心,主题性尤为突出。“五四”题材美术的创作构思基础就是建立在对“五*运动”的认知和感触之上,虽然“主题”内容并不是美术作品的全部价值,但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们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思想,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情的融合,体现了宏大叙事与艺术表达的融合。
 
  1951年,周令钊老先生以“五*运动”为主题而创作的布面油画《五*运动》生动地再现了五四运动时激烈的场面: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游行队伍汇聚在天安门广场前,他们高举“废除二十一条”等抗议旗帜,大声呼喊正义的口号。作品意境深远,整体配色清新明快,将观众的记忆拉回到那个时代,热烈地赞扬了中国人民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的当代价值
 
  作为五*运动时期的一个文化产物,“五四”题材美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亦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为当代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
 
  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五四”题材的美术创作在培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多重重要性,这不仅反映在它们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形式上,还体现在它们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互动中。
 
  五四新文化*动倡导“科学”“民主”的精神,对封建伦理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这种美术创作背后的思潮,特别是新旧之争、国画与西画之争、传统与改良之争,都是在新文化*动背景下发生的,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它们强调批判旧文化和倡导新思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进步和创新精神相符合。如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不仅反映革命的思想,还激励广大人民追求社会变革,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奋斗精神。
 
  周令钊等美术家的贡献,包括他们参与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政协会徽、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等,体现了美术在国家形象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周令钊的美术教育理念强调美术学习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
 
  二、全民艺术素养水平的提升
 
  一是创作者。创作者在进行创作前,通过对“五四”美术创作题材的深入了解,可以亲身体验到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加深对于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发掘和表达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培养创作者的创新意识。
 
  与传统的言传身教相比,“五四”美术创作题材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感性和丰富的平台,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方式,使得创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创作主题,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进而形成一个更加深化和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如2019年5月4日发行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通过对再现“五四”运动时期场面的纪念到展现新时代青年风采的传承,表达出创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把握时代脉搏,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通。
 
  二是鉴赏者。“五四”美术创作题材作品作为历史教育的载体,使得欣赏者直观地了解五*运动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又作为历史的见证,更加有助于欣赏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五四”美术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资源,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极具独特性,对于提升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作用,丰富其审美经验,提升艺术鉴赏力。无论是五四时期革新派陈独秀、徐悲鸿等人,还是折中派林风眠、刘海粟、高剑父等人,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国留学的美术家和学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现代流行的词说,都是“海归派”。“五四”美术创作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这有助于欣赏者开阔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五四”美术作品还融合了历史、文学、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欣赏者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与未来方向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是指在当代语境和审美趋势的环境下,对五四时期的美术创作题材进行重新审视和转型,以适应现代艺术形式和新的审美需要。
 
  一、结合当代审美趋势进行艺术语言的现代演绎
 
  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已经不断发展变化,从传统的“形似”思维向“意象”和“内涵”为重点转变。因此,五四题材美术创作者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数字技术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特点进行创作,用数字技术来助力美术创作等方式,以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实现更广泛的艺术交流。
 
  五四题材美术创作者可以借鉴当代艺术的各种元素和风格,使得作品具有更加张扬的现代性和时代性。通过使用色彩、线条、形状等来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表现力,运用数字媒体、视频等新兴媒介来展示概念性和互动性作品,进一步丰富作品的艺术性呈现。
 
  五四题材美术创作者应关注社会价值和人文思考,多角度地关注不同的社会话题和文化元素,同时,也应该弘扬五四精神和历史文化传统,将过去和未来、传统和创新相融合,营造更有深度与内涵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呈现形式上融入当代艺术元素。
 
  二、文化自我造血
 
  中西方文化在过去的100年里一直处于碰撞冲突中,从未停止。也正是由于此,美术创作更应该文化自我造血。对于当下青年而言,不仅仅要传承精神,还要做到创新进取,力求摆脱西方艺术话语权的羁绊,去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艺术。
 
  过去的五四精神强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让我们培育文化自信,打破封建的束缚;如今的五四精神则带给公众更为丰硕的精神食粮,激励当代青年前行。一个卓越的历史题材作品,其意义不止于激发观者的情感和鼓舞人心,还应该成为民族和国家自信与自强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应当深入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在艺术创作的本体上展现独特的创新和亮点。通过这样的创作,艺术家不仅为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血液,也在艺术的发展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面对审美变迁,作为艺术家,创作应该源于内心的真诚,通过画面传达出令人震撼和感动的情感,而不应将其视作一个机械的命题作文。
 
  三、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
 
  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五四题材创作与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历史题材融入现实所需,用历史题材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效力,以推动文化创新。
 
  五*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历史价值需要不断地深入挖掘。不论是纪念五四,还是以五四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都需要与五四历史相结合,不然作品只能是形式主义,失去了文化底蕴。现在许多人不愿意用下乡、采风、还原等需要花大功夫的方式进行创作,何况有的画家本身的厚底就不够,还要拿着重大的历史题材进行创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延续,历史的东西留给了新一代,这些题材留给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还是很缺少对五*运动本质、精髓的深刻把握。艺术家转换创作观念,不只是画当时的场景、器物和一些人物,还可以画通过这个题材所形成的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旨在将艺术和审美的权利赋予人民大众。
 
  “五四”美术创作题材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它要求艺术家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和糅合当代艺术的新概念、新载体、新方法,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的历史使命,以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新需求。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478.html
本文标签: “五四” ,美术创作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