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 , 对于提升公众的创意思维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不可 估量的价值 。 在当今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 文化馆更应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 , 主动担当社会角色 , 提高群 众文化美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 透过现实的镜头可以看到 , 文化馆辅助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传统模式已经 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 因此 , 必须对现有的工作模式进行深刻反思 , 寻找更为先进 、 合时宜的方 法 , 本文主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群众文化美术创作 。
【关键词】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发展思路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 、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 ,本文主要探索美术创作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揭示群 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 深入挖掘了传统与现 代 、经典与创新的结合点 , 为美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 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为了呈现出新时代群众文化的 创新性 , 文化工作者需要跳出传统的框架 , 勇 敢 尝 试 、 大胆探索 , 以便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化艺术的多样 化需求 ,将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与当代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更具生命力 、更具影响力 。
一、美术创作之于群众的重要价值
美术创作是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人 类的精神建设和审美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如 自然界中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 每 一位艺术家的 作品都是其独特情感和世界观的体现 。这些作品无论是充满活力与激情 ,还是沉静与内省 ,都是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深度反思和独特解读 。 当观众沉浸于这些艺术品 时 ,他们不仅会被其表面的美感所吸引 , 而且会在对作 品的解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洞见 。正如 “ 一 千个读 者就有 一 千个哈姆雷特 ”一般 , 每位欣赏者都会从作品 中得到自己独特的启示和感悟 ,这样的互动过程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审美水平 ,而且有助于他们文化修养的醇化 。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群众提供了 身心放松的空间 ,美术的表达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情感 的交汇 , 这种美的体验如同身临其境地融 入 自 然 之 中 ,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寄托 。
二、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基本特性
(一 )公益特性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是跨越年龄 、性别 、社会地位的 公益性活动 , 为喜欢美术的人们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 ,这种创作方式起源于民间 ,是基于普通民众的美术爱好与需求而诞生的 。在此背景下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 绝不仅仅作为 一 种艺术表达的形式而存在 ,更多的是 一 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许多地 方的群众文化站与文化馆开始介入这 一 活动 , 为其提供 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 “ 改造 ”使得原本的民间 创作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扶持 , 为更多的人提供了 学习和创作的机会 , 即便是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这种方 式接触美术 ,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 同时 ,众多拥有深厚 专业背景 、丰富实践经验的讲师加入这 一行列中 ,他们 为参与者提供免费的培训指导 ,使得原本的 “ 肤浅 ”创 作变得更加专业 ,不仅大幅提高了创作质量 , 而且为参 与者带来了更多启示 。对于这些参与者而言 ,群众文化 美术创作既能够为他们提供释放热情的空间 , 又能够增 强他们的美术技能 ,进一 步深化广大群众对美术及相关艺术文化的认识 ,为社会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助力 。
(二) 群众特性
群众文化指的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 、传 承和体验的文化形态 ,它与高雅艺术或主流文化有所区 别 ,更加接近民众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 , 正 因 如 此 , 群众文化并不是浅尝辄止的文化表达 ,更是民众对于自 己生活环境的真实回应 。这种文化形态的根基深植于民 众的日常生活 , 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表达了人们对 于环境 、社会 、历史和未来的看法及感悟 。正是因为这 种随着态度而发生偏移的 “ 流动性”, 使 得 群 众 文 化 成 为 一 种动态概念 ,会随着时间 、地域的 变 化 发 生 演 变 , 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的同时 ,也会抛弃 一些与时代发展 方向相左的 “ 糟粕”, 从而保持其先进 性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群众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它不会受限于某 一 固 定的形式或风格 , 而是 “ 海纳百川”, 将 多 种 元 素 “ 杂 糅 ”起来 ,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这种文化是开放的 ,允许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任何人都有权力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创意 ,任何人都无法被 “ 隔绝 ”在外 。
在群众文化体系中的美术创作自然也继承了群众文 化的特性 ,美术创作活动反映了广大群众在文化领域的 参与 。这些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的深厚情感为驱动 ,利用 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然而 , 由于美术创作并非绝 大多数群众的 “ 主业”, 因而他们能在 创 作 过 程 中 投 入 的时间与资源也相对有限 ,这种局限性使得他们的作品 往往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带着些许 “ 随性”, 缺乏专业 度和情绪抒发的准确性 。有时 ,他们的创作角度也会变 得尤其尖锐 ,但这种创作活动是基于个人兴趣和情感的 自发行为 ,参与者在文化背景 、年龄 、 民族等多个维度 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导致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成果的水平 和质量也表现出 一定的波动性 ,但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恰恰是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
(三) 多元特性
文化的多元化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 , 指的是在 一 个社会 、 国家或地区中存在的多种文化 、信仰 、价值观 和传统的共存 。这种多样性可能是由于历史的交流 、移 民 、全球化 , 以及其他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仅体现在风 俗习惯 、语言 、宗教信仰和艺术表现上 ,还涉及人们的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 , 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在多元 文化社会中 , 每一种文化思潮都拥有其独特的历史背 景 、价值观念与人文底色 ,这种多样性为社会文化带来 了丰富的活力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的多民 族国家 ,在绵延千里的山川河流之侧 ,在无边无际的平 原戈壁之上 ,诞生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 化 、 民 族 文 化 , 这些文化在数千年的生息 、繁衍中逐渐 “熟识”, 紧紧地 团结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之下 , 为后世其他文化的诞 生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新时代的群众文化 创作是无数地域文化 、 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的交流延续 。与此同时 ,随着诸多外来文化的引入 ,这些新的文化 “ 面孔 ”也将化作新的元素 , 一 如 千 百 年 前 ,为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从创作者多元化的角度来看 ,在文化底色的另一 面, 创作者身上的诸多条件 、选择也会将群众文化推向不 一 样的道路之上 。归根结底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是由 广大艺术爱好者自发组织的 ,这类活动的形态也会受到 参与者的兴趣 、专长等方面的客观影响 ,呈现出丰富的 多样性 。例如 ,对于书法爱好者 ,传统上他们可能将毛 笔或钢笔作为创作工具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 ,年轻 一 代的书法爱好者在充沛的活力 , 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追求 驱使下 ,更倾向于在户外环境中进行创作 ,这也就导致 “水笔书法 ”这一艺术形态的诞生 ,使用 “水写笔 ”需要 诸如公园 、广场等面积较大的开放空间 。并且 , 这 一 类 户外活动也更适合在夜晚进行 , 以便提供更为宽敞的空 间和更为集中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 , 随着参与者的主观 追求 、客观能力 , 以及活动场所的变化 ,美术创作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充 ,促使群众文化千姿百态 。
(四) 多样特征
在当代文化活动中 ,受参与者背景和实际需求的影 响 , 内容和方法往往呈现出多样性 。观察当下的艺术教 育格局 ,不难发现众多美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出来 , 这些机构主要针对的是小学至中学的年龄段学 生 , 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素描到绘画创作的全方位指 导 ,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专业的美术培训机构 ,基础 相对薄弱的初学者在培训中更多地接触到色彩鲜艳的创 意作品 , 而具备 一定基础的学员将逐渐转向石膏雕塑和 人物画的学习 。与成熟的商业运作相比 ,公共文化馆所 提供的美术创作辅助工作更具有普及性和公益性 , 能够 免费为广大初学者提供最基础的美术知识培训 ,从两者 对比来看 ,这种培训在专业水平上的劣势较为明显 ,但 它却实实在在地为广大社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入门机会 。况且 ,对于已经具备 一定美术水平的学员来说 , 即便基础性培训无法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发展需求 ,但 却能够在灵感提供与参与感等方面展现出培训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 。
三、我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发展的三重方向
(一 ) 向古代现实主义发展
美术创作经常被视为 一 种既源自日常生活又超越其 表面的表达形式 。对于当代的美术创作而言 , 为了保证 与群众文化公益性 、群众性等特征相契合 ,就要从创作 理念着手 , 通过持续地对美术实践进行创新 , 找到绿 色 、健康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路线 。在此 背景下 ,我国传统美术创作路线以其对民众生活的真切 关怀脱颖而出 ,特别是现实主义美术 ,很大程度上就是 对普通人生活进行刻画 。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 场所 ,也能够为现实主义的美术创作提供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的创作灵感 。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 的 文 化 属 性 , 社区所处的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底蕴将为现代群众文化 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空间 ,进而以社区为主 题的美术作品呈现出群众文化的地域特色 。例如, 《清 明上河图》 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之作 ,作品 生动展示了北宋时期汴京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城区的繁荣 景象 ,这幅画作的写实技巧 , 以及对细节的捕捉使其成 为我国艺术史上的 一 幅杰作 。群众可以通过这幅画深入 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这种对现实主义的追 求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为当代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提供了 宝贵的启示 ,鼓励群众从 “ 柴米油盐 ” 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 ,创作出真实且不乏深度的美术作品 。
(二) 向当代现实主义发展
对于群众艺术创作而言 ,从广大劳动人民 ,尤其是 城市中的务工人员中汲取创作灵感 ,是一 种极具深度的艺术实践 。通过深入描绘这些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景 , 画作不仅能展示人们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 , 而且 体现了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努力改善生 活 的 决 心 。 这种以群众为中心的创作思路与我国的国家理念相契 合 , 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普通人形象 ,在当代现实主义 艺术中得到了深入和细致的刻画 ,这无疑是对他们坚韧 不拔生活态度的 一 种致敬 。例如 , 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 的作品 《父亲》 就是此类现实主义艺术典范 ,该画作中 的农民形象被生动地再现出来 ,他的眼神 、姿态都充分 展现了农民的坚毅与纯朴 ,这幅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 , 而且是罗中立对于农民精神的 一 种深入解读 ,对 于观众来说 ,也具有很强的共鸣感 。 因此 ,在当前我国 坚持 “ 以人为本 ” 的背景下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走向现 实主义方向 ,无疑是与国家思想 、大众情感相契合的重 要选择 ,对于弘扬国家精神 、促进文化繁荣都具有深远意义 。
(三) 向国外现实主义发展
在国际艺术领域的探索中 ,现实主义美术始终占据 着重要地位 ,这种艺术形式强调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体 验 ,结合个人独特的艺术技法 ,呈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美感 。尤其是在西方现实主义美术传统中 , 写实风格被 大范围采用 ,许多作品都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地方风俗 作为主题 ,这些作品通常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 系 ,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该创作路径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 ,捕捉 那些细微的 、易被人忽视的美好瞬间 。通过这种真实与 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绘画者能够为观众提供 一个与 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艺术体验 ,从而更好地传达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情感 。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往往源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 , 它 捕捉并展现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正如西方现实主义美 术所追求的那样 ,它也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 。并且 ,无论是东方的群众文化美术 , 还是西方的现实 主 义 美 术 ,都持有 一 种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精神 。它们都注重描 绘人的内心情感 ,对人的苦难 、欢乐 、梦想和追求进行 深入挖掘 ,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艺术作品能够触动观众 内心深处 , 为人们提供情感共鸣 。法国 画 家 让·弗 朗 索 瓦·米勒的 《拾穗者》 展现了三位农妇 在 庄 稼 地 上 弯 腰 拾穗的场景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拾穗是社会最底层 的农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活动 ,米勒恰恰通过这幅画作 传达了对这些劳动者的同情和尊重。 《拾穗者》 准确而 真实地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劳作 ,强调了人与土地 、人 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画中的三位女性被描绘得坚韧而有 尊严 ,她们的姿势和动作都显得十分自然 ,展现了真实 的劳动场景 。米勒使用了柔和的色调 ,使画面显得和谐 而温暖 ,尽管这些女性所处的生活环境是艰难的 ,但她 们仍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作品 一经问世就引起了 当时社会的广泛讨论 ,米勒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也引起人们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
而在技法层面 ,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 深 ,东西方的艺术家开始互相学习借鉴 ,群众文化美术 中的技法和元素在西方现实主义美术中得到了充分体 现 ,反之亦然 ,这种技法上的交融进一步加强了两者之 间的联系 。在社会联系方面 ,群众文化美术与西方现实 主义美术也都强调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不再是为了艺 术而创作 ,更是希望通过艺术来反映社会现实 ,揭示社 会问题 ,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社会责任感使得美术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力量 。
四、推动群众文化美术创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策略
(一 )改变工作观念
群众文化的成熟也需要引导 ,然而当前众多文化机 构在实力与资源方面存在极大限制 ,经费短缺 、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日益严峻 ,根本无法对群众的美术创作形成高质量的引导 。归根结底 , 主要是文化馆等机构的管 理层未能从更广阔的艺术发展视角审视此类工作 ,仍受 到固有的工作模式和思维定势所制约 ,未能充分认识到 群众美术创作对于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 。为 了应对这 一 挑战 ,文化机构需要深化对群众文化美术创 作的理解 ,积极调整工作内容 ,这 一 路径的关键在于吸 引并培育专业的美术人才 ,组建 一 支既有激情又具备丰 富经验的团队 , 以确保美术创作引导及相关辅助工作能 够得到高质量落实 。 同时 , 机构也需要投 入 更 多 资 源 , 用于员工的持续培训和专业发展上 ,结合技能培训和艺 术素养提高 ,确保培训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更进一步而 言 ,文化机构应鼓励其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 以 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 。通过这种方式 ,充分激发他们的 创新思维 ,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从而为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提供更有深度的建议 。
需要注意的是 ,在深度研究美术领域的交叉互动中, 不得不重视文化馆与社区间的紧密结合 。社区作为群众 文化创作的基石 ,对于推动和传播艺术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但囿于社区内部文化资源的局限性 ,其在美术 创作方面的引导作用较为薄弱 。对此 ,基层公共美术馆 应当积极寻求与社区之间的深度合作 ,搭建既具专业性 又具广泛参与性的艺术创作平台 。具体而言 ,美术馆应 当主动拓展与社区的艺术交流桥梁 ,邀请社区内的美术 爱好者 、有经验的美术教育者 , 以及专业美术人士参与 其中 。通过组织社区书法展 、美术作品评选和大型艺术 竞赛等艺术活动 ,激发社区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 ,让社 区成员更加深入地融入后续美术创作中 ,从而更好地体验生活的艺术之美 。
(二) 提高宣传力度
在探索推动群众文化美术 创 作 发 展 策 略 的 过 程 中 , 文化馆显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文 化 环 境 ,进而形成与区域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策略 。为了更高效地推进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馆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形 式的群众文化美术活动 , 以培育充满活力 、和谐的艺术 生态为核心原则 。为了实现这 一 目标 ,文化馆需要设定 具体的战略目标 , 与其他文化实体紧密合作 ,确保文化活动深刻体现当地特色 。
文化馆需要策划 一 系列具有主题性的美术展览 ,譬 如探讨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 民俗艺术节 ,或纪念特定 历史事件的艺术作品展 ,不仅可以吸引民众的注意 , 而 且能促进他们对不同美术主题的深入理解 。此外 ,文化 馆还应与学校 、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推广美术教 育 ,并强调其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性 。例如 , 与企业合 作 ,将其企业文化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或者与学校协同, 倡导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 。为 了进一步推广美术文化 ,文化馆也应当发挥积极领导作 用 , 组织专家讲座 ,邀请知名艺术家分 享 他 们 的 见 解 , 或是成立艺术交流小组 ,鼓励群众参与 ,促进文化美术 创作的多元化创新 , 为公众提供更广阔的艺术学习空间 ,进一步强化文化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核心地位 。
(三) 引入信息技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已不再局限 于传统的实体空间 , 而是延伸到虚拟的数字领域 , 为了 与时代同步 ,文化馆必须紧密结合现代技术 ,对其创作引导方法进行深刻革新 。
文化馆应当建立综合性的数字工作平台 ,利用现代 网络技术 , 为群众创建富有创意 、互动性的美术创作环 境 ,平台应当充分展现数字技术的潜能 , 为用户提供集 美术知识 、艺术品展示 、传统艺术研究与辅导教程于 一 体的综合体验 。此外 ,文化馆也需要委派专门的团队负 责维护平台工作 , 团队需要不断搜集 、筛选并整合各种 美术资源 ,将其融入数字平台中 ,使其 成 为 真 正 专 业 、 系统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创作中心 。在平台的基础上 ,文化馆可以建立本地艺术家数据库 ,将他们与社区紧密联系 , 为群众创建生动 、活跃的美术创作环境 ,从而推动群众文化美术的高质量发展 。
(四) 具有创作动能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源自深厚的民间传统 ,也 一 直为 广 大 人 民 服 务 , 展 现 民 众 的 日 常 生 活 与 情 感 体 验 。 因 此 ,文化馆必须始终坚持原始的文化根基 , 而不是过分 依仗便捷的现代技术 ,尤其是民间绘画 、剪纸和手工艺 等艺术形式 ,这些都是人民情感与经验的直接反映 , 为 了确保这些艺术形式的纯粹性 ,文化馆应该主动为群众 提供平台 ,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参与到这些传统美术创作过程之中 。
需要注意的是 ,保护地区的民间艺术 , 意味着要对 其固有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 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 一 种消 遣或娱乐 。为此 ,文化馆需要重新审视其在群众文化美 术创作中的地位 , 与民间艺术家进行合作 , 为他们提供 更多的资源支持 。例如 ,通过组织各种以民间绘画为主 题的展览活动 ,可以有效地推广这种艺术形式 , 同时也 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并欣赏这些作品 的 机 会 。 此外 , 文化馆还应该鼓励艺术家 、 民间绘画家不断探 索 ,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 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作 品 ,这不仅可以为群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 而且有助 于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五) 强化创作引导
当今时代 ,群众对于美术创作及其辅导的渴望和参 与度不断上升 ,他们希望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展现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情感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 ,公众对 于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趋明显 , 因此 ,文化馆 有责任和义务为群众提供专业 、 系统的美术辅导 。对 此 , 文化馆应深化与各类美术教育和培训机 构 的 合 作 ,打造 一个高效 、公益的美术辅导体系 ,汲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教学 ,更多的是如何结 合传统文化 , 打造一个跨学科 、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平 台 。 比如 ,邀请艺术大师给公众开设讲座 ,分享他们的 创作经验和审美理念 ,激发群众的创作热情 。此外 , 文 化馆也应鼓励群众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体验美术 , 多提供 免费参观的机会 , 使他们能够近距离欣赏大师级的作 品 ,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 为群众带来更深入的创作启示 。
五、结语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 ,更是构 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 为了推动群众文化美 术 创 作 的 高 质 量 发 展 , 文 化 馆 需 要 进 行 深 入 的 自 我 反 思 ,寻找更先进 、更合时宜的工作方法 。在文化多元化和 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 ,美术创作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 不容忽视 ,为了呈现群众文化的创新性 ,文化工作者需要 勇敢尝试 、大胆探索 , 以满足社会对文化艺术的多样化需 求 。需要注意的是 ,美术创作对人类的精神建设和审美升 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其独特 情感和世界观的体现 , 能够为观众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安 抚 , 因此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也需要从根源着手 ,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帮助人们得到内心的慰籍 。
参考文献 :
[1]何开沉 .刍议群众文化美术创作的发展思路[J].中外交流,2021(03):950-951.
[2]李太红 .群众文化美术创作辅导工作的创新方式研究[J].参花(上),2022(06):113-115.
[3]刘卉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的方法[J].参花(上),2022(03):134-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