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程。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的音感、乐感和节奏感等音乐素养,使学生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拓展音域和嗓音的机能,从而提升演唱能力。与此同时,声乐教学还要与台词、形体、表演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演唱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调动演唱情绪,加深情感表达。
演员的声乐训练与传统声乐演员的训练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教师要根据表演专业学生的基础条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声乐课程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拓展嗓音的机能和音域,培养良好的音感、乐感和节奏感等音乐素养,从而在舞台上展现出具有穿透力的嗓音、良好的肢体语言和准确的节奏,还可以在提升演唱能力的同时,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联想力,以强化情感表现力。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探究。
一、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掌握呼吸发声的基本功
与其他艺术课程相比,声乐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因此,了解发声、呼吸、共鸣等器官的功能与构造,掌握发声器官和呼吸器官的科学运用方法,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发声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呼吸训练和对气息的控制与运用。呼吸是人类说话、唱歌、发音的原动力。气息从鼻、口腔吸入,使横膈膜下沉,胸廓扩张,两肋向两侧伸展,然后再经过相反的过程,从口鼻呼出。控制呼气的关键是对呼吸肌肉群力量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加入台词教学中的呼吸训练,如对腰、腹部呼吸肌肉的训练,对胸部呼吸肌肉训练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控制气息的能力。
此外,对三个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在声乐教学中也十分重要。其中,口咽腔是最直观、最常用的共鸣腔体,也是吐字、咬字的重要部位,语言演唱和情感表达全靠口咽腔来完成。对口咽腔的调节和运用的核心在于打开口腔,可通过开大口、平放舌头、放下喉头打哈欠等方式来进行训练,目的是养成打开喉咙的习惯。胸腔共鸣则是由于咽喉打开而形成的共鸣腔体,它可以加强声音的厚度和深度,使声音丰满、结实、有力,可以通过用ou发声来找到胸腔共鸣。头腔共鸣是指通过气息的流动使头部与鼻腔产生共振,它可以加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具有美化声音的作用。教学时可通过微笑演唱、哼唱、小声唱等形式来进行训练。
歌唱的语言表达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需分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展开教学。字头要求要有力度、有弹性,字腹音值需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则要分明入手。教师要结合台词教学中的声、韵、调、吐字归音等基本发音训练,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唱曲调、朗读歌词来掌握咬字吐字技巧,同时要结合歌曲的旋律,从词意表达、音乐形象塑造及语言性格等多方面来训练歌唱的语言表达。
通过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学生能够在了解呼吸、发声等器官构造的基础上,掌握呼吸发声的基本功,避免声带损伤。因此,在声乐课程的初始阶段,对正确发声理论的讲授和相应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通过发声基础和技巧训练拓展嗓音机能
由于先天禀赋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声音基础条件,嗓音结构都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声基础和发声技巧训练,是指学生在掌握发声理论和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和实践,进一步建立起正确的发声观念,让声带肌肉群和呼吸肌肉群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自如地将其运用在演唱中。
(一)气息的控制与运用训练
气息训练的目的是增强对气息的控制力,即既要能控制气息,又要能使其保持灵活。只有对气息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发声才能运用自如,才能以最少的气息量获得最大的音量和最长的时值。对此,学生可以在训练中采用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四种呼吸训练方法,体会正确的呼吸要领。在采用呼吸肌肉群的快速喘气法时,要把注意力放到吸气上,运用横膈肌和腹肌快速吸入与呼出,使肌肉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力度。在采用深呼吸慢速喘气训练法时,深呼吸后用尽量平稳流畅的气流慢慢呼出,同时口腔要对呼出的气流加以控制,不能时快时慢,时大时小,以训练对气息的控制力。另外还有吹唇训练法,训练时间可由短至长,以训练嘴唇与气息控制的协调能力。还有数数练习法,即从一到十反复数次,直至一口气用完。以上几种训练方法,在表演专业学生的早功训练中要长期进行,形成训练习惯。除此之外,在发声的音阶训练中,要让学生采用由简到难的顿音、连音、顿音连音结合的练习,以锻炼气息的灵活性和横膈肌控制气息的能力。
(二)自然声区的基础训练
自然声区的基础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只有在练好自然声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向高音区和低音区拓展音域。在自然声区的基础训练中,学生可先对单音长音进行训练,再逐渐上行和下行。发声一般以单韵母a、e和复韵母ai、ei等为主,同时要注意气息的支持,并保持气息量的均衡。在有声训练中,起音也很重要,结合单音训练,可通过气息的变化训练声音的强弱,由弱音找到高位置的音,在气息的支撑下由弱到强把声音唱出来。软起音可以纠正喉音较重的问题,声带自然闭合,用较大的气流冲击声带发声;硬起音则可以纠正声带闭合不好、漏气的问题。接下来,学生可采用连音音阶练习,根据个体情况来选择元音或辅音,重点在于训练自然声区的气息保持流畅的能力,确保声音连贯圆润,气息平稳流畅,无明显顿挫感。此外,教师还可用bu或ha对学生进行跳音训练,着重提高其腹肌与横膈肌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找准气息支点,保持声门闭合,实现声音的灵敏清晰。
(三)共鸣的哼鸣训练
哼鸣训练是训练头腔共鸣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获得充分的鼻咽腔共鸣,以打通通往头腔的通道。训练时,学生要先找到鼻咽腔通气出气的状态,嘴唇微闭,腔体呈打哈欠状态,上下齿尽量打开,舌头平放,在横膈膜有力的支撑下开始哼鸣,鼻腔要有轻微的震动感。学生可由单音阶哼鸣开始,然后训练连音音阶。如果在练习中学生的喉咙打不开,可先尝试开口哼鸣,当喉咙习惯性打开了,再进行微闭口哼鸣。学生训练过程中,始终要保持鼻腔通气,确保气息对于声音的支持,做到上下贯通。声音过大容易造成喉咙过紧,气息僵硬,而小声哼鸣则容易找到真声和假声在共鸣腔体中的焦点,因此哼鸣训练也是解决混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声带机能音域拓展训练
在发声基础训练稳定的基础上,教师还可采用一些发声技巧训练,如快速音阶音域拓展训练,以达到学生逐步上行、下行拓展音域的目的。此方法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保持气息流畅,使共鸣腔体达到自如的状态,从而使声区上下统一。此外,学生还可尝试通过琶音和大跳音阶训练来进一步提高气息、共鸣腔体、音色、口腔的灵活协调运用能力,从而拓展声带机能。
(五)混声区训练
在能够对三个共鸣腔体进行灵活运用后,接下来就要通过混声区的技巧训练来解决高音问题。在训练过程中,要打开喉咙,灵活运用气息,使整个声区连贯统一。采用低音高唱的训练方法时,要以假声演唱来寻找真声进行混合,在换声音区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撑并打开喉咙。采用小声哼鸣的训练方法时,声音位置要集中,使整个声区的音色统一,然后通过开口母音a、o窄唱,闭口母音i宽唱的方法进行训练,做到腹部肌肉群不断向外扩张,使声音集中,共鸣结实饱满。在单音长音训练后可以再进行音阶旋律的发声训练。
发声基础训练和技巧训练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难度由浅入深,高难度的发声技巧是建立在稳定的发声基本功之上的。在生活、学习中,学生要注重对嗓子的保养,学会科学用嗓并形成习惯,保持良好的声音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训练效果。
三、通过多种风格的演唱作品培养乐感,强化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大学一年级初级阶段的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演唱作品多为经典艺术歌曲、经典影视歌曲。例如男声演唱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雁南飞》等,女声演唱作品《茉莉花》《玛依拉》《渔光曲》等,这些作品是不同艺术风格的代表性曲目,适合初学阶段。针对不同风格的演唱作品,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思想。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是为旋律奠定基础的,词是曲的导向,曲是词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体验作品内涵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熟悉作品的旋律、节奏等,同时帮助学生处理好节奏、速度、装饰音等音乐细节要素,比如在处理作品过程中向学生强调附点、切分、三连音等。对细节的把握可以增加演唱的表现力,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表现手法对演唱进行二度创作,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在大学二年级学习阶段,教师通常会选用中外经典音乐剧唱段作品。音乐剧中的唱段是与表演紧密相连的。能够体现和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因此在演唱训练中,学生不能只注重声乐中的音韵美而忽视了对剧中人物思想情感的传达,只有理解了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准确把握角色演唱的动机。在领会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学生还要学习分析唱段中的结构特点和情感表达,巧妙地运用旋律和节奏的转换,从角色出发,在剧本、唱词和旋律中挖掘角色的情感。唱段中的演唱情感表达是服务于剧情发展和角色性格塑造的,唱词中充满着丰富的剧情色彩,学生需要加强对唱词内容与角色台词的练习,以及对语言技巧的运用和处理,这些都是演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最后,学生应通过丰富自己的想象准确把握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内心变化,在相同的旋律甚至唱词中,积极调动情绪,丰富情感表达,创作出独具个性的演唱。“以情带声”是衡量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声乐能力的基本标准。通过合理的演唱手段来阐述剧情,传达人物情感,才能更精准地展现作品内涵。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训练学生运用恰当的演唱技巧,以情感带动声音,从而丰富演唱的情感表达。
除此之外,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提高音准和节奏感。同时,从钢琴伴奏的音乐情绪、结构、节奏、风格等方面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基础、音乐素养和嗓音基础条件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基础条件和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当下丰富的新媒体技术视听资源,优化设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例如,与台词、形体、表演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呼吸发声的基本功;通过发声基础和技巧训练,拓展学生的嗓音机能和音域;运用多种风格的演唱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感、乐感和节奏感等音乐素养;在提升学生演唱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演唱思维,提高学生舞台表演的综合能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