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与运用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7 11:45: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利于学生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提高学生的诗词文 化素养与音乐审美素养,助力优雅音乐文化的传扬,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二度创作的灵 感,其价值可见 一 斑 。为此,文章基于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价值,对古诗词艺术歌曲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中的运用路径展开了论述 。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素养

  我国传统诗词文化和现代音乐两者互相碰撞, 诞生了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恰出于此,其产生之 初就显现了极为优雅绝妙的艺术效果, 让人感受到 悠扬悦耳的旋律节奏 。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颂与 学习既体现了我国音乐艺术未 来成长的主旨,还 客 观上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目 前来看,我国古典诗词歌曲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 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音乐市场主打流行音乐有 关, 曲 高 和 寡 的 古 典 诗 词 歌 曲 多 数 人 无 法 产 生 共 鸣, 且广大民众缺乏高深的音乐艺术鉴赏水平,也 对 古 典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未 来 市 场 发 展 产 生 较 大 的 阻 碍 。为此,在高师声乐课堂中引入我国古典诗词艺 术歌曲的讲授, 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诗词文 化素养, 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 要的。

\

 
  一、艺术歌曲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

  ( 一 )艺术歌曲

  在声乐表演中, 艺术歌曲称得上很别致的音乐 体裁, 该体裁最早应追溯至 18 世纪晚期到 19 世纪 早期的欧洲,且短时间就产生较为固定 、严格的风格 形式 。艺术歌曲一般被认为是由著名诗人、文学家的 诗词改编而来,比如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其援引的唱词源于著名诗人海涅的同名诗 。为此,艺 术歌曲与宗教 、民间 、叙事等多种歌曲题材有着根本 性区别 。我国艺术歌曲发源于较早的“学堂乐歌”,这 类歌曲通常借用外国音乐的曲调,填入我国的词 。比 如著名的《送别》等 。之后,我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 、 新中国建立 、当代的改革开放,国人文化素养愈发提 高,对艺术歌曲这类题材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尤其是 文人学者对其更为热衷,艺术歌曲的创作迎来高潮 。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一种歌曲风格的泛称,既 包括在历史积淀下流传至今的经典古曲, 又包含以 古典诗词为题材而创作的新曲目, 还涉及以古典诗 词、古典曲调等为范式所创作的古风歌曲 。在我国文 学发展史上,古诗词是其中尤为独特的文体,格式和 韵律均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 代文人墨客积累的精华凝聚为中国古诗词, 在学习 欧洲作曲技巧后,东西结合,把我国古诗词的美和西 方艺术歌曲的音乐美融合起来, 演变成如今声乐教 学中无可取代的体裁。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 的价值

  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应用古诗词艺术歌 曲,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价值。

  ( 一 )有利于学生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舒缓柔和的节奏 、悠扬流 畅的旋律,跌宕起伏跨度不大的音域,学生要秉持内 敛 、精炼的情绪投入进去,这类歌曲的演唱极大地帮 助学生控制并使气息达到平稳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 歌词方面体现出极强的韵律感, 为此演唱前更重视 学生诗词诵读能力的锻炼,确保母音在咬字 、行腔时 的精准,将诗词的韵律感与歌唱结合起来,帮助学生 精准地吐字 、归音,达到歌唱要求,字正腔圆,进而使 学生的演唱水平愈发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与音乐审 美素养

  恰是由于我国艺术歌曲的特殊性和内涵, 其在 艺术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通常均取材于极具文学 性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词,比如《我住长江头》《春思 曲》《嘉陵江上》等多个艺术歌曲,均蕴含了高度凝练 的文学与音乐文化素养等,体现时代的教育价值 。学 生要唱好我国艺术歌曲, 必然要从诗词含义的认知 入手,对诗词及其创作者的创作背景 、诗词内涵等进 行了解,使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显著提升,进而培养 学生独特的高雅艺术鉴赏力 。而高师院校是面向中 小学输送教育教学及管理人才, 其诗词文化素养与 音乐审美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三)有利于助力优雅音乐文化的传扬

  大学生承载了未来民族的希望, 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更是未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高等师范院校要向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人才, 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伴随世界音乐文化产生的强大冲击力,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与成长遭遇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学生的思想亦受到多种文化的蚕食,但一个国家的文化等同于民族灵魂, 民族的成长以灵魂为信仰, 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古典诗词的认知需要不断强化 。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引入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学生感受优雅音乐文化的熏陶 。学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够在授课过程中,传扬古诗词艺术歌曲, 进一步彰显我国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使大众音乐情操得到熏陶,客观上助力优雅音乐文化的培养与吸收。

  (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 艺术歌曲由欧洲传到我国,并演变为我国的艺术歌曲,整个过程历经多个特殊阶段 。我国艺术歌曲的演变过程,尤其要提到“五四运动”的强大影响力。“五四运动”的蔓延,引发了诸多学者们共同反抗封建文化, 各行业均提出了追求新思想 、新文化 、新道德的口号,黄自的《思乡》在优美的钢琴和声织体伴奏下, 表达出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 亦从侧面体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却碍于现实的各种困难最终仍不能实现的忧伤和冲突 。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则以歌曲的形式释放出抗战时期广大民众澎湃的爱国情怀, 突出特定年代中独特的民族情感,学生要合理地演示出这类作品,一定要前期就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开展深入调查与了解, 在学习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孕育出更浓烈的爱国情感,并对歌曲的情感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完美将曲目诠释出来 。为此我国艺术歌曲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对创作背景的学习基础上, 这一举动体现了高度的历史情感与爱国主义教育现实价值 。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二度创作的灵感

  在演唱者的生动演绎下, 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人们带来多种场景体验, 不同的表演风格使人们走进不同场景中,与聆听者形成互动 、共鸣,进而给演唱者想象力的发挥给予更多力量 。高师院校在进行声 乐教学时,教师要鞭策学生就歌词去领悟与体会,身 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真实经历 、创作意愿,在自我认 知与想象的基础上,勾画出作品的画面,从直观上让 学生主动探索作品蕴含的深层涵义,使学生与作者能 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进而产生二次创作。例如《我住长 江头》的教学活动,该词为北宋时期的名作,作者抒发 了内心思念爱人的感情,展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而 这首艺术歌曲的作曲者青主借宋代李之仪的 《 卜算 子》的词意寄托对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友的怀念之 情 。音乐风格具有古代歌曲一字一音的古典韵味,感 情真挚深沉,三拍子节奏和钢琴从头至尾分解和弦的 运用,犹如江水无休无止地不断滚动 。 曲作者与词作 者生活年代等方面的较大不同,把内心强烈的爱国之 情与忧国爱民情怀融入词曲中,为其增加了新的表达 意境 。而正是这样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使学生对 歌词与歌曲传递的情感加深了解,使学生能够充分发 挥想象力,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感悟词的意境 美,感受作者的情怀,增强了学生二次创作的信心。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 这些古诗词声乐作品多为 20 世纪 20 至 30 年 代黄 自 、青主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如《花非花》《我 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 。近些年我国古诗词艺术歌 曲的创作愈发增加, 声乐教学中也引入了更多中等 演唱难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两者的互动之下,为学 生学习与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带来新的契机, 也激 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诸如《关雎》《越人歌》《青玉 案·元夕》等 。上述新加工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难度 上比较适合学生练习,且内容优美 、旋律舒缓,成为 很多高师声乐教学与音乐会的首选。

  但是,在具体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中,也存在 着一些问题 。比如教师的认识不足,对于古诗词文本 不够重视,选曲不恰当,基础训练不足等情况,需要 我们加以重视。

\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中的运 用路径

  为了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更好地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要革新对于古诗 词艺术歌曲的认识, 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 诗词文本加以深入剖析, 根据不同声乐唱法选取不 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做好基础训练,按部就班地做 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工作 。

  ( 一 )革新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认识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的推进, 需要更新声乐教师 的既定认知,强化教师们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使 其以较高的音乐素养,重新认识艺术歌曲 。高师院校 的声乐教师应尽可能广泛地涉猎著名作曲家的代表 作,对多种演唱版本加强练习,熟识不同作曲家的作 品内容 、创作偏向等,还要对作曲家间的差别有基本 的了解 。

  (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词文本加 以深入剖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文本分为两部分: 一是各朝各 代文学家创作的诗词文学作品,二是近现代 、当代音 乐工作者自主给古诗词做的曲谱 。高师声乐课堂教 学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结合, 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文 本进行深入学习与体会。

  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古诗词作品,再 经过课堂的具体讲解,使学生产生初步认知,对诗词 大意有正确的了解, 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深入分析作 者在何种时代背景与动机下进行的创作, 再就诗词 中传递的思想 、情感 、意境等进行深度解读,最后针 对诗词的语言 、押韵等展开共同赏析,探究内在的文 学艺术精髓 。这些活动的开展,根本目的是带领学生 对语言艺术产生更深入且透彻的了解与感悟 。

  另一方面, 教师就作曲家创作诗词作曲而注入 的思想、情感去剖析、讲解 。事实上,古诗词艺术歌曲 的作词者和作曲家有着无法跨越的时空距离,作曲家 通常结合自己的艺术经验 、审美情趣为古诗词谱曲, 本质也是重新诠释 、再创作,而高师声乐教师应对作 曲家的创作意图与风格进行深入学习, 便于引导学 生自主感悟古诗词艺术歌曲内在的广阔精神场域。

  (三)根据不同声乐唱法选取不同的古诗词艺术 歌曲

  不同的声乐唱法特色不同,适合的艺术歌曲也是不同的 。为此,在选取艺术歌曲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根据不同的声乐唱法选择合适的艺术歌曲 。 当下我 国最常见的三种唱法是美声唱法 、流行唱法和民族 唱法 。

  美声唱法更重视发声的技巧 、规范性,凸显声音 共鸣,以声音的巨大穿透力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 因此,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诸如根据 苏轼《赤壁怀古》谱写而成的《大江东去》这类的古诗 词艺术歌曲,或者可以选择《枫桥夜泊》这种古诗词 艺术歌曲,从而达到古风吟诵的效果,这是美声唱法 “本土化”的重要途径 。

  民族唱法关注演唱发声的自然 、和谐,其演唱形 式多样,风格鲜明,极具特色 。在民族唱法的教学中, 可以选择类似《越人歌》这类的艺术歌曲,更符合民 族唱法的特色 。

  流行唱法相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来说,受 到的约束更少,更关注声音的特色与个性 。为此,在 选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 可以选择能够突出演 唱者个性的艺术歌曲。

  (四)做好基础训练,循序渐进做好古诗词艺术 歌曲的教学工作

  学习声乐也应秉持脚踏实地 、不骄不躁的原则, 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任何急切的做法都 是不可取的 。艺术歌曲的教学同样如此 。应要求学生 做好基础训练, 切忌盲目对教学效果的追求, 规避 “揠苗助长”出现 。

  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厚重的文化素养 、精到的演 唱技巧相综合的结果 。为此,教师应从培养基础能力 做起,训练学生的综合技巧,例如演唱姿势 、表演状 态、发声技巧 、气息控制 、情感把握 、表现力等 。气息 是发声的基础与核心,更是演唱的生命所在,亦是所 有声音问题的源头 。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是任何 其他技巧无法取代的,但现实的声乐练习中,很多教 师都忽视了该环节的能力夯实 。气息训练尤其不能 求快,应从长期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同人们经 常性探讨的“谁懂得歌唱的呼吸,谁就懂得怎样去歌 唱”。 教师开展艺术歌曲教学,更应落实循序渐进的 准 则,这 样 才 能 切 实 提 升 学 生 的 演 唱 技 巧 与 能 力,完备文化艺术素养 。

  举例来说,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教师可以利用 短小精悍 、旋律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花非 花》来进行教学和习唱。《花非花》是白居易《长庆集》 中的一段,由作曲家黄自谱曲,表达了一种朦胧 、伤 感 、怅然若失之情 。对于有一定演唱技巧的学生来 说, 可以选择具有 一 定难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如 《我住长江头》,这是由青主作曲,宋代李之仪作词的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 、具有较大难度 的女高音声乐作品 。 由于这首作品的歌曲旋律和伴 奏连绵不绝,音域非常宽广,所以需要演唱者有一定 的气息控制能力和演唱功底。

  (五)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师资素养

  因古典诗词歌曲表演过程中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与音乐艺术修养的支持, 而演唱者与研究者很难符合其标准,且人才培养周期长 、难度大,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这一领域的师资比较欠缺, 未来的古典诗词艺术发展很可能会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为此,高师院校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有非常高的要求 。因为要想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系统 、准确和熟练地掌握歌唱的器官构成 、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呼吸和共鸣 、歌唱的咬文吐字 、歌曲的处理与音乐表现等,从而不断提高歌唱技能 、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自修技能及教学技能 。

  2.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文学知识素养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均是来自古典诗词,因此在解读 、分析 、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和文学知识素养 。为此,教师需要多涉猎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阅读经典名著,多看一些经典的人物传记,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学知识素养 。此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教学中经常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 通过积累也是自己文化素养积累的一个过程。

  3.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美学知识素养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非常强的审美

  价值。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既要发现 美,研究美,又要塑造美的形象 。为此,在日常教学活 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知识素养,在古诗 词艺术歌曲中不断地发掘美 、表现美 、推崇美 、树立 美,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五、结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有机融合,对 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本文中,笔者从艺术歌 曲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入手, 对古诗词艺术歌 曲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价值展开了简要阐 述,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 声乐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的体会, 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中的运用路 径展开了探究。无论何种古诗词艺术歌曲形式,都是 对我国古典文化的创新化传承,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 蕴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 因此,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 应该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价值, 强化对于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有效应用, 从而进一 步弘扬古诗 词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与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娇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及影响因素研究[J].戏剧之家,2022(22):98-100.

  [2]穆巴拉克·伊米提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评鉴,2022(14):121-124.

  [3]董自然 .古诗词艺术歌曲《思乡》的演唱分析与艺术价值[J].艺术家,2022(07):128-130.

  [4]刘 慧 , 崔 焕 珍 . 论 中 国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中“声 ”与“情 ”的 融合—— 以歌曲《越人歌》为例[J].黄河之声,2022(12):113-115.

  [5]陈 季 嘉 . 中 国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与 西 方 音 乐 演 唱 技 法 的 融合—— 以高中学唱歌曲《花非花》教学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3):93-95.

  [6]冯熠 .探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指导演绎—— 以《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为例[J].歌唱艺术,2022(06):22-27.

  [7]兰若男 . 以《长相思·其一》为例解读当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融合美[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年 .

  [8]戢紫月 .声乐美学视域下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年 .

  [9]黄 琪 媛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的 特 点 与 演 唱 分 析—— 以 晏 殊《蝶恋 花·槛 菊 愁 烟 兰 泣 露》为 例 [J]. 汉 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2(02):141- 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3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