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产品输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同时也面临欧美市场“文化挪用”的现象。因此,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设计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是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交互视域下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艺
随着社会的转型,较少年轻人愿意投身传统手工艺,这导致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断代的危机。而数字技术为非遗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建立非遗手工艺数据库,数字化存录不同地区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用料工具等信息,能够全面、系统地展示非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手工艺人可以利用数字平台开设直播课堂,为观众详细讲解工艺流程,同时结合预订定制服务承接订单,实现技艺传承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此外,通过数字技术打造的非遗文创产品更富创新性和时代感,更能吸引青年人的眼球,促进他们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总体来说,数字技术能够让非遗手工艺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商业化运用,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艺提供持久动力,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二)拓展非遗手工艺的商业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的非遗手工艺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且多以景区或实体店销售为主,市场空间有限。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拓展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商业空间。
手工艺人利用数字工具建立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账号,生动展示工艺技法,利用直播营销手段进行带货,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体系,有利于增长非遗产品销量,使更多消费者感受到非遗手工艺的魅力。同时,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手工艺人还可以进入海外市场,开拓欧美、东南亚等新兴消费群体。可以说,数字技术不仅为非遗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将其推向国际舞台,极大地提升了其经济效益。
(三)提高非遗手工艺的国际影响力
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手工艺人利用视频号、抖音等国际版新媒体软件,可以使海外受众轻松通过手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大电商平台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可以将丝绸、景泰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同时,数字技术还可辅助设计师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的设计中,制作富有创意的动漫、电子游戏等新文创,增强非遗文化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数字非遗内容很容易被快速传播,提升中国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说,数字技术加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数字交互视域下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化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问题
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引入数字技术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精髓。过度依赖机器和数字设备,很容易丧失传统手工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但是,如果坚持全部手工生产,则很难实现产品的规模化和差异化设计,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如何在传统技艺与数字科技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并维持平衡状态,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不损害其独特魅力,是非遗企业与设计师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成本控制问题
采用数字技术手段为非遗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如运用VR和AR技术来创造沉浸式体验,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初期投入成本。此外,为实现非遗文创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相关人员还需建设产品定制平台,收集、存储、分析用户数据,这同样需要不少预算。在产品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成本范围内取得最优的文化附加值效果,是非遗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应对快时尚及代工厂商的低成本冲击问题
我国快速迭代的消费品市场给非遗企业的产品研发带来了极大压力。传统手工艺产品正面临如何快速适应消费潮流变化的挑战,同时需应对来自国内大量低成本代工厂商所带来的激烈价格竞争。这使非遗企业的设计研发团队陷入了既要确保非遗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属性和品质,又要随着市场变化快速推出新产品的两难境地。此外,非遗手工艺产品在市场推广方面也面临来自普通商品的流量争夺困境。
三、数字交互视域下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一)结合AR/VR技术,创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空间
VR/AR技术可以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性的限制,通过虚拟场景将抽象的传统工艺具象化,为用户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例如,用户戴上VR眼镜,便可瞬间置身于景德镇的烧窑现场,亲历整个瓷器打坯、绘纹、入窑、出窑的过程,深刻感受传承千百年的青花瓷烧制工艺的魅力。用户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虚拟视角,从窑工或观摩学徒的角度去探索传统制瓷技艺,与数字人物进行实时互动,从而获得详尽的指导和深入的讲解。而一些复杂危险的实际操作,如瓷器窑炉的火候控制等,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来体验。这种互动性强的数字体验不仅超越了典型实体展示的空间与信息限制,而且比简单的图像和视频展示更具互动性、场景感和代入感。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下,AR技术还可以将数字增强元素投射或嵌入到实体非遗产品中,譬如将动态数字图像投射到静态的景德镇瓷器表面,赋予瓷器“活”的质感与丰富多彩的视觉呈现。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创赋予了无限的丰富想象空间,极大提升了非遗文创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二)开发数字化定制平台,实现个性化设计
数字技术为非遗产品提供了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良机。企业可以开发在线定制平台,让用户参与产品的整个设计制造过程,打造出个人专属非遗产品。例如,用户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选择不同的面料、图案作为漆器或景德镇瓷器的背景,并上传自己的照片、书法作品等作为装饰元素,添加专属的文字、符号等进行个性化设计。平台后台可以对定制需求进行转换并将其传输到智能化车间,指挥数字化切割激光机快速雕刻样品,或驱动工业机器人按模型绣制出实体效果,反馈到页面供用户评估修改。经过数次快速迭代优化,最终由用户确认设计方案后,后台即可转换为批量生产的数字化模型,将个性化非遗产品快速推向实际产出和配送。在整个互联协同的定制过程中,用户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设计自主感和互动乐趣。这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和用户流失的风险。此外,数字定制平台还可智能汇聚和分析每位用户的定制数据轨迹,总结他们的偏好特征,为后续非遗产品的设计升级和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定制平台不仅细分了非遗产品的市场,还开拓了针对个人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对手工艺的个性化定制,赋予了其更高的商业价值。
(三)应用数字化工艺技术,丰富产品创意
数字化工艺技术为非遗产品的设计及制造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将设计师的最新构思变为样品,通过数字化数控装饰实现复杂精细的表面处理,大幅提高产品设计的灵活性。用户可以在线轻松打造出个性化的3D打印茶具、工艺礼品等。激光切割技术则可以使复杂图案的雕刻更加精细准确,简化生产流程。一些更为前沿的技术,如可编织程式化材料、柔性传感显示屏,也可被应用于智能非遗产品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助生成设计算法,通过机器学习训练模型,自动编织出具有韵律美的数码织锦,或生成传统图案的无穷变体。这些数字化工艺技术不仅能高效实现或取代制作中的重复性人工环节,还能在传承优质传统工艺的同时被赋予新的可能性。比如,数控雕刻技术与传统紫砂艺术的完美融合,能够生成既保留文化底蕴又具备行云流水般层次感的全新造型。由此可见,数字化工艺技术为非遗文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素材和灵感,使其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与先锋艺术和技术进行创新融合,从而具备比普通商品更高的附加价值。
(四)开发数字藏品,拓宽收藏渠道
除实体商品外,数字技术还为非遗产品提供了实现数字藏品形式的可能。这类数字藏品以图像、3D模型等虚拟方式存在,不受空间限制,可基于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进行权属管理、所有权转移、链上交易等。用户无须像收藏实物那样考虑商品的物理存储、运输、保险以及损坏风险,可以直接在数字平台或者App端浏览并选购喜爱的数字化非遗艺术品,实现简单高效的数字资产配置。此外,藏家还能与志同道合的爱好者进行线上交流。针对数字原住民新生代群体的消费需求,平台还可举办虚拟展览,组织主题活动等。此外,平台还可以通过发行不同级别的数字藏品、设置版数限制等方法,培育出部分千金难求的“明星级”数字非遗产品,并后续通过演绎故事,激发用户对独一无二数字资产的购买热情。这样既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创富需求,也为企业开辟了创收渠道。
(五)搭建文创IP平台,打造品牌效应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非遗企业可以充分挖掘某一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独特的文创IP平台,打造出影响力巨大的非遗品牌。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富有代表性的某类非遗手工艺,构建一系列具有温度、富有个性的非遗形象原型。这些原型人物需拥有自己的性格、经历和能力特征。在构建这些人物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围绕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剧情,设定与产品起源相关的传奇故事背景,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在这一虚拟世界中,文创产品也是承载IP内涵的载体。而整个IP平台还可通过数字孵化链无限延伸,衍生出动漫、电子游戏等更丰富的文创内容,吸引并留住大量追求个性、注重情感共鸣的用户。他们在购买文创产品后,也会主动传播品牌内容,使非遗IP的影响力不断传播和扩大,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明星级品牌形象,使文创产品销售业绩提升。
(六)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持精准推荐服务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应用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提升营销转化率的重要手段。非遗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用户行为数据、互动反馈等在线数字化轨迹,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目标用户的个性化喜好和消费意向。这能够为实施精准营销提供有力支撑。例如,根据历史浏览记录和购买数据,运用相似性模型算法,企业可以向用户推荐其潜在中意的新型非遗产品。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用户画像的判断与推荐,能够提升投放效率。用户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平台还可以建立差异化奖励机制,鼓励用户主动分享数据以交换更优质的推荐服务。随着用户数字足迹的不断丰富,整个闭环过程持续迭代优化,使精准营销的效果得到持续增强,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产品销售业绩的提升。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交互技术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路径,还为其商业模式的拓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开辟了新天地。本文探讨了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在数字交互视域下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强调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必要性,分析了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优势及可能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和管理策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消费模式的转变,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期待非遗文化在数字交互时代焕发新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