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侗侗歌是北侗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包括侗族生活、社会、文化的内涵及灵魂。天柱县、三穗县、新晃县、锦屏县等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典型的北部侗族聚居地区也是北部侗文化仪式相对集中地区。本论文选择天柱县高酿镇(其位于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北侗地区)考察点,并从城市化这个层面出发开展传播路径变迁研究,笔者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走访了天柱县诸多侗寨,并对天柱县当地的侗歌的传播推广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研。明确本论文的调研主题为“侗族山歌的音乐特征与传承发展”的内涵调研中观察到,天柱县侗寨的侗族文化依然没有得到运用与推广,一直以来对北部侗歌的传承还都是沿用老一套的口传方式进行的,除此之外,还借用汉语音标标注侗音的做法来帮助侗歌歌词的快速掌握,此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侗族人民缺乏对国家推行的侗文的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和学习。本文试图从天柱山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现状、音乐特点、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侗族山歌,音乐特征,传承发展
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交界处,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语系。由于地域不同、方言差异、习俗各具特色,南北侗族民歌也各有特点,南部方言区的民歌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种类型,且以室内歌唱为主。北部方言区的民歌只有单声部,以室外歌唱为主。天柱山歌就属于北部方言区,以单声歌为主。据了解,当前对于侗族歌曲的研究主要是以南部方言区为主,对于北部方言区歌曲的记录较少。本文所写的高酿镇山歌是指高酿镇侗族山歌的发展情况,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多本地人唱的歌曲都是直接译成白话或者本地方言来歌唱的,这样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听得懂,因此能用正宗侗语歌唱的人就比较稀少。目前大多数流传下来的歌曲都是以口口相传或者译为汉字的
方式来传承,本文收集的民歌也都是译成汉语的形式。
一、贵州省天柱县侗族山歌的生存背景
(一)自然生态环境
贵州省天柱县属于北部侗族地区,天柱山歌是该地区较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其曲调高亢自由,旋律优美,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天柱山歌在每年的凤岩坡“三月三”、仙姑岩“七月二十”坪都会有歌场表演活动,在当地的人们心中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的作用。贵州省天柱县属于北部侗族地区,天柱县城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独具特色的龙盘陈氏宗祠、桥坪罗氏宗祠,杨柳村“龙王阁”等古建筑物,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气息浓郁的好地方。
(二)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侗族的先民源于古代百越族群,是一个善歌的民族,民间传说侗族人民只要会说话就能唱歌,若是你来到侗寨,就可以听到他们动听的歌声环绕在山间田野。侗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歌曲一般都由本村寨的歌师口传心授,侗族早期留下的民歌《越人歌》是采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虽然在1985年有了自己的侗文,但掌握的人并不多,天柱这里常见的还是以汉字记音、翻译成汉语或者白话的方式来记录歌曲。侗族会因地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故事传说,诞生不同的音乐文化,如天柱渡马侗族人的“三月三”歌节是为纪念田郎和腊妹敢于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而诞生。而天柱高酿侗族人的三月三是“三月甜粑节”,相传古时这一带侗家人在农历三月三前后受到疟疾的伤害,但人们发现甜藤汁与糯米、黄花野菜制成的粑不但美味还能治疗疟疾,于是这天就成了做甜粑吃甜粑祈福的好日子。
虽然故事不同,但都是侗族人尽情歌唱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唱的歌类型多样,但情歌是必不可少的,年轻男女在这一天可以寻找心仪之人,年长的则可以找寻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渡马的另一个歌节:“七月二十坪”歌节,则是为了纪念当地的一位因农民起义而牺牲的侗族青年阿勇而诞生的,因此在这两个节日期间就会有四面八方的侗族人来参加,来的人多是很久不见面的亲戚朋友,大家相约一起看表演、来对歌,场面非常的热闹。
(三)唱歌习俗状况
在天柱,最出名的民族节日就是每年凤岩坡“三月三”和仙姑岩“七月二十”坪。在“三月三”这天,四方歌手汇聚在凤岩坡,在歌场围成一个又一个对歌的堂子,每一个堂子由歌师带着一群歌手进行对唱,未找到对手的就自由绕场歌唱,绕场大多要唱“三月风光好”的赞歌,若是找到对唱的人就互相唱“抬爱歌”相当于见面问候礼仪,而正式对歌就多以盘唱的方式唱歌,例如盘问侗族的历史、“三月三”的由来、侗乡的一些风土人情等等。而“七月二十”这天喜欢热闹的人、远居他乡的各族亲朋好友、远嫁他乡的姊妹都相约来到天柱后山名叫“仙姑岩”的地方参加赶歌场、看侗戏、进行占地对歌等活动。有趣的是占地对歌一般不限人数,可十人一组,百人一伙,组成几十个歌堂,不论男女老少都以木叶为凳、树荫为伞来以歌会友自由的对歌,如歌唱的主题有谦赞类的、歌颂党恩的、歌颂美好生活的等等,只要你想得到就唱出来,各种歌声腔调遥相呼应热闹非凡[1]。
二、贵州省天柱县侗族山歌的音乐特征
(一)唱词特征
1、韵律感
歌曲唱词尽可能地押韵,这样唱起来就朗朗上口。如《进场歌》的唱词:“有心歌场走一回,唱首歌来把师陪;要唱好歌我不会,只唱两句打门锤”。该首歌曲四句句末词都是同韵的,押“ui”韵。这样和谐的音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与旋律结合就让人听着舒服学得顺心,因此歌词押韵是这类歌曲的一大特点。
2、精炼美
歌词讲求精简,把表达的事物用最恰当的词概括起来,言简意赅,但内容表达却非常明确。如《相会歌》唱词:“桃园结义本悠久,自古留来几千秋;有缘今日同一路,要你带我桃源游。”短短几句话,引经据典,表达了大家今日有缘相遇来以歌会友,就尽情地来交朋友赏美景,才不虚此行。
(二)旋律特征
渡马山歌通常以五声调式为主,歌词多为七言四句或多句的分节歌,在歌唱时,喜欢在歌词后面加衬词,拖腔,还会在旋律进行时进行大跳,跳多少取决于歌者,在旋律平稳的地方,唱词时就会在前一个字加重音歌唱,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在第三句和第四句相接的地方不做停顿,直接唱完,考验歌者功底。歌曲有的节奏分明,有的为散拍子,比较自由。
《夸赞歌》这首歌曲为三段式的分节歌,第一段是歌曲开头第一二句,旋律起伏三度以内,但音比较高,歌唱时给人高亢嘹亮的感觉,第二段就是第三句至倒数第三句,这一部分旋律也在三度内,但整体音比较低,说唱性比较强,两句十四字连着念唱,具有倾吐、吟咏的音乐感觉,第三段就是最后两句与开头感觉一致,但最后的音给人结束感,这类歌曲喜欢在每句话的最后进行拖腔,爱用衬词,例如:啰、呐、啊、哎等,给人亲切、余韵悠长的感觉。
(三)演唱特征
1、发声方法
演唱时真假声相互结合,但比现代“民族唱法”中运用的混声要更加自然一些。“这种唱法是在真声的基础上,利用气息通过由长变短的声门裂隙震动而得到的一种高位置头声。”[2]23这是歌者比较喜欢的发声方法,这样在歌唱时又不费嗓子又可尽情歌唱,声音明亮高亢又具穿透力。
2、呼吸技巧
在气息运用上,听她们唱歌时基本感受不到很强的呼吸声,采用慢吸慢呼的方式,保证时时都有气可用,因此我们感觉她们唱了一天歌都还挺轻松的样子。歌唱时气息悠扬、歌声高亢、婉转动听,这样的呼吸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3]。
三、贵州省天柱县山歌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功能
天柱山歌的每一种歌曲都表现出它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三月三”歌节活动中的情歌对唱,未婚青年是为了找寻爱情,歌词内容都是甜甜的气息。而已婚人群是为了用歌唱娱乐自己,在歌唱中,唱歌人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变成动人的歌声唱出来,歌词都是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如这首《抬爱歌》,歌词为“你莫抬,你莫抬我站高岩,高岩上面站不稳,万一上去下不来”,在歌唱时,歌词中的“岩”发“ai”音,是当地方言音,“抬”指的是捧的意思,指你不要把我捧太高,若是我达不到你的要求就糟糕了。这类歌曲在歌唱时使用方言就增加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味道,让人倍感亲切,有浓浓的乡音气息。这些趣味十足的词语,不但让人开心,也展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
(二)对社会的认识功能
“侗族是一个爱好交往的民族,无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在许多场合下,都是以各种不同类型的侗歌为媒介的。”[3]30这些歌曲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对于社会的所有认知和感受都是以歌唱的方式传递。在节日歌会,人际交往这些不同的场合中,就会产生相对应的歌曲。如《脱贫攻坚迎幸福生活》这首歌,它的内容就是描述祖国好政策好大家生活很幸福的场景,《相会歌》就是人们之间的交际往的歌曲,而且渡马山歌它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三)教育功能
没有历史的沉淀就无法更好前行,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我们知道侗族在1985年之前是没有文字的,因此侗族人民就把这些道理编成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歌曲,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的作用,并有“饭养身歌养心”的格言。如渡马“三月三”歌节就是因为田郎腊妹的故事传说而诞生,它告诉人们要像田郎和腊妹那样勇于与恶势力搏斗,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人们就把这个爱情故事传说谱成歌曲流传下来。
(四)娱乐功能
享受音乐是让人愉快的事情,渡马山歌当然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在劳作时,人们会用歌声来舒缓疲劳,在山上尽情歌唱,这也是山歌的由来;在闲暇时人们就会与歌友对唱,交流感情;而渡马“三月三”“七月二十”这类民族歌节就相当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大型的自主赛歌场地,四面八方的侗族人聚在一起尽情歌唱,这些场合就会产生各种题材的歌曲,既丰富曲库又娱乐自己,这些各种形式抒发心情的歌唱,让人自然而然地在心理情感上产生愉悦的感受[4]。
四、贵州省天柱县山歌的发展趋势
天柱山歌发展到今天面临传承人流失的危险,原汁原味的渡马山歌只有老一辈的一些侗族人才会唱,而能灵活运用本民族语言歌唱的青少年很少,因此想要侗族山歌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引入学校教育传承
天柱山歌的传承方式主要就是口传心授,把道理、知识编成歌曲传给下一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与自己本身的文化渐行渐远,因此,未来可以把侗族文化引进课堂,例如对学生开设侗语、侗歌学习等特色课堂,或者开设侗文化兴趣小组,让学生从语言、歌曲、风俗等方方面面去接触和了解侗族文化,使所有孩子都可以接触了解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才能为以后学习渡马山歌打下基础,渡马山歌的传承才不至于出现断层。
2、引入专业性团体传承
社会是向前行的,歌曲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加入新的东西,渡马山歌是自由性很强的单声部歌曲,都是北部区域侗族人从生活中即兴发挥创造出来的,没有记谱一说,而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会造成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渡马山歌,也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民族歌曲文化,引入专业的表演团队进行歌曲的宣传、整理、创编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找到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让其他人感受侗族歌曲的魅力,这样也会让渡马山歌有更多方面的发展。
3、旅游开发
天柱山歌里面包含了北侗人民社会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按照现在社会发展情况,民族气息浓厚的旅游行业很受大众青睐,因此把这类独具特色的歌曲引进旅游开发行业是渡马歌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例如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做旅游开发时,从他们的饮食、服饰、节日、歌曲文化、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开设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让游客可以参与进来。例如在观看对歌表演时,游客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试着自己填词让歌者唱,或者与歌者对唱,可以设置关卡,对于在歌唱活动中有参与的游客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让游客自然而然融入其中,既让游客玩得开心,也宣传了自己的文化[5]。
五、山歌传承与发展
(一)天柱县山歌传承现状
1、山歌参与者在不断地减少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天柱县山歌只有用侗语演唱才更有韵味。如《情妹》《情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唱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也给人一些不伦不类的感觉。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普通话的逐步普及,许多年轻人出生的80后和90后都是普通话,而不会说当地方言。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说侗语,同时也不能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意思,使得年轻人对天柱山歌的兴趣并不是很高,虽然他们觉得山歌的旋律优美而动听,但他们觉得侗语很难学,失去信心,阻碍了方天柱山歌的发展,导致了天柱山歌的有限传播。
2、歌手出现一定的老龄化
目前,随着流行音乐的冲击,更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流行音乐,因此在天柱县当地,常常见到的天柱山歌演唱者大多数是40岁以上,加上大多数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使得也很难学习到天柱山歌,因此让天柱山歌在歌手的年龄上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加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当地的原生态山歌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天柱山歌相关的活动越来越少,进行天柱山歌演唱的歌手也越来越少,因此,培养天柱山歌的歌唱人才尤为迫切[6]。
3、传承方式单一,后继乏人
从天柱山歌的传承现状来看,采用了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由于山歌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歌手和歌手都老了,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天柱山歌歌手想教会村里的年轻人唱歌曲,但许多年轻人对山歌的传承缺乏兴趣,不愿接受继承的任务,所以歌手找不到徒弟来传授技艺。此外,农村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认为山歌的节奏是缓慢的,单一的,似乎是对吉村山歌不感兴趣,不愿意学唱,导致吉村山歌传承人面临无人传的尴尬境地[7]。
(二)天柱山歌的发展对策
1、保护好天柱山歌的生态环境
天柱山歌主要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承,并通过人际交往和世代传承。许多歌词和歌曲分散在民间,其中一些没有书面记录,但它们存储在歌手的脑海中,只有少数可以被纳入文字记录中,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吉村山歌的时候,首先应注意收集、记录天柱山歌,特殊吸收大量的山歌手和山歌手参与收集和整理天柱山歌的歌词,通过各种整理形式和编译,让天柱山歌的作品、手稿和文献整理成一本书,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播和推广[8]。
2、政府加强对天柱山歌的宣传与保护
作为组织者和社会生活指导者,政府职能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制定相关措施,引导天柱山歌的传承与保护,使吉村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的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保障天柱山歌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求,保证山歌的传承与保护的顺利发展。
近年来,天柱县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对天柱山歌的收藏整理工作,已经在当地连续举办了五届天柱山歌比赛,并出版了相应的山歌集。乡镇单位也加强了对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恢复农村传统歌圩会,偶尔也举办山歌比赛,通过这些,吸引更多的人来唱山歌,为天柱县山歌文化的消失提供了再生平台[9]。
3、改变传统天柱山歌的传播形式和创作形式
目前,随着中国的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听山歌和互联网上对山歌的研究网络视频,因此,通过天柱山歌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是传播天柱山歌是最有效的途径,天柱山歌也可以被记录为VCD、DVD光盘、MP3或MTV,发送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天柱山歌,让更多不同层次的喜欢上天柱山歌。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现有的资源,增加对天柱山歌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柱山歌的魅力,使天柱山歌为更多的人喜欢。
比如目前在当地,听一些社会上的山歌歌手进行演唱,很多人唱的都是大白嗓,声音不优美,年轻人听到它会不喜欢,其原因就是这些歌手缺乏科学的歌唱方法,因此在进行天柱山歌演唱的时候,应该遵循着科学的演唱方法,同时配合一定的音乐乐器,更好地加强天柱山歌的表现力,提高天柱山歌的音乐审美意识,让天柱山歌更丰满,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天柱山歌[10]。
结语
天柱山歌虽然不是侗族歌曲文化中最精彩的一笔,但它身为北部侗族歌曲的一员,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魅力,本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为据,从天柱山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现状、音乐特点、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等几方面来分析天柱山歌,发现天柱山歌类型多样、歌词通俗易懂、语言幽默风趣、旋律独具特色,歌唱形式不拘一格,独唱、对唱、齐唱、领唱都看点十足。同时天柱山歌也反映了当地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这些民族音乐就如同一股清流,远离城市喧嚣,缓缓流动,沁人心脾,洗涤人心里的浮躁。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着自己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把它们发扬光大,而非让它沉睡在时间的长河里。■
参考文献
[1]龙艺.贵州侗族大歌传播路径变迁研究——以贵州省北侗地区天柱县为例[D].北京印刷学院,2017.
[2]吴岚.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对北侗玩山歌的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
[3]杨学文.论侗歌的社会功能[J].怀化师专学报,1992,(09):29-33.
[4]彭鸿.试论剑河北侗方言区山歌如何走进校园[N].贵州民族报,2016.
[5]吴梦萍.对天柱县注溪“溜溜歌”之初探——以北侗民歌的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2,(11).
[6]龙昭宝.北侗玩山歌“洛阳桥歌”内蕴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7]龙邦西.侗族“玩山歌”音乐特征的分析——以锦屏北部九寨地区为例[J].明日风尚,2018,(16).
[8]王艳,字倩文,王友兰,朱倩,孙忠菊.浅谈“北侗第一寨”三门塘村侗歌分类[J].赤子(下旬),2016,(12).
[9]罗仙泗,罗雨镓.非遗视角下高校推动北部侗歌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21,(09).
[10]罗仙泗.黔东南北侗民歌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探究[J].明日风尚,2021,(0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