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黄河流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映射和艺术化写照。对当下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高校音乐教育为抓手,以黄河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目标,力图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等研究过程,构建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高质量融合路径,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文教融合,黄河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
党的二*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黄河音乐文化作为黄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深入挖掘黄河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探索黄河音乐文化“两创”路径,成为当下亟待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作为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文教融合作为文化“两创”的重要形式,将高校音乐教育过程纳入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一是可以创新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路径,提高保护传承成效。二是可以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本文将围绕黄河音乐艺术体裁和内涵特点,探索符合黄河音乐文化发展所需的教学理念和路径,推动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
一、黄河音乐文化的起源及艺术内涵
(一)黄河音乐文化概览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所具有的磅礴气质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和齐鲁文化。①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内涵丰富,历史积淀深厚,是对黄河流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映射。按流域划分,自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桃花峪花园口附近为中游,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按地势划分,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山高坡陡,河道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中游流经多个山脉,峡谷河道弯窄,水流湍急。同时,因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含沙量较高。下游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属于“地上悬河”,水流平缓。
黄河音乐文化作为黄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黄河流域乡土生活中产生的,是对百姓生活的艺术化写照。由于黄河流经地域的不同,每个流段都有着不同的聚居文化和人文特点,所以每个流段之间的黄河音乐文化在音乐语汇、音乐元素和音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魅力。上游地区主要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音乐文化中融入了大量藏族、回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由于上游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通过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此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因此具有了风格多样、体裁丰富的特点。在中游流段的山西、陕西等地,音乐文化中则呈现出浓厚的黄土高原特点,音乐元素也开始由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文化转变。而在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等地,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市井文化元素,其中评剧、梆子、鼓吹乐等艺术形式比较活跃。
(二)黄河音乐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内涵价值
黄河音乐文化伴随黄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成长,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泥土性、生活化是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对于传承乡土情怀和延绵热情乐观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内涵价值。
黄河上、中、下游独特的地势特点和风土人情,为诸多音乐体裁提供了创作和发展的沃土,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音乐风格。上游地区以高原为主,具有臧蒙音乐风格,其音乐具有高亢、悠远和率性的特质,并带有一点苍茫、凄然的色彩,展露出一丝沉郁的情怀。上游音乐以青海、甘肃、宁夏的“花儿”,藏族山歌,青海平弦,兰州鼓子,通渭小曲,秦安小曲等体裁为代表,②民族民间乐器以马头琴、手扒琴、口弦等类型为代表。通过优美的旋律描写了人们的农耕和游牧生活,展现了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其中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感叹,是生活中最美好的寄托。
中游地区主要指黄土高原和渭河流域,其音乐具有开阔自由、高亢嘹亮的音乐特点。艺术体裁以庆阳唢呐,绛州鼓乐,陕西秦腔,陕北信天游和陕北小调为代表,均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们刚毅而沉郁的内心世界得到真切地展现。其中民间器乐多出现在节庆活动中,气势磅礴,声韵铿锵,将人们高涨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以广袤的平原地形为主,音乐具有节奏轻快、旋律多变的特点,同时注重合唱与合奏的表演方式。在下游地区的音乐类型中,主要包括山东梆子,山东琴书,河南坠子,乐亭皮影,鼓子秧歌,河北吹歌等。下游地区的音乐体裁中表现了人们热情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同时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河上、中、下游的音乐文化通过各具地域特点的音乐艺术形态,对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内心世界进行了真实的写照,展现了黄河流域世代儿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集体记忆,是对人们情感、思想和精神的高度凝练。同时,黄河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犹如黄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描绘着多流域地域特色,传递着坚韧、团结的价值观念。其作为延绵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与融合价值
(一)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黄河音乐文化和高校音乐教育之间具有多重属性交集,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是千丝万缕、紧密多维的。黄河音乐文化最根本的是文化属性,而高校教育的属性则包括人本属性和学术属性。
文化是人类成长的必要参与因素,亦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所以文化成为高校教育运行的关键所在。同样黄河音乐文化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运行资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前进动力。同时,其所包含的体裁多样,并具有强烈写实性的诸多艺术形式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科学性和多元化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同样,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研究学术和创新文化发展的综合载体,可以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重要平台。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其对于黄河音乐文化多维度、全方位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无论是从属性角度分析,还是从发展角度着眼,二者都有着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关系。
(二)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价值
通过对黄河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具有历史久远和流域广博的深厚底蕴,因此使黄河音乐文化具有艺术体裁丰富、音乐风格多样、风土人情浓郁的艺术特点。同时,黄河音乐文化因随着其流域的变化而发展,所以又具有独特的水域文化元素,展现出鲜明的水域文化标识和属性。综上而言,黄河音乐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音乐艺术体裁资源,同时还具有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属性。所以,将黄河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价值体现。一是可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系统性提供黄河音乐文化学习资源,拓展传统教学内容体系。在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的同时,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提升教学成效。二是围绕黄河音乐艺术体裁特点,调整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为革新教育教学手段提供契机,进而增加音乐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多变性。三是通过黄河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系统性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增进师生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积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传承文化的综合体,除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发展的使命。因为高校拥有专业的教学团队、科学的教学体系、体系化课程设置和多元化教学方法,所以高校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是推动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诚然,将黄河音乐文化深层次、全方位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师生深切感受黄河音乐文化魅力和内涵价值,进而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传递黄河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黄河音乐体裁和剧目从专业音乐教学的角度得到传承和延续,以保证艺术体裁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推动黄河音乐文化得到专业化保护和传承。再一方面,通过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贴近师生的过程,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化”,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推动文化遗产向创新性发展。
将黄河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亦是对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过程。同时可以为更好地构建黄河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模式,拓宽保护传承路径,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提供契机。
三、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现状
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成效。黄河音乐文化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篇章,近些年愈发受到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视,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也愈发紧密。通过对部分高校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仍存在多种挑战与阻碍。
(一)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黄河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体系化工作,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在关注力度、政策引领、融合机制构建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宏观指引和支持。
结合目前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现状,可以发现在政策引领、保障机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一是关注力度有待加强,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激发兴趣和提高参与度。二是政策之间的关联性不够,系列工作开展得相对独立,不能较好地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在课程、教材以及师资等方面的连接性和系统性不够,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高校音乐教学现实出发,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黄河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提供方案支撑。
(二)融合形式单一
黄河音乐文化一直存在于高校音乐教育内容之中,通过对二者融合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融合渠道主要体现为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渗透,比如声乐歌唱的曲目、器乐演奏的曲目以及舞蹈编创剧目等。而通过艺术实践、主题性学术讲座以及黄河音乐“非遗”进校园的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未能趋于系统化和常态化。同时,教学内容的渗透还存在引用内容范围有限,引用内容联系性不足等问题。所以,在教学内容渗透的丰富性、融合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师生参与的主动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融合过程形式化,不重视融合成效
顶层设计影响融合过程,融合过程决定融合成效。围绕高校音乐教学现实,对黄河音乐文化资源的引用存在重形式,轻成效的现象。一是融合过程中对师生的参与度、学生的接受度关注不够。二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黄河音乐体裁特点的适用性不高。三是缺少对融合过程的总结,未能为黄河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提出价值性调整策略。
(四)黄河音乐文化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教学资源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目前在高校教学领域对黄河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仍有待提高。具体体现为缺乏体系化教材和多样化教材、优质音频和视频资料、健全的资源共享平台以及以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黄河音乐文化教学师资。教学资源局限给黄河音乐文化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带来严重阻碍,同时也将拉低黄河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播与影响力度。
四、黄河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推动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高质量融合,要从宏观政策、协同机制、特色教学资源、主题实践活动以及黄河音乐教学体系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围绕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有效融合路径。
(一)加强政策导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宏观政策是工作开展的风向标,是工作开展的思路依据。为更好地推动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常态化融合,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黄河音乐文化的关注力度。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推行相关纲领性文件,增强学校及师生对黄河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从而营造良好的融合氛围,树立鲜明的工作导向。同时,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适时更新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推行具体的工作方案和经费支持政策,形成科学、可持续的融合保障机制。另外,要注重发挥社会、文化部门以及学校的协同作用,提升多方统筹工作效能,以此为黄河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提供先行条件。
(二)开发黄河音乐文化特色资源,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机制
多形式优质教学资源是开展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群体应结合黄河音乐文化特点,围绕其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互为关系,从高校音乐教学实际出发,以遴选优质黄河音乐文化资源为工作基础,编撰黄河音乐文化专属教材。应善于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搭建黄河音乐文化数字信息平台和共享资源库,为多元化课程和多形式课堂提供条件。同时,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开发对象,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剧目的创造性开发利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机制,以此更好地挖掘高质量特色教育教学资源,进而丰富教学形式和教育路径。
(三)开展黄河音乐文化主题实践交流活动
音乐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是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的重要形式,所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系列文化主题交流活动推动黄河音乐文化和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融合。其中可以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黄河文化非遗音乐会”“黄河音乐主题艺术实践”“黄河文化主题学术研讨”等活动形式。通过以上活动的举办,使同学们从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同角度更好地走进黄河音乐文化,感受黄河音乐文化魅力,了解黄河音乐文化内涵,从而增进文化认同。为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提供动力。
(四)构建黄河音乐文化教学体系,落实多元化教育教学环节
推动黄河音乐文化高质量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加强黄河音乐文化教学体系构建是关键环节。科学化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系统性工作,需要落实音乐教学的多个环节,以保证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是围绕黄河音乐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文教融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确保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趋于体系化、科学化和常态化。二是围绕黄河音乐文化内容和具体音乐体裁,完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将黄河音乐文化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歌曲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舞蹈剧目和音乐理论教学等。通过实践教学,深度解析黄河音乐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三是围绕黄河音乐文化特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黄河音乐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挖掘,注重黄河音乐体裁的真实性还原和学生的沉浸式感受。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打破课堂的时间、空间概念,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衔接,提升教学的连接性。四是结合黄河音乐文化教学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多元性。在教师专业性方面,应注重对老师在黄河音乐文化以及体裁、剧目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黄河音乐文化知识储备,提高黄河音乐文化教学技能。在教师多元性方面,应聘请黄河音乐文化非遗传承人加入教师队伍,通过传承人“原滋原味”的教学示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黄河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技巧,进而完善学生的专业学习理念,促进专业成长。
结语
黄河音乐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在当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高校音乐教育二者相须为用,对于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对于拓展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融合过程中,需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着手,既要加强政策引领,又要通过深入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黄河音乐文化教学体系等路径,推动黄河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全方位、多维度融合,以此更好地实现黄河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注释:
①赵芹.黄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以齐鲁音乐文化为例[J].黄河之声,2022,(21):4.
②乔建中.黄河之声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3
参考文献
[1]刘雨,段庆林,牛学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21.
[2]李冰.谈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保护[J].歌海,2012,(03):81-83.
[3]景璟.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9,(04):100-10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