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21 10:39: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d小调弦乐四重奏》是一部颇具内涵的作品,是舒伯特创作弦乐四重奏的精品。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双重性特点还与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有着密切联系,也体现了舒伯特对于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成熟风格。
 
  关键词: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一、《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的双重性
 
  对于《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舒伯特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而关于舒伯特本人的文字也少得可怜。“他留下的书信不足100封,很多信价值不大。除了1816年到1824年之间的一些零散的日记、几首诗、几页被称为《我的梦》的文字外,他没有留下任何其他的日记、批评、论文、回忆录。①”虽有文字记载并不多,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些以及其友人的回忆整理出舒伯特的经历,探究出其性格以及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d小调弦乐四重奏》所具有的双重性。
 
  舒伯特所处的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带有重压的环境,当时梅特涅统治下维也纳有着压抑、紧张的政治气氛。在1820年,舒伯特就被逮捕过,虽然我们对其中细节不清楚,但是他还是产生了令人不安的后果。在寄宿时期,舒伯特的自由观点就引起了麻烦,虽然最后舒伯特逃过了惩罚。但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局的动荡,而社会的动荡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舒伯特的心理。

\
 
  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事业上的困难。舒伯特在世期间一直和朋友一起为自己的作品出版、演出而奔波。他和朋友当时和维也纳的主要出版社、歌剧院都进行过交涉,希望能够借以增加自己的个人声望。但是结果并不十分理想。“维也纳出版商出版了他数量惊人的歌曲、舞曲,而他在世期间,弦乐四重奏只出版了一部,还出版了弥撒曲一部,钢琴奏鸣曲三部,交响曲和歌剧都没有出版。②”可以说在当时的维也纳,舒伯特的成就只体现在他的歌曲创作,他在器乐作品和歌剧方面的创作是不被人所看好的。但舒伯特却一直耗费心血在创作意大利式的歌剧上,哪怕被世人所不看好,他也一直坚持。
 
  不仅是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身体上所遭受的重创也在折磨着他。他曾在患重病后的一个多月以后给利奥波德·库贝尔维泽写了一封心酸的信。“一句话,我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最悲惨的人了。想想这样一个人吧:他的健康已经再不会好转,他对此已完全绝望,这使局面更加恶化,而不是改善,我说,想想这样一个人,他最灿烂的希望已经破灭,爱和友谊的快乐最多只能给他带来痛苦,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至少是那种催人奋起的热情)几乎就要消失。我问你,难道他还不算悲惨、不幸吗?③”舒伯特在信中讲述了他当时生病的状态,丧失希望,觉得自己悲惨以及不幸。
 
  生病造成了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也造成了他情绪的变化。著名的舒伯特传记作家伊丽莎白·诺曼·麦凯,他提出了舒伯特有可能具有循环型气质(指兴奋和压抑交替出现的气质,接近病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说舒伯特情绪变化无常,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他的行为。比如他在聚会上爽约,或者是突然消失,或者是他才思泉涌创作时期与作品创作很少的时期进行对比…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舒伯可能具有的“双重性格”。此外,“麦凯强调了舒伯特的抑郁症,并说这种症状日益恶化。④”身体上的病痛对舒伯特精神、心理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无法断定,但是我们没办法否认,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创作。这与舒伯特作品中常常带有的幻想性、死亡性等特点也是具有一定联系的。
 
  社会环境的动荡、事业上遇到的挫折、病痛的折磨、心理上的疾病,这些东西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舒伯特创作里的“悲剧”意味。1823年和1824年这两年,舒伯特在重病的痛苦折磨下却未曾松懈,创作了《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美丽的磨坊女》等,《d小调弦乐四重奏》也创作于这个时期。可以说这些作品都一定程度上带有些死亡的意味。《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所包含的死亡意味更加明显。
 
  从《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我们便可感受到这份忧伤与悲叹。在第一乐章中呈示部的第70小节-80小节中,70小节a部分色彩的突然暗淡,以及大小调频繁的转化,b部分转为小调,这使音乐又带有哀伤的氛围,c部分又转为大调,77-79小节也是转入小调又转入大调。这种频繁的调性转化,造成了戏剧性的音响效果。而在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中,我们可以常常窥探出这么一个特点:调性转换非常频繁。这也造成了,听众在欣赏时情绪的快速起落。通过这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上面我们所说的舒伯特的“双重性格”,这可能也是造成他创作这一特点的部分原因。
 
  在第一乐章尾声部分,我们也可以看出乐曲所蕴含的忧伤氛围,第326小节开始,从前面的ff转为p再转为fp再转到pp力度,四个声部以逐渐柔弱的力度进行演奏,小提琴如同哭泣着走了出来,带着忧伤的感觉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第338小节-341小节的停顿,用休止符控制着又营造出一种抽泣的感觉。
 
  虽然舒伯特一直被人们称为“可怜的舒伯特”——他没有钱、没有爱情、没有名声,也没有健康。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舒伯特还是有坚强的成分存在。“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有些阶段诚然很坎坷,令人沮丧,但事实证明,舒伯特的适应能力很强。两百年以来,两百年以来,评论者都在哀叹他英年早逝,因为这让后世无法看到更多的杰作。⑤”即使舒伯特身处困境,受到社会、生活、自身病痛的三重折磨,可他还是创作出了让人惊叹的作品。可见他的作品中不只有哀伤与死亡,同时还带有光明。
 
  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结尾12个小节,这时音乐旋律十分柔和,四个声部以ppp的力度演奏,如同圣咏一般,给第二乐章进行了升华。从这段旋律我们可以看出,舒伯特内心的柔弱,在死亡之后,承接的是光明。
 
  而在第三乐章谐谑曲中,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躁动不安的节奏型,在这里舒伯特的写作好似一个奋力向前的勇士,节奏变化多样带有强烈的切分节奏。但同时其中的三声中部又带有乡村风格,与前面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突然缓和。就好比勇士被安抚下来,音乐以pp的力度进行,从强调旋律转为强调旋律。在第三乐章中,舒伯特不仅是勇士,也具有抒情温柔的一面。
 
  在第四乐章中,舒伯特以回旋曲的曲式写成。它似蕴含着孜孜不倦的动力般不断向前,在本乐章中透露着舒伯特的不屈。本乐章多次出现ff、fz等力度记号,象征着舒伯特不屈的动力。哪怕到第四乐章的尾声,作者依然以ff、fz、fff的力度进行。而我们也可以发现,直到最后,舒伯特也在向我们展示他不屈的精神,他用fff的力度演奏出最后的音符。可以说舒伯特将《d小调弦乐四重奏》创作得如同一首交响曲,他向我们展示出他的力量。
 
  所以,从《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舒伯特面对命运的忧伤,我们还可以看出忧伤之下的光明,这是舒伯特的精神。他和贝多芬一样,面对死亡,仍有自己的信念。在他的创作中不是只有死亡主题,那种蕴含在死亡之下的情感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由此,《d小调弦乐四重奏》具有两重性。
 
  二、与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联系
 
  《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采用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素材去创作的。而在其他乐章中,也有《死神与少女》的素材出现,可见歌曲与弦乐四重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我们对歌曲《死神与少女》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死神与少女》是舒伯特根据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歌曲主要塑造了十分鲜明的“少女”与“死神”两个形象。歌曲可分为两段,第一段塑造了一个面对“死神”感到恐惧先进行呵斥,后又去苦苦哀求的“少女”形象,第二段塑造了面对“少女”的哀求无动于衷且狡猾地伪装成慈祥形象去进行诱骗“少女”的“死神形象”。两个形象并没有在歌词部分进行互动,可两种形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也营造了歌曲的戏剧性。
 
  歌曲《死神与少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8小节,死神悄悄降临,它以圣咏风格引出。在引子部分,舒伯特在d小调上以pp的力度和缓慢的速度,以单一柱式和弦塑造了一个翩翩到来的“死神”形象。从第9小节开始,节奏开始加快,半音化的旋律进行、四分休止符与八分休止符的应用等都预示着“少女的惊恐”。速度的不断变化对少女面对死亡的惊恐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第10小节末尾不和谐的增二度的音程走向也预示着少女察觉死神到来时感到的不安。从15小节开始,旋律变成了二度向下模进,这种变化也预示着少女态度的转变。18小节的“别挨近我身边”是对第16句的“别挨近我身边”的变化重复,这种重复加强了情感的渲染,表现了“少女”面对死亡的恐惧,对“死神”的哀求。
 
  第20小节的低音声部旋律进行引用了引子部分的结尾,引出“死神”的到来。从22小节开始,“死神”来临。同音反复,犹如钟声敲响,对死神的到来再次预示。第22-27小节,连续的d音,舒伯特运用同音反复,塑造了“死神”形象的庄严性。节奏与“少女”主题相比也更加平稳。第28小节转入F大调,转入大调色彩开始明亮起来。第30小节对22小节进行变化重复,“死神”进一步对“少女”进行引诱。最后全曲结束在d小调的同主音大小调D大调上,这种调性转换预示着“死神”引诱成功,“少女”死在了“死神”的怀中。结束在大调上,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
 
  对《死神与少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之后,可窥探出歌曲中所塑造出形象鲜明的两个形象,具有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形象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同样呈现出一种戏剧性。
 
  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变奏曲式中,作者吸取了《死神与少女》的钢琴伴奏的素材展开主题,其节奏型是一个二分音符加上两个四分音符的一长两短的组合,紧接着根据这一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
 
  第一变奏在g小调上开始,结束在G大调,旋律声部在第一小提琴处,第一小提琴以叹息的音型旋律,大提琴以一长两短的音型拨弦,共同在pp的力度上开始演奏,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歌曲的主题。
 
  第二次变奏同样以g小调开始,结束在G大调,舒伯特创建了一个从主题演化出来的新的旋律,与第一变奏全然不同。并将旋律声部交给了大提琴,其他三个声部则配合着它,演奏一种十分宽阔的感觉。
 
  第三次变奏开始在g小调,但与第二次变奏形成对比,采用音符压缩,但仍采用一长两短的节奏型。第三次变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力度的变化,在第三变奏的开始舒伯特就采用了连续的fz,给人一种压迫性的死神感觉。后面转变成p、pp,又逐渐舒缓下来,好似少女的低语。通过力度的变化交错,让我们体会到死神与少女的交谈。
 
  第四次变奏在G大调上展开,“死神与少女”的主题仍然在,只是变化较大,整个第四次变奏在小提琴的带领下有种夜曲的意味。
 
  第五次变奏又回到g小调,像是又掉进阴暗的氛围,重新进入“死神与少女”的感觉。第五次变奏给笔者的感觉像是死神逐渐显露出它狰狞的面孔再归于平静。
 
  通过对第二乐章中的五次变奏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窥探出《d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中与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在主题上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究两者在形象塑造上的联系。两者都形象地塑造了“死神”与“少女”形象且具有同一性。在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中,“死神”是一个伪装自己,引诱“少女”死在自己怀中的形象。舒伯特用同音反复,以单一柱式和弦,以及圣咏式的旋律走向,给“死神”塑造了一个慈祥的壳子。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死神同样“伪善”,在第五次变奏中,他从一开始的平静到后来发威,露出狰狞的面孔。再到后面变得更加扭曲的面孔。这都预示着“死神”的伪善面貌。哪怕他在后面又归于平静。
 
  在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中,塑造的是一个面对“死神”的死亡邀请挣扎且苦苦哀求的“少女”形象。在歌曲中运用了与“死神”主题相比更快的节奏,以及半音化旋律的进行,同时加以对休止符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挣扎”。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舒伯特同样塑造了“少女”的多次挣扎形象。如第三次变奏中的强弱变化,面对四小节“死神”的压迫,“少女”并不屈服,在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进行“反击”。可以说第三次变奏是“死神”与“少女”的不断拉扯,塑造了“少女”的不折不挠形象。
 
  通过对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以及《d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不仅《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素材取之于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两者在形象塑造方面还具有统一性。

\
 
  三、古典与浪漫的结合
 
  舒伯特与贝多芬身处于同一时期,两个人的死亡时间也仅仅相隔了20个月。人们在讨论舒伯特的作品时,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会下意识地与贝多芬相对比。不可避免的是,舒伯特是受到贝多芬的影响的。舒伯特的创作也是一方面对古典风格进行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同样奠定了浪漫主义时期几个音乐体裁的基础。如果说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那么舒伯特一定紧随其后地对古典主义风格加以继承,同时在艺术歌曲体裁、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小品等方面引领了新风尚。
 
  《d小调弦乐四重奏》就是一个例子。对于结构方面,《d小调弦乐四重奏》是传统的四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回旋曲。舒伯特采用传统的曲式结构创作了《d小调弦乐四重奏》。对固定动机的使用也体现了对于古典主义的继承。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三连音的动机不断出现。而且第一乐章最开始的动机像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贯穿始终。第二乐章的变奏曲式中,共发生了五次变奏,前三次变奏都是建立在g小调的基础之上,第四次变奏建立在G大调上,第五次变奏又回归g小调。传统音乐家多在倒数第二个变奏转调,以便在最后一次变奏时能够回到那个氛围。可以说舒伯特对于第二乐章的这种调性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在第五乐章中,舒伯特又继承了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赋予了弦乐四重奏交响曲般的音响效果。可以说从结构范式、调性安排等方面,《d小调弦乐四重奏》体现了舒伯特对于古典风格的继承。
 
  此外,在第二乐章变奏曲中,舒伯特对每个声部的掌握也体现了他的古典风尚,第二小提琴在第一小提琴的衬托之下对主题进行叙述,再经由五次变奏,每一件乐器在舒伯特的创作中都发挥其独特的音色特点,同时将音乐主题得以展现。同时,舒伯特在对于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特色,引领了浪漫主义室内乐创作的新潮流。他将自己对于艺术歌曲的创作的经验融入器乐创作之中,使器乐演奏有了“声乐化”的特点。
 
  《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主题一出现,我们就感受到其中悠扬的旋律,给我们一种第二乐章的感觉,具有抒情性。第一乐章第42小节-44小节的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给人旋律上扬的感觉。第三乐章的三声中部,采用了乡村风格般的旋律,给人一种悠扬的感觉。这种如歌的旋律,可以从乐章中找到许多例子。舒伯特将歌曲旋律的写作运用到对于器乐作品的写作之中,他赋予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的歌唱性,这也影响了后面的舒曼、门德尔松等人的创作。
 
  除了对弦乐四重奏旋律的创新,还有舒伯特对力度对比的把控、对于大小调频繁转换的应用、广泛采取半音阶手法。这都丰富了弦乐四重奏的音响效果,使听众在听觉上有了更丰富的体验。这也为后来浪漫主义时期越来越多丰富的音响效果做了表率。
 
  因此在《d小调弦乐四重奏》中,既可以看到舒伯特在创作它时所赋予的两重性,也可探究出其与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之间的联系,同时其还具有对古典的传承以及对浪漫主义的引领。可以说《d小调弦乐四重奏》体现了舒伯特作为古典主义最后代表、浪漫主义推动者所具有的魅力,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作品。
 
  结语
 
  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初期极为重要的作曲家,在其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优秀的珍品。其优秀的创作,值得我们去钻研研究。
 
  《d小调弦乐四重奏》是舒伯特创作的极为重要的室内乐作品,体现了舒伯特对于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成熟魅力。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舒伯特乃至室内乐的艺术魅力。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初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创作不仅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初期的特点。所以,我们对于《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分析不仅可以让我们理解舒伯特的创作特点,还可以促进我们对那个时期的理解。
 
  注释:
 
  ①⑤[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著,秦立彦译.舒伯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②[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著,秦立彦译.舒伯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9.
 
  ③[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著,秦立彦译.舒伯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4.
 
  ④[英]克里斯托弗·H.吉布斯著,秦立彦译.舒伯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0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