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谈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继承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0 14:41: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弟朗茨 ·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以浪漫主义早期钢琴奏鸣曲呈 现出的作曲技法与风格特征为切入点,对古典与浪漫交界时期钢琴奏鸣曲体裁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探究 。本文 通过对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四钢琴奏鸣曲作曲技法的各方面探索与归纳,总结浪漫主义早期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体裁创作的思路,对其后作曲技术的演变做了基础研究 。进 一 步学习浪漫主义早期钢琴体裁作曲技法,并探索 钢琴奏鸣曲创作对其他音乐体裁创作的影响 。

  关键词:舒伯特,浪漫主义早期,钢琴奏鸣曲,作曲技法

\

 
  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概述

  弗 朗 茨·舒 伯 特 (1797.1.31— 1828.11.19) 是 浪 漫主义早期奥地利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体裁主要 集中在艺术歌曲 、钢琴作品(奏鸣曲 、幻想曲 、特性 小曲等)、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等多个方面,特别是钢 琴奏鸣曲体裁集中体现了古典主义传统与浪漫主 义新思潮的紧密联系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钢琴奏 鸣曲这一体裁创作贯穿始终 。根据学术界共同认可 的观点,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为了三个时 期:早期(1815 年 — 1819 年)创作第 一 至第十三奏 鸣曲;中期(1823 年— 1826 年)创作第十四至第 十 九共六首奏鸣曲;晚期(1828 年) 一年内创作第二十 至第二十一共三首大型奏鸣曲。

  创作早期,1817 年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高产期, 本文主要以这一年中创作的第四奏鸣曲为例, 对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法和风格特征 进行梳理。

  二、作曲技法中的继承与创新

  ( 一 )曲式结构与陈述类型

  1.E 大调第三奏鸣曲

  该作品创作于 1816 年 8 月,共 5 个乐章,笔者 对其中第一、第三、第四乐章进行了谱例分析。其中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为三部性曲式结 构、第四乐章为复三部曲式 。

  第一乐章结构为古典主义时期典型奏鸣曲式, 呈示部主部为多乐段变化反复,单 一 主题;副部为 乐句型乐段构成的一部曲式;副部转折为变化重复 的双乐句结构;结束部为平行乐段。

  展开部没有引入部分和属准备部分,展开中心 部分为下属方向(上六度)转调模进构成的乐句群 。 再现部分在陈述结构与陈述类型方面完全再现 。

  第三乐章呈现出三部性结构曲式特征,但不是 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其中第一部分中 A 段为多乐段 变化反复,阖头换尾 。B 段为对比乐段,结构短小精 悍 。C 段为乐句群;第二部分中 C 段为 7 组 4+4+4+ 4+4+6 的分句构成的大型乐句群。B 段为对比乐段, D 段为乐句群构成的一部曲式 。

  第四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呈示部中 A 部分为多乐段变化反复,B 部分为单三部曲式。A 部分为 完全再现部分,整个呈示部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 特征 。三声中部中 C 部分为乐句型乐段,D 部分为 同样为乐句型乐段 。C 部分为完全再现,结构末端 相较第一次呈示增加了 4 小节的补充。

  2.a 小调第四奏鸣曲

  该作品创作于 1817 年 3 月,共 3 个乐章 。第一 乐章为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为三段体三部曲式,第 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缺少谐谑曲或小步舞曲。

  第一乐章结构为古典主义时期典型奏鸣曲式, 呈示部中主部副部主题形成调式调性与主题材料 两方面的对比 。主部主调为 a 小调,与其平行大调 C 大调交替使用,增添了音响的丰富程度,较之古 典主义时期奏鸣原则不同的是,副部没有转入属方 向调,而转入下属方向调进行主题陈述 。在属准备 部分进入同主音大调 A 大调,结构尾端有意转入下 属方向 d 小调, 为再现部调性色彩增添了不确定 性,这样的调性安排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神秘幻想 色彩。在再现部中,调性延迟回归,在副部陈述中调 性始终不稳定, 直至结束部完全回归同主音 A 大 调,完满收束全曲。

  第二乐章呈现出三段体三部曲式的特征 。第一 部分 A 部为 2 个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 (8+8),B 部 同样是两个乐段构成的对比乐段一部曲式。A 部则 由平行乐段和乐句型乐段两部分构成 。中段为乐句 群构成的大型乐段结构,是展开性陈述 。再现部减 缩再现,仅再现 A 部,陈述结构与陈述类型为完全 再现。

  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 。从奏鸣原则上来看, 呈示部主部与副部仍形成对比, 再现部调性回归, 具有古典主义时期回旋奏鸣曲式的典型结构特征 。 但在再现部中减缩再现了主部主题,其余部分全部 省略,这在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从回 旋原则上来看,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与连接部共同 构成回旋曲式的“主部”,副部两个主题构成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再现奏鸣主部为回旋曲式“主部”,展开部构成回旋曲式的“第二插部”,奏鸣曲式再现部为回旋曲式的减缩再现“主部”。整体呈现出简单回旋曲式的结构特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奏鸣曲式结构与回旋曲式结构是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体裁中的主要曲式,这些陈述结构的框架与发展原则总体上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在具体内容中则带有浪漫主义早期的浪漫特性。如呈示部副部主题规模有所扩大,与之对应连接部与结束部也常为两个乐段 。展开部规模则相对缩减,无属准备部分为再现部的调性创新做了预示,给人以出人意料的音响体验 。再现部多为减缩再现,虽然调性延迟回归打破了再现部直接回归主调传统,但在副部 、结束部总体上仍然回归主调,符合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调性回归基本原则。

  (二)调性布局

  纵观以上两首早期奏鸣曲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在奏鸣原则上,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共同特点 。第三奏鸣曲主部在 E 大调主调上,通过连接部的调性过渡,副部主题转入属方向调 B 大调上;展开部在调式上采用下属方向模进转调进行展开陈述,没有属持续段落,而是将展开中心的 A 大调延续到了再现主部连接部上。再现部调性延迟回归,到副部转入主调 E 大调,完满收束全曲。第四奏鸣曲主部以 a 小调为主调,与其平行大调 C 大调交替使用,增添了音响的丰富程度,较之古典主义时期奏鸣原则不同的是, 副部没有转入属方向调,而转入下属方向调进行主题陈述,在连接部则短暂进入属方向降 E 大调,随即进入 F 大调 。展开部仍为属方向转调模进陈述,在属准备部分进入同主音大调 A 大调, 结构尾端有意转入下属方向 d 小调,为再现部调性色彩增添了不确定性,这样的调性安排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神秘幻想色彩 。在再现部中,主部延续属持续段落结构尾端的下属方向调,连接部回归同主音大调 A 大调,在副部陈述中调性始终不稳定,直至结束部完全回归同主音 A 大小调,圆满收束全曲。

  舒伯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式在调性方面呈现 出的特征,在呈示部再现部基本原则框架上没有较 大的改动,呈示部以双主题 、三个主题为主,调性仍 以属关系调进行呈示;再现部则有调性延迟回归现 象,再现副部调性不稳定 。展开部少见有属持续音 段落,以以下三种情况为主:在展开中心结构末端 提前转入主调 、直接转入主调和延续展开中心调性 至再现部 。结构不再冗长,展开化手法转入副部写 作较为多见 。

  三部性曲式调性变化相对奏鸣曲要自由许多, 在各级结构中常见运用平行大小调对比 、下属属方 向调 、同主音等情况进行转调,调性布局以再现第 三段回归主调为主。

\

 
  (三)和声进行

  在对舒伯特早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中,笔 者研究发现舒伯特对和弦外音的应用十分广泛,尤 其是延留音 。延留音不属于和弦的三度结构,它对 和弦三度结构的暂时破坏造成了附加的紧张音响, 这种紧张性在听觉上要求解决到正常和弦结构上, 这个有准备 、延留音 、解决的过程形成了特有的朦 胧音响 。

\

 
  如谱例 1 所示,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束部片 段中,B 大调 DⅦ和弦延留至 T 和声上, 使得音响 延迟解决 。在本首作品中以属功能组和弦内音的延 留音较多见。

  第三奏鸣曲式结束部段落,将 A 大调属持续音 贯穿结束部 。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中继承了古典主义 时期属持续音的用法, 将属和弦音响扩展复杂化, 突出属功能的不稳定性, 为进入展开部新调做准 备。在舒伯特早期奏鸣曲中常见副三和弦与其离调的运用,在正三和弦的音响基础上起到了补充色彩 的良好作用 。 回旋奏鸣曲呈示部连接部片段,属于 连接性陈述,b 小调的属持续音贯穿连接部,打破了 古典主义时期属持续音只出现在结束性陈述中的 传统 。

  第三奏鸣曲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三声中部片

  段, 在呈示中应用了离调变和弦, 解决到 D7 和弦 上,由一个极不和谐音响解决到 D7 不和谐音响上, 紧张度有所减轻。变和弦的应用使得音响的紧张度 更加尖锐。在舒伯特早期奏鸣曲中常见副三和弦与 其离调的运用,在正三和弦的音响基础上起到了补 充色彩的良好作用。

  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呈示部副部片段, 标记处为连续副三和弦属方向的连续离调,这 样的和声进行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音响 。对此刘颖 说道:“为获得个性化效果,舒伯特创造性地运用了 新的和声素材如副三和弦 。这种和弦在和声进行中 起到了经过性 、补充性 、色彩性的作用。 ”

  对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何红在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上提出“线性和声”这一理论。线性引用于数学 领域“线性代数”这一学科,何红提出“线性和声技 法指在一首曲子中的一个片段正在进行和声时,其 中和弦或者相近的和弦之间存在一个声部或多个 声部进行‘线性’递进的形态,从而完成整个音乐中 的和声这一部分。 ”

  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在研究分析中发现,早期三 首作品中常见线性和声的应用。如第三奏鸣曲第三 乐章,这一“和弦”在两个不同和弦(属与主)之间起 到过渡作用,不具有和弦功能性的“和弦”称其为过 渡性和弦。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与苏联音乐理论家斯 波索宾提出的“自然的与半音的经过音和辅助音”有 异曲同工之妙,在声部进行中由经过音构成的经过 (辅助)和音,同样不具有独立的功能意义,经过和 音可以是三度的,也可以是非三度的 。这一不具有 功能性的和声为和声进行带来了更多的推动力,促 使声部进行向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创新性的音响。

  (四)主题材料的发展

  1.主题类型

  在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主题的写 作更加偏向声乐化,富有歌唱性 。无论是在奏鸣曲 式中还是三部性曲式中,对比主题与派生主题时常 出现,前者为对唱式或轮唱式的呈示性陈述,后者 为呈示性陈述的展开延续。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中的第 一 副部主题与 第二副部主题 。第一副部以旋律加伴奏形式进行陈 述,旋律为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整体节奏缓 慢,旋律级进为主,富有歌唱性;低声部伴奏音型由 持续音和上行分解和弦两个声部, 音域范围较广, 悠扬婉转 。第二副部以柱式和弦和模进音组构成主 题旋律,音区位置上密下疏,流动性较强。两个副部 主题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在回旋奏鸣曲式中增强戏 剧性冲突 。

  第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中,呈示部 的 A 主题与 B 主题由派生发展手法构成,A 主题以 下行分解和弦式旋律和柱式和弦进行为主,B 主题 将 A 主题材料进行融会发展,派生出柱式和弦与均 分八分音符的旋律加伴奏式音型,使得主题材料进 行更有动力性。

  第四奏鸣曲第二乐章三部性曲式中的主题材 料片段 。第一部分主题, 以旋律加伴奏音型进行呈 示,高声部以八度叠加音程为主,四分音符与八分附 点音符级进下行,节奏音型较为舒缓;低声部为均 分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音型, 整体上疏下密,具 有流动性 。中段主题材料片段的音型总体上复制第 一部分主题材料音型,低声部动力有所减弱,变为均 分八分音符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 整体音响上仍然 为上疏下密。二者相互联系,后者又派生发展,使得 第一部分与中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统一性。

  2.主题材料的发展方式

  主题材料的发展方式在作曲技术理论中有多 种分类,如重复 、模进 、倒影 、逆行 、紧缩宽放 、增头续尾等,在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不乏以上众多发展方式的运用。

  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片段,主题材料以复调形式出现,四个声部以横向线条运动,1~2小节的主题材料在 3~4 小节中模进发展进入中声部,第五小节四分音符与十六分均分音符组合音型截取自 1~2 小节主题材料,进行再发展 。舒伯特对主题材料的运用较少有主题材料在装饰音型中的变形发展的情况,多以抒情性为主 。

  第三奏鸣曲第三乐章三部性曲式结构中第 一部分的 A 片段,依据主题材料的发展将其判断为乐段变化反复 。第一乐段为 1~12 小节,4+4+4 方整性结构,主题材料以四分音符柱式和弦和下行十六分音符为主 。第二乐段不完全重复第一乐段,采用阖头换尾的发展方式,使得旋律更具动力化,将主题过渡到 B 段。

  第四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结束部片段,4+4+4 方整性结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完全重复,主题材料为新材料,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结束部“做总结”,延续使用主部 、连接部及副部主题材料继续发展的传统 。主持续音贯穿整个结束部 。第三乐句为扩充部分,共同构成结束性陈述乐句群 。

  三、风格特征的延续与发展

  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旋律呈现出抒情性与叙事性。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主题多以“动机”形式出现,如贝多芬具有代表性的“命运的敲门声”主题动机,少见的抒情旋律出现在副部主题上 。舒伯特的奏鸣曲将抒情性叙事性贯穿全曲 。贾佳说道:“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受到其艺术歌曲的影响, 旋律具有歌唱性,与莫扎特的旋律不同,莫扎特的旋律大多来自歌剧,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舒伯特的钢琴旋律来自艺术歌曲,更多表达个人内心的抒发与感慨。 ”舒伯特早期钢琴奏鸣曲呈现出古典主义传统框架与浪漫主义幻想性内容相结合的特点。笔者通过对早期两首奏鸣曲的分析, 分析出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复三部曲式(谐谑曲)与三部性结构曲式,这些陈述结构的框架与发展原则总体上继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 。在具体内容中则带有 浪漫主义早期的浪漫特性。

  如曲式结构方面,呈示部副部主题规模有所扩 大,与之对应连接部与结束部也常为两个乐段 。展 开部规模则相对缩减,无属准备部分为再现部的调 性创新做了预示,给人以出人意料的音响体验 。再 现部多为减缩再现,郑霏为此对二十一首奏鸣曲的 第一乐章进行了统计, 除去三首未完成再现部作 品,剩余十七首奏鸣曲式乐章中,有八首都具有浓 缩主题的特征 。原因是呈示部主部主题常为多次陈 述或三部曲式结构,规模较大,再现时有必要删去 某一次主题陈述或对比性主题材料,对主题进行浓 缩提炼。

  和声运用方面,在使用古典主义正三和弦传统 音响的同时,大量使用副三和弦 、七和弦与其属方 向离调, 变和弦的使用增强了主题发展的紧张度, 补充丰富了和声色彩。

  调式调性方面,有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 副部主题为主部主题属方向调的传统原则,也有使 用副部为主部下属方向调的创新尝试 。在展开部中 偶见不再严格遵循转调模进原则进行展开,增加了 平行大小调式的交替使用, 使得调式音响更为 自 由 。在再现部中大胆创新打破调性回归原则,沿用 展开部调性延迟回归的现象常有存在。

  主题材料方面,舒伯特以其特有的声乐化钢琴 旋律,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动机型 、具有严密逻辑 性的主题材料写作方式,声部注重横向的旋律线条 运动,具有抒情性特点。在打破传统的同时,舒伯特 继承借鉴了古典主义时期主题材料的发展方式,如 复调式的旋律写作,将旋律放置在不同声部进行模 进重复等,总体上更具抒情性。

  四、早期创作对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影响

  舒伯特早期创作钢琴奏鸣曲的时间段为 1815年— 1819 年,这三年中舒伯特的其余创作精力大部分集中在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上, 仅 1815 年一年舒伯 特就完成了 145 首艺术歌曲的创作如《魔王》《野玫 瑰》等 。 1816 年完成了命名为“悲剧”的《第四交响 曲》。 期间创作了部分钢琴体裁作品,如幻想曲 、圆 舞曲 、二手四手联弹进行曲等 。这些不同体裁的创 作受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影响,反之也影响了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

  如在钢琴奏鸣曲中大量运用大小调交替调性 布局, 在艺术歌曲中运用大小调之间的频繁转换, 来表现歌词的情绪变化。艺术歌曲中声乐化的旋律 反之影响钢琴奏鸣曲主题材料的声部进行,使得奏 鸣曲式在内容方面有了大胆创新。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舒伯特早期两首钢琴奏鸣曲的作 曲技法梳理,对舒伯特浪漫主义早期钢琴奏鸣曲的 创作技法,如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 、和声进行等有了 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这三部作品中,我们感悟 到了浪漫主义初期与古典主义末期音响的融合碰 撞, 为探索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打开了一个窗口, 通过分析舒伯特的生平与钢琴奏鸣曲创作,了解浪 漫主义初期的音乐创作环境背景,进一 步学习感受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

  [1]冯存凌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形式及内涵[J].交响 -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1):2-4.

  [2]刘颖.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浪漫主义风格初探[J].艺 术教育,2016(12):1-2.

  [3]何红.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线性和声技法[J]. 中国 民族博览,2017(05):1-4.

  [4]贾佳.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主要创作特征[J].黄河 之声,2016(05):27.

  [5]郑霏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14 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63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