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应有之义,是创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育人实效的应然之需。文章基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教育功能,结合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阐释了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总结了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案,旨在推动德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教学实践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在5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理论之源、思想之源、行动之源,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面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转变,高校应更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传承和弘扬它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以独特的精神内蕴和艺术表现闻名于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视觉资源,从中汲取和转换具有现实意义的民族和文化元素,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字有着共同的起源,中国书画艺术中“书画同源”的基本理念指涉的正是这一现象。对此,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这样表述绘画的由来:“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2]在第一种成熟的汉字字体甲骨文产生之前,人们将图形作为文字符号使用,这种图形文字即是汉字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目前已发现的偏图像式的甲骨文,大部分在视觉呈现上兼具象形性与绘画性[3],也佐证了“书画同体而未分”的现象。
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绘画与民族文化的其他部分密切联系,不断嬗变和发展,逐渐具有了普遍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第一,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丰富的技法、材料和题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文化素材。例如,皴、染、勾、描等技法和毛笔、墨汁、宣纸、砚台等工具,他们自身是中国的文化首创,运用他们创作的经典作品也展现了中国特有的艺术样态,能够生动地反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第二,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审美功能与道德功能的双重评价标准,能够承载和传播古人的审美风范与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化。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文艺作品的理想状态是“尽善尽美”,将其评价标准明确为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要求文艺作品兼具完善的道德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此影响下,中国传统美术思想也形成了“求善”的广泛共识。书画家苏轼提出:“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道”和“艺”的有机统一,指向的正是传统绘画的两个核心精神,即思想性和技法性。中国第一部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也提到:“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4]将绘画表现与道德修养明确关联。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西方文化不断输入,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内化,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和选择文化资源,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受到冲击。第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更多依托于网络公共空间,呈现为开放共享、多向交互的状态,信息来源更为复杂多样,信息内容高度碎片化、去中心化,大量的信息冲击也促使学生思维趋于易变性和随意性[5],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凝聚思想共识的难度。第三,市场经济遵循的价值规律、交易原则、竞争意识,滋长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原住民受此很大影响,在思维方式上更多表现为从自身角度、个人利益出发,传统教育话语的适应力、说服力和转化力明显不足。
在此背景下,坚持马*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内容供给,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之路。面对经济社会的变革、文化交流的扩大和传播机制的演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6]由此可见,面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这一民族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图像资源,将其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和审美风范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增强学生文化参与感和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加强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7]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绘画资源的运用可以此为依据,优化教学策略,加强教育实效,以艺术的形式促进思想引领,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创新活力。
(一)赏析名画内容,彰显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表现对象、创作技法和构图形式等,均是在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反映着中国特有的视觉经验和文化事例,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共同经历、共同记忆和共同认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应结合数字技术分析和评述名画的内容,以静态的画面联动学生的思维认知,营造动态的情境场域,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视角欣赏和学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流派的优秀作品,进而深刻理解名画的文化内蕴,明确中华民族高度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例如,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步辇图》和《清明上河图》。《步辇图》以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使者朝见唐太宗李世民的场景。在画面中,作者以娇小的、稚嫩的宫女反衬唐太宗的壮硕与凝定,以诚挚的、谦恭的使者正衬唐太宗的端肃与和蔼,巧妙地凸显了一代明君的威仪和风范,记录了汉藏兄弟的民族历史情谊。《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和严谨精细的笔法宏观展现了北宋时期东京(今河南开封)各阶层人物、各色建筑,不仅直观地见证了这座城市当年的繁荣景象,也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文化,被称之为“宋代社会形象化的百科全书”,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的图像史料。
(二)阐释名画故事,传递价值观念
中国传世名画是画家个人品格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是作者人格精神的物化,作者“大我”的境界也是绘就“载道”“焕彩”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基础。名画背后的故事,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素材,教师需深入挖掘画面内容和画家经历,强调画家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传递传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求善”价值观念,以此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比如,在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清明上河图》中,在画面显现的繁荣景象之下,画家张择端描绘了闯进郊市的惊马、船桥相撞的事件、严重侵街的商铺、无人守望的望火楼、无人押运的漕运船、不设城防的城门等交通险情和社会弊病,隐晦地传达着军备废弛、治理松散、阶级冲突等内容。这种“以画曲谏”的表达,正是源于画家对北宋末年尖锐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忧患意识,愿望国家能够关注社会危机、诊治社会痼疾。
此外,在“比德”理论的影响下,作为道德符号的自然景象,成为中国画家感物喻志的重要表现题材,花鸟画和山水画常以隐喻方式表现对美好德行的向往与赞誉。如古人比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有《南枝春早图》《墨兰图》《修竹新篁图》《甘谷菊泉图》等大量以其为题材的经典作品传世。因“四君子”具有适应艰苦环境、优美雅致的自然属性,他们通常寓意着高洁的品格、正直的气节等人的内在品性。
(三)探究名画再生,培育创新文化
经典作品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实践中,中国传世名画仍不断焕新和延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姿态。教师应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换,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与鲜明,明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多重路径,加快形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例如,1984年靳尚谊创作的油画作品《青年女歌手》和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青年女歌手》以宋代绢本水墨画《雪景寒林图》作为画面背景,同时参考了西方肖像画《蒙娜丽莎》的基本格式,描绘了彭*媛女士的形象,全画呈现出清新宁静、和谐典雅的东方意蕴。该作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样式,即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与西方油画的技法,表现具有东方精神气质的中国现代人物。《只此青绿》循着从“展卷”至“入画”的篇章纲目,“舞绘”了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动态化、拟人化、意象化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青绿山水,精准地表达了画中之境、舞中之境,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特有的“书卷气”。总体而言,这一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千里江山图》的气韵之美,也舒畅地传达了当代的社会审美,全面呈现了古代与当代的交织互动,为视觉与听觉艺术的融合勾勒了一种新的表达空间。
三、中国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为了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将中国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需根据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知识背景和理论关切、发展需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推陈出新[9]。
(一)教学背景与目的
笔者曾围绕“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这一主题,面向学校艺术学科学生开展以中国传统绘画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学实践。教学以中国杰出画家的实践经历和时代精神为典型案例,以现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绘画作品的运用和转化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认识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实现文化理解与专业认知的共同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主要环节及作用
1.情境创设,凝聚价值追求
第一,通过提问方式,组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介绍自身所熟知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教师总结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审美理念,在激发兴趣中导入教学主题。第二,分别展示写意画、工笔画的工具准备和创作过程视频,围绕“书画同源”“文房四宝”“三矾九染”“墨分五色”等中国传统绘画术语,介绍其材料、技法和题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这一环节主要作用是营造沉浸式参与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为系统性讲授奠定思想基础。
2.名作鉴赏,树立理想信念
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精选历朝历代的经典作品,包括唐代《唐宫仕女图》、宋代《清明上河图》、元代《富春山居图》、明代《汉宫春晓图》、清代《百骏图》等,微观分析画面内容,剖析画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例如,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创作语境,深入解读《清明上河图》中局部图像所体现的劝诫意义,阐明画家张择端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和学习杰出画家的道德境界和家国情怀,渗透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进而树立为中国而学、为中国而画的理想信念。
3.创新探索,坚守文化立场
例举中国传统绘画资源在现当代艺术中的传承、发展与再生,分析艺术家和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思路,如《只此青绿》编剧徐珺蕊根据《千里江山图》的作画过程设置舞蹈和音乐,按照名画故事演绎的线性发展脉络,在6分钟的时间内诠释了《千里江山图》文本到舞台呈现全过程,作品本身与衍生周边均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追捧。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呈现与讲解,引导学生明晰本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是艺术创作的思想来源,是关联公众视觉经验、构筑共通性文化桥梁的表达基础,形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导向。
4.行动示范,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发挥自身职业功能,围绕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技法和题材开展实践,分享创作历程,如展示对传统绘画基本工具制作工艺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以及临摹传统绘画作品的影像资料。此外,结合总结性讲授和理论升华,将“言传”与“身教”有机结合,形成个性化的艺术感知力,如总结皮料制作、蒸煮、漂白、捞浆和晾晒等宣纸制作工艺,讲述白描、皴擦、分染、统染、罩染和点染等工笔画表现技法。这一环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师生角色的差异,形成学习张力,进一步强化传统绘画的思想教育功能,为学生运用传统、发扬传统指明路径与方向。
四、结语
发挥中国传统绘画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有助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解决好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中国传统绘画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赏析名画内容、阐释名画故事、探究名画再生,着重彰显作品文化意义、传递作者价值观念、培育校园创新文化。在此语境下,开展教学实践需灵活运用传统绘画资源,在情境创设中凝聚价值追求,在名作鉴赏中树立理想信念,在创新探索中坚守文化立场,在行动示范中引发情感共鸣,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需求,实现具有长效性的思想政治引领。
参考文献:
[1]习*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之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张程贺.当代艺术中“文字”作为呈现主体的表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2.
[4]俞剑华.历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4-8.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院公报,2017,(06):18-2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2024-01-02.
[8]同[1].
[9]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吸引力[N].人民日报,2019-01-25(0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