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活跃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负面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着集体主流价值观,但到个人行动的时候却出现行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力量感”欠缺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如不加以引导,可能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魂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基于此现象和问题,可以从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体三个层面给出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力量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问题缘起:“力量感”欠缺的现象分析
马*思主义哲学认为,思想和行为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于行为起到支配和改变作用;而行为可以表现思想,并通过行为的后果对思想起到反馈作用。因此可以从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出他们正在收到什么样的思想影响。
当前网络流行语、流行性亚文化和各种资本主义性质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不小,不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诸如,“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担忧”“国家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我继续享受生活了”……“躺平文化”“佛系文化”“反内卷文化”正是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容忽视的流行亚文化。这些都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认同着集体主流价值观,但到个人行动的时候却出现行动力不足的问题。
“力量感”欠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力量感”缺失的心理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应付学校课程和考试、普遍迷茫、逃避就业等。这一部分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若没有经过正确引导,带着这些错误思想进入社会,将遇到更大的打击,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对社会与集体产生危害。
二、概念探析:什么是“力量感”?
“力量感”是“无力感”的对立面。学术界对“力量感”没有系统权威的定义,因此可以借鉴“无力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从反面来对其进行概括。
“无力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全称是“习得性无力感”,现在人们接触、接受和使用更多的是其演变概念“习得性无助”或“习得性无助感”。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数次动物实验中发现了这一心理现象,并将其延伸到了对人类的研究中(周国韬,1988)[1]。我国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虽然滞后于西方,但已经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临床医学等领域聚焦并得到广泛应用。“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倪海,2002)[2],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属于动机归因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纪伟,2011)[3],“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倪海,2002)[4](纪伟,2011)[5]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涉及的有采取的归因方式、频繁体验到的失败感觉、童年早期的被教养方式、成就动机的指向、学习任务的投入方式以及缺少积极正面引导等等。倪海在“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提出五点对策,即教师要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评价、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倪海,2002)[6]。
既然“无力感”能够习得,那么“力量感”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因此,对“力量感”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个人通过对成功经验的吸取,在面临挑战性的活动或任务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动机上总体呈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力量感”充沛的具体表现为积极的定势、高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概念和高成就动机,具有高自信心、免疫力和强行动力;“力量感”的缺失突出表现为行动力低下、消极的自我暗示、低自我评价。
三、大学生“力量感”欠缺的原因探析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阶段性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贫穷”,各种客观因素和主管因素的交织,促使着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负面认知、情感和消极行为的扩大化,进而导致大学生“力量感”的缺失。
(一)大学生“力量感”欠缺的客观因素
首先是来自日益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世界变局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个人未来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感与焦虑感是重要因素。社会结构变迁时代背景凸显了个人被迫适应的无力感。面对一部分自称“过来人”和“为你着想”的长辈对当下青年人身上出现的种种社会退缩性行为进行指责,青年人给出他们的答案是:环境不适宜,内心无欲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繁荣发展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提供青年一代丰盈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各项素质要求,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部分大学生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大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对个人前途命运的产生较为强烈的不确定感,进而引发信心、勇气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换句话来说就是“力量感”的缺失。
其次是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的不同步加重了个人的精神空虚和与社会中他者间的疏离感。“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一方面,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带资本主义性质社会思潮,不断干扰着青年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阻碍他们在“奋斗”和“努力”道路上持之以恒;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对个人“高道德”要求与快节奏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的“高效率”处世准则存在部分冲突,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认知混乱和心理失衡。加上现在网络通信技术发达释放了个人意见表达的束缚感。作为“Z世代”的突出代表,大学生既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青年人借助一个个网络社群以极为快速便捷的方式,传递交流着他们的思想,吸引有着共同思想的人聚群、形成圈层。由于圈层的天然屏障和壁垒,加上没有及时和正确的外部引导,处在其中的青年进一步坚定自己的错误价值观。
(二)大学生“力量感”欠缺的主观因素
一是错误归因导致动机上受到损害。大学生处在青少年向成年初期的身份转变阶段,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过渡状态。还把自己看成一个“大小孩”,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更有甚者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为了父母。尤其是一些出身“寒门”,在互联网上认识到无法弥补的差距,发出“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那我还不如躺平”的感叹。认为是匮乏的家庭物质和人脉关系,导致自己的人生发展受限,感到无力,不愿奋进。
二是低自我效能感导致认知上的障碍。大学生生活在所谓的“象牙塔”中,距离现实社会有一段距离,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断放大自己的个人感受。当理想与现实的存在巨大落差,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朝着乐观方向去思考,他们不免会体会到强烈“孤独感”和“无力感”。从当前互联网社交平台的高赞评论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中不少人有着一种“我不如别人”“不如躺平”“我尝试过了,没用”等消极认知。他们甚至习惯自嘲是“蝼蚁”“无人在意的小草”等等,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如此看来,“力量感”欠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自信心”的缺失和“自尊心”的扭曲。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破解大学生“力量感”缺失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党的二*大报告中又一次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充分发挥其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7]。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培养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激发其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是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对身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卓著
根据各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证研究以及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研究,并联系具体实际,可以清楚看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与实践意愿。
沈壮海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分别在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对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开展主题调查,累积了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高质量“数据库”;并基于调查结果得出结论:积极进取、多样活跃、奋发有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总体态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较好;同时也存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思想政治素质差异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知行难以统一等问题(沈壮海,2014)[8](沈壮海,2015)[9](沈壮海,2016)[10]。
各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破解大学生增强“力量感”缺失的可能路径
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能否培育大学生“力量感”有着关键决定作用。增强大学生“力量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除了从思想上转变的“精神胜利法”,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策略。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和学生三个主体层面的共同努力,有效解决大学生在认同核心价值观但“力量感”缺失的问题,推动他们实现“知行合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学校层面:既要育德,更要育心
第一,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的实践中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到扶贫助困、环保活动等社会实践中,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内化与外化。
第二,心理辅导与导师制度。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行动力。此外,学校可以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以提供学生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心理辅导。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导师制度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二)社会层面:正面引导,给予帮助
第一,舆论引导与正能量传播。舆论引导和正能量传播是社会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媒体、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提供有力支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力量不容忽视。正能量的传播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正能量持续不断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力量感。
第二,社会支持与关爱服务。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关爱服务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支持和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社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同时,在就业创业方面,社会也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或创业。通过社会的关爱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生活信心和行动力,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学生个体层面:不断“自省”,持续“自救”
第一,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建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建构方面,应该深入思考并清晰地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担当。通过加强自我认知,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审视并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体系。
第二,心理调适与自我成长。心理调适和自我成长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培养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成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成长,大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浅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8,(06):49-53..
[2][4][6]倪海.“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05):29-32.
[3][5]纪伟,刘丽丽,李影.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06):98-99.
[7]**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8]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98-103.
[9]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5-12.
[10]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108-11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