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对媒体建筑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学界,进入21世纪后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国内也渐渐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媒体建筑的定义是逐步发展的:狭义的媒体建筑将关注点放在建筑表皮之上,认为将建筑表皮与数字媒体影像相结合的新形式即可被称为“媒体建筑”;而广义上的媒体建筑则被认为是综合了数字科技、公共艺术和信息传播等领域的价值,使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产生交集,以整个城市为舞台背景建构出的媒介化景观设施。
目前,对媒体建筑的研究大多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入手。前者以建筑学背景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者为主,主要聚焦于具体的工程技术与建造实例,如从LED大屏的使用、可变性装置、投影技术、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表皮上的应用等角度进行研究。后者则以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者以及部分设计领域研究者为主,多从媒介语言、空间情境、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等角度进行论述。此外,媒体建筑与影像都市的研究在一些方面有重合点。
一、问题的提出
媒体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发展方向,若是仅仅关注技术的实现性或概念意义上的“社会环境”,若是满足于“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忽视对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传播,不仅会走上国际主义建筑的老路,更是主动放弃了当代国际文化博弈的阵地,任由西方式的消费主义与自由主义文化占领文化高地。
与媒介结合紧密是媒体建筑与生俱来的优势,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全球化进程加深,全球各地所能接受的信息内容基本无二,在中国都市中看到听到的与美国都市中的几乎一致,这带来了城市实体景观趋同以外的东西——虚拟空间的同质化。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媒体建筑的现实与发展前景,分析当前媒体建筑发展中潜存的城市与建筑虚拟空间同质化的问题,从城市虚拟空间的构建与城市居民的情感调动入手,探索媒体建筑在传播信息中的话语权问题,提出媒体建筑在未来发展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方式,为媒体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虚拟空间的同质化
(一)虚拟空间的实质
城市具有实体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双重特性,特别是近年数字网络的成熟与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城市的信息空间越来越庞大并趋于复杂。我们可以将这一信息构成的空间定义为“虚拟空间”。这里的虚拟空间与计算机模拟再现出的数字化虚拟空间是有区别的,前者的概念本质上是由信息构成的,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就存在。一封书信、一张报纸中蕴含着的信息其实创造了独立于城市实体空间之外的虚拟信息空间,只不过在数字媒体时代,这些潜藏的空间第一次以视觉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空间的现代展示界面除了个别的智能手机、平板、PC等设备外,还包括了公共场所的巨型LED屏、交通站台的公告栏和数字车次显示屏。而媒体建筑作为现代都市中信息媒介的集合,无疑承担了更多的虚拟空间视觉展示任务,但正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在全球的信息逐步共享,信息的联结愈发紧密的背景下,信息的趋同性势必导致信息空间,即虚拟空间的趋同性。
国内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夜间都会在立面上亮起的发光点阵图,更遑论各大都市商圈中心搭建起的巨型3D数字屏幕中所展示的消费广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国内城市的实体景观越来越相似,以至于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而在数字化时代,城市空间的同质化问题逐渐由实体空间蔓延到了虚拟空间之中。即使以上举例的只是媒体建筑的初级形式,但其中所显露出来的问题正是媒体建筑向前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虚拟空同质化的原因
虚拟空间同质化的本质是信息展示内容的趋同,这看似是信息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实则是对信息不加甄别,任由其无序传播所造成的后果。尽管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各地基本能公平地得到信息,但我们会注意到不同地区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之一就是文化因素。在过去,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上层建筑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的实体空间形态,直到现代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城市的风貌也在这半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异于他国的特点。所以从深层次来看,中国“千城一面”情况出现的原因并不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让位与现代主义的功能优先,而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某一部分的式微。诚然,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相较于欧美文化而言处于弱势,但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有理由在文化上恢复自信,这种自信理应表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城市之上。因此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便能够厘清解决虚拟空间的同质化问题的思路,即复兴传统文化与各地地方文化,并将其融入图形、影像、交互、体验等实践活动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一定不存在现成的构建虚拟空间的方式,但文化之所以能长期延续,原因就在于它的连续性与拓展性,我们应当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在继承中创新,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虚拟空间。
三、城市虚拟空间的构建与城市居民的情感调动
若是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分析“媒体建筑”,从本质上来说它创造了新的都市空间与都市景观。这与传统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媒体建筑在景观表现中融入了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单一实体空间的呈现方式,强化了其本身传递信息的功能,甚至可以说媒体建筑的信息传递功能超越了原本的景观美学功能。因此媒体建筑相较于传统景观,更加紧密地与传播学、心理学联系起来。
(一)虚拟空间的构建
不同于实体空间“静观”式的空间体验,虚拟空间给人提供多种观感的综合性体验,从传统建筑如植物般的静谧存在,转化为动物般的知觉拟态,与之相关的虚拟性和交互性概念应运而生。媒体建筑集合动态、感应式的建筑身体,“真实的”虚拟幻象,时空错置融合的情境等,使人们沉浸于由视觉、听觉、触觉等知觉体系所捕捉到的一系列真实感官、心理体验。与实体空间的确定性不同,虚拟空间具备可延展的特性,能够随着新媒介的加入不断拓展表现边界,最终形成布满观者周遭的广阔空间。因此,虚拟空间的构建应当朝着连续性的方向发展,最终展现出的不应单单是一块电子屏幕,而是被连续的信息联系起来的一系列声光媒体,给观者连贯的空间感受。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基于多媒体的表现方式,调动人的多种感受器官,从而能够带给人更具沉浸感的空间体验,调动人的情感。
(二)城市居民的情感调动
在对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调动观众情感的手法是创造叙事性空间。叙事性空间是指利用空间将事件进行清晰而有序的表达,经常以划分、重组等方式出现,将所需要承载的内容进行连接,再通过影像、声音等辅助信息,将空间从局部向外延伸,使之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产生无限扩展。以上手法与虚拟空间的构建如出一辙,可以说媒体建筑创造的虚拟空间在调动人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叙事性的虚拟空间,重现城市中已经消失的旧的街巷景观,唤起城市老一辈居民的城市记忆,帮助年轻人了解他们生活居住的这个城市经历的种种过往,激发城市居民的区域归属感与历史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地区传统文化信息,引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并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虚拟空间建构,创造各地独特的现代都市景观。
四、媒体建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问题
城市系统无疑是受政府管理的,但城市本身的服务对象不是政权或财团,而是城市居民。城市中的大型影像媒体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往往只能由政府以及财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主导,普通民众被排除在了影像内容的管理者之外,这其实引发了话语权的问题。
在商业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民众进一步被潮水般的广告信息“绑架”,他们无法选择接收的信息类型,只被动地承受异己的信息浪潮。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媒体建筑本身绝佳的信息传播能力,一定会成为资本方抢夺的重要领域。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媒体影像愈发朝着这一趋势发展,原本属于居民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进一步挤占,数字化时代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
当然,商业公司追逐利益无可厚非,市场消费的良好态势也反映了民众的富足生活,但在物质生活的丰厚之后也应当推动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建筑在其中的立场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当引导与控制,引导资方在商业活动的同时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提升、地区文化的弘扬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英国广播公司始于2003年的“大屏幕项目”:LED大屏幕作为都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被纳入英国各地政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做准备的市政建设规划当中——与BBC公共广播的公共服务目标一致,“大屏幕项目”以播放非营利、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为要旨,被认为代表了“世界领先的媒介概念——公共空间传播”。这个项目是政府介入媒体建筑信息传播的绝佳实例,其结果是该项目成为BBC高品质节目和本地信息在实体公共空间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成为电影制作人和其他视觉艺术家作品展示的公共平台。
五、结语
媒体建筑是数字信息时代研究城市—建筑—人三者新型关系的实验田,城市中的虚拟空间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逐步嵌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一过程中若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入,很有可能产生新背景下的“千城一面”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公共利益出发对其发展进行干预。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