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纹样的背后承载着的是劳动人民的信仰、智慧和对生活的期待。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文化传承不同于其他民族,并非用文字表达,而是通过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进行传承。动物纹样是侗族艺术品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纹样之一,其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性和民族性,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动物纹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常出现在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节庆活动等方面,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蕴是特殊而有价值的。
侗族传统动物纹样的渊源
一、侗族动物纹样与生存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和鲜明特征的古老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湘、桂和黔交界处。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需要使得侗族人与动物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侗族人对待动物具有深刻的敬仰和崇拜,动物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侗族传统艺术中的动物纹样主要来自侗族人对动物的敬仰与崇拜。侗族动物纹样通常被应用于纺织品、建筑、器具上。侗族妇女常用龙、蛇、鸟、鱼、蝴蝶等崇拜物作为刺绣纹样主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表现出侗族人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更加令这些物体具有意义和价值,也为侗族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情趣。
二、侗族动物纹样与生活
侗族动物纹样源远流长,与侗族民族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侗族传统纺织品、建筑、器具等物体上的动物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动物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自然元素,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生命力和力量的象征。在侗族的传统文化中,动物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动物纹样也被赋予了特殊的
含义。例如鱼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重要节日,都少不了鱼的身影。侗族美食中有一句常见的俚语——“侗不离鱼”,说的就是鱼在侗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鱼纹也成了侗族随处可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三、侗族动物纹样与艺术
纹样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古代的时候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纹样的功能性就比较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功能性逐步被审美所取代,纹样的审美性和象征性逐步被放大。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纹样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的单色的、少量彩色的变成了更加丰富的颜色,由原始的平面化的变成了立体的,甚至未来会变成互动的多媒体形式的。侗族动物纹样的图案形态和线条设计特别具有活力和表现力,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处理使得侗族动物纹样在现代设计中仍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侗族传统动物纹样的艺术特征
一、动物纹样的造型
侗族动物纹样的造型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类型。
从动物造型的形式上来看,具象的侗族传统动物纹样的造型是依照动物的具体形象刻画而来的,它们的笔触柔和而精准,线条简洁而流畅,形象立体而生动,仿佛可以从图案中看到这些动物的灵魂,它们通过图案传达出来的情感更加真实、深刻,既表现出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原始美,同时也体现出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如图1所提炼出来的就是蝴蝶纹。从艺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侗族具象动物纹样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侗族文化,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人们对具象动物的情感和态度。这种纹样在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抽象动物纹样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种装饰手法,在侗族社会中被普遍使用。它以动物的形象作为装饰元素,但把动物形象抽象化,不再与实物动物形象同步,而是把动物形象使用自然界中的简单元素,如点、线、面等抽象化,以达到装饰的目的。在三江侗族刺绣“八菜一汤”硕大的中心纹样的构图由蜘蛛和混沌花结合纹样所构成,寓意着“萨巴天”在人间化为金斑大蜘蛛能生育万子,寓意求子求福。混沌花,不少侗族人至今还管它叫作“螃蟹花”,因为乍看之下,的确与螃蟹的形态有几分相似,但其实它是一只金斑大蜘蛛。如图2所示“蜘蛛纹”的原型为金斑大蜘蛛。智慧的三江侗族民众运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段进行抽象演化,大胆赋予色彩,创造了充满快感的艺术形象。蜘蛛纹整体呈椭圆形,外圈是蜘蛛的身体,内圈是混沌花,采用“花中套花”和直立对称的结构布局。蜘蛛形头部、腹部、支脚鳌牙等都非常清晰明确。图案全部以曲线构成,线条流畅,均匀且富有张力,充满节奏和韵律的线描轮廓,形象概括抽象,线条浪漫而灵动。侗族民众自古喜好鲜艳的颜色,表达了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充满了欢乐、喜庆、活泼的气息。图案内部“混沌花”,由温暖的玫瑰色、紫红色包裹着充满生命气息的亮黄色,颜色互为补色,形成平衡。
二、动物纹样的色彩
侗族动物纹样的色彩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形象;二是侗族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三是侗族民族文化的特色。侗族民众自古喜好鲜艳的颜色,表达了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充满了欢乐、喜庆、活泼的气息。不同的颜色表达了侗族人民不同的情感。侗族人认为白色是纯洁、高尚的象征,也是幸福的象征;绿色代表层峦叠嶂的山川;红色象征太阳如同炙热的火焰,代表侗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情;而黄色则象征太阳的光芒,代表坚强、自力更生。在图案的设计中,通常由温暖的玫瑰色、紫红色包裹着充满生命气息的亮黄色,颜色互为补色,形成平衡。通过这些鲜艳的色彩搭配,来表达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气息。
三、动物纹样的构成形式
在传统纹样的构成形式中,它们通常以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的形式出现,侗族动物纹样也不例外。对称构成是侗族动物纹样的一种常见构成方式,如图3所示,通常是以纹样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将一个侧面的图案复制到另一侧,形成左右对称的图案。这种构成方式使得图案在视觉上具有平衡和稳定感。对称的构图方式有助于突出动物形象的特征,使得纹样更具有美学价值。侗族纹样中常用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设计方法也是对称与平衡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侗族传统动物纹样中,单独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最可以突出动物形象的特征,使其更加鲜明的一种方式。单独纹样常用于单独的物品上,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在侗族纹样设计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将图案进行适当的变形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被装饰的物品,这也就是适合纹样。适合纹样可以使动物形象更加贴合装饰物品的形态和特征,增强纹样的美感和装饰效果。与此同时,连续纹样也是侗族动物纹样常用的构成形式,即指的是将图案进行连续排列,使其形成一种连贯的图案。连续纹样可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纹样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所以侗族动物纹样的构成形式主要包括对称、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这些构成形式可以使动物形象更加突出、纹样更具有美感和装饰效果,同时也可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纹样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侗族传统动物纹样的文化内涵
侗族传统动物纹样是侗族群体在文化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表达着侗族群体在历史上的文化内涵、自然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承载着多元的文化内涵。
一、图腾崇拜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种植业,由此对自然产生一种崇拜之情。侗族视龙凤为崇拜对象,不是把龙凤看成帝王权力的象征,而是作为天使媒官来看待。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世上只剩下姜良、姜妹二人,在龙凤的撮合下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因此,侗族把龙凤视为吉祥、庇护之神物。于是,侗族人民穿上附有龙凤纹样的衣服,以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图4为侗族刺绣纹样凤凰窝。
此外,侗族的祖先百越族是崇拜鸟的民族,自古就有“敬鸟如神,爱鸟如命”的传统。侗族传说,在先祖造人时造出的孩子漫山遍野,不计其数,是凤鸟和仙鹤哺育照料这些孩子。在民族迁徙迷失方向时又是大鸟导航,才脱离险境。因而,鸟成为侗族人崇拜的图腾,在侗族的刺绣花纹中普遍出现鸟纹。
侗族传统动物纹样文化中,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而且还将其视为神灵和保护神,以便维护自己的生活和家园。这些动物的图案在侗族的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侗族群体对图腾的敬畏和尊重。
同时,侗族传统纹样文化中,除了动物纹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之外,还有其他象征自然力量的纹样,如太阳纹、风纹、日月星辰纹等,这些纹样象征着自然力量的存在,同时也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尊敬和崇拜。
二、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侗族传统动物纹样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侗族传统动物纹样文化中的动物,往往涉及特定的物种,它们是侗族人民认为具有特殊生殖力量的动物,这些动物纹样带有明显的生殖象征意义,比如蜘蛛、鱼、蛙的图案,因为其产卵量非常大,它们代表着极强的生育力量,所以鱼纹蛙纹在侗族文化中就代表着多子多福的生殖愿望。
除了动物纹样外,侗族纹样中也同样有代表生殖崇拜的植物纹样。如榕树纹寓意着保佑村寨、壮大族群;葫芦纹寓意着驱邪避灾、多子多福;竹根纹寓意着族人像竹子一样生殖繁盛。这些都象征着重要的生殖崇拜意义,这些纹样代表了生殖的力量、繁衍的能力和家族的延续。侗族传统纹样是侗族人民表达对生殖崇拜的态度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寄托寓意
侗族动物纹样在当地的文化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传承。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于当地的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表达了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还能带来幸福感和积极的情绪。
因此,本次研究表明,侗族传统动物纹样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一种有价值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侗族传统动物纹样艺术的发展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提升我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侗族传统动物纹样艺术,以期发掘它的更多艺术特征,丰富文化多样性,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总之,本研究对侗族传统动物纹样艺术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现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从而促进了我们对艺术审美的理解,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