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既有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训、可以借助新媒体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可以利用在线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优势和机会;也有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等劣势和威胁。文章运用SWOT分析模式,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势、面对的机会和威胁等潜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未来的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教学研究;SWOT分析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了著名的“SWOT分析法”,依据各种内外部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为企业做发展态势分析,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效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商业或管理领域。其中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其中优势和劣势是内部因素,机会和威胁是外部因素,优势和机会是有利条件,劣势和威胁是不利条件。
作为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SWOT分析模型广泛应用于商业、组织和个人层面。在当下愈加复杂的传媒环境下,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等相关方面的分析会关系到该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而运用SWOT分析法恰好能有效地分析新的时代背景下专业发展的各种优劣势,进而为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因此,笔者借助SWOT的理论视角,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逐一分析出其有利因素(优势和机会)和不利因素(劣势和威胁)。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S)和机会(O)
1.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兼顾理论和实践,不但有视听语言、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影视美学、媒介批评、中西方文学史、电影评论、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程,也有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技术等侧重技能操作性的课程,还有诸如音乐电视制作、专题片创作等实践课程。编导专业的传统教学讲究循序渐进,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和联动关系,如在开设电影评论课程之前,一般会把视听语言、摄影基础、影视录音等课程设为先修课程,而在修过电影评论课程之后,后续还会有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就能了解筹备、拍摄、剪辑、后期全流程的理论和制作知识,从而系统性地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生对于理论、技能实践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并锻炼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2.新媒体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展了专业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新媒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传播技术手段的更迭,其具体涵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自然离不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助力和支持。“‘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媒介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这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1]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岗位、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文秘岗位,以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与管理岗位。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可能。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美团、小红书、喜马拉雅等互联网企业平台对于传媒类人才的大量需求,拓展了编导专业的就业领域和范围。近几年,随着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各种自媒体账号大量涌现,带火了网红经济,拍视频、开直播、做自媒体账号成为很多人的就业选择。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亟须拥有编剧、导演、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新媒体的盛行,也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供了新的教学实践平台。
3.传统教学与在线教育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在线教育成了未来愈发流行的教学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行在线教育,以上网课的方式弥补线下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可以说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在线教育的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强劲生命力。
目前,大学在线教育分享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英华学堂等在线教学平台,以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网络直播等方式,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在线教育运用动画、图表、视频等手段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并年轻化,教学手段亦多样、灵活、生动,迎合了00后大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此外,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也有海量的视频教学内容,这些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传统教学与在线教育的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劣势(W)和威胁(T)
1.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行业对于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偏重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忽略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而从目前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对于短视频编导、摄像、剪辑、后期制作等技术实践型的人才需求量相当大,而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侧重,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培养出较强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进入就业市场之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传媒行业的信息内容和娱乐风尚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传媒理论研究往往落后于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反馈不及时,研究成果也相对滞后,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尤其是教材使用较为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传媒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比如“广播电视概论”这门课程,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受众群体老龄化,广告市场份额和年轻受众群体日渐流失,这一课程的讲解需要补充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出路等相关内容,但是国内这一课程目前的教材书写范围仍局限于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划分、节目个案分析等陈旧内容。教材的老化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
此外,传统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由教师主导的传授式、灌输式教育,相对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偏离。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类型。“发现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是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并非由他人的传授而得。因发现学习中经验来自学习主体自身的创造,故这种学习又叫创造学习。”[2]区别于发现学习对于主体的发现性和创造性的提倡,接受学习则是一种依靠他人经验的直接传授或者间接转化利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不是来自个人的直接发现或创造,而是严重依赖于对他人经验的习得。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明显属于奥苏泊尔所谓的“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但是相对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属性。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理论课程的偏重,使得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学活动的绝大多数课时比重,实践性课程和“启发-发现”式教学课程不足,“教材+课件”的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后喻文化”概念。她把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年轻一代把知识传授给前辈们的文化称为“后喻文化”,主张年长者若不想落伍于时代,就要努力向年轻人学习,新老两代人之间要积极交流以解决“代沟”问题。
如今我们所处的新媒体时代,无疑就是玛格丽特•米德所谓的“后喻文化”时代。在网络和通信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渠道愈发多样化,年轻人既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上安装的浏览器、新闻客户端、微博、抖音等各种网络平台第一时间接触和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海量信息。2023年开始流行的ChatGPT这一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颠覆了以往的信息搜索和获取方式。2023年8月31日,由百度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文心一言”也在国内率先向全社会全面开放。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以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使得教师的知识优势得以消减,教师失去了以往的绝对权威性。加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导致的兴趣、爱好、关注内容和领域的差异化,也加大了教学活动的难度。
此外,近年来新兴的媒介技术,如无人机飞行技术、网络直播技术、短视频制作等,这些才刚刚兴起的新鲜事物是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在校读书期间所没有接触过的全新内容,教师尚且需要私下下功夫去研修这些新技术、新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也可能存在因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而导致备课不充分,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尚不如学生纯熟等尴尬的境况。新兴的媒介技术,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产生了冲击并提出了挑战。
三、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未来教学的改进建议
1.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飞速发展的网络和通信技术改变了传媒行业的媒介生态,也给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日新月异的传媒语境中,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学需要积极适应媒介环境的新变化,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出更加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团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群体,也应积极拥抱新的媒介环境,对专业的学习保持好奇和热情,不断尝试新鲜的知识和技能,如无人机飞行技术、短视频拍摄和制作、网络直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努力让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步,从而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各种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单位的就业岗位。
2.提高技术课、实践课比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传媒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理应重视应用实践,加大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而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吻合,从而暴露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和不足。因而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随着传媒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在发扬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的优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依靠实践课程来带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践课是建立在理论课和技术课的基础之上的。实践必须要有理论作为指导,还要有操作技能的支撑。如果把理论课看作是“形而上”的抽象知识,那么技术课和实践课则是“形而下”的具象操作。理论课解决的是知识储备和构思想象的问题,技术课解决的是怎么操作和使用器械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灯光及录音设备等)、软件程序(如Pr、Ae等)的问题,而实践课解决的则是如何运用设备和技术去把构思和想象变为现实的问题。实践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检验理论课和技术课教学成果的重要程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把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发现自己理论课和技术课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3.丰富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教材+课件”的方式进行,虽然注重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规范性教学,但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既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那就应该在新媒体环境下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比如“电视摄像”课程,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共同去完成一个小组作业,在小组内部明确分工,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板块的任务,最终提交小组作业去做成绩测评和教学评估。在上课的形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比如课堂教学与校园/户外实践相结合,甚至是把课堂拉到校园里,将校园当作课堂,教师在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做及时的指导。
此外,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动性可以做进一步加强,比如剧本创作课程可以和微电影创作课程相互配合,将前者课堂上完成好的故事作为后者拍摄实践的剧本,在经过讨论、筹备、拍摄、剪辑、后期制作之后导出成片,将抽象的故事想象变为具象的影像画面。课程之间的相互联动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执行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成效。
四、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新媒体环境对于广播电视编导等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来讲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机会,也造成了诸多的困扰和威胁。在如今传统媒体日渐衰落并在努力向新媒体、融媒体转型的传媒环境下,传媒类专业教学也必须积极拥抱新时代,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依据新媒体环境的需求和机遇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为专业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茜.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3.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