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通过当下社会现象及在数字化影响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我国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以后沿着文创产业的产业链的路线,即文创产业数字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数字化的思路,研究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机理与路径做基础性的调研分析打下基础。文章分析了当下文创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总体上讲包括宏观政策的解读,微观数字化赋权与价值转变两个要点,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文创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赋权;赋能;价值转变
当下“元宇宙”“化身”“数字人”(2022.09.1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技术性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所构建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有别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新型社会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升级,数字化大基建项目进程不断地完善,数字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在数字化进程中不断促进其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突出表现为数字化技术在产业运行中的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及参与业态表现形式从技术赋权到技术赋能、从数字化赋能到产业数字化升级。新形势下,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宏观上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是历史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数字化带来的结构内部优化方面的问题,是历史机遇与挑战总结如下。
一、宏观政策方面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形式更多的表现形式为文化创意物质化、具象化,艺术使文化创意路径更广泛、表现形式更多样、更富有感染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是基本国家政策,关于新型数字化文化基建项目不断完善。其中“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同时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工作,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如此良好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形势下、在5G时代潮流引领下,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必然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专栏3中提出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纲要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那就是“从文化资源数字化到文化生产数字化再到文化传播数字化,即实行全面数字化”。人民熟知的以唱片、电影视频、图书为载体的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的进程与路径可阐释文创产业数字化的全过程。中国唱片总公司对老唱片进行数字化整理修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公司对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约13万面唱片、4.5万盘磁带录音及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1]
党的十八大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方针政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到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的概念,并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发展数字经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重要性。
二、微观层面
近年来各高校专家、各实体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的研究从宽度到深度不断加强与创新。当下文化创意产业日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场景化和体验化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创产业中的深度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文创产业数字化促进了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
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的过程,本质是文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取长补短的优化过程,一方面,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即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内部构成结构、运营形式、业态呈现等方面的转变所起到的催化效能,从而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呈现形式及运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现代信息通信方式的普及性不仅赋权每一个自然人自由进入无时空间隔的社会关系中;同时另一方面还赋能了每一个自然人进行消费、生产的双重权力。当下自媒体、抖音、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给予了充分的证明。综上,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还是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都意味着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从技术赋权到技术赋能的转变的伟大变革时期到了,同时意味着人们意识形态从娱乐至上的观念转变为价值至上。
1.数字化对产业从技术赋权转变为技术赋能
所谓赋权(Empowerment)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学理论,强调增强人、集体的政治力量,使得个人、团体或社区有权力和能力采取行动改变现状的过程[2]。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便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赋能,是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必然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效应的扩大化,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受众发声的渠道的多样性成为必然。逐渐形成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与更加多元化、高参与度的业态形式。移动互联网的赋能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加速,进而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影响每一个人的支付形式,移动网络支付代替了传统的线下支付形式。
现代科技数字化赋能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该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的基本形成。无论是从内容的生产、传播以及衍生品的开发转化都随着技术赋能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在内容生产与业态形式起着主要作用,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生产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角色的转变,即产品设计从以创作者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数字化技术对文创产品的赋能使优质传统文化内容成为文创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文化价值、产业价值和谐发展,最终达成双赢模式。[3]
2.从娱乐至上到价值至上的转变
在互联网推广至普及状态初期,自然形成了娱乐至上的特点,但同时必然形成以流量大小为主要评估标准的运营模式,唯流量大小作为评估标准,必然造成了为博流量,很多从业者无底线的创作低质化的作品。近年,出现了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作出一些低俗化、浅薄化的作品,导致出现追求娱乐至上、流量至上的不科学的消费现象。在技术赋权与赋能下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表现在为了点击率毫无底线与敬畏,从而引导部分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致使对出现的低俗文化缺乏理性的正确的判断力,不仅无视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反而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从而动摇了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根基,当然"网络警察"因此也应运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网络文化消费的爆发期,消费者对艺术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受众的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过程应加强对价值取向高低的思考,把文化内容从过去的"低俗文化消费"转变为娱乐与美育并举的文化消费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审美素质贡献力量。[3]
综上,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新技术赋权每一个自然人消费与生产的双重权力的同时也赋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变革,提高产业产能。在社会效益与价值取向方面,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在改变人们认知世界速度、渠道的同时,逐渐使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逐渐从娱乐至上向价值至上转变。在此大背景下,面对井喷式的文化数字化,其概念认知、内部产业结构问题、产业链各环节打破与重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表现如下:
其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概念外延的界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早文化创意产业被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用于批评激进的大众娱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网络概念层出不穷,如新业态、数字人、数字人民币等新出现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边界更是不清。我国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由单一数字化产业逐渐转向数字化产业与各类产业共生、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新形势。
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更能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品质。当然产业数字化融合的形式、方法是当下各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主要问题。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出现创新型产业形态及新经济现象。现阶段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如机制、类别、动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阶段由于处于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的初级阶段,缺乏对产业融合完备的具体的数据支撑,导致在产业融合测度的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同时,在文创产业与数字化产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机制、融合效率及融合结果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因此缺乏判定我国文创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各环节的标准。
其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的先导产业,其产业结构内部各环节数字化的进程,必然在文化创意产业增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运营形式的扩散、产业业态转化等方面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由于现阶段处于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下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不平衡,数据要素与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强。艺术文化数字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供求信息量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内容比较宽泛与零碎,没有形成体系。如在教育方面,表现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内容缺乏本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美育教育作用的内容占比较小。
其三,当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口老龄化严重,数字化给人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带来了方便,但数字化鸿沟也日趋凸显,因此将数字化与绿色化叠加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鸿沟”是社会科技进步、各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之间。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增强民族幸福感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共同治理合作的重要立足点。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产业、制造业等产业都将面临结构性的变革,表现在随着科技进步数字化产业结构的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组织形式等各组成部分都将引发各要素的创新和业态形式的创新。数字化与文创产业相融合成为促进文创产业增长的一种内生因素。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是产品附加值的构成部分;“创新理念”“创意造型”成了关键生产要素。由数字化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与数字化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将是影响产业长期增长的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的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关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新业态。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新的产业形态层出不穷。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以工业经济时代以高能耗为代价取得的经济发展为前车之鉴,努力创造绿色低碳的数字化产业。同时,随着我国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的力度呈逐步加大的趋势,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力度的投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的扩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其四,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生产关系较之传统线下机构、公司、企业为代表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阶段由于人为因素、地域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两种体系之间的优势互补性较差,导致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如在内容是不是精华方面,互联网媒体对内容把关稍显不足,而传统线下机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互动性方面,尤其现代科技逐渐加强人机互动、沉浸式体验等人机互动性研究,传统媒体、线下机制的互动性差的缺陷相比之下就显得比较突出,理想状态下是二者达到互补状态。当下,人们的生活各方面都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如购物、交流、出行等各方面无不与电子信息、互联网信息等密不可分,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观念,产业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在信息梳理方面,产业数字化能够通过大数据准确定位供给侧,有效地激活尘封的传统的文化资源,促进现代生活实现现代化、智能化。
综上,面对井喷式的文创产业数字化,其内部产业结构问题、产业链各环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总的来讲包括概念及概念外延的界定有待明确;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不平衡,有待于通过强化市场要素、数据要素与资源市场化配置达到供给的平衡;凸显出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数字化给人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带来了方便的同时,数字化鸿沟也日趋凸显,因此将数字化与绿色化叠加发展是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才能有效缓解数字鸿沟;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生产关系较之传统线下机构、公司、企业为代表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在数字化赋权、赋能下必然改变当下的生产关系。
三、结论
当下产业数字化已经渗透与应用于各个社会生产领域,进而数字化与各产业及因数字化的纽带作用引起的各跨行产业之间的融合也逐渐加剧。在数字化的视角下,结合现代技术经济范式及相关产业融合理论,系统构筑数字化文创产业的经济范式,定量研究其数字化与各产业之间融合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包括数字赋能下我国文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形态、新趋势及我国文创产业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分类、整理和研究各种数字化创新形式。在产业数字化的推动下,各区域、产业之间的融合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将更加灵活、快捷。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同样可以使文创产业打破地理位置限制,使大数据信息的流通更加有广度和深度,数字化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分工更加细致、科学,从而促使区域、产业之间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数字化相融合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当下数字化在各行业的融合在宽度、深度上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文化数字化:关键词与路线图高书生编著.ISBN 978-7-5596-5942-2.
[2]技术赋能:新文创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作者:解学芳,张佳琪.
[3]李龙,黄敏.内容生产的IP化及其影响[J].青年记者,2017(21):17-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