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河南豫剧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与传播战略研究——以平顶山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1:19: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豫剧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融媒体时代,豫剧艺术如何借助融媒体进行发展和传播,如何在大众及基础音乐教育中得到传承将成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本项目拟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考察地点,探究豫剧艺术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和发展。尝试使用融媒体在平顶山市大众群体及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进行推广,调查并研究其成果及意义,推动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河南豫剧;融媒体;传播;传承

  河南豫剧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表演韵味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格。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舞台上,河南豫剧都是广受欢迎的曲种之一。但我们仍应看到,随着我国科技进程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及新媒体的融入,“文化自信”等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本土的传统音乐和戏曲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然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播和继承方面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如今正处于互联网的大时代,融媒体作为一种较新的传播方式,以视频、语音、动画、音乐等多种方式,通过不同媒体的全面整合,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这种传播方式的大背景下,豫剧艺术如何借助融媒体进行发展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线下走访、线上搜集资料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根据结果显示,现如今豫剧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传播,但宣传力度并不是特别大。本文就豫剧现如今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更好地发展,做出系列的说明[1]。

  一、河南豫剧发展现状

  豫剧是发源于河南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豫剧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的曲调韵味十足,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慷慨激昂。歌词通俗易懂且极富故事性。豫剧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时代的多重文化考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原人。

  (一)豫剧团体减少

  据统计,目前全国13个省区市有豫剧团,河南省市县三级国有豫剧团仅有106个,其中包括郑州市豫剧团、洛阳市豫剧团、河南省豫剧一团。这些团体每年能够覆盖的观众人数急剧下降,仅仅有4700万人。如今市区、县区、乡镇等的乡亲们,甚至不能完整地观看一部专业人员演出的剧目,这也是豫剧团减少导致的一大问题。

  笔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平顶山市仍活跃的豫剧团体7个,其中专业的团体5个,民间自发组织的豫剧团体有2个。专业豫剧团与民间自发组织的豫剧团相比,演出团阵容强大、设备先进,演员多为河南省艺术院校毕业,或是从小跟随老艺术家学习豫剧,行当齐全、文武兼备。而豫剧团现在面临“出不去、进不来”的问题;“出不去”意为,年龄大的艺术家可能存在已经不能唱的问题;“进不来”是年轻艺术家的流失,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甚至不愿意了解豫剧文化,导致艺术团的减少。

  (二)年轻观众流失

  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的人在各大媒体平台看到过豫剧相关短视频、宣传视频或豫剧介绍文章,只有10%想要主动了解豫剧文化。其中人数最多的青年群体(15—25岁)中,有158人不喜欢豫剧,认为弘扬豫剧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92人对豫剧观感一般,认为其意义在于豫剧蕴含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只有40人认为豫剧剧目蕴含现实意义,表示喜欢欣赏并希望学习。

  由于现代的抖音、快手、微博等相关新媒体融入生活,很多年轻人对豫剧文化弃之不理,没有培养起相关兴趣,而原本喜欢豫剧的观众慢慢老去,出现了受众断层的现象[2]。现在的年轻人平时生活娱乐所接触的文化,也以短视频等“快餐”文化为主,很少接触到戏曲这类需要一定欣赏门槛的艺术,更多痴迷于说唱音乐、网络流行音乐等快节奏歌曲,所以豫剧很难在年轻朋友中流传开来。而对于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音乐课中的戏曲艺术,尤其是豫剧艺术,走进课堂和校园依然做得不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技术发展,人们的娱乐形式不再以欣赏传统的曲剧团表演为主。大众更多倾向于快餐式的短视频。豫剧语言委婉转折,剧情发展环环相扣,需要花很长时间去观看并理解故事。相比较而言,大众更倾向于简单便于理解的快餐式文化,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豫剧方面,因而大众对豫剧的重视程度较低。平顶山豫剧团演员楚淑珍,1966年出生,现已57岁。田永召,1970年出生,现已53岁。马莉,1944年出生,现已79岁。王青,1975年出生,现已48岁。平顶山豫剧团演员平均年龄59岁。现有的豫剧剧团演员大多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缺少年轻血脉。

\

  二、目前豫剧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在前期的资料搜集中,笔者调查发现,豫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主要可以从学校、社会团体、融媒体传播三个层面来看。

  (一)以校园为媒介的传播

  根据对平顶山市区,如平顶山第五小学、平顶山市新华区光明路小学、平顶山市第十六中学、平顶山市实验高中、平顶山市第九中学等5所中小学学校的音乐课安排走访调查发现,根据新课标要求,各所学校都在音乐课上进行了有关戏曲课程的学习,比如,平顶山市第五小学每周五第三节,在课程设置中都加入了对豫剧的认识和学习。学生更加了解到豫剧的美,更愿意学习豫剧。音乐老师也表示加入豫剧课程使学生在“快餐时代”可以慢慢地欣赏国家非遗文化的魅力,学生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知识点的认知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除了在课堂上,有些学校如平顶山市第十六中学、平顶山市实验高中、平顶山市第九中学,还举行过“豫剧进校园”等拓展活动,平顶山市第十六中学于2022年9月8日举行了“戏曲进校园”,此次活动的举办,将中国文化传统教育融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起到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层面的推广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博推送平顶山市宝丰豫剧团,“送戏下乡,文化惠民”于2022年8月12日到宝丰县石桥镇寺门村演出,据笔者采访得知有215人观看,深受大众喜爱。同时高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陆续开展豫剧剧目的演出。

  (三)融媒体平台传播现状和问题

  1.现状

  各类融媒体平台的使用,包括在抖音、微信等进行传播。在传统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融媒体技术,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更加丰富的信息。在传统豫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分布比较零散,内容不太齐全,许多珍贵的影像及文字资料只能通过磁带和光盘进行传播,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家对豫剧文化的接触和学习[3]。通过对平顶山豫剧团的走访,代表人苗春生谈道:“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传统豫剧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一些网络新媒介,更大力度、更广泛地对平顶山的豫剧进行传播。各种资料的数字化汇集,使得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开放和共享。”现如今的数字检索技术,也能够使大家在查阅豫剧的相关内容时变得更加方便,这也是融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所在。

  根据笔者采访,平顶山豫剧团负责人认为,这种具备时效性的传播更大、更快、更广泛,可以增加豫剧这类传统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使豫剧文化的传播渠道更为宽泛,使更多观众了解到豫剧文化,从而借助微博这种用户可以即时浏览并交流信息的门槛相对较低的公共平台,使豫剧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据笔者走访调查,在前三个月投入使用,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进行推广豫剧视频《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微信公众号视频播放平均量在21398次,在微博的视频播放平均量在37821次,在快手的视频播放平均量在35167次。这些平台很好地宣传了豫剧,推动了豫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和进步。“微博热搜”的关注度和微博的浏览量通常可以很大程度地说服观众,关于豫剧艺术的相关搜索话题,如果能够顺利地登上“微博热搜”,那么将更好地激发社会大众对探索和了解豫剧等戏曲艺术的热情和兴趣。

  2.存在问题

  首先是内容质量无法保证。现代的媒体发布相关视频门槛较低、渠道较多、视频简单易做,所以导致视频内容大多并不是优质视频。以抖音平台为例,关于豫剧的制作视频主要有“对嘴型”拍摄、“作秀型”拍摄。其中质量非常高的作品并不多,甚至有的作品中还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4]。其次是交互性较差。通过笔者的调查,不少短视频的发布者与受众沟通交流较少,或者交流的层面较浅,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短视频的播放量太低,评论少,不能吸引大众眼球。

  三、豫剧在融媒体平台的传播改进策略

  (一)传播可结合时事热点

  2020年,短视频综艺节目逐渐兴起。到2021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戏曲节目《白衣执甲》通过各视频平台的传播大获成功。《穆桂英挂帅》中“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一不为官二不为宦,为的是那大宋江山和黎民”,完美演绎出抗疫工作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同战士一般的坚毅和奋不顾身[5]。《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享清闲”,道出了抗击疫情众多女性冲在一线的感动。其中豫剧《五世请缨》选段中“年少人盼的是立功边境,年老人我喜的是一门忠贞”,将传统戏曲结合当下新闻热点,从心出发,致敬戍边英雄。

  (二)传播可结合豫剧的文化特征

  豫剧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代表,其语言、表演、音乐等通俗易懂,表达情感真挚简朴。融媒体平台多以短视频为主,时长通常在1—5分钟。根据这样的特点,可以将豫剧的角色行当、服饰布置、音乐、曲牌、乐器等文化特征进行打散分割,分次分批进行传播。如通过短视频化妆装扮展示豫剧中的角色行当,笔者拟联络当地微信公众号平台,对豫剧妆容的“浓墨重彩”进行介绍,以著名旦角穆桂英为例,用油彩上妆,将豫剧旦角的“飞眼线”“杏核眼”“樱桃嘴”等形象通过剪辑快速展示其特点,以期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6]。

  (三)传播可结合河南其他文化

  2022年5月,河南知名品牌“烩面故事”推出了以豫剧脸谱为文创的全新包装。不管是豫剧还是烩面,这都承载着几千年河南人民的情怀。豫剧脸谱有千面,烩面文化也在河南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一起相互成就彼此。豫剧脸谱标签,充分展现了河南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自信,也体现出了“豫承千面”的时代特点。因此,豫剧文化在融媒体的宣传也可以借助其他文化形式,笔者拟与抖音平台联系,在短视频中推出此种传播方式。

  结语

  本文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河南豫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入手,讨论了豫剧文化在平顶山地区的传播手段,指出目前融媒体平台传播豫剧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在后续的调查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尚嘉宝.互联网背景下豫剧传播与传承方式研究[J].文化产业,2022(19):49-51.

  [2]杨静.新媒体时代豫剧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1(5):30-31.

  [3]胡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9):38-39.

  [4]刘玉.戏曲进校园现状分析[J].戏剧之家,2019(6):31.

  [5]鲁妍.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7(9):43.

  [6]张驰.豫剧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以河南电视台《梨园春》为例[J].青年记者,2015(23):7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4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