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4 12:05: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是音乐领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者在乐理 、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着 密切的联系 , 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例如乐器不同 、歌唱方式不同等 。在如今各领域都寻求融合发展的 大背景下 ,让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创新 , 已经成为民俗音乐传承和丰富现代流行音乐内 涵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特点 ,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梳 理; 讨论了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难点 ,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学术研 究给出了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创新的根本原则与路径 。

  【关键词】 民俗音乐,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创新,音乐研究

  如今 ,在很多音乐盛典中出现了民俗音乐和现代流 行音乐融合的作品 。 比如 ,二胡这一传统乐器被巧妙地 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中 , 如在 《东风 破 》 中 的 演 奏 ; 而现代乐器如电吉他 ,通过特殊效果器的处理 , 能够模 拟出传统乐器的音色 ,使其在民俗音乐中得以应用 。这 种融合不仅为民俗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更为现 代流行音乐注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 者 的 交 融 , 相互借鉴 ,使得传统与现代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完美结合 ,共同呈现出一幅多彩的音乐画卷 。

  一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特点分析

 
 及二者关系研究民俗音乐表演形式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都是音 乐美学的组成部分 。分析二者表演形式的特点 ,梳理二者的关系 ,是为二者融合寻找切入点的关键步骤 。

  (一 ) 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特点分析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产 物 ,它体现在物质 、社会 、精神等方面 。在众多民俗艺 术当中 , 民歌 、 民乐演奏 、 民间舞曲 、戏曲 (严格说来 是民间说唱 、 民间歌舞 、滑稽戏的融合体) 等艺术形式 被我国广大地区的群众所喜爱 。 民俗音乐在表演上具有 程式性 、艺术性 、表演性的特点 。程式性 , 指的是在表 演 过 程 中 会 有一 定 的 流 程 , 例 如 一些 地 区 的 民 俗 音 乐 是以祭祀为先 , 待祭祀开始后才开始民俗音乐表演环 节 ; 艺 术 性 , 指 的 是 表 演 过程中以中华传统五音为主 , 同时辅以特定的装束 、道具 ,有的颇有神秘感 ;表演性, 指的是民俗音乐以民俗活动为载体 , 面向参会公众进行表演 。

  (二) 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特点分析

  
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 式 包 括 嘻 哈 音 乐 、说 唱 音 乐 、新世纪音乐等 。大部分流行音乐都具有节奏感明显 、歌词朗朗上口 、歌唱者服装奇异等特点 ,加上现代舞美的 衬托 ,可以让现场气氛变得十分热烈 。在现代流行音乐 表演过程中 , 电子声乐伴奏 、歌舞融合 、说唱伴唱融合 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和民俗音乐相比 ,现代流行音乐更加活泼 、开放 ,且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

  (三)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二者关系的分析

 
 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是音乐发展过程中不同阶 段的产物 ,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割裂开来 , 而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相互影响 。 民俗音乐不断地对现代流行音乐产生 影响 ,使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了大量民俗音 乐 的 元 素 。 如周杰伦的 《东风破》 就采用了古典乐 器 二 胡 和 琵 琶 , 并 且 该 曲 的 曲 调 本 身 源 自 我 国 古 典 琵 琶 曲 《 东 风 破》。 类似的作品还有 《千里之外》《青花瓷》《菊花台》 等 ,这 些作品都融入了民俗音乐的音调和结构 。可以说 ,一 部 分现代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民俗音乐的继承者 ,虽然这种 继承并不全面 ,呈现出散乱和碎片化的特点 ,但也足以说明民俗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


\

 
  二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必要性

  ( 一 ) 表演形式 创 新 是 确 保 民 俗 音 乐 得 到 继 承 和 发扬的关键手段


  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是音乐本 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尤其是民俗音乐 , 由于其本身具有 程式性 、表演性 、时令性 、区域性等特点 ,并不像现代 流行音乐那样容易赢得大众的喜爱 。尽管当前国风 、 国 潮等趋势正在兴起 ,但民俗音乐仍然难以与现代流行音 乐相抗衡 。然而 ,现在许多民俗音乐及其表演形式已经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严格保 护 。 因此 , 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是确保其得到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手段 。

  当前 ,我国部分地区的广场舞中融入了 《二泉映月》 的元素 。但是除了传统乐器二胡之外 ,还有很多现代乐 器参与演奏 。尽管专业人士对这种创新方 式 不 敢 苟 同 , 但 《二泉映月》 这一经典民俗音乐因这种创新形式而被 更多人所熟知 。 同时 , 阿炳的故事也得到了广泛宣传和 推广 ,使更多的人对民俗音乐产生了兴趣 。这一 事例充 分证明了民俗音乐表演形式创新是赋予其发展动力的关键手段 。

  (二) 表演形式创新是现代流行音乐内涵得以丰富的必要途径

  现代流行音乐源自西方国家 , 因此 ,尽管我国的流 行音乐已经发展了百余年 ,但仍然没有摆脱西方音乐的 影响 。这也导致我国的流行音乐作品缺乏本土特色和中 国韵味 。换言之 ,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还 未成体系 ,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 , 都还 不 能 令 人 满 意 。 然而 ,通过对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可以赋予 其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使其凸显中华民族的特性 。如此 一来 ,我国的现代流行音乐不再仅仅是西方流行音乐的 传播者 , 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从而能够让世界各国听众听到属于中国的声音 。


\

 
  三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中存在的难点

  (一 )表演形式创新的单一性


  目前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主 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民俗音乐在唱法 、歌词 、演奏方法 、 旋律等方面进行创新 ; 二是现代流行音乐通过融入舞 蹈 、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创新 。尽管已经有学者和艺人尝 试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融入民俗音乐元素 ,例如周杰伦 的 《青花瓷》《千里之外》《菊花台》 和 《东风破》,但这种情况尚未成为常态 ,仍属于个别现象 。如何让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更好地融合 ,从而形成具有浓烈中华韵味 的现代流行音乐 , 已经成为我国音乐界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

  (二) 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近年来 ,关于华阴老腔创新的学术论文数量有所增 加 , 也有专业人士积极投身于华阴老腔的创 新 实 践 中 。 他们发现 ,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 , 能够赋 予现代流行音乐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华阴老腔以粗犷的 吼声 、 自由的表演而著称 , 是典型的黄土 文 化 的 代 表 。 听众能够从这种融合中感受到流行音乐所传达的历史沧 桑感 。但不可否认 ,这种创新需要创新人员精通民俗音 乐和现代流行音乐 ,并能够找到其中融合的契合点 。这 需要创新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准 ,否则容易使融合作 品显得生硬 。 目前 ,我国民俗音乐的传承人较少 , 民俗 音乐的教育和推广力度不足 , 民俗音乐专业 人 才 匮 乏 。 这直接导致了民俗音乐表演形式创新和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创新的规模小 、影响力有限 。

  (三) 大众音乐素养尚待提高

  
我国流行音乐听众数量多达数亿人 , 而民俗音乐听 众数量相对很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 ,人们受 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导致民俗音乐受众进 一 步 流失 。 因此 ,想要让民俗音乐获得创新并受到大众的喜 爱 ,必须提高大众的音乐素养 ,让他们具备欣赏民俗音 乐的能力 。否则 , 即使民俗音乐表演形式有所创新也是昙花一现 。

  (四) 信息技术有待进一步融入

  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是 一 项较 为复杂的工作 。在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今天 , 我 们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 , 为民俗音乐 、现代流行音 乐以及二者的融合创新提供技术驱动 。例如 ,通过大数 据技术来调查音乐听众 ,然后根据大众的音乐需求来实现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然而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全面 ,缺乏既懂音乐又精通大数据分析的综合型人才 。

  四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及创新路径

  (一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1.特色原则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必须遵循 特色原则 ,这也是所有音乐创新都需要遵循的 ,否则音 乐作品将缺乏特色 ,很容易淹没在众多音 乐 作 品 当 中 。 尤其是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 更需要遵循这一原 则 。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下 ,将原汁原味的民俗音乐 整体呈现出来 ,包括它的程式性 、神 秘 性 、宗 教 性 等 , 更容易唤醒受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 , 给民俗音乐打上民 族文化的烙印 ,使其更具有凝聚力 。例如 , 萨满民俗音 乐作为萨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音符中蕴含着神秘 的力量 ,其程式性 、神秘性 、宗教性特点尤为突出 。在 东北地区 , 萨满文化体验已成为经典旅游项目 。而民俗 音乐正是以这种旅游景点为载体 ,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听 众 。又比如傣族歌舞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在当地有着强 大的影响力 ,它也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 ,发挥着凝 聚人 、教育人 、感化人的作用 。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 的创新也必须遵循特色原则 。尽管近百年来我国现代流 行音乐发展迅速 ,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西方音乐 , 缺乏民 族特色内涵 。只有不断融入民族特色 ,现代流行音乐才能成为中华流行音乐 。

  2.品质原则

  品质原则 ,指的是在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中必须把 控质量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否则就会进入创新的形式化怪圈 ,无法达到继承和发展民俗音乐 、丰富现代流行音乐内涵的目的 。创作者要从演唱 、演奏 、服装 、道 具 、舞台等多角度把控质量 ,务必要保证整体的视听效 果 。也正因为如此 ,前文才在讨论难点时 ,将专业人才 缺失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探讨 。 因为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不仅涉及表演本身的创新 ,还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 。如 果创作者不是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很难保证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质量 。

  (二) 民俗音乐 与 现 代 流 行 音 乐 表 演 形 式 创 新 的 路径分析

  1.实现表演形式的多维度创新

  
无论是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现代流行音乐表 演形式的创新 ,还是二者融合形式的创新 ,最终都要体现在唱法 、演奏 、歌词和舞台四个方面 。

  第一 , 唱法创新 。演唱方法不同 ,气息方面的要求 也各异 。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唱法 ,歌唱者必须具备足够 的 音 乐 敏 感 性 , 能 够 通 过 训 练 掌 握 适 合 自 己 的 歌 唱 技 巧 ,科学地调动口腔肌肉 、腹部肌肉和胸腔等部位 ,使 表演情绪 、表演技巧和音乐作品情感三者有机融合 。特 别是 一 首音乐作品中既有民俗音乐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 情况下 ,歌唱者需要能够自如地转换唱法 ,确保气息转 换 、情绪转换 、肢体动作转换得自然流畅 。在现代京剧 作品 《杜鹃山》 的演绎中 , 由于它既有传统中国戏曲元 素 , 又有西方音乐元素 ,歌唱者不仅需要保留传统京剧 唱法 ,还需要考虑到现代流行音乐的说唱元素 ,使得整个音乐作品的旋律更为灵活 。

  第二 ,演奏创新 。使用民俗乐器演奏流行音乐曲目, 会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在社交平台上 ,有很多演奏达人 用古筝 、古琴 、古萧等演奏流行音乐 ,如 《刚好遇见你》 《倩女幽魂》 等 。这些民俗乐器所具有 的 空 灵 感 赋 予 现 代音乐一种飘逸感 ,令人心旷神怡 。另外 ,在京剧 、豫 剧 、吉剧中融入西洋乐器 ,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音乐效果 。例如在 《打虎上山》 中加入电子琴 、手风琴 、钢琴,使音乐变得更加细腻 、更具动感 。如果传统的 《打虎上山》 是水墨画 ,那么加入了西洋乐器的 《打虎上山》 就是工笔画 ,细节更加丰富 ,形象更加立体 。

  同样地 ,在民俗音乐作品中加入现代流行音乐乐器 以 及 现 代 音 乐 元 素 , 也 会 给 人 带 来 不一 样 的 感 受 。例 如 , 有音乐人用吉他演奏民俗音乐 《二泉映月》《梁 祝 》 《女儿情》, 同时融入了古筝的 “过弦摇指”, 同样能够很 好地展现出古风 , 听起来让人感觉十分美妙 。从音乐演 奏的层面来看 ,将民俗音乐与西洋七音调式相结合 , 或 者将流行音乐与五音调式融合 ,都能产生独特的音乐效 果 。例如 ,在周杰伦的歌曲 《烟花易冷》 中 , 配乐者在 演奏中融入了中华音乐的五音调式 ,其中宫音端庄 、肃 穆 、稳定 、宽广的特点 ,增加了这首流行歌曲的艺术性,使其更具有意境美 。

  第三 ,歌词创新 。传统民俗音乐的歌词深受我国古 代诗歌的影响 ,通常较为朦胧且充满美感 。加上长短句 的交错运用 ,使歌词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感 。若想让民俗 音 乐 表 演 形 式 创 新 , 在 歌 词 上 创 新 也 是一 种 有 效 的 途 径 。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经过作者的认真润色 ,如果融 入民俗歌词的意境美 , 同样可以别具风味 。例如 ,周杰 伦的 《青花瓷》《菊花台》《东风破》 实际上都是流行歌词 民俗化创新的典范。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 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 ”这些歌词中的大部分词 汇都是现代词汇 ,但是它们很好地融入了民俗歌词所具有的意境美 。

  第四 ,舞台创新 。舞台创新可以看作是民俗音乐和 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一条路径 。无论是民俗音 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 ,都必须有表演场所 。一方面 , 在 民俗音乐表演过程中融入现代舞美 , 能够让意境变得更 加凝练 , 能够增加听众的想象力和聆听体验 。例如 ,河 南电视台的非遗舞台就融入了许多现代流行元素 , 而这些元素原本是流行音乐的必要组成部分 。另 一方面 , 流行音乐在表演过程中融入古典舞美 ,也能够产生强烈的 古今碰撞带给人们的震撼感 。例如 ,在春晚的 一些串烧 节目中 ,就有古典舞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 、 民俗服饰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案例 。

  2.积极培养多元能力音乐人才

  第一 ,充分调动非遗音乐传承人的积极性 。如前文 所述 ,华阴老腔是非遗项目 ,其如果想在表演形式上实 现创新 , 必须充分发挥华阴老腔传承人的创 新 积 极 性 。 或者说 ,需要用 一些激励手段 ,鼓励这些非遗传承人接 受并且赞同创新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学界对于非遗音 乐的创新抱有怀疑态度 ,认为保持原汁原味才是非遗的 根 本 特 点 和 发 展 优 势 。 同 时 , 我 国 在 非 遗 项 目 申 请 方面 ,也的确要求要拥有百年历史 ,要保持原汁原味 。

  但非遗音乐作为民俗音乐的一种 ,一些作品的演奏 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传统乐器演奏人员不足 ,就会导致 这些作品无法被完整地展示出来 。 因此 ,在保持非遗音 乐作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将非遗 音乐进行拆解并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 ,不失为一种有效 手段 。但前提是 ,要让非遗音乐传承人认 可 这 种 做 法 ,并全身心投入其中 。

  实际上 ,在我国 一些地区的广场舞当中已经融入了 非遗音乐 ,例如 ,羌族羊皮鼓舞已经进入了群众的广场 舞平台 ,舞者手持羊皮鼓 , 随着节奏敲打 , 同时身体随 之舞动 。在当地文化馆的培训下 ,该地区越来越多的群 众加入进来 ,使得羊皮鼓舞这种民俗音乐表演形式成为流 行元素 ,成为地方旅游的一个景点 。当然 ,不断挖掘濒危 的民俗音乐 ,使其成为非遗音乐 ,不断壮大非遗音乐传承 人队伍 ,也是保证民俗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一个基本工作 内容 。否则非遗音乐不断消失 , 民俗音乐将会失去生命力 , 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 。

  第二 ,从小学阶段重视音乐美育教育 。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阶段提高音乐美育教育的水平已经变得迫在眉 睫 。尤其是要培养大量热爱中华传统音乐的儿童 、青少 年 。在 “ 双减 ”政策落地的背景下 ,各地中小学需要真 正落实 “ 双减 ”政策 ,让体育和艺术教育成为课后服务 的主要项目 ,实现较为专业的传统民俗音乐教育 , 这是培养民俗音乐人才的重要举措 。

  第三 ,多举办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创新性活动 。 在音乐行业内经常性地发起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 演形式创新为主题的活动 , 可以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其 中 ,有效解决人才不足这一短板 ,保证创新工作的不断 推进 。尤其是 一些世界级音乐表演形式创新论坛 , 可以 让音乐发达国家的经验传播进来 , 为我国民俗音乐 、现 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打造 一 些具有品牌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创新活动 ,例如 《声入人 心》 和 《经典咏流传》 等代表性节目 。尤其是后者 , 主 要是利用流行歌曲来演绎古诗词 ,让我国传统文化得到 了很好的传承 。这可以被视为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 表演形式创新的一个典范 。其实 ,早在 2000 年时 ,我国 音乐界就有从业者利用民族交响乐团来演绎非民族音乐 语言的音乐作品 ,这种创新表演形式可以为如今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所借鉴 。

  3.积极提高我国民众的音乐素养

  第一 ,利用民俗音乐作品对应的故事来吸引大众注 意力 ,增强民俗音乐的受众黏性 , 避免 受 众 过 度 流 失 。 民俗音乐作品 、民俗音乐乐器 、民俗音乐歌词都有对应的 故事 ,例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 、哈萨克族的冬不拉 …… 都 有 一段感人的传说 ,将这些传说融入表演当中 ,可以让 听众了解民俗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 ,便于听众形成情感 共鸣 。换言之 ,通过这些动人的故事可以增加民俗音乐 的感染力 ,做到情节动人 、故事育人 。总之 , 只有增加民俗音乐受众群体的数量 , 民俗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才有价值 。

  第二 , 以现代流行音乐为载体输出民俗音乐 。这也 不失为提升我国大众音乐素养的一个好办法 。正如前文 提到的羊皮鼓舞的例子 , 当地群众自愿参与其中 , 既保 证了羊皮鼓舞的传承 ,也实现了表演形式的创新 , 同时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层次 。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 《国 乐大典》 便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传统民族乐器文化的优 秀代表 。其中传统器乐演奏的创新成为该节目的一个亮 点 。 民俗音乐演奏家利用民俗乐器演奏流行曲目 ,或者 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民俗乐器 ,让观众对我国民俗音 乐有了进 一 步的了解 ,也为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的水平

  第一 ,利用大数据调查听众需求 。 民俗音乐和现代 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必须考虑到听众的感受和听众 的审美特点 , 这样才能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 表 演 形 式 , 最终让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具有实际意义 。大数据技术 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等功能 ,可以帮助专业人士了解听众的需求 ,从而保证表演形式的创新具有正确的方向 。

  第二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音乐创新能力 。在音乐创 作过程中 , 可以使用专业软件来编曲 、提 高 音 乐 质 量 、 提升音乐创作效率 。最为关键的是 , 这些 软 件 普 及 后 , 平 民 也 能 参 与 进 来 , 作 曲 、编 曲 再 也 不 是 专 业 人 士 的 “专利”。 这种软件的普及对于提升大众的音乐素养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

  第三 ,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音乐 。音乐表演形式的创 新最终必须以传播为落脚点 ,否则如果无法得到传播并 扩大影响力 ,就会导致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 式的创新失去其价值 。 目前 ,快手 、抖音 、百家号 、知 乎等自媒体平台在音乐表演形式的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 的作用 。首先 ,创作者能够通过这些自媒体平台与受众 交流 , 了解受众审美 ,然后根据受众需求创新音乐 。其次 ,创作者可以在线表演创新的音乐 ,将作品直接推广出去 。最后 ,通过自媒体平台 ,专业人士之间也可以形 成互动 ,在民俗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创新方面展开讨论 ,从而提高创新的质量 。

  五、结语

  总而言之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 是音乐领域发展的需要 , 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需 要 。在表演形式创新过程中 ,要抓住唱法创新 、演奏创 新 、歌词创新 、舞台创新等关键点 ,全面提升表演创新 的质量 。 同时 , 为了保证民俗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表演 形式的创新具有价值 ,需要提升我国民众 的 音 乐 素 养 , 需要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更需要将信息技 术 融 入 其 中 , 以提升创新质量 , 打造音乐特色 。只有这样 ,才能让民俗音乐得到发展 ,使现代流行音乐拥有中华音乐特色 。

  参考文献 :

  [1]井继源 . 民俗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创新研究[J].艺术评鉴,2023(08):90-93.

  [2]李昕,叶姿含 .土族民俗及民俗音乐[J].青海社会科学,2010(04):116-119.

  [3]王莹莹 . 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启示[J].艺术研究,2019(02):38-41.

  [4]姚东来 .流行音乐结合传统民族音乐形式的表现—— 以《华阴老腔》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07):52-56.

  [5]李震 . 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378-379.

  [6]徐曙红 .戏曲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创新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09):319.

  [7]胡天纵 .融合的光彩—— 谈大提琴在民族交响乐队中的功能与价值[J].乐府新声,2021(03):83-87.

  [8]李宜洺 .《国 乐 大 典》对 民 族 乐 器 的 现 代 化 转 译 考 察[J].传 媒 ,2023(02):69-70.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2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