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中国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 同时也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加强对中 国舞 的研究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 。 在 中 国舞发展的过程中 , 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 , 不 断创 新技术技巧 , 在表现 中 国舞 时代特征的 同 时 , 也在不断丰 富其文化底蕴 。 身韵作为 中 国舞 中 的重要 元素 , 其对提升作品表现力 , 以及提升舞者 自身的素养都有重要影响 。 基于此 , 本文主要对中 国舞及 中 国舞 中 的 身韵进行简要概述 , 进而具体分析中国舞中身韵的重要性 , 以及中国舞身韵的训练路径。
【关键词】 中国舞,身韵,训练路径
中国舞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舞种 , 其在 内容上 、情感 上 , 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较强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韵 味 。 中国舞的发展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 , 不断融合多种 文化 艺术元素 , 创新舞蹈表现形式 , 结合现代审美特 点 , 既 实现 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 , 又提升了中国舞的 “ 时 尚性 ”, 使中国舞得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 。身 韵是中国舞中的重要元素 , 其对中国舞表演效果有直接 影响 , 舞者应加强对中国舞中身韵重要性的了解 , 强化身韵训练。
一、中国舞的概述
中国舞是中国传统舞的总称 ,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舞蹈风格和舞蹈特点来分析 , 可将中国舞划分成 民族 舞 、古典舞以及现代舞等多种不同流派 , 其 中最具代表 性的要数民族舞和古典舞两种 。整体来看 , 中 国舞有着 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 尤其是古典舞的发展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源 自宫廷舞蹈 ,在不断发展与演变中 , 形成 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舞蹈风格和舞蹈技巧 。古典舞具有独特韵 律、动作优美 、意境深远等特点 , 蕴含着丰富 的 中 国传 统文化 。 比如经典的古典舞作品 《洛神赋》《黛玉葬花》 等是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创作背景 , 蕴含丰富 的文化 内涵和文化底蕴 。 民族舞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不同民族 的 文化及艺术特征 , 我国是个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 不 同 民 族在舞蹈风格上 、特点上都有所不同 , 因此使得 中 国 民 族舞形式及风格多样化 , 通过民族舞能够呈现出不 同 民 族 的历史文化 , 也能够展现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 , 比如 蒙古族舞蹈豪迈 、奔放 ; 藏族舞蹈热烈 、欢快 。在时代 发展 的推动 下 , 中国舞也在不断融入新的舞蹈技术技 巧 , 融合新兴的文化艺术元素 , 使得中国舞蹈艺术在 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二、中国舞中身韵的内涵
身韵是中国舞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其是“ 身法 ”与 “ 韵律 ” 的总称 , 通过肢体的动作与韵律 的协调 , 使中国舞不仅体现形式上的优美 , 而且能够传递内在 的情 感和思想 。身韵 中 的 “ 身法 ”主要是指舞蹈表演 中外在 的技法 , 而 “ 韵律 ”则属于内在的神采 , 简而言之 , 身 韵就是指“神形兼备 , 身心并用 , 内外统一”, 这也正是 中 国舞所具有的独特性标志 。作为一名 中 国舞 的舞者, 要对中国舞中身韵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和认知 , 并能够 深入了解身韵的艺术特征 , 从而借助身韵训练来提升自 己 的舞蹈素养 , 提高中国舞的审美价值 , 丰富其艺术 内 涵 。身韵在艺术特征上体现了 “ 形 、神 、劲 、律 ” 的高度融合 , 以下对这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 一)形
“ 形 ”主要是指中国舞的外在身形和动作 , 具体通过 舞者多种多样的体态所呈现 , 借助各种动作之间的连贯 所显现 。在中国舞表演中 , 一切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 的 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为“ 形”。 “形 ”既是舞蹈艺术之美 传递 的载体和媒介 , 又是形象艺术中所具备的基本特 征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 , 中 国舞身韵 中 的 “ 形 ”在审美特征上主要包括气质美与曲线美两方面, 其中气质美要求舞者在体态上要做到 “ 刚健挺拔 、含蓄 柔韧 ”, 而曲线美则要求舞者在体态上要掌握 “ 拧 、倾、 圆 、 曲 、仰 、俯 、翻 、卷 ”等技巧 。从 中国舞艺术的考 古研究中可以发现 , 虽然在时代的演变中 , 中 国舞 的形 式 、风格不断丰富 ,但是其在身韵上的审美特征始终未 发生改变 , 比如从秦汉时期出土的舞俑上可以看到舞俑 体态上呈现出 “ 塌腰撅臀 ”, 唐代舞蹈在 “ 形 ”上体现 “ 三道湾 ”, 戏曲舞蹈中强调 “ 拧麻花 ”“子午相 ”等 , 而在民间舞中呈现“辗、拧、转、韧”。
(二) 神
“神”主要是指中国舞内在的神采、意蕴、韵律、气质。 中国舞作为舞蹈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 如果舞蹈 中没有身韵 , 那么舞蹈作品就失去了灵魂 。从 中 国艺术研究领域中不难发现 , “神韵 ”在舞蹈艺术中是一种非常重要 的概念 。在中国舞表演中 , “神 ”与 “ 形 ”是不 可分割 的整体 , “形 ”是直观呈现在人们视野 中 的一种 外在形态 , “神 ”虽然属于一种内在神韵 ,但是 中 国舞 是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神”, 因此 ,神韵在一定程度 上也是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和认识的 。 只有把握好 “ 神 ”, 才能让中国舞身韵中的 “ 形 ”具有生命力 。在 中 国舞 中 的身韵强调气韵 、 呼吸与意念的有机整合 , 强调神韵, 强调舞者的内心情感 。“神 ”与 “ 形 ”具有密切 的关联 性 , 而在二者的关系中 , “神 ”排在前面 , 强调 “ 以神 领形 , 以形传神”, 可见中国舞没有“神 ” 的 “ 形 ”是空 洞 的 、 没有生命 的 , 只有在 “ 神 ” 的引领下呈现出的 “ 形 ”才是立体的、富有内涵的 , 同时中国舞的“ 形 ”要 为“神 ”而服务 ,通过身体动作、形态实现更好的传神。 可 以 说 , 是舞者的意念与内在情感成就了身韵中的 “ 韵 ”, 如果没有 “ 韵 ”也就没有中国舞 , “韵 ”是 中 国 舞最典型的特征 , 只有神形兼备 ,才能使中国舞焕发光 彩 。“神韵 ”具体来讲就是 “ 心 ”“意 ”“气 ”三者的高度 融合 , 眼睛是人们传神的主要工具 , 同时眼睛也被称为 人们心灵的窗户 , 通过眼睛能够观察到内心的世界 , 同 样 , 眼神 的 “ 聚 ”“凝 ”“收 ”“放 ”“合 ”等也不单单是眼睛 外表的运动形式 , 而是受到内心情感与意念的支配所呈 现出的神韵 。 中国舞关于 “ 神 ”与 “ 形 ”二者关系有这样一句口诀“ 形未动 ,神先领 ,形已止 ,神不止”。
(三) 劲
“劲 ”主要是指中国舞对舞蹈动作进行的有节奏、有 层次 的力度处理 。从中国舞作品中不难看出 , 无论是动 作柔和还是动作刚劲 , 都需要有力量的支撑 , 比如舞蹈 过程中所呈现的“ 线中的点 ”和“ 点中的线”, 也就是在 视觉上给观众呈现的动中之静和静中之动的效果 , 都 需 要有 “ 劲 ” 的支撑才能达到 。借助 “ 劲 ”能够让 中 国舞 呈现出更好的节奏感 ,但是中国舞在表演过程中的节奏与音乐中规律性较强的 2/4 、3/4 、4/4 等节奏有所不同,中国舞的节奏比较富有“弹性 ”, 具体来讲 , 就是所呈现 的节奏是紧而不乱 、舒而不缓 的 , 静 中有动 、动 中亦有 静 , 既给人一种自由之感 , 又有规律可循 。 中 国舞身韵 中 的 “ 劲 ”要求舞者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对舞蹈动作 的 力度要进行合理把控 , 力度的处理不是平均分配 , 而是 要根据 舞蹈表演 的 需求 , 对力度进行轻重 、缓 急 、顿 挫 、长短 、延伸 , 以及切分等区别处理 , 这些力度处理 方式需要通过舞者的动作来呈现和表达 , 能够给观众带 来视觉上的冲击 , 感受到中国舞独有的节奏 。 需要特别 强调 的是 , 中 国舞 中 “ 劲 ”不只是贯穿于舞蹈动作 的过 程中 ,在动作结束时“劲 ” 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在戏曲、 武术表演 、芭蕾舞中都比较重视动作结束时对 “ 劲 ” 的 运用 , 中国舞也同样如此 , 中国舞动作结束时进行 的瞬 间力度处理可以让舞蹈动作更具有力量感 , 给人一种刚 柔并济的视觉感受 。 中国舞对于动作结束时 “ 劲 ” 的运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寸劲 。 中 国舞在动作结 束时舞者的体态 、角度 , 以及方位等均已达到标准 , 在 此基础上使用一寸之间的劲头进行力度处理 , 从而达到 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是神劲 。所谓神劲是指通过眼神传 递 的力度 ,在中国舞的舞蹈动作结束之时 , 虽然所有 的 动作均 已做完 ,但是舞者可以借助眼神与肢体动作的融 合 , 通过眼神的传递与延伸 , 达到 “ 形已止而神不止 ” 的表演效果 。三是反衬劲 。在中国舞表演中 , 当动作结 束之时的一 瞬间 , 可以根据具体的动作方向 、体态趋 势 , 给予一个较强的反作用力 ,达到强化与衬托舞蹈动 作最后造型的效果 。此外 , 在 中 国舞 的身韵 中 , “ 劲 ”的表现还包括“韧中有脆”“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等。
(四) 律
“律 ”主要包括“律动 ”与 “规律 ”这两个方面 ,其 中 “ 律动 ”是指舞蹈表演中的律动性 , 而 “ 规律 ”则是指体态运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律 。 中 国舞 的 “ 形 ”不仅是指某一个体态动作 , 也包括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 接 , 而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 动作 一定要“顺”, 这样才能确保舞蹈动作的一气呵成 ,给人 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受 ,这种顺应肢体运动规律的 “律 ” 属于 “ 正律 ”, 与之对应的还有 “ 反律 ”, “反律 ” 同样 是 中 国 舞 身韵中比较重要的元素 , “ 反律 ” 强调 的 是 “ 不顺则顺 ”, 借助反律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出其不意 、奇 峰迭起的舞蹈表演效果 。具体来讲 , “反律 ”就是在运 动 的过程 中 , 肢体动作和动势应该是向左 ,但是舞者突 然转变方 向 ,朝着与之相反的方向运动 。 比如 , “双晃 手 ” 中 舞者 的臂膀向右晃动 , 身体则向相反的方向拉 扯 , 这样能够凸显动作的圆润 , 同时又能提升舞蹈表演 的韵味 。古典舞 的 “ 反律 ”运用得比较普遍 , 也可 以说 “ 反律 ”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典型特征 , 给人一种舞蹈动 作千变万化 、扑朔迷离的体验与感受 。 中 国舞身韵 中 的 “ 律 ”所遵循的规律是 “ 一切从反面做起 ”, 具体来讲就 是在舞蹈表演中 , 舞者的舞蹈动作要做到遵循欲左先 右 、欲前先后 、逢冲先靠等规律 , 也正是这些运动规律造就了中国舞独特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舞中身韵的重要性
中国舞的身韵对舞蹈作品的呈现、舞者自身发展等至 关重要 , 了解身韵的重要性 ,是中国舞艺术研究的需求,也是舞者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完成中国舞表演的需要。
( 一)有利于提升舞蹈作品表现力
中国舞的舞蹈作品表演中 , 舞蹈动作的标准性与规 范性对作品整体的表现力有直接影响 。身韵在提升舞者 舞蹈动作标准性和规范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能够 “ 提沉 ”气 息 , 能够使舞者原本身体上的僵硬感和无力感得到改善。 中国舞的身韵包含的要素主要有: 提、沉、冲、靠 、含 、仰 、移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 “ 提 ”“沉 ”这 两种 , “提 ”“沉 ”是舞蹈过程中呼吸的关键要素 , 呼吸 是人生命得以维持的关键 。舞蹈作为一种运动形式 , 更 离不开呼吸的调节 , 只有做到舞蹈动作与呼吸之间的协 调 ,才能确保舞蹈动作一气呵成 , 使舞者更好地把控舞 蹈节奏 。如果舞者不能协调好肢体动作与呼吸之间的关 系 , 就不能确保舞蹈表演过程中肢体保持最佳状态 , 最 终会影响到自身舞蹈动作的标准 ,进而影响舞蹈作品的 表现力 。 中国舞身韵中的各项要素运用都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对舞者肢体素质的提升有所帮助 , 同时也能够对舞 蹈作品的表现力有决定性影响 。在中国舞中应用最频繁 的元素是 “ 含 ”“仰 ”, 比如 , “云间转腰 ”“风火轮 ”, 以 及 “ 燕子穿林 ”等动作中都运用了 “ 含 ”“仰 ”要素 , 如 果舞者能够对 “ 含 ”“仰 ”两个要素有准确的理解 , 并能 够熟练掌握其在不同舞蹈动作中的运用要领 , 就能够使 其自身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得到提升 ,在中国舞的表演中 能够精准把握舞蹈动作标准 , 使舞蹈动作能够呈现优美的线条 ,令人赏心悦目。
(二) 有利于传递舞者的个人情感
中国舞表演过程中 , 不仅要呈现优美 的舞姿 , 而且 要传递丰富的思想情感 , 使观众在获得美的视觉体验的 同时 , 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舞蹈属于一种非符号语 言 , 舞蹈表演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 而且能起 到传递情感与表达思想的作用 。在 以往 的舞蹈训练 中, 舞者通常将精力投入到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 以及舞蹈动 作 的创新上 , 忽略了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 , 导致舞蹈 作 品缺乏 内涵 、缺乏感染力 。 中国舞的身韵在传递舞者 个人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比如在进行中国舞身韵 训练 的过程 中 , 要求舞者能够注重内心情感与肢体动作 的协调统一 , 也就是无论在气息上 、情感表达上 , 还是 思想意念上 , 都要做到与肢体动作相匹配 。 中 国舞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舞种 ,在舞蹈表演 中 , 舞者 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应该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 民族精神, 能够向观众传递这种特殊的情感和思想 ,才能体现 出 中 国舞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借助身韵训练能够让舞者 在中国舞表演中将个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 以及个人情 感融入舞蹈动作中 , 向观众展示优美舞蹈动作 的 同 时, 传递和表达思想情感 ,激发观众情感共鸣 。不 同 的舞者 对舞蹈 的理解 , 以及在个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上会存在差 异 , 因此同样的作品借助舞者身韵的改变 , 能够给观众 带来不 同 的视 觉感 受 。 通过身韵表达舞者的情感和思 想 , 为中国舞表演注入灵魂 , 可以使中国舞的艺术魅力得到提升。
(三) 有利于表演技法与韵律融合
在中国舞的发展历程中 , 培养全方位进步的舞者一 直都是首要任务 , 全方位的舞者不仅可以完美呈现 中 国 舞作 品 , 而且能够推动中国舞的创新发展 。而在 以往 的 舞者培养 中 ,在韵律训练和舞蹈技巧技法训练上很难做 到二者兼顾 ,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舞者的发展 , 也会 阻碍中国舞的创新发展 。 中国舞的身韵在解决这一 问题 时有重要作用 , 通过加强对舞者身韵的训练 , 能够丰富 对舞者培养的内容 , 能够让舞者接受更加全面 的训练。 与此 同时 , 身韵 中强调 “ 神形兼备 , 身心并用 , 内外统 一 ”, 舞者在进行身韵训练的过程中 , 能够促使舞者将 表演技巧技法与韵律进行有效融合 , 既能够呈现在外 的 形式美 , 又能够具备内在的意蕴美 ,将舞蹈 的动作技巧 展现给观众 , 也能够借助舞蹈动作技法向观众传递优秀 的 民族文化 。表演技法与韵律的融合不仅是提升中 国舞 表演效果的需要 , 而且也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的需求。
(四) 有利于提升舞者的审美素养
中国舞的身韵可以使舞蹈表现出更深层次 的舞蹈艺 术美学 , 能够让舞蹈动作更加丰富 、变化万千 。通过加强中国舞身韵训练 , 不仅可以提升舞者的舞蹈水平 , 而且能够提升舞者的审美素养 。 中国舞作为一种拥有悠久 发展历史的舞种 , 其对舞者的审美素养有较高要求 , 舞 者在舞蹈表演中要想做到神形兼备 、 内外统一 , 除 了要 掌握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还要对舞蹈的风格 、舞蹈作 品 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 , 这样才能灵活地运用肢体动作和 舞蹈技巧完成舞蹈表演 , 也就是说中国舞要求舞者能够 具备较强的艺术审美能力 。传统的舞蹈训练更加注重舞 者 的动作技巧 , 忽视舞者的审美素养 , 而身韵在提升舞 者审美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舞者进行身韵训练 的过程 中 ,会引导舞者不断参考并吸取戏曲或其他舞种 的营养成分 , 拓宽舞者的艺术视野 , 使其能够在积累丰 富的舞蹈文化与舞蹈艺术表现技法的同时 , 不断创新与 提升中国舞的审美艺术 , 丰富中国舞中的美学元素 , 形 成更具 民族性 、时代性的舞蹈风格 。在身韵训练中涉及 形体训练 、艺术美感训练 , 以及技术技巧的训练等 , 这 些训练内容不仅能够提升舞者的肢体素质 , 而且能够使 舞者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 , 让其在中国舞表演中可 以更 好地理解舞蹈 , 准确地传递舞蹈的内涵和个人的思想情感 ,提升中国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四、中国舞中身韵的训练路径
中国舞的身韵对提升舞蹈表现力 、提升舞者 的情感 表达与审美素养等至关重要 , 为充分体现身韵在中国舞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需要加强对舞者的身韵训练 , 掌握 身韵训练的方法和原则 , 强化舞者的舞蹈基本功 ,将身 韵训练与呼吸训练 、乐感训练等相融合 , 使舞者在舞蹈 训练和舞蹈表演中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舞蹈动作 , 给观众呈现出完美的舞蹈作品。
(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在对中国舞舞者进行身韵训练中 , 首先 需要舞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 身韵需要借助具体 的舞蹈动作、神韵神态、肢体体态等来呈现 ,如果舞者基本功不扎实, 比如肢体的柔韧性较差 , 基本 的舞蹈动作掌握不扎实, 在与身韵相关的基础知识 、技术技法方面掌握不全 , 这 都会影响身韵在中国舞中发挥作用 。 因此 ,在进行 中 国 舞身韵的训练过程 中 , 要注重对舞者的舞蹈基本功训 练 ,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其一 , 强化舞者 的基础 知识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舞者进行舞蹈训练和舞蹈表演 的关键前提 , 部分舞者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与身韵训练 中 只注重基本动作 、技法 的练 习 , 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知识 的巩 固与完善 。 比如中国舞的身韵强调身心功用 、 内外 统一 , 也就是舞者不仅要在动作技巧上达到标准 , 而且 要充分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 ,才能实现内外统一 , 这就 要求舞者在日常 的训练中能够注重丰富自身的文化知 识 , 学习与了解中国舞的相关文化内涵 , 同时要开 阔 眼 界 , 能够将不同舞种 、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对比 , 以此 提升舞者的文化素养 , 扎实舞蹈理论基础 。其二 , 加强 技术技法的训练 。基本的舞蹈动作以及肢体素质的训练 不能忽视 , 舞者一方面要提升自身肢体的基本素质 , 包 括肢体的灵活度 、柔韧度等 , 这样在身韵 的 “ 律 ” 中可 以用更加流畅的动作呈现 “ 反律 ”效果 , 灵活地运用不 同的动作技巧表达作品内涵 、传递情感 。另一方面要基 于身韵的基本要素 , 掌握 “ 身法 ”“手法 ”等身韵相关 的 技术技法 , 这样才能使舞者在舞蹈表演中借助身韵提升 舞蹈表现力 , 提高舞蹈的艺术审美价值 。 比如 , 在 “ 手 法 ” 的技术技法训练中 , 舞者要掌握中国舞中比较常用 的手法都包括哪些 ,如“ 小五花”“云手 ”等 ,“ 小五花 ” 是由兰花指演变而来 ,在中国舞的发展过程中 , 手部技 法不断创新与丰富 , 兰花指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演变 , 又 衍生 出单指 、剑指 、拳形等不同的手型 , 舞者需要掌握 不同的手部技法 。 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不同的手位 、手 型 , 不断提升自身的舞蹈基本功 , 这些基本功是进行身韵训练 的基础 , 可以为提升舞蹈表演中身韵表现效果提供保障。
(二) 有效融入呼吸训练
中国舞的身韵训练需要舞者掌握“ 提”“沉”“含”“仰 ” 等基本能力和素养 , 其 中 “ 提 ”“沉 ”又是 中 国舞呼吸训 练的基本方式方法 , 因此 ,在身韵训练中可以将其与 呼 吸训练相融合 , 使舞者采用有效的呼吸方式提升身韵训 练效果 。 比如 , 在进行有关 “ 提 ”“沉 ” 的训练过程中, 需要舞者协调好头部与肢体的运动 ,在此过程 中要求舞 者融入呼吸训练 , 让呼吸与肢体动作和头部动作相协 调 , 从而确保舞蹈动作一气呵成 。通过这种训练形式, 可以让舞者深度理解肢体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 并 感受 呼 吸与 “ 提 ”“沉 ”之间蕴含的联系 , 有助 于 舞者 熟练掌握身韵要 素 , 提升其舞蹈表演水平 。 借助长 时 间 的 呼 吸训练 , 还能够使舞者发现呼吸与舞蹈表演中 韵律之间的关系 , 在舞蹈训练和 舞蹈表演中能够借助 呼吸的节奏呈现 出中国舞独特的韵律 。 通过对众 多 中 国舞作品的分析可 以 发现 , 中国舞的表演过程中 , 舞 者的舞蹈动作流畅性与艺术性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舞 者 呼吸节奏 、 呼吸方法的影响 。 因此 , 在身韵训练 中, 舞者要注重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 , 把控呼吸节奏 , 从而 在舞蹈表演中能够让呼吸节奏与舞蹈动作 、情感表达进行有效融合。
(三) 遵循渐进性训练原则
舞者在进行身韵训练的过程中 , 不能急于求成 , 要 稳扎稳打 ,遵循渐进性原则 , 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 由 浅入深 、层层递进地训练 , 这样才能稳定提升舞者 的舞 蹈水平 , 使其在舞蹈中借助身韵提升舞蹈表现力 、传递 与表达舞蹈的内涵及个人的情感 。 比如 , 中 国舞 的身韵 包含多种要素 , 如 “ 提 ”“沉 ”“含 ”“仰 ”等 。各种要素与 舞蹈动作相融合能够呈现出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 舞者 可以先从单一 的身韵动作训练开始 , 然后分析不同身韵要素在中国舞表演中的体现 , 再将身韵动作与舞蹈动作进行融合 , 逐渐提升舞者的身韵技法 。与此 同时 , 舞者 要结合自身的舞蹈基础和肢体素养 , 制定阶段性的训练 目标 ,将身韵训练分成几个阶段 , 比如初级训练阶段舞 者主要是将身韵训练与呼吸训练相结合 ; 中级训练阶段 舞者要将身韵训练与基础训练相结合 ; 高级训练阶段舞 者要将身韵训练融入中国舞的训练和表演中 ,在不 同风 格的中国舞中运用身韵技法 , 可以使舞者在舞蹈中对身韵的表达更加灵活自如。
五、结语
综上所述 ,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舞 的发展 , 推动传统 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 加强中国舞中身韵的研究 至关重要 。要加强对中国舞身韵的内涵及特征的深度 了 解 , 明确身韵在提高中国舞舞蹈作品表现力 , 提升舞者 的审美素养 , 以及舞蹈表演中舞者传递个人情感等方面 的重要性 , 从而能够促使舞者在日常的舞蹈练习中加强 对身韵训练的重视 ,将身韵训练与基本功训练 、呼吸训 练等进行有效 融合 , 实现舞蹈表演中身韵与技法的结 合 , 提升中国舞表演的整体效果 , 给观众带来美 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
[1]徐 晓 莹. 中国舞中身韵的重要性分 析[J].艺 术 品 鉴,2023(12):114-117.
[2]胡文婷. 中国舞中身韵的重要性[J].三角洲,2023(04):142-144.
[3]王佳妮. 中国舞中身韵的重要性探讨[J].大 众 文 艺,2023(03):95-97.
[4]罗希.神情及身韵在中国舞中的重要性分析[J].明 日风 尚,2020(18):104-105.
[5]余薇薇. 浅析中国舞中身韵的重要 性[J].大 众 文 艺,2019(23):164-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