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凳板龙 ”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舞蹈形式 ,其表演 内容丰 富 ,形 式多样 ,具有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集舞蹈 、音乐和戏剧等元素于一体的 艺术形 式 , 它是 中华 民族宝贵 的文化 遗产之一 。 因历史背景、 民风 民俗各不相 同 ,表演形 式也存在差异 , 叫法也各不相 同 。本文主要介绍 了广 东省和平县非遗 “ 凳板龙 ”这一地方 民 间 艺术 , 阐述 了其起源 、制作和表演 , 以及文化价值和社会意 义。 同时 ,本文还从“ 凳板龙 ”的艺术特点出发 ,分析了基于“ 凳板龙 ”元素的舞蹈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和平县 “ 凳板龙 ” 非遗 舞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影响 , 许多传 统文化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境况 。 因此 , 保护和传承非 遗文化变得至关重要 。和平县非遗 “ 凳板龙 ”在其发展 历程中曾一度失传 , 为了让这 一 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 展 ,和平县文化馆于 2004 年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 ,2012 年 4 月 ,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快乐汉语》 栏 目对 和平县 “ 凳板龙 ”进行了全球展播 , 社会反响强烈 , 在 2017 年入选广东省第七批 省 级 “ 非遗 ” 名单 。 本文主 要探讨如何通过创新舞蹈编排和融合传统元素等措施, 提升基于 “ 凳板龙 ” 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 。 保护 和传承非遗文化是 一 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 通过创新 舞蹈编排和融合传统元素等措施 , 可 以提升基 于 “ 凳 板龙 ” 舞蹈 的 艺术表现力和内涵 。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艺术 , 需要深入钻研 “ 凳板龙 ” 的艺术表现手法 , 不 断探索和实践 , 从而让 “ 凳板龙 ”在新时代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的概述
( 一)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 的定义和起源
“ 凳板龙 ”也叫龙舞 ,是和平县民间艺术中比较有特 色的 民 间舞蹈 ,在河源市仅和平县独有 。它 以长条凳为 龙骨 , 以凳面为龙身 , 再在凳面上放置用各色布料剪裁 出龙鳞形状的饰物 。关于 “ 凳板龙 ” 的起源 ,有多种说 法。一种说法是 ,相传因常年干旱 ,庄稼颗粒无收 ,百姓 生活十分困难 ,于是 ,百姓祈求神灵的帮助 ,祈求降雨解 决旱灾。 “神龙 ”被深深感动 ,私自降雨解救百姓 ,却因 此触犯了天条被惩罚。 “神龙 ”被砍成几节丢在人间。百 姓见状 ,痛苦不 已 ,将龙身一节节捡起拼凑摆放在板凳 上。百姓将一条条板凳高高举起 ,在凳面上放置的饰物模 拟神龙的形态 ,舞动时就像一条真正的龙在飞舞。百姓通 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神龙 ”的感激之情 。另一种说法是,
“凳板龙 ”作为一种道具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抵御强盗和猛兽 的袭击 。后来由于治安环境得到改善 , 防御功能降低 ,而观赏性得到提高 ,从而演变成“凳板龙 ”舞蹈。
(二) 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 的制作和表演
“ 凳板龙 ” 的制作材料主要为木材 , 制成一条条长 约 2 米 的凳板 , 并将各色布料剪裁出龙鳞形状的饰物缝 制好套在板凳上 , 以增强表演时的视觉效果 。和平县 阳 明镇 “ 三脚班 ”老艺人黄锦源将 “ 凳板龙 ”艺术加工整 理 , 与 “ 三脚班 ” 中 的生 、旦 、丑三角色融合在一起, 将童谣改成采茶歌 , 歌词是唱十二月歌 , 曲调为采茶 曲 调 ,表演时前面两个花旦各举一个凳脚 , 后边一个丑角 双手举两个凳脚 , 配上锣鼓板伴奏 , 以转 身 、 穿插 为 主 , 先拜东南西北 ,然后舞动凳板穿花表演 ,边舞边唱, 形成一套完整的舞台 “ 凳板龙 ”艺术 。这种舞蹈形式不 仅具有观赏价值 , 而 且 具 有 祈 福 、 驱邪等文化意义 。 “ 凳板龙 ” 的音乐通常和锣鼓板配合 , 一边唱着童谣一 边舞动板凳 ,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童谣 、采茶歌和舞 蹈的结合 ,使得“ 凳板龙 ”表演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更富有童趣 。综合来说 , “凳板龙 ” 的制作和表演充分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舞蹈形式不仅代 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 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 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 凳板龙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具有重要 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和平县非遗 “ 凳板龙 ”是 当地 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人们在节假日和庆典 活动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 为当地的文化生态增添了丰富 的色彩 。作为和平县唯一 的少儿民间艺术 , 承载着当地 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 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一种 民俗活动 , 它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信仰 、价值 观和审美情趣 , 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和平县 “ 凳 板龙 ” 自明清时期传入县城 , 后来发展到各乡镇 , 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 、祈求甘霖的一种仪式 , 后来逐渐成为
一种文娱活动 , 是和平县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民俗文化 活动之一 。每当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时 , 当地群众都 以 舞龙活动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吉祥如意 。 同时 , 这也丰 富了和平县人民的文化生活 。“凳板龙 ”表演活动有助 于凝聚群众力量 ,对当地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有 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提升了本地的形 象和知名度。 例如 , 笔者所在学校艺术类专业设计开发了系列 “ 凳板 龙 ”元素的文创产品 ; 受邀参加河源市高铁开通仪式、 河源市第七届 中小学艺术展演 ; “凳板龙 ”舞蹈作 品参 加由教育部主办 、 中国青年报承办的第五届 《传承 的力 量》 活动 , 以及 “ 凳板龙 ”进学校 、幼儿园等各种系列 活动。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传承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这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表演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 自豪感 ,从而带动观赏者一起欣赏传统舞蹈。
二、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舞蹈的艺术特点
( 一)舞蹈道具取材方便
和平县非遗 “ 凳板龙 ”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地方民 间传统舞蹈 , 其道具的选择无疑给这一艺术形式增添 了 特别 的色彩 。它以农村家庭常用的四脚条形木板凳作为 道具 , 既简单又实用 , 为这一舞蹈形式的广泛传播提供 了极大 的便利 。在农村 , 这种木板凳是 一种常见的家 具 , 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 。用来表演 的 “ 凳板龙 ”凳面 呈长方形 , 四条腿向外延伸 , 每条腿都细长且结实 , 整 体具有稳定性 。通常由硬木制成 , 如: 梨木 、枣木等, 以确保凳子的结实和耐用 。凳面通常打磨得非常光滑, 边缘处理较为 圆润 , 以免在表演过程中划伤舞者或观 众 。凳子通常为深色 、原木色居多 , 如棕色或黑色 , 以 增强视觉效果 。对于舞蹈表演来说 , 取材十分方便 , 无 须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其他舞蹈道具 。 同 时,这种凳子的体积小 、重量轻 , 非常适合舞者随身携带和操作 。无论是在乡村的田间地头 ,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 尾 , 无论是在舞台表演 ,还是在开阔的场地 , 舞者都可 以轻松地将凳子带在身边 , 随时随地进行表演 , 充分展示“ 凳板龙 ” 的魅力。
(二) 舞蹈形式活泼动感
“ 凳板龙 ”通常由多人共同表演 , 舞者们手持凳板, 在乐器伴奏下起舞 。这种多人表演的形式为舞蹈带来了 丰富的变化和强烈的动感 。舞者们通过默契的配合 , 不 断变换 队形 , 时而排列成整齐的队伍 , 时而呈散 点布 局 , 展现出优美的舞蹈造型 。在表演 中 , 舞者们还会加 入 围 圈 、转 圈 、穿插 、跳跃等高难度的动作 。这些动作 不仅需要舞者们具备较高的技巧 , 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 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舞者们在完成这些动作时 , 通常 会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和打击乐器的伴奏 , 一边舞动 板凳 , 一边唱着童谣 , 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此 外 , “凳板龙 ”还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力 。舞者 们在表演中通过灵 活运用凳板 , 将其与身体动作相结 合 , 展现 出 “ 凳板龙 ”特有的舞蹈韵律和风格 。舞者将 这种凳子置于脚下 , 利用凳子特殊的形状和结构展开各 种动作 , 如: 旋转 、跳跃 、翻滚等 , 凳子在舞者 的控制 下呈现出别样的视觉效果 。这种舞蹈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观众带来了活泼动感的艺术享受。
(三) 舞蹈表演融合唱腔
“ 凳板龙 ”在表演中巧妙地融合唱腔 ,为舞蹈注入了 新的生命力 。舞者们边唱边舞 ,将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 , 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艺术享受 。唱童谣或采 用采茶 曲调是 “ 凳板龙 ”表演中的一大特点 , 它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韵味 。舞者们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优 美的声音和独特的唱腔 ,将歌曲与舞蹈相互融合 , 使得 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在表演 中 , 舞者们不仅要完成各种 舞蹈动作 , 而且要把握好唱腔的节奏和声音的配合 , 这需要舞者们具备较高的演唱功底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 为观众带来了视听双重享受 。舞者们在 表演中通过灵活运用凳板 ,将其与身体动作相结合 , 展 现 出 “ 凳板龙 ”特有的舞蹈韵律和风格 。 同时 , 配合着 欢快的音乐节奏和唱腔 , 舞者们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 的 歌声展现出 “ 凳板龙 ” 的独特魅力 。这种融合了唱腔和 舞蹈的表现形式 , 既能够带动观众的视觉体验 , 又能让观众一饱耳福 ,享受到音乐的美感。
(四) 舞蹈大气壮观
“ 凳板龙 ” 的表演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而且充 满欢乐和热烈的气氛 , 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 , 还能感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 。作为 一 门视觉艺术 , “凳板龙 ” 的表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 凳板龙 ” 的壮观之处在于使用大量的板凳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条长龙 。这种舞蹈的规模可大可小 , 少则几十条 板凳 , 多则上千条板凳 。有 的 “ 凳板龙 ”在表演时 , 还 会对凳子进行装饰 , 凳凳相连宛如巨龙 。舞者们身穿具 有客家特色的服装 , 手持凳板 ,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各 种优美的舞蹈动作 。他们的身姿优美 、舞步轻盈 , 通过 灵活运用凳板 , 展现出 “ 凳板龙 ”特有的舞蹈韵律和风 格 。观众可以在视觉上享受到舞蹈所带来的大气和壮观 的美感 ,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除 了观赏性 之外 , “凳板龙 ” 的表演还充满欢乐的气氛 。舞者们在 表演中不仅展示了精湛的舞蹈技艺 ,还通过欢快的音乐 节奏 、 明快的舞蹈动作 , 以及欢笑的面容传递出快乐 的 气息 。这种快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 让他们在欣 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 。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都可以在“ 凳板龙 ” 的表演中找到乐趣。
三、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舞蹈的艺术表现分析
( 一)舞蹈动作表现力强
“ 凳板龙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蹈形式 ,不仅在动作表演上富有独特的魅力 , 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意境 展现上别具一格。舞者们通过围圈、转圈、转身、穿插、 奔跑 、跳跃等动作 , 展现 出 “ 凳板龙 ”舞独特 的韵律和 动态美 , 同时也传递着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在舞蹈 表演 中 , 舞者们的体能和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他们 的穿插和跳跃动作充满力量和激情 , 给观众带来了强烈 的视觉冲击 。而在这些镜头背后 , 是舞者们对舞蹈 的热 爱 , 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凳板龙 ” 的表演不仅是 一场舞蹈 , 更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传承 。舞者们 通过舞蹈动作的表演 ,将古老的神话故事和传统习俗传承下来 ,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生动的舞蹈盛宴。
(二) 舞蹈节奏表现力强
“ 凳板龙 ”舞 的节奏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强烈的韵律 感和节奏感上 。这种舞蹈的节奏通常是由打击乐的节奏 来决定 的 , 舞者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 , 使得整个 表演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凳板龙 ”舞通常使 用的打击乐包括锣 、鼓 、镲等乐器 。这些乐器具有不 同 的音色和节奏特点 , 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 。例 如 , 锣 的音色悠扬 、鼓的节奏感强烈 、镲 的音 响尖锐, 这些乐器相互配合 , 能够营造出 一种威武 、 热 烈 的氛 围 。在 “ 凳板龙 ”舞 的表演 中 , 舞者们通常会使用一些 具有特点的步伐和动作 , 这些步伐和动作与音乐的节奏 相配合 , 使得舞蹈和音乐相互呼应 , 更加生动 , 如 “ 十 字步 ”“ 圆场步 ”等 。三人一组 , 手握板凳穿插 , 配合脚下小碎步 ,这是“ 凳板龙 ”舞中的一种经典动作。
(三) 舞蹈情感表现力强
非遗 “ 凳板龙 ”舞蹈主要表达了对自然和神灵的敬 畏和祈求 ,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情感交 融可以提升舞蹈的内涵和感染力 。根据历史记载 , “凳 板龙 ”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 由 “ 舞龙求 雨 ”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此后 , “凳板龙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娱乐和祈福性质的民间舞蹈 , 被广泛传播到南 方各地 。在表演过程 中 , 舞者们手持木制板凳 , 分成龙 头 、龙身和龙尾 , 由领头者引导 ,诸位演员按照特定的 步伐 、节奏和动作配合 ,边唱边跳 。它不仅是人们欢庆 丰收 、祈求平安的重要方式 , 而且是传承和弘扬 中华 民 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凳板龙 ”舞通常是一种集体表演 的形式 , 舞者们需要协调好自己的动作和步伐 , 以确保 整个表演的节奏统一 。这种集体表演的形式能够营造 出 一种气势磅礴 、震撼人心 的氛 围 , 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 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表演 中 , 打击乐所传递出 的节奏 感 , 配合童谣能够帮助舞者与观众进行互动 。观众可 以 通过打击乐的节奏 , 以及哼唱童谣充分感受到舞者们 的 情感和力量 , 从而更好地理解舞蹈所表达的主题和情 感 。 同时 , 舞者也能够通过打击乐的节奏感引导观众 的情绪和感受 ,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四、和平县非遗“ 凳板龙” 的保护与传承
( 一)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 “ 凳板龙 ”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一种独特的舞 蹈形式 ,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这种舞蹈表 现出的激情和生命 力 , 不仅承载着祖先们的智慧和情 感 ,而且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 因此 ,对于“ 凳板龙 ” 舞的传承和发扬 ,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 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要保护好 “ 凳板龙 ”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首先 需要寻找和培养合格的传承人 。在农村地 区 , 许多传统 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 , 其 中也包括 “ 凳板龙 ” 舞。 因此 , 寻找和培养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传承人不 仅需要具备相应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 而且 需要对“ 凳板龙 ”舞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热爱 。和平县文化馆王小曼副馆长作为 “ 凳板龙 ”舞 的传承人 , 不仅 自 己热 衷于“凳板龙 ” 的研 究和表演 , 而且积极向当地的年轻 人传授 “ 凳板龙 ” 的技 巧和 知识 。 她通过讲述历史故 事 、演示舞蹈动作等方式 , 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喜爱这种 舞蹈形式 。通过寻找和培养合格的传承人 , 可 以确保这 种传统文化艺术得以延续下去 , 并代代相传 。 同时 , 通 过各种渠道和平台 , 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 凳板 龙 ”舞 。这些平台包括文化馆 、文化节 、艺术 比赛等。 在文化馆 中 , 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文物 、 图片和视频等资 料 , 让人们 了解 “ 凳板龙 ”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 内涵; 在文化节上 ,可以通过现场表演和展示 ,让观众亲身感受 “凳板龙 ”舞的独特魅力 ;在艺术比赛中 ,可以让更多的 舞蹈爱好者参与其中 , 展示自己的舞蹈才华 , 同时也为 “凳板龙 ”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创意。除了 以上两个方面 ,还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媒 体渠道 ,如: 电视、广播、网络等 ,宣传“凳板龙 ”舞的 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同时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 教育的内容 ,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艺术。通过教育手段 ,可以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目前 ,河源理工学校正结合 本校专业优 势 , 将 “ 凳板龙 ” 元素融入教学中 , 编创 “凳板龙 ”主题舞蹈作品 ,设计开发“凳板龙 ”主题系列文创产品 ,成立“凳板龙 ”舞兴趣小组。
传承和发扬 “ 凳板龙 ”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 关键 。通过寻找和培养传承人 、扩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等 措施 的实施 , 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一 民族文化瑰宝 , 并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二) 引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与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非遗 “ 凳板龙 ” 的 同时 , 需要注重创 新和发展 , 不能仅仅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模仿上 , 这样 只会使 “ 凳板龙 ”舞失去其活力和生命力。
通过将现代元素与 “ 凳板龙 ”舞相结合 , 可 以在保 留传 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 使其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首先 , 可 以利用舞蹈的理念和技术 , 对 “ 凳板龙 ” 舞进行创新和 改编 。 舞蹈的理念和技术可以为 “ 凳板 龙 ”舞提供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 。例如 , 可 以利用 舞蹈的节奏感和动态表现力 , 创新 “ 凳板龙 ”舞 的表演 形式 , 使其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 , 更加符合现代审美 和艺术表现方式 。这种融合可以为 “ 凳板龙 ”舞注入新 的生命力 , 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其次 , 可 以通 过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 为 “ 凳板龙 ”舞 的发展提供新 的 思路和灵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 不同文化之 间 的交 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人们可以借助这种跨文化 的交流和融合 , 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舞蹈艺术形式, 将其融入 “ 凳板龙 ”舞表演中 。这种融合可以为 “ 凳板 龙 ”舞带来新的启发和创意 , 使其更具有多元化特点 。 最后 ,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 , 推动 “ 凳板龙 ”舞 的创 新和发展。例如 ,可以通过举办舞蹈比赛、演出等形式, 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关注 “ 凳板龙 ”舞 。 同时 , 还 可以通过与相关产业开展合作 , 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舞蹈 产品和文化衍生品 , 推动 “ 凳板龙 ” 舞的商业化发展 。 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有效地扩大 “ 凳板龙 ”舞 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将现代元素与 “ 凳板龙 ”舞相结合 , 可 以为其注入 新 的活力 , 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这种融合不仅 可 以促进 “ 凳板龙 ”舞的传承和发展 , 而且可 以为现代 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通过采用创新舞蹈 的理 念和技术 、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以及市场化的手段等措施 ,可以更好地推动“凳板龙 ”舞的创新和发展。
(三) 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者
为了确保非遗“凳板龙”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是继承和发展非遗“凳 板龙”的关键 ,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 ,让他们了解并接纳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同时 ,教育 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 育,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种传统文化艺术。
首先 , 学校教育是培养年轻一代传承者的重要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 中 , 可以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 将 “ 凳 板龙 ”舞等非遗文化纳入其中 。 当地一些学校也开始将 “ 凳板龙 ” 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表 演和培训 , 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例如 , 河源 附属 小学依托体育文化艺术节及校庆等活 动 ,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 凳板龙 ”舞蹈作 品 的排练 , 让 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和学习这一舞蹈 。通过课堂讲解 、舞 蹈演示 、互动体验等方式 ,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和平县阳明镇第一小学成为 “ 凳板 龙 ”传 习基地 , 并正式挂牌 。河源理工学校以课题研究 的形式将 “ 凳板龙 ” 引入学校 , 各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 点融合“凳板龙”, 如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师生共同编创 《板龙迷》 舞蹈作品 ,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设计开发 “ 凳 板龙 ”系列文创产 品 。服装设计与工艺则设计制作 “ 凳 板龙 ”表演服装 , 同时 , 还开设 “ 凳板龙 ”兴趣小组。 创造性转化的舞蹈作品和艺术产品通过展演和展览在不 同平台亮相 , 获得多个奖项 , 大幅提高了和平县非遗“凳板龙 ” 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五、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艺术 的保护和传 承显得格外重要 。“凳板龙 ”舞蹈作为和平县的非遗传 统文化 , 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 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通过对和平县非遗“凳板龙 ”舞蹈的深入研究 ,可以 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和意义。了解 其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 ,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 非遗文化。此外 ,为了提升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 ,可 以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 ,如: 创新舞蹈编排、引入现代元 素、与文创产品结合等 ,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对于传承“凳板龙 ”舞蹈具有促进作用。
和平县非遗 “ 凳板龙 ”舞蹈 的保护和传承事关非遗 文化 的传统延续 。年轻一代的传承者需要传承好非遗文 化 ,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 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和教 育机构可以将非遗文化纳入课程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 而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展览等形式 ,使民众更了解和认可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
[1]倪 晓波. 非遗视角下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研 究[J].尚 舞,2023(17):139-141.
[2]陈星.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探讨[J].参 花(上),2023(07):47-49.
[3]李通英. 闽南非遗民俗舞蹈进入高校通识教育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3):74-81.
[4]胡东映. 民间舞蹈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S1):238-240.
[5]黄好.新时期湖湘非遗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创作的创新实 践研究—— 以原创作品《诀·觉》为例[J].尚舞,2023(05):111-113.
[6]伍培林.河源非遗“凳板龙”舞的传承与创新[J].今古文创,2020(17):60-61.
[7]游玉辉.非遗保护视域下的浦江“板凳龙 ”舞考究[J].情感读本,2022(20):1-3.
[8]毛若远,王庆庆,王紫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徽州板凳龙的活态传承研究[J].武术研究,2021(01):131-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