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 ,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 交通条件的改善 , 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 居住在深山 里的藏族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 , 也越来越深 , 这也导致他们的生产生活方 式发生 变化 。 白马藏族居 住于四川平武 、 九寨沟、 甘肃文县 , 虽然 白马藏族属于藏族 , 但是处处与藏族不 同 。 在省级和 国 家级 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里 , 白马藏族的传统舞蹈也被列入其中 。 尽管白马人已经有一些行动来保护和传承 自 己 的传统文化 , 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 , 一些 东西依然难以避免地从历史的长河 中消逝 , 这意味着 , 对于文化遗 产的抢救与保护 , 还需要动 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 基于此 , 本文首先 简述 了 白马藏族传统舞蹈 的分布 、 生 活 习俗、 舞蹈服饰和舞蹈的形式 ; 其次重 点 阐述 了 白马藏族舞蹈的发展现状 ; 最后依据现状分析提 出 了进 一步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
【关键词】 白马藏族舞蹈,现状,继承与发展
舞蹈是一 门古老且又充满朝气的艺术 , 其产生是与 人 的生命活动 、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 。虽然地理位置上 有山有海的阻隔 , 但并不妨碍舞蹈的诞生 。也就是说, 其发生 、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 分 的关系 , 长此 以往 , 就形成了与各民族所享受的舞蹈 相对应的特有的文化形式特征 。 当然 , 白马藏族也是其 中之一 , 居住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藏族民族 , 其 民俗 文化 内涵丰富 , 具有独特的文化 。藏族的白马舞也在 民 间广为传播 , 下文从藏族的歌舞形态 、舞蹈 的服装 , 以 及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 白马舞 是最原始和淳朴的藏族舞蹈 , 其舞姿不经过任何处理和提炼 ,属于原生态的民族舞蹈。
一、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简介
( 一)分布、生活习俗、舞蹈服饰
白马藏族主要指的是居住于甘肃省 的文县 、 四川省 的平武县和九寨沟的白马藏族人民 , 他们总人 口约有 2 万人 。 白马藏族属于藏族的一个分支 ,但其在风俗 、信 仰和生活习俗上都与传统藏族有很大的差异性 。藏族 的 白马人因常年生活在高山峻岭 , 深谷大壑 , 原始森林密 布 , 地势险峻 , 交通不便 ,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 夕 , 白马藏族人民所生活的地区还是只有一条狭窄 的小 路通 向外界 , 这就更加增添了他们的神秘感 , 使他们 的 舞蹈有别于其他少数 民族 , 有着 自 己独特的民族精神。 藏族白马舞蹈是藏族(崇拜 山神 ) 的一种重要形式 , 在 丰收 、婚嫁 、节庆等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 , 主要表达对 生命 的尊重 , 以及对神明的敬畏 。藏族的白马服饰种类 繁多 , 主要有藏式长袍 、长袖 、长裙等 , 头饰主要是毡 帽(信仰用金鸡的羽毛), 并配有饰物 ,增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
(二) 舞蹈形式
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 , 它用 “ 身体 ”来表达 。 舞蹈是白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 它通过 “ 舞蹈 ” 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诉说着自己的历史 。其历史源远流 长 , 当地人民能歌善舞 , 即便到现在 , 仍有较为丰富 的 民间歌舞形式保存下来 。藏族歌舞形式 多样 , 因节庆 、 族群而异 , 其歌舞形式亦有差异 。 白马人的民俗舞蹈形 成于其独特的宗教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之中 , 具有独特 的宗教仪式风俗 。每逢农 闲 时节 , 白马人会手拉着手, 围绕着篝火跳舞 , 快乐地跳着火 圈舞 。在每年十二月举 行 的烤街火 、正月里举行的大型傩舞中 , 都有很多少数 民族传统舞蹈表演 , 这些都是白马人民凝聚和表现民族 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白马人现存的舞蹈表演形式来 看 , 最普遍的有哑面傩舞和火圈舞两种 。傩舞祭祀 习 自 于秦汉时期 , 且一直延续发展 、变化直至明清时期 , 白 马人的傩舞现今虽古意犹存 ,但已然发展成民间自娱性 的风俗活动 。 因为白马人的聚居地地势险峻 , 天 灾频 发 , 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与大自然战斗 , 这就造就 了他 们特有 的性格 , 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这是他 们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特有的风俗 。不论是祭祖 、节 日、上山劳作、婚丧嫁娶、谈情说爱 ,无不以歌舞传情。 白马人以舞蹈凝聚人心 , 抒发情感 , 留存历史 , 把对生存的全部体悟融入他们原始、单纯、质朴的歌舞之中。
1.池哥昼
池 哥昼是白马人最热闹 , 最 隆重 的 舞蹈 , 又 叫 做 “ 鬼面子 ”或 “ 跳曹盖 ”, 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祭祀礼仪都 会跳 的舞蹈 。池哥昼是藏族中最具代表性 的傩舞 ,2008 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 “ 非遗 ”项 目 。这是 白马人对祖先 的崇拜与信仰 , 是藏族人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 几乎所有 的村子都要在正月里跳 , 通常是 9— 10 个舞者戴着面罩 从村里来回跑 , 给村民驱邪 、纳福 。舞蹈时 , 男子们都 穿着裘皮大衣或五颜六色的长袍 , 脚上蹬着一双靴子,背后扎着一条牛尾 ,肩上挂着一个铜铃 ,脸上戴着狰狞的鬼脸。舞时以大锣鼓为伴 , 鸣炮开路 ,其节奏明快、粗犷 威猛 、诙谐幽默 。尤其是舞者抽腿跳步 、甩肩摆臂 的动 作 ,充分表现了白马人不屈不挠 , 以及与邪恶勇敢抗争的精神风貌 ,构成了古朴、独特、粗犷、剽悍的舞姿。
2.十二相舞
十二相舞是一种以兽面为主要材料 的蒙面舞 , 又称 “ 傩舞 ”, 在 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 它以动物的形态 、动作等为特征 , 或许是远古时代 “ 百 兽率舞 ” 的遗存 , 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崇尚自然 、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白马 ”是古代藏语 中藏族 战士 的意思 , 每逢农历正月初三到初六 、 四月十八 日、 十月十五 日 , 白马藏人都要戴着木制面罩 , 或者戴着木 皮面罩 , 敲着鼓钹 、铜号 , 随着节拍载歌载舞 , 这是藏 族人的一项主要娱乐活动 , 这是一种 寓意着祭祀神灵、 祈求平安 、驱鬼驱魔的舞蹈 , 以碎步法顺时针旋转 , 并 以不同的舞蹈动作来模拟不同的动物 。伴随着铿锵有力 的鼓声 , 身着各色服饰 、身穿彩色襦裙 、头戴各色面具 的艺人 ,在 “ 狮子 ” 的引领下 , 踏着小碎步 , 逆时针旋 转起舞 。他们时而绕 圈 , 时而站起 , 时而分散 , 时而凝 神 , 他们都是以不同的动物为原型 , 或追逐猎物 , 或雄 鹰展翅 , 或猛虎 扑食 。 这种舞蹈 一开始就引起人们对 天 、对 自然 、对祖先的无限崇敬之情 , 并将观众带入一种远古的气氛与意境当中。
3.熊猫舞
熊猫舞是藏族九寨沟白马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 , 已 经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 十六这两天 , 当地的舞者都要披上一层大 熊猫 的人皮, 戴上大熊猫面具 , 跳起驱魔舞 , 或是学着大熊猫憨态可 掬的样子 , 做打滚 、站立等动作 。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 传统舞蹈 ,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跳 , 其传承状况也不容乐观。
4.火圈舞
火圈舞是白马人比较古老的一种民间 团体舞蹈 , 它 在每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到正月十八都会表演 , 它 的 演出不需要任何乐器 , 也不会有任何的数量限制 , 它是 一种民间性质的徒步舞 。火圈舞的舞步节奏 比较平缓、 简单 , 每一步都有一个固定的舞蹈动作 , 表演过程 中, 大家手牵着手 , 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 随着舞步顺时针和 逆时针旋转 。平移走步 , 下蹲 , 左右打腿 , 前后抱身, 仰 身等 ,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 。 由于长期的迁徙与战 乱 , 白马人时刻保持着警惕 , 他们以歌舞消遣 , 这就是 最初 的火 圈舞 。在不断演变 中 , 就演变成现在的 “ 火 圈 舞 ”。 火圈舞是当地一种最普遍的节日舞蹈活动 , 从正 月初八开始 , 一直延续到正月的第十七日 。在 “ 火 圈 舞 ” 中, “火 ”象征着“城池”, 而“ 白马山寨 ”则象征着“ 白马 ”手拉着手 , 象征着保卫城市的决心与信仰。
5.傩舞
傩舞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舞蹈 , 它既有驱邪避疫的 作用 , 又有祭祀的作用 。傩祭是为了调节四季阴阳 、寒 暑适宜 、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 、人畜安宁 。傩仪式通常 发生在农历新年至农历正月十六 , 各地对傩舞的称呼也 不一样 ,主要有“ 大傩”“跳傩”“地戏”“鬼戏”“玩戏 ”等。 傩舞具有悠久的历史 , 其中哑面傩舞是一种主要的舞蹈 形式 , 它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一种是为驱邪和纳吉而举 行 的祭祀傩舞 ; 另一种是以图腾神话 、历史典故和先 民狩猎为原型的傩舞 ,这种傩舞作品较多。
二、白马藏族舞蹈发展现状
( 一)传承途径缺失
白马藏族的传承途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方面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农村 , 去城 市过自己的生活 , 他们没有留在村子里去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 随着白马族人口的不断增加 , 加之交通的便捷 , 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日益 频繁 , 这些因素都对白马藏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产生 了 一定 的影 响 , 使得白马族的文化逐渐流失 。 另一方面, 在旅游热潮 中 , 白马人也看到了改善经济的契机 , 他们 拆除了当地的民居 , 改建成游客吃饭和住宿的地方 。据 统计 ,截至 2016 年 , 白马、木陀和木皮村已有 200 多户 人家 ,旅游接待客房 1460 多个。从上述两个方面可以清 楚地看到 , 就是这种改变对白马人的思维方式产生 了一 种无形 的影响 , 同时也对白马人的原生态舞蹈产生 了一 定 的冲击 , 使其舞蹈逐渐朝着舞台化和商业化方向发 展 。 比如 , 当游客观看白马人的原生态舞蹈时 , 可能会 提出一些关于舞蹈的意见 , 这时候白马人就会对表演 内 容进行调整 , 或将藏族的元素融入音乐中 , 或将羌族 的 元素融入舞蹈中 , 从而达到 “ 娱人 ”“ 自娱 ” 到 “ 表演 ” 的境界 , 这也加快了白马藏族舞蹈消亡的进程 。而 “ 跳 曹盖 ”这种只有在重要节日上才会出现的仪式 , 也是为 了满足游客 的 需求 , 在非祭典期间出现 。 由此可 以看 出 , 便捷的交通和旅游的发展 ,在促进藏族村寨经济发展的同时 , 也使得其“ 原汁原味 ” 的民族舞蹈日渐消失。
(二) 传承人的缺失
以往 , 因为交通 、通讯等方面 的制约 , 少数 民族地 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很少 , 当地的民族舞蹈就成为人们 最重要的休闲活动 , 青年人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都非 常高 。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 的发展 , 青少年 的休 闲活 动也越来越多 , 游戏 、 网络 、手机等各种形式 占据 了他 们 的空 闲 时 间 , 加之藏族村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 多, 导致青壮年在外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 ,平时村子里很少 能看到青壮年 , 大多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 。这是藏族舞 蹈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尽管我 国各地 区都 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但其 中一个突 出 问题就是: 许多传承人年龄偏大 , 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 。据 统计 , 2016 年年底 , 全国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300 多人 ,面临着青黄不接、无徒可传的窘境。此外 ,从 对藏族传承人的访谈中可以看出 , 藏族舞蹈的传承基本 上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但这一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旭世修先生说 , 他的所有舞蹈都是从他的爷爷那里 学来 的 。如今 , 国家大力扶持藏族舞蹈 , 旭先生 的儿子 也在朝着白马族的传承方向努力 , 并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传承培训班 ,为传承和保存白马藏族舞蹈作出贡献。
(三) 政府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 ,关于如何保护与拯救白马藏族原生态舞蹈, 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一 , 为保护和传承白马传统歌 舞文化 , 自白马王朗景区开业以来 ,平武县政府将 白马 地区中断了十余年的传统歌舞盛会 “ 清 明歌会 ”重新包 装组织 , 已经连续举办三届 , 吸引了包括平武县 、九寨 沟 、甘肃文县在内的大量白马人参与 , 大力推动 了 白马 歌舞文化的发展 。其二 , 由于当地传统歌舞不受年轻人 重视 , 面临失传境地 , 自旅游开发后 , 白马歌舞深受游 客喜爱 , 于是政府借此机会在当地掀起了一场 “ 重学老 传统 ” 的热潮 , 年轻人纷纷找到会传统歌舞的老一辈人 向他们学习白马山歌 、舞蹈 。 同时政府多次组织当地 的 白马人录制视频 , 目的是将原汁原味的白马藏族舞蹈保留下来 , 以便人们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白马藏族舞蹈继承与发展措施
( 一) 多方面措施扩大传承途径
1.让白马藏族传统舞蹈进校园进行传承发展
针对目前白马藏族缺乏传统舞蹈传播途径的现状, 建议在白马乡藏族聚居区开设白马藏族传统舞蹈课 ,将 传统舞蹈传进校园 , 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 的校 园生活, 而且能学习到本民族传统文化 , 同时也能锻炼身体 。另 外 ,还可以将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传承下来 。具体可 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在小学、初中、高中开展方式
目前教育的热点之一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 , 要让学 生综合学习 , 除了语文 、数学 、英语之外 ,还应该增加 一些其他 内容 。在白马藏族聚居的地方 , 当地 的学校增 设了藏族传统舞蹈课程 , 不仅能充实学生 的校 园生活, 而且能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 同 时还 能锻炼身体。 对于中小学这一时期的儿童而言 , 可以给他们开设一节 关于藏族传统舞蹈的课程 , 每周一次 ; 学校可 以请藏族 白马舞传人为他们讲解藏族传统歌舞的小故事 , 给他们 戴上面罩 , 教他们一些藏族的集体舞蹈 , 这种舞蹈有娱 乐 、健身等多方面作用 , 可以让学生在休息时跳 , 不仅 可 以运动 , 而且可以防止学生在课间相互追逐打闹 , 造 成伤害 ; 另外 ,还可以组织一个主题班会 , 让班上 的 白 马藏族学生都来展现他们的民族文化 , 然后在舞 台上表 演传统歌舞 。将这种特殊的活动融入小学 、初 中课堂, 实际上就是在儿童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传承的种子 , 让学 生从小学 习 , 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避免他们长大以后将自己心中的本民族文化特质给遗忘。
(2) 在大学中的开展方式
学校在继承当地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 特别 是在本地大学中 ,在科研 、创作 、表演等方面担负着对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责任 。而大学教育是一个重要 的时 期 ,在这一时期 ,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很充足的 , 他们 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 , 那么 高校就可以通过组织非遗类的讲座 、传统舞蹈进校 园等 活动 , 从中体会到藏族的强大魅力 ,进而让大学生产生 浓 厚 的兴趣 , 并致力于对藏族传统舞蹈进行保护与研 究 。也可以依托当地的高校成立藏族白马舞蹈团或研究 院 ,对藏族民族的传统舞蹈进行研究 ,对 白马藏族舞蹈 的审美特点 、典型动作进行剖析 ,对它的历史起源进行 研究 , 以此为理论基础撰写一本专著 , 并将其作为校本 类教材 。可以选择当地的大学舞蹈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 象 ,进行教学探讨和实践总结 , 最后把它扩展到所有 的文化平 台上 。高校也可以组织所有的成员和学生到藏族的村落去考察 , 且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带到学校里 , 让更 多的人认识藏族的传统舞蹈 。另外 ,还可以邀请白马藏 舞 的传承人 , 让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到当地的艺术学校里 去教授和指导相关课程 , 让学生在感受藏族民族舞蹈的 过程 中 , 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 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 的 了解 , 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 从而 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 同时 ,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 学校当荣誉教师 ,对藏族民族舞蹈进行创作 、表演和 比 赛 , 推动藏族民族舞蹈在大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 这样 可以让那些有文化底蕴的藏族学子 , 或是喜爱非遗舞蹈 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 , 学 习并践行本民族文化 ,投入到非遗的保护之中。
2.在当地文艺机构中保护与传承
对藏族舞蹈的保存和继承 , 应从多个方面着手 。 白 马藏族当地的文艺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艺资 源 。例如利用当地的文化馆 、歌舞 团等资源 ,在不改变 白马藏族舞传统的基本特征下进行大胆创新 , 编排新 的 剧 目进行展演 , 或者编排适合藏族舞蹈特色 的广场舞, 并将其推向大众 , 为藏族传统舞蹈探索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3.当地网络媒体做好宣传工作的发展策略
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 , 一方面可以在 白马藏族地 区 设立一个博物馆 , 把民族舞蹈的服饰 、道具 、乐器 、音 像资料等都陈列在博物馆里 , 并通过九寨沟景区的旅游 资源来推广 , 这无疑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 也 会提高当地的人文素质 。另一方面 , 要使民族文化旅游 业得到发展 , 就离不开人们唱歌 、演 出节 目 , 这些表演 者是 “ 白马藏舞 ” 的传播者 , 他们将原生态的 “ 白马藏 舞 ”在旅游开发区进行表演 , 以旅游 的形式进行传播。 而如今也正是网络资讯发达的年代 , 人们可以通过 网络 来浏览各种资讯 , 观赏白马藏族传统歌舞 , 白马藏族舞 蹈更要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媒介进行推广 。 比如 ,在节日期间 , 白马藏族人民会拍一些舞蹈视频 ,然后在网上进行推广 ,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 ,另外 ,人们也 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 出售藏族特有的白马藏族风格的 手工制品 , 比如小尺寸的白马藏族娃娃 ,还有一些小面具 之类的东西。 由于白马族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谋生 ,若 能在老家解决经济问题 ,藏族青年可能会选择留下来 ,长 此 以往 , 藏族的民族舞蹈 、 民族音乐 、 民族工艺 品等开 发与传承工作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将白马藏族舞蹈列入 国家 、地方或国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有助于提高 其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和保护力度 , 同时也能够吸 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参与到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中。
(二) 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
传承人是民间艺术继承的主要力量 , 应该被看作是 “ 活着的人类财富 ”。 从继承的观点来看 , 白马藏族舞之 所以能持续到今天 , 与其浓厚的国家意识和良好的文化 自觉密不可分 。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 , 他们对 自 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 也在积极地将自己 的文 化传承下去 。 当前 , 白马舞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 出现 了 “ 人亡艺绝 ” 的情况 ,所以 ,要想保护好它 ,就必须从三 个方面入手 , 第一 , 要有一个好的继承者 。想要培养好 的继承者 , 先要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 , 吸 引更多 的年轻 人去学习白马藏族的传统舞蹈 , 让其可以通过传统舞蹈 的传承养活 自 己 。 另 外 , 政府也要大力培养非遗传承 人 , 多举办一些非遗培训 , 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 白马 文化 , 多申请一些省级的传承人 。第二 , 要制定相对应 的传承机制 , 不能只是家族传承 , 要拓宽传承面 , 以言 传身教的方式将传统舞蹈传承下去 。 同时在传承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 , 使传统舞蹈更符合时代特征 。第三 , 思想 上 的转换 。根据民间的说法 , 该舞蹈只传男子 , 不能传 女子 , 要想更好地保存 、传承这一 民族文化 , 就必须剔除这一观念。
(三) 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保护策略
任何一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自身 的努力 , 以及各方面学者的研究与协助 , 国家与政府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保存都离不 开 国家 、政府 的参与 , 否则 , 就很难进行下去 。 国家非 遗保护工程的建立给各个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发 展机遇 , 拯救了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 。所 以 , 白马 藏族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 地方政府要加 大对其保护的力度 , 增强其文化自信 , 自觉传承藏族文 化 。 同时 , 国家也可以举办一次大型的歌舞比赛 , 表彰 优秀的艺术作品 , 表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 同 时 , 国家要 出 台相关政策 , 建立专门的基金 ,对藏族传 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资助 ,对参与到这一活动 中的人员在经济上或者在物质上进行补贴 , 并定期对他 们进行有关民族文化传承训练 , 提高他们 的综合素质,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非遗工作 , 同时 ,政府也要积极推 动各区域的相互交流 , 总结经验 , 找到更为合理的发展 理念 , 制订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 。 白马藏族人民主要居 住于四川北部与甘肃 南 部 , 在白马河流域与两省交界 处 , 构成 了一个 “ 白马 ”文化群落 。要全面保护 白马藏 族 , 就必须突破当前的障碍 ,将二者融为一体 , 以地域 之间互相协作的方式谋求共同的经济与社会利益 。 同 时 , 应建立一套立体的 、一体化的保护体系 , 并为其长 期保护和传承做好准备 。特别是当地政府应积极配合,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且有效的保护措施。
四、结语
中国傩舞是藏族最原始 、最神秘 的宗教信仰 , 是傩 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它具有娱人 、娱神 、 团结 各 民族 的作用 。 白马藏族舞蹈在今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 的一段路要走 , 既要对原有的舞蹈形式进行保护 , 又要 有所创新 , 更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保护 。 以继承 为基础 , 以发展为前提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对 白马藏族“ 非遗 ”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 既要依靠政府和学校,又要深入群众 、尊重群众 、贴近群众 , 充分利用群众 的 力量 , 使 “ 非遗 ”歌舞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在经济 快速发展的今天 , 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 的 重要性 , 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尽管 白马藏族舞蹈 已成为藏族的一大文化品牌 ,但白马藏族民间舞蹈 的保 护与传承仍然任重而道远 , 有待于藏族民众与社会各界 学者的共同努力 。 因此 , 要促进白马藏族舞蹈的继承与 发展 , 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重视 , 教育的推广和传 播 , 以及社会 的关注和参与 。 只有通过多方面努力 , 才 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藏族文化遗产 , 并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
[1]李安颖. 白马藏族舞蹈从“生活形态”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21 年.
[2]程颖. 白马藏族舞蹈编创的实践与探索[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21 年.
[3]付澜.“非遗进群众 ”对白马藏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意义[J].艺海,2020(04):146-147.
[4]廖莎.新时代下白马藏族舞蹈现状研究[J].黄河之声,2018(20):128-129.
[5]廖鼎文.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年.
[6]周彦池.浅析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7(11):40-41.
[7]徐兵. 白马藏族传统舞蹈文化抢救与保护问题研究[J].大舞 台,2016(Z1):84-86.
[8]张雪娇.理论与实践—— 白马藏族祭祀舞蹈文化解读[J].音乐探索,2014(01):109-113.
[9]李睿,吴春阳. 白马藏族民俗舞蹈艺术形式与传承之路[J].大众文艺,2013(12):165-166.
[10]班运翔. 白马藏族舞蹈生态探微[J].西北 民族研 究,2013(02):221-2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4461.html